- 相關推薦
教案-植物細胞
細胞的發現 細胞的發現與顯微鏡的發明是密切相關的,顯微鏡是在16末發明的,第一架復式顯微鏡由荷蘭眼鏡制造商詹森(Janssen)兄弟于1590年試制成功的。17世紀(1665年)英國學者虎克用顯微鏡觀察軟木薄片,第一次發現了細胞(cell—“小室”) 細胞學說 1.細胞學說的建立 虎克的發現引起人們對生物顯微結構的興趣,人們廣泛利用顯微鏡觀察動植物材料,觀察壁以內的結構到十九世紀中期,人們已逐漸形成了“一切生物是由細胞組成的”的概念。因而導致細胞學說的建立。細胞是有機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 細胞學說的建立,是由于當時許多學者們發奮工作和激烈爭論總結而成的,尤其是德國植物學家施萊登和動物學家施旺二人貢獻顯著,他們都分別指出細胞是構成動、植物體結構的基本單位,并由后者在1839年第一次提出了“細胞學說”這一名詞。 2.細胞學說的要點: (1)所有的植物和動物組織由細胞構成 (2)所有的細胞來自其它細胞不是由于細胞分裂就是細胞融合 (3)卵和精子是細胞 (4)單個細胞可分裂而形成組織 細胞壁(重點) (1).概念:細胞壁是植物細胞特有的堅硬的外殼。它使植物細胞具有一定的形狀和強度,保護著里面的原生質體。更重要的是,通過細胞壁的種種變化,使植物細胞能分別完成吸收、保護、支持、物質運輸等功能。 (2).層次:細胞壁分為3層: A胞間層(中膠層、中層 intercellular layer, middle lamella):相鄰細胞間共有的薄層。主要由果膠質(pectin),及果膠酸鈣和果膠酸鎂的化合物組成。果膠類物質是可塑性、彈性和親水性很強的膠體,作用是使相鄰細胞牢固地連在一起,緩沖細胞間的擠壓。果膠質容易被酸和酶分解,使細胞間散開。漚麻的過程就是在細菌作用下產生果膠酶使麻類細胞的胞間層解離的過程。 有些組織細胞胞間層會局部消失而形成細胞間隙(胞間隙),有通氣、儲藏氣體等作用。 紋孔(pit) 細胞壁在次生加厚的過程中,一些細小區域并不加厚而停留在初生壁的狀態,是相鄰細胞間水分和物質交換的通道,在顯微鏡下常常成為透亮的小孔狀,稱為紋孔。 相鄰細胞壁上的紋孔總是對應地成對出現,稱為紋孔對。 紋孔主要有3種類型:單紋孔、具緣紋孔、半具緣紋孔(P27) 胞間連絲(plasmodesmata) 細胞壁上還有許多細小的原生質絲穿過相鄰的細胞,是細胞間進行物質和信息交流的橋梁(載體),是使植物體在結構和功能上高度統一起來的重要保證,稱為胞間連絲。胞間連絲主要從紋孔穿過。 B 初生壁(primary wall): 首先明確:任何細胞都具有初生壁。 初生壁是在細胞停止生長前形成的細胞壁的部分,存在于胞間層的內側,主要由纖維素、半纖維素和果膠質構成,特點是薄(1-3微米)、軟、彈性大、有通透性,能伴隨細胞的生長而增大。 C 次生壁(secondary wall): 首先明確:不是任何細胞都具有次生壁。 有些部位(組織)的細胞停止生長后,在初生壁的內側繼續形成的細胞壁的部分,稱為次生壁,厚度較厚(5-10微米),主要由纖維素和其他物質(如木質、角質、栓質、礦質等)構成,使細胞能夠完成一些重要的功能。 (3).細胞次生壁的五種類型 A 木質化(lignifacation):細胞壁中除纖維素外,主要增加木質。木質是苯基丙烷類物質的聚合物,硬度大,并有較強的親水性(透氣透水)。木質化的細胞壁硬度大大增加,是機械組織和輸導組織(導管)的重要特征。 B角質化(cutinication):細胞壁中除纖維素外,主要增加角質。角質是脂類物質,可以透氣、但不透水。角質化主要發生在植物體的幼嫩部分的表皮細胞與空氣接觸面的細胞壁上,使植物體減少水分散失(蒸騰)和避免外界水和微生物的侵入,具有保護作用。 C栓質化(suberization):細胞壁中除纖維素外,主要增加栓質。栓質也是脂類物質,不透氣、不透水。主要發生在植物體較老部分的表層細胞壁上,使不透氣、不透水,具有保護作用。 D 黏液質化:細胞壁的纖維素等成分發生變化而成為黏液,黏液化所形成的黏液在細胞的表面常呈固體狀態,吸水膨脹后成黏滯狀態,如車前子、亞馬子。 E 礦質化():細胞壁中除纖維素外,主要增加礦質。礦質主要是碳酸鈣和硅化物,硬度大。礦質化發生在植物體表,增加支持作用,和阻止動物侵害,如竹稈、麥稈的表皮。 植物細胞的后含物 后含物(ergastic substance)(內含物):指植物細胞原生質體的代謝產物,是細胞內非結構性物質(貯藏性物質),主要是淀粉、糖、脂肪、蛋白質、生物堿、有機酸、單寧、無機鹽晶體(草酸鈣、碳酸鈣結晶)、維生素、植物激素、花青素、乳汁、揮發油等。后含物存在于液泡中或細胞質中或細胞器中。 重點:淀粉的貯藏形式——淀粉粒,由白色體積累淀粉體積變大而成。:P34 重點:蛋白質的貯藏形式——糊粉粒,由白色體積累蛋白質體積變大而成?。分為球晶體和擬晶體。 球晶體——球形 擬晶體——多邊形 花青素:液泡和細胞質中,當細胞液PH值改變時,呈現不同顏色,使花瓣產生不同顏色。 植物體顏色的總結: 葉和果實的顏色主要由有色體產生;花瓣的顏色主要由花青素產生。 后含物的種類和數量隨細胞的生活狀態不斷發生變化。對植物來說,它們有些是永久廢物,有些能被植物再利用,有些具有其他重要功能。 細胞學發展簡史與細胞學理論【教案-植物細胞】相關文章:
觀察植物細胞教學反思04-28
走近細胞教案08-26
細胞的增殖教案02-20
細胞的基本結構教案01-14
細胞分裂教案01-19
七年級生物觀察植物細胞》教案08-25
《細胞的邊界-細胞膜》同課異構教案04-25
《人和動物細胞》生物教案04-28
從生物圈到細胞的教案04-25
細胞膜-系統的邊界 教案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