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囗另类BBWSeⅹHD,av狼论坛,精品一卡2卡三卡4卡乱码理论,体育生gv老师浪小辉3p警察

初中地理教案

時間:2024-08-05 19:18:19 地理教案 我要投稿

【熱門】初中地理教案四篇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時常需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要怎么寫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初中地理教案4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熱門】初中地理教案四篇

初中地理教案 篇1

  新課程理念:

  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本次課程改革的顯著特征。改變原有的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自然成為這場教學改革的核心任務。現代教育心理學研究指出,學生的學習過程不僅是一個接受知識的過程,而且也是一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下面我就《海陸分布》這節課的教學過程當作案例來進行分析一下。

  一、問題導入,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愿望

  師:同學們,地球是我們生活的家園,早已廣被接受,但宇航員加加林在太空看到的地球卻是一個蔚藍色的美麗的星球。他說:“我們給地球起錯了名字,它應叫做水球。”那么到底應該叫地球還是水球?

  學生活動

  1、觀察地球儀和火箭升空的動畫演示,覺得新奇

  2、學習小組討論:是地球還是水球?

  3、由學生討論后請學生代表發言,在此基礎上教師歸納。

  評析:問題是科學研究的出發點,是開啟任何一門科學的鑰匙。通過學習來生成問題,把學習過程看成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問題激發了學生強烈的學習愿望,從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激發了學生勇于探索、創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

  二、動手觀察 探究新知,觀察思考,深入自學

  1、師:引導學生旋轉地球儀,開展“擁抱地球”活動,觀察任何半球是陸地大還是海洋大?最后統計學生的擁抱結果,從而得出結論。(海洋比陸地大)

  2、師:這個結果對于我們現代人來講是很容易的,而古代人認識海陸分布有沒有那么容易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來認識幾位著名的探險家和他們為人類認識世界所作的貢獻吧。

  3師:看看陸地主要集中在哪個半球?

  海洋大多分布在哪個半球?圖中北極地區和南極地區分別是海洋還是陸地?

  學生活動

  1、隨機的用雙手擁抱地球,看看他們的右手大拇指所指的地方是海洋還是陸地。

  2、觀看展示

  3、觀察不同的地圖進行分析判斷

  4、學生踴躍回答問題

  師:無論是哪個半球,海洋面積總是比陸地大,接下來請學生在圖中找出海洋有幾種表示方式?(海、洋、海峽)

  師:看完海洋,我們一起來看我們熟悉的陸地吧。(引導學生區別大陸、半島、島嶼和大洲)

  學生看圖鞏固陸地和海洋的各種表現形式,并回答問題

  評析: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軀體、自己的感官、自己的頭腦、自己的`性格、自己的意愿、自己的知識和思想基礎、自己的思想和行動規律。正如每個人都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物質營養一樣,每個學生也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精神營養。這是別人不能代替,也不能改變的。教師不可能代替學生讀書,代替學生感知,代替學生觀察、分析、思考,代替學生明白任何一個道理和掌握任何一條規律。教師只能讓生自己讀書,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觀察、分析、思考,從而使他們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活動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和提高學生讀圖的能力,使學生在使用地球儀、世界地圖中,培養學生分析資料、提取信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及快速獲取、分析、加工和利用地理信息能力。學生也體會人類的認識世界是需要不斷的探究和拼搏的,追求真理是人類的永遠的目標。

  三、師生互動 突出重點

  1、師:在地球的廣大的海洋和陸地我們可以用六個字含蓋全部。

  (七大洲四大洋)

  2、教師指導并和學生一起找七大洲四大洋

  “亞非北南美、南極歐大洋”

  “太大印北”

  3引導學生觀察思考討論各大洲的輪廓及分布特征

  4、引導學生在空白圖上填寫七大洲和四大洋以及大洲的界線(大多數學生可以完成,學習困難的學生可以向組長和老師求助)

  學生活動:

