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四六級成大學生之痛?
作為歷時17年之久、中國最權威的英語水平測試體系,四、六級尷尬不斷,被指責已嚴重阻礙人才培養和發展:聾啞英語、作弊成風、學位成痛……廢除四六級呼聲四起。四、六級究竟怎么了?
從每一級入學考試到種種的職稱評定,中國人似乎永遠也擺脫不了英語考試的夢魘。是英語在向我們“殖民”嗎,還是我們的文化自卑感在作祟?有誰計算過中國人為學習英語掏出多少鈔票?又有誰計算過就在此刻有多少中國人正苦背單詞?由于每年有大量的考生不能通過四六級考試,于是四六級考試成了考生口中的“紙老虎”---薄薄的一紙考卷卻“吃掉”了無數考生。
來自“象牙塔”的心聲
中學到大學有6年的跨越度,英語是這6年間的必修課,有的學生甚至在小學就學習了2-4年的英語課程。學生們有了6-10年的英語基礎,為什么到了大學,“啞巴”英語現象依舊大量存在?
西南政法大學心理學教授王安白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從最初接受教育開始,學生就被告知英語很重要。他們從小學開始學英語,占用了初中四分之一的時間,高中三分之一的時間,大學二分之一的時間。中考、高考要考英語,大學英語有四、六級考試,進一步深造還必需考托福、雅思、GRE、GMAT。盡管當今的教學已開始逐步走向多媒體化和網絡化,但是傳統意義上的教學思維還影響著眾多師生。許多高校的英語教學還處于“我教,你學”的局面,而不是“你學,我教”的狀況,這和教師的思維方式、學生的素質、教材難度的確定,以及中學應試教學模式影響的延續性等因素都有很大關聯。
王安白說到,在中國大學里,漢語的閱讀和寫作,在眾多現代科技文化必修課程的沖擊和擠壓下嚴重萎縮已經是不爭的事實;而同為語言工具的英語卻在課程表里不斷的膨脹。大部分的在校大學生,最多的時間讀的是英語,而不是專業書;應屆畢業生找工作必備的利器是英語四、六級證書,而不是專業課成績。在研究生錄取中,英語在大多數情況下具有一票否決的效力。英語教育的顯赫地位使有限的教育資源分布嚴重失衡。我國的老工業基地和新興的輕工業產業地區均不同程度地出現了合格藍領缺乏的“技工荒”,擁有豐富經驗的高級技工和技師更是鳳毛麟角,后繼乏人。而我們看到的卻是職業技術學校嚴重縮水,林林總總的各類應試式的英語培訓學校鋪天蓋地,生意興隆。
西南政法大學新聞傳播學院2001級學生小吳說,我們從咿呀學語的幼兒就開始認識英文卡片;小學生除了學校正常英語教學外,周六周日還要被父母在早已沉重的書包里硬著心腸塞進原版教程,起早貪黑送入五花八門的英語學校;到了大學又碰到的最讓人痛的大學英語四、六級四考試,學校要求不過四級就不能獲的學位證,那就意味這四年的大學是白讀了。而且我們也不知道命題的老師們是出于什么想法。總之是什么難考什么,什么你不知道你沒見過的考什么。似乎只有把你考倒了,考糊了才能顯示出考試的水平來,其中對語法的掌握和分析占了考度的大部分比例。為了能通過考試,我們不得不把大量時間花在語法記憶和辯析上面。成天記啊背啊,甚至猜題來背。而這樣最直接的后果就是考試時得心應手了,實際生活中卻仍然開不了口,還是啞的聾的。而實際上,這些“聾啞者”還不是四、六級考試中最感疑惑的人。最疑惑的還要算那些屢敗屢考,仍然屢考屢敗的大學生們。西南政法大學新聞傳播學院2001級學生小李就是其中的一個,小李是進入大學第二年的時候才考四級的(也不知學校是什么意思,大一的時候不能參加四、六級考試,說是沒有資格!只能是在大二時才能考。)小李總共考了四次,每次是五十八、九分,總是達不到六十。
心情一直很低落,很郁悶,他說,我在大學近四年的日子里,時間占的最多的是英語,幾乎全部的時間是發在英語上,可還是不能通過。
小李對記者說,目前,在大學里的四、六級過了級的與沒有過的是高校里繼貧富差距之后的又一道兩極分化的分水嶺。四、六級過了級的就像是進了天堂,如果不需要準備考研生的,那就是意味著大學已經讀完了,可以無憂無慮、放肆瘋狂的玩;可以評優入黨,好像硬是要高人一等。如果沒有通過四、六級考試的,那就是還在地獄里掙扎,在心里就好像低人一等。四、六級過了的同學是不會與沒過四、六級考試的同學一塊兒玩的。當然,沒過四、六級考試的同學他們的心里是很自卑,也是不愿意與過了四、六級的同學交往。
揭開四六級的“面
【四六級成大學生之痛?】相關文章:
心靈之痛04-28
離別之痛作文11-20
弱視兒童之痛04-30
青春之痛作文04-28
字之痛優秀作文04-30
絞心之痛作文08-03
心 靈 之 痛作文04-30
破繭之痛羽化之美初中作文04-27
隔代教養之痛教育心得11-21
思鄉之痛300字作文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