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司馬承禎的形神觀與實踐論文
司馬承禎與道教的關系最密切,而且其化道教思入詩中的特色已然成為其詩的重要風格代表。司馬承禎既講治身又講治國的,其治身與治國的道理則為一個道理,即"無為"而已。這是繼承了歷史上的黃老道家和傳統的道教思想而來的。
這篇論文首先為緒論,說明司馬承禎對道教心性理論的發展與成熟做出的貢獻,還有其對唐末五代內丹道的產生所作的理論準備,以及他對以后的北宋理學做出的影響,說明該課題研究的理論意義與現實價值。
關于正文部分,首先從服氣煉形到坐忘養性進行討論。司馬承禎的道教思想,曾經歷了前后兩個發展過程,前期或稱早期主要是承繼和總結自陶弘景以來所傳承的茅山宗上清經傳統的煉養思想。這些思想是他從其師潘師正那兒傳承下來的,所以史書稱"(承禎)師潘師正,傳其符箓及辟谷導引服餌之術。" 至于司馬承禎的服氣論、導引論、服藥論、符水論、服氣療病論等等,則皆是茅山宗的傳統道法。可以看出,服氣煉養是司馬承禎早期道教煉養術的中心思想。
接下來從時間上進行理論分析,司馬承禎在早期的道教思想中著重講的是服氣煉形思想,但他的后期的思想主要討論的是定心養神的心性修養學說。養生術理論不外乎有煉形與養神兩個方面,服氣導引在于煉形,安心修性在于養神,對養生學而言兩者缺一不可,必須做到形神雙修,形神俱濟,才能獲得長生。因此司馬承禎的一生對這兩方面皆作了研討,但其學說的重點和在社會上影響最大的還是他的修養心性的學說《坐忘論》。
第三部分從氣論到道性論進行研究。分析司馬承禎從《服氣精義論》到《坐忘論》,在修煉的思想上的變化。《服氣精義論》主要是繼承和發揮了茅山宗的傳統的服氣煉形思想,而《坐忘論》突破了這一傳統,轉入了心性修養的學說。這一部分將運用理論分析司馬承禎這一轉變的歷史原因,說明這一轉變與他融合佛、道,援佛入道的思想有著直接的關系。這種援佛入道的思想,在初唐和盛唐時期,已經形成了一種風氣,當時的道教學者為了發展和豐富自己的道教學說,幾乎無一例外,皆是這樣做了。如著名的道教思想家成玄英、李榮、王玄覽等等,皆是如此。司馬承禎也不例外,他吸取了佛教的心性學說,建立了自己的道性學說,從而促使他由服氣煉形走上了坐忘養性的道路。在這里并不僅僅是他的修養方法的改變,而應看到更深的他的哲學世界觀上的變化。如果說他的服氣煉形思想是建立在他的氣一元論思想基礎上的話,那么他的坐忘養性思想則是建立在他的道論,尤其是道性論基礎之上的。這里需要詳細說明兩種哲學世界觀的不同。
第四部分對于司馬承禎的具體著作進行詳細文本分析,在進行文本分析的同時將針對司馬承禎的美學思想和文學藝術素養,具體包括天人合一的審美意識;審美的心態和意境;及書畫和文學藝術等等。首先說明《服氣精義論》在理論基礎是茅山宗傳統的氣論。再進行對比說明,分析《坐忘論》與《服氣精義論》的不同之處,它不再強調服氣煉形,而講坐忘養性。它的理論基礎也不再是氣論,而是道性論。同時針對《太上升玄消災護命妙經》進行分析,這是部深受佛教三論宗中觀佛學影響的產物,它以元始天尊的名義告誡眾生要懂得非有非無、有無一如的畢竟空觀,才能超脫生死輸回得到解脫的道理。
最后一部分為結論。說明司馬承禎安坐收心離境的修養方法也就是老子所說"歸根復命"的思想。說明司馬承禎的"道"和"道性",已經不是氣論,不是物質性的氣,而是一種形而上的思辯哲學的概念。
【司馬承禎的形神觀與實踐論文】相關文章:
司馬承禎《坐忘論》的養生觀04-29
王屋山道教與司馬承禎04-29
初唐教化功能下人物畫中的形神觀論文05-03
道教內丹術的形神觀05-02
形神俱妙--道教身體觀的現代闡釋04-26
“形神兼備”的整合04-30
論中國古代形神觀的現代概括04-28
現代系統論與中國傳統形神觀04-27
徐禎卿04-29
承權(承權)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