  1、請一位同學帶領全班學生認識七大洲、四大洋

  2、讓全體同學根據世界地圖,說出主要大洲的分界線。

  3、用簡單的幾何圖形繪制各大洲的輪廓以及和四大洋相對位置

  4、各小組在空白圖上填寫七大洲四大洋以及大洲的界線

  評析:師生互動有利于教師教學效率的提高。在教學的全過程中,學生是認識的主體,發展的主體。教師為學生的認識和發展提供種種有利條件,通過啟發、引導、講解、示范、督促、評價等等手段,使學生知道“應該學”和“怎么學”,使學生從愿意學、喜歡學到離開了教師也能學,這就是尊重學生的主動精神。教師因勢利導,給學生自讀、思考、質疑、認識、練習等獨立活動的機會,讓學生活動成為“多向”的信息交流,教學過程成為“立體結構”。教學過程中,學生自己閱讀、獨立思考、相互議論如能和教師釋疑和諧運轉,學生不僅能學得深刻,而且能在獲得知識的過程中,提高思維能力,增強自我意識,充分發揮主動精神。

初中地理教案 篇2

  【教學內容】第三節 地圖(地形圖的判讀)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初步學會在等高線地形圖上識別地勢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緩;學會繪制等高線圖的方法;能在等高線圖上識別山峰、山脊、山谷等;在地形圖上識別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山谷等;初步學會繪制地形剖面圖。

  過程與方法:通過閱讀等高線圖,學生識別常見的地形名稱;通過動手制作地形模型,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小組的合作精神。

  【教學重點】等高線形態與地勢高低、坡度陡緩的關系。

  【教學難點】在等高線圖上識別地形種類。

  【教學方法】合作探究式、討論法。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中國地形圖

  【課時安排】三課時(第2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大屏幕播放高原、山地、平原等自然景觀的畫面。

  同學們看到地球表面有高原、山地、平原等地理事物,而我們畫的地圖是平面的,如何在平面上表示地形的高低起伏呢?

  學生討論,得出對這一問題的初步判斷

  二、地形圖的判讀(板書)

  屏幕出示一幅等高線地形圖,學生觀察,教師說明:“地圖上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就是用繪制等高線來表示的。”那么,等高線是怎樣繪制出來的呢?

  指導學生閱讀課本圖1.27,同學們觀察圖中甲點的高度有哪兩個數據?單位?有什么區別?

  總結:甲點以海平面為標準計算為1500米,這叫海拔。甲點以乙點為標準計算為1000米,這叫相對高度。

  提問:那么,什么是海拔和相對高度?

  ①海拔指地面某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

  ②相對高度:某個地點高出另一地點的垂直距離。

  1、海拔和相對高度(板書)

  指導學生觀察課本中的圖1.28“等高線示意圖”及等高線的模型,討論總結等高線的繪制方法。

  講述:以海平面為起點,測出地面上各個地點的海拔,把它們填注在地圖上,然后在地圖上把海拔相同的點連接成線,這就是等高線,每條等高線上都標有高度,單位是米。

  拓展:由此而推,什么是等深線?(學生讀書作答)

  2.等高線 (板書)

  在等高線地圖上,如何判讀地面的高低和地形起伏?

  學生合作探究,以小組為單位討論說出:只要填出地面各點海拔,就可比較各點的高低。

  總結:在等高線圖上,不僅可以判斷各地點的高低,還可以根據等高線的分布情況判斷地形起伏和坡度的陡緩。

  學生觀察圖1.28等高線示意圖,看看左右兩個山坡的陡與緩?并判斷坡度的陡緩與等高線的分布有何關系?

  確定:坡陡的.地方等高線密集;坡緩的地方等高線稀疏。

  讓學生觀察課本圖1.29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線示意圖,從圖可見,不同部位,等高線和形態的差別很大,怎樣在等高線圖上判讀這些地形呢?

