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美國中等科學教育課程改革的核心視點
一、美國中等科學教育面臨的問題及其改革的核心視點:學生生活技能的培養培養學生生活的技能已成為世界教育改革的一種必然趨勢,美國也不例外。但不可忽視的是,美國的科學教育也長期存在著"脫離學生現實生活及未來生活"的現象,尤其是中學階段的科學教育,這種現象更為突出。第三次國際數學和科學研究(timss)的調查結果表明:美國小學4年級學生科學成績在50個國家中排名較高,但8年級學生就向一般成績滑動,12年級學生則處于最低水平。全美科學研究協調人、美國國家中心行政主管、密歇根州大學教授威廉·米德(william schmidt)認為:第三次國際數學和科學研究(timss)"最驚人的發現"是,在科學方面被認為最優秀和最聰明的美國學生,其實是最落后、最邊緣的。
綜觀美國現有的科學教育,它所面臨的問題主要有三:
1. 課程內容繁雜冗余,急需做出短期化、靈活化、明了化的課程變革。科學教師最感困難的就是不知道如何處理教材。
2.教師教學目的出于"應試教育",而非"素質教育"。大多數教師將時間花在了為學生準備各州的統一考試上,而不是去培養學生學習科學的態度和興趣。
3.學生學習科學知識的方法也僅限于死記硬背,缺乏深入的實踐和探索。
為此,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國家科學教師聯合會(nsta)及卡耐基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等組織曾多次進行調查與研討,并做出了很多有價值的報告與建議。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與卡耐基青少年基金會聯合發表了《轉變觀念:培養21世紀的美國青年》(1995),它們從社會、文化、科學、個人及經濟的變革多個緯度論證了中等學校課程改革的必要性,其中有一點就是"為了讓青少年了解自己和讓他們能在21世紀高質量的生活"。國家科學教師聯合會也認為,科學課程"應反映社會科學和科技文化的目標,應強調科學對于學生學業的重要性,更要強調科學對于個體、社會及職業的重要性。"現在青少年研究的結果也表明,決定個體行為的不僅是生物的因素,還有社會的。這一成果被認為是課程改革的理論基礎,課程改革的目的,就是使其更能適應培養學生認識自己及他人的能力。由此可見,美國中等科學教育課程改革的一項目標就是:培養學生生活----現實生活及未來生活的技能。那么,這些技能包括哪些呢?
我們所尋求的,是那些對學生而言,能夠使他們在社會變革面前具有的適應能力得到發展的個性品質及社會生活技能。這些變革包括文化的和現代科學實踐的,包括就業觀念的變化、健康觀念的變化以及高質量生活需求的變化等。
對這些變化所需的生活技能的核心因素可以歸結為以下幾點。(這些技能無等級次序之分,他們認為每一種技能都同等重要。)
與同伴或他人合作的能力;有效溝通及同他人交流的能力;建立和維持友誼的能力;認識到學習就是一種新型的工作方式;無暴力地解決沖突的能力;和成人協商的能力;協調健康和服務的能力;意識到香煙和酒精、毒品及性病傳染的危險的能力;避開不利因素做出合理決定的能力;正確對待災難、死亡和自殺的能力;學校生活及學業成功的能力;解決問題和自己做出決定的能力;理解性行為的能力;保持身心健康的能力;提高自我想象的能力;正確運用批評的能力;做決定時正確擺放價值、感覺、感情、及位置的能力;能理解營養的含義;建立個人健康檔案的能力;了解自己,欣賞自己,尊敬
[1] [2] [3]
【美國中等科學教育課程改革的核心視點】相關文章:
美國幼兒科學教育課程04-29
試論中等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理念與實施策略04-29
課程改革與幼兒科學教育實踐研究04-27
孔子的教育思想與課程改革04-29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新視點04-30
美國教育改革現狀分析04-30
聾教育律動課程教材改革05-02
論農業教育課程改革04-29
學分制下中等職業學校課程改革研究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