  學生總結教師補充:等高線彎向海拔低處為山脊,反之為山谷:兩個相鄰山頂之間是鞍部;等高線重疊處為陡崖。

  指導學生讀圖1.30,觀察分析設色地形圖的著色規律,從而得出:在不同等高線之間著上不同的顏色代表不同地形的圖即為分層設色地形圖。

  3.分層設色地形圖(板書)

  出示“中國地形圖”指導學生分析不同的著色:藍色代表海洋,黃色代表高原、山地和丘陵,綠色代表平原,褐色為山地,白色表示雪線以上的部分。

  [學生活動]指導學生分組討論,合作完成課本P17活動。

  根據等高線地形圖和分層設色地形圖,通過分析能判讀出各地的高低狀況。而如何能夠一目了然地看出各地的起伏狀況呢?這就需要觀察地形剖面圖。

  4.地形剖面圖(板書)

  學生同桌合作,完成課本P18活動3。先了解繪制方法,再觀察繪完部分,然后自己動手繪制完整。

  總結:地形剖面圖能直觀表示某條線上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緩。

  三、小結

  指導學生先組內交流,再派代表在班上總結: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都獲得了哪些知識?

  學生小結所學知識

  【板書設計】

  【教學后記】可取效果:以探究式活動為主線,以練習為輔助,圖文并茂,化 抽象為形象,直觀生動地解決難點問題。

  不足之處:由于本課內容多,難度大,在環節設計上欠完美。

  第一章 地球和地圖

  (第8時)

  執教人:唐素芳 執教班級: 七(1)(2)

  【教學內容】第三節 地圖(從地圖上獲取信息)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記住地圖上依據經緯線或指向標辨別方向的方法;記住一些常用的圖例;能在地圖上依據經緯線或指向標定方向;初步具備在實際生活中運用地圖的能力,如辯方向、查找地理事物等。

  過程和方法:引導學生能夠在地圖上依據經緯線和指向標等確定方向,通過辨別方向、查找地理事物等活動培養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運用地圖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使學生系統掌握地圖的使用方法,使學生對地圖產生親切感,從而在今后的生活和學習中主動地使用地圖。

  【教學重點】地圖方向及地理事物之間的空間位置關系的判別。

  【教學難點】地圖方向及地理事物之間的空間位置關系的判別。

  【教學方法】分組討論法,合作探究法

  【教學準備】投影片、掛圖;

  【課時安排】三課時(第3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投影表格

  針對表格內容,能夠進行比例尺形式的換算和大小的比較并回答。

  2.地圖基本要素包括哪些?

  上節課我們已學習掌握了三要素之一:比例尺,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剩余的2個問題:方向和圖例。

  二、從地圖上獲取信息

  1、投影:“日本圖”指導學生分組討論課本P15活動1的三個問題。

  小組內討論并回答:

  (1)經緯: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2)先據經線定南北,再依緯線定東西,最后取綜合。

  (3)學生在實物投影儀上展示所標三點的四個方向,Y在X東北方,X在Z西南方。

  總結:在有經緯線的地圖上,要根據經緯線定方向,經線指示南北方向(近北極為北,近南極為南),緯線指示東西方向,(直線緯線左西右東;弧形緯線:據地球自轉(自西向東),箭頭為東方)。

  經緯網定向法(板書)

  不知同學們注意沒有,有的地圖畫有一箭頭,箭頭方向指示為北方,這個箭頭叫什么?(指向標)

  小結:在有指向標的地圖上要依據指向標定方向,即指向標指示北方。

  2、指向標定向法

  投影圖,學生思考:

  (1)A在B什么方向,A在C什么方向?

  (2)若圖中AB兩點間直線距離為24千米,請計算出該圖的比例尺。

  學生討論后回答:A在B正北,A在C西北;先量得AB圖上距離是2.4厘米,比例尺為1:1000000或

  指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并回答課本P15“活動2”

  學生活動:科技園在學校的東方,農業實驗區在科技園區的南方,學校在火車站北方,火車站在科技園區的西南方。學校與農業實驗區的直線距離約為650米,從學校沿公路到科技園區,距離約是855米(四段公路圖距分別是0.6、3.2、1.6、0.3厘米)

  提問:有的地圖,既無經緯網,又無指向標,如何定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3、一般定向法

  拓展:我們生活在北半球,當你外出旅行迷路時,你怎樣確定方向?

  學生小組討論回答:①白天:晴天據太陽定方向,據樹木定方向;②晴夜:北極星定方向;③房屋定向法(北半球,一般坐北朝南)

  大家知道,地面上的景物在地圖上是用不同符號表示的(即圖例),并標注一些文字和數字注記,這些都是地圖的語言。

  4、圖例和注記(板書)

  請觀察圖1.24,看看一些常用圖例有何特點?你能記住一些嗎?

  (提示學生注意分類觀察,找區別,如界線、交通線、城市、水庫和湖泊等。)

  三、課堂小結

  留2分鐘時間,由各小組的同學在組內交流,然后找幾名代表總結,通過本課學習,你都掌握了哪些知識?

  【板書設計】

  【教學后記】可取效果:在活動中學,在學中活動,注重知識的運用;針對性練習,便于及時發現問題,采取補償性教學;引進競賽激勵機制,活躍氣氛,調動積極性。

  不足之處:對難點的突破及節湊的把握不準。

  解決措施:加強理論學習,提升個人能力,并精心備課,合理安排內容的進度和難點的突破。

初中地理教案 篇3

  一、教學目標設計

  1.了解農業的主要部門、農業的重要性、我國農業分布的差異。

  2.學會用網絡查閱資料,能夠進行信息的分析與綜合。3.培養識圖能力。明確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重要性,增強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識,同時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二、教學內容及重難點分析

  八年級學生對地理知識已有所了解,有一定的讀圖能力,在教學中,應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其“自主-協作”的學習習慣。農業是很重要的生產部門,但要受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等因素的'影響,通過本課學習讓學生了解我國的農業分布情況,更重要的是要樹立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觀念。

  重點:農業在我國地理分布上的差異。

  難點:理解農業分布差異的原因。

  三、教學模式

  這節課是基于局域網絡下的“學”與“教”,上網查閱著力于培養學生自主協作學習和動手動腦的能力。教學過程中通過人機交互、生生交互、師生交互開展教學活動。《因地制宜發展農業》“合作-探究”教學模式,如下。

  四、教法設計

  本節課利用網絡,采取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方式,讓學生動手動腦,實現知識的落實。

  五、教學過程設計

  授課程序教 師 活 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網絡應用分析導課“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都和農業有關,說明自古以來,人們都非常重視農業。回憶。復述。創設情境,引起興趣。新課探究(過渡:農業與我們有怎樣的關系呢?板書課題)我們先來談談農業與我們的關系。

  (一)農業與我們〖明確〗我們的吃、穿、用都來自農業。什么是農業?農業的主要部門有哪些?發展農業有什么意義?(教師小結)學生閱讀課文后舉手回答。發揮學生的觀察力,培養表達力。過渡:我國的農業是怎樣分布的呢?

  (二)我國農業的地區分布1.我國的種植業分布在哪里?以種植什么作物為主?為什么這樣分布,與什么有關系?2.畜牧業主要分布在哪里?畜牧業的分布與降水有怎樣關系?我國有幾大牧區?都有什么著名的畜牧品種?3.我國的林業主要分布在哪里?屬于什么地形區?降水情況怎樣?屬于什么干濕地區?4.我國漁業是怎樣分布的?我國淡水漁業最發達的地區是哪里?(教師評價、小結)〖明確〗表現為東部與西部、南方與北方的差異。

  上網查詢,把全班分成四個大組,每組查一個問題。師生互動。在教師指導下,進行自主學習,培養合作、交流的精神。培養學生歸納問題的能力。把范圍大的事物縮小化。創設視覺平臺。分析我國的農業為什么這樣分布。(師生互動共同完成)學生思考、回答。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反饋練習

  課本活動1(教師指導并評價) 學生讀圖分析、填圖。訓練讀圖能力。

  課本活動2(教師指導并評價)學生思考、分析、作答。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了解影響農業的因素除了氣候、地形之外還有海拔。小結師生共同回顧。查漏補缺,重申重點,進行愛國教育課外作業設計十年后理想農村的圖畫。創設學生大膽設想的平臺。

  六、板書設計

  因地制宜發展農業(一)

  農業與我們 (二)

  農業的地區分布1.農業 1.種植業、畜牧業、林業和漁業的分布

  2.農業的主要部門 2.分布特點

  3.農業的重要性

初中地理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一)在圖3-36上指出其首都及主要城市的地理位置,指出其領士組成的阿拉斯加州、夏威夷州和本上部分。

  (二)結合美國國旗圖案設計上的變化,利用不同時期的美國地圖,探討美國領土的擴張情況。

  (三)運用地圖和資料,了解美國農業發展的有利自然條件和突出自然災害。

  (四)運用地圖和資料,比較美國傳統工業與新興工業的基本特點。

  (五)舉例說明美國在工業化和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方面的經驗與教訓,并作簡單分析。

  (六)根據資料和地圖,說明美國人口和種族方面的基本概況以及華人與華僑對該國科技與文化發展的貢獻。

  (七)根據資料和地圖,說明美國主要城市及交通運輸特點。

  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共有3個小標題:“美國的領土”、“高度發達的經濟”、“人口與城市”。分別介紹美國領上的組成情況及地理位置,美國工業、農業及經濟情況和美國人口概況與城市分布。“美國的領土”以圖3-31介紹美國本土、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州及周邊所臨海洋和鄰國、主要山脈、河流、湖泊等美國的基本概況。其內容是學習美國的經濟、人口與城市的基礎。

  “高度發達的經濟”主要從農業和工業兩方面介紹美國的經濟,要求學生了解美國的進出口貿易情況、工農業情況和生態、環保問題與對策,并引以為戒。

  “人口與城市”介紹美國人口與分布、種族問題和各主要工業城市,城市的分布、地理位置及主要城市職能無疑是本小節的重點。

  上述三個標題內容由總論到具體方面,形成直線串珠式的邏輯關系,再輔以補充資料,使學生對美國既有整體上的認識,也有具體問題上的了解,構成良好的認知結構。

  連同補充材料,本節教材提供了3幅地圖、7幅景觀圖。“美國地形”圖為我們提供了美國所臨大洋和鄰國及主要地形區的位置;“美國農業帶分布”圖反映了美國農業地區專門化的水平;“美國政區和主要城市分布”圖表述了美國的50個州和城市與人口的分布情況。3幅地圖在各自表述各方面的情況的同時,又綜合說明美“國經濟發達方面的原因。景觀圖則分別介紹農業、工業、城市、旅游等方面的主題、。

  3篇閱讀材料分別表述:用“國旗”反映美國領土的擴張、用“工業分布”資料體現該國的工業發展趨勢。通過黃石國家公園、科羅拉多大峽谷等旅游勝地的情況介紹,反映美國的環境保護與優美風景。

  本節教材的活動題設計得較為完美,既有讀圖思考,也有建議、討論,如美國NBA籃球球隊的地域特色,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愿望。

  教學提綱(板書)

  一、美國的領土

  1.本土48州、哥倫比亞特區

  2.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州

  二、高度發達的經濟

  1.經濟概況

  工農業總產值一直居世界首位

  對外貿易:輸出工農業產品最多、出口貿易額最大、進口小汽車、石油、紡織品最多的國家

  2.農業大國

  世界出口糧食最多的國家,進口咖啡、可可、天然橡膠

  3.工業大國

  傳統工業衰落,新興工業崛起

  4.環境保護問題

  黑色風暴

  三、人口與城市

  1.人口概況與種族問題

  2.主要城市

  華盛頓、紐約、洛杉磯、圣弗朗西斯科、芝加哥、底特律、匹茲堡

  教學建議

  新課導人:

  方案①:出示圖1—31“美洲”圖,取一面美國國旗,設問:“這是哪個國家的國旗?”并請回答正確的學生將星條旗貼到地圖上美國范圍內。

  方案②:本世紀初,發生了震驚世界的9.11事件,這是發生在哪個國家的事件?

  一、美國的領土

  1、的地理位置,教師強調:美國領土有醒目的兩片:本土和北美洲西北角的阿拉斯加州、、、、、

  1、看地圖冊上的美國國旗,設問:“誰知道美國國旗圖案含意?”

  2.解釋美國國旗圖案:13道紅白相間條紋代表美國最初獨立時的13個州,藍色星區的50顆白色五角星代表美國的50個州。

  3.閱讀圖3-36,學生數一數:在這副圖上,顯示了美國的多少個州,小結說明:除首都華盛頓所在哥倫比亞特區外,只有48個州位于美國本土,還有另外兩顆星代表的2個州在哪里呢?

  4、引導學生在“世界政區圖”上找出美國的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洲,并突出強調,夏威夷洲位于大洋州,所以美國是地跨北美洲和大洋州的

  5、小結美國領土由本土48個州和1個特區、2個海外州構成。

  (過渡)了解了美國的領土組成,那么美國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有什么特點呢?

  6、學生討論完成P84活動2、3題,教師結合掛圖,引導學生分析

  7、設問:美國國旗如何從最初的13道條紋變成50顆星星,即如何由13個州擴張成為50個州的呢?結合地圖冊有關地圖講解美國領土擴張的過程,并小結:美國領土擴張的過程實際上是殖民侵略的過程

  (過渡)眾所周知,美國是世界上頭號的資本主義強國,其經濟發展究竟如何呢?

  二、高度發達的經濟

  1、 經濟概況部分

  學生閱讀P86-86文字,思考:美國經濟在世界上地位如何?(學生回答,教師小結)

  可分解為兩個層面:一是國內的工農業總產值,二是對外貿易。三個要點:一是工農業總產值一直居世界第一位,二是外貿輸出工農業產品最多、出口貿易額最大的國家,三是世界上進口小汽車、石油、紡織品最多的國家。需要說明的是:美國進口工業產品和能源的原因是消費量極大和浪費嚴重以及工業生產需要造成的,而不是本國工業落后、能源缺乏所導致的。如:美國的燃料動力資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氣和水能都蘊藏豐富,美國國內年產煤8~9億噸,原油4億噸,天然氣5~6千億立方米,還生產近3萬億度電力,能源總產量占世界首位。但美國能源消耗量占世界的工/4,是世界上能耗最多的國家,能源生產仍不能滿足國內的需求,石油進口量不斷增加。

  (過渡)了解了美國經濟的概況,接下來我們具體的學習美國農業、工業發展的特色。

  2、農業大國

  (1)指導學生閱讀圖3-33和活動材料,思考自治州自治州自治州子;據此,你能夠歸納美國農業生產的特點嗎?

  ( 2)歸納學生觀點,指出:美國農業生產的特點是農業地區專門化和生產專門化(結合教材講述農業地區專門化和生產專門化的含義)

  (3)引導學生閱讀圖3-33,熟悉美國主要農業帶的分布,并設問:美國農業生產地區專門化和生產專門化有什么好處呢?(學生討論,教師小結:

  可以充分利用各地區的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水、土、光、熱等),有效發揮農業機械的作用,并可集中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大力提高勞動生產率。

  (過渡)正是因為美國的這種農業模式使之成為世界上出口糧食最多的國家。

  (4)設問:美國是世界糧食最大出口國,為什么還要進口咖啡、可可、天然橡膠等農產品?

  ( 5)提示:a.咖啡、可可、天然橡膠生產地在熱帶;b.美國本土在北溫帶,缺乏大面積的熱帶地區。

  (6)師生共同完成活動P861、2、3題

  引導學生評價美國地理位置和地形,重點關注下列地理事項:a.本上在北溫帶,阿拉斯加州跨北寒帶,夏威夷州跨熱帶;b.多面臨海,沿海地區受海洋影響較大;C.地形以平原為主,耕地面積廣大且水熱配合較好;d.密西西比河干支流與農業灌溉等。

  (過渡)雖然美國農業發達,但不可避免的,美國農業發展也存在著一系列的問題

  (7)學生齊讀P86第一段文字,了解美國農業生產的問題

  第 二 課 時

  3、 工業大國

  (1)學生閱讀P86文字,思考:美國發達的工業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美國發展工業有哪些優勢?

  (2)教師介紹美國工業經濟特點:一方面是主要工業產品的產量居世界前列,另一方面是新技術的研制與開發居世界領先地位。這說明美國仍然是目前世界上經濟實力和技術力量最強的'國家。教師在介紹時可列舉美國各工業部門的產量及世界排名情況,讓學生有感性認識。

  (3)結合教材介紹美國“夕陽工業”與新興工業的競爭狀態,可出示一些數據或產值對比,讓學生從數字上領悟到:傳統工業逐漸衰落,新興工業蓬勃興起。

  (過渡)美國工業發達,主要的工業區集中在哪里呢?

  (4)學生自行閱讀資料“美國的工業分布”,了解美國的工業分布區及各工業區的主要工業部門,教師結合掛圖講解并分析各工業區發展工業的有利條件。尤其突出美國東北部工業區的發展條件,從發展歷史、資源、交通、農業等方面進行分析,說明美國東北部工業區是傳統工業的集中分布地,出現了地價昂貴、污染嚴重等問題;分析美國南部、西部“陽光地帶”的優勢條件:地價便宜、勞動力充足、環境污染少。美國工業逐漸向南部、西部地區遷移;介紹南部、西部地區新興工業興起的條件:環境、技術、大學和科研機構等。

  三、 人口與城市

  1、引導學生閱讀地圖冊P36圖,了解美國居民的組成特點:由不同歷史時期遷人的移民及后裔組成,以歐洲白人移民為主,

  2、結合教材講述美國各色人種在美國的地位,突出美國人種的不平等性

  項目 東北地區 南部地區 西部地區

  面積 25.8 24.8 49.4

  人口 46.9 31.9 21.2

  3、 展示如下資料,得出結論:美國人口分布不均,人口主要集中在東北部和南部地區并分析其原因(從地形、經濟、交通的角度分析)

  城市部分:

  1.在圖3-36上找出美國的重要城市,確定其地理位置。

  2.學生熟悉7個主要城市的資料,注意其城市特點,而后以導游員的身份上臺同學介紹美國的8個主要城市。

  3.評出最佳導游

  4、完成P88活動題

  [小結鞏固]

  學生小結,教師補充

 本節圖表指導:

  l.圖3-31提供的信息:①美國領土的組成;②美國領土瀕臨的海洋和鄰國;③美國的地形及分布;④美國地形與農業的關系;⑤美國地形與人口分布的關系。

  2.圖3-33提供的信息:①美國農業的地區專門化;②美國農業區的空間分布;③美國農業開發與環境關系。

  3、圖3-36提供的信息:①美國50個州和1個特區的分布;②美國的主要城市分布;③美國領土擴張過程;④美國工業的遷移。

  4.景觀圖或配合教材,或配合練習,對相應的具體問題作直觀的闡述。

  課后活動:

  ①結合美國“ 911”恐怖襲擊事件,收集資料后討論:超高層建筑物的利與弊。提示:利——節約用地,城市象征,能集中辦公,聯系方便等等。

  弊——突發事件和災難時逃生困難,垃圾清運困難,上下班高峰人流疏導困難等等。

  ②收集資料,了解華人與華僑對美國科學技術和社會發展作出的貢獻。也可舉辦小型的相關人物及事跡介紹會,如李政道、楊振寧的事跡介紹等。

  ③結合美國“黑風暴”環境問題,收集資料,探討我國沙塵暴的原因及治理措施,并寫成小論文。

  ④畫圖比賽。結合歷史資料,自行畫一張美國領土擴張示意圖,用圖例或顏色區別不同時期的領土擴張情況。展覽并評出最優秀地圖。

  ⑤課外收集資料,探討美國的主要交通運輸方式及特點。

【初中地理教案】相關文章:

初中地理的教案01-05

初中地理教案04-14

初中地理教案:地形05-03

【薦】初中地理教案01-11

初中地理教案【熱】01-13

【熱】初中地理教案01-08

初中地理教案【熱門】01-09

初中地理教案【薦】02-15

初中地理備課教案05-01

初中教學地理教案10-26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岛县| 灯塔市| 加查县| 襄垣县| 峨山| 龙岩市| 南丹县| 鄂托克旗| 江永县| 普兰县| 甘泉县| 东乡族自治县| 丹巴县| 沙雅县| 洪雅县| 密云县| 砚山县| 茂名市| 鲁山县| 于都县| 松江区| 南宫市| 西和县| 宣恩县| 南陵县| 读书| 留坝县| 临颍县| 赤壁市| 新源县| 宾阳县| 新巴尔虎右旗| 金山区| 临沧市| 东乌珠穆沁旗| 瑞丽市| 布拖县| 乌兰浩特市| 中宁县| 安阳市| 北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