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塘約道路》讀后感范文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后感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后感頭疼,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塘約道路》讀后感范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塘約道路》讀后感1
讀了《塘約道路》這本書,書中記述了貴州省安順市塘約在遭遇大洪水災難、瀕臨絕境的山村,在村黨支部書記左文學的帶領下,組織引導群眾堅持走資源整合、合作化經營的道路,實現了土地確權、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合作化發展,帶領群眾共同致富的艱辛歷程。塘約道路為廣大農村發展提供了一個新的模式、新的經驗,為我們解決三農問題提供了新思路、新思維。
整本書中貫穿了一個觀點:好社會,不是有多少富豪,而是沒有窮人。這體現了社會主義社會道路的優越性和先進性。村黨支部改變思維、敢于創新,大刀闊斧的進行改革,將土地資源確權、整合、流轉,依托有利資源,借助新型合作社發展平臺,通過三變改革,借助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模式,走出了一條綠色、可持續發展、農民穩定增收脫貧致富的道路。
深刻思考,認真領會,塘約道路給了我很深的震撼,也給了我四點啟示:
一是農業、農村、農民要想發展,必須有一個強有力的黨組織。建立一支黨員黨性強、責任心高、敢于變革的黨支部,是人民群眾發展產業、脫貧致富的堅強保障。塘約村窮則思變,僅用短短兩年的時間,就帶領全村躍入小康村行列的成功做法,為農村的脫貧致富蹚出了一條新路,為各地扶貧攻堅做出了示范。關鍵在于以黨建為抓手、干群齊心、同心協力,從而一舉拔掉了“窮根”、打贏了脫貧攻堅戰。
二是要想在三村問題上有所作為,就必須大膽創新、開拓進取、勇于變革,我們要分析實際、順勢而為,吸收、借鑒塘約村發展經驗,結合本村實際,整合、集中資源,積極探索實踐三變改革,走出一條適應本村實際的.道路。
三是開放思維,進一步深化改革。塘約村在面臨困境時,不是頹廢消極,而是積極創新,勇于變通,大刀闊斧改革,探索出了一條適應自身發展的道路。
四是堅定不移更黨走、緊緊圍繞黨組織,我們才能有出路、有發展、有前途。塘約村的成功充分證明了中國社會主義道路的優越性、中國共產黨的先進性,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經過我們不懈努力,我們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塘約道路》讀后感2
《塘約道路》變革發展的故事是從一場大雨開始的,其間的幾個點給我感觸很深,一是百年不遇水災后面的互助共建家園;二是當市領導問及群眾災后需求時“先幫我們修路”勝于糧食、物資期盼的渴望;三是在“為什么不成立合作社?”的問詢中立行立辦的行事作風與公決會上的全票通過;四是扎根群眾依靠群眾的抱團發展模式創收的驚人成效。總觀全書,塘約村由“貧困村”變身“小康村”是新時期“三農”變革發展的縮影與典型,他們的成功離不開幾個支撐點。塘約村的鄉村治理與發展路徑,具有一定的旗幟與樣本意義。
一是村支兩委的凝聚力是引擎發展變革的支撐點。塘約村兩委敢闖敢試的決勝勇氣,使塘約之路在短短的兩年就突圍貧困、脫穎而出。可以這樣說塘約道路不僅是走出來的,而且是干出來的,是支書左文學、主任彭遠科與塘約村干部群眾勇于實踐、敢于實踐的共同成果。面對一個“窮”字,面對百年不遇的災難,塘約群眾沒有“等、靠、要”,而是自發組織互助互幫,直面守舊三農思想所至的“貧窮”環境這個不爭的事實,不忘“要致富,先修路”的發展理念,在面臨房屋毀壞、糧食緊缺的現實中渴盼的不是物資與金錢,而是修路的期盼,這是一群什么樣的群眾。面對發展二字,不等待不回避,在“為什么不成立合作社?”的問詢中當機立斷,馬上就辦,左文學當天就召開了“村支兩委”11人的專題會議研究“建什么樣的合作社”,成立老年協會,兩天做工作,第三天召開大會對成立塘約村合作社,把承包地重新集中起來統一經營一事進行公決。短平快,不拖不等的行事作風,為引擎發展變革形成強有力的支撐點,為后期的塘約道路快速變革奠定了基礎。
二是群眾信任觸動發展脈搏是助推發展變革的支撐點。在 “窮”的事實面前,轉變群眾的“觀念”至關重要,塘約群眾面對窮困沒有怨天尤人、沒有自暴自棄,只要是有發展機會,他們都會全力支持,在成立塘約村合作社,把承包地重新集中起來統一經營一事面前毫不含糊,86人全票公決通過,這是對村兩委的信任,更是對“富”的期盼與渴求。而這個信任鑄就了塘約村干群同心圓,從,22天拓寬洗布河,28天修建寬8米長4公里的柏油路等不難看出群眾的信任就是付諸行動,因為他們個人盼“富”與共同致富的目標是相同的、一致的,需要村支兩委的帶動,需要改變過去每戶農家單打獨斗的模式,需要凝心聚力在所思所想中敢作敢為。塘約人民把發展的希望寄予村集體,把發展的命脈交付村集體,就在于他們深信塘約道路一定會置之死地而后生,陷之亡地而后存。也正因為如此,塘約村從建立合作社到“七權”同確,從“三權”促“三變”實現村級“一清七統”,一路走來既鞏固農村集體所有制,也加強黨支部在農村中的領導作用,構建出“村社一體”重組抱團走集體化道路的新模式,精品水果、淺水蓮藕基地逐漸形成,運輸隊和水務公司依次誕生,變化和成效都令人驚嘆。在這里群眾信任是關鍵,是觸動發展脈搏,是助推發展變革的支撐點。這個支撐點成就了塘約村級集體經濟的不斷壯大,成就了塘約人民共同致富同步小康之路。
三是新理念構建村民自治是實現貧困蝶變的支撐點。塘約的發展變革是突破固有發展的新模式,是探索確權、賦權、易權之路,以“三權”促“三變”激活農村沉睡資源,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和發展紅利的`創新,兩年時間實現蝶變更加證明塘約道路是一個成功的典型,是可借鑒或復制的發展模式。“黨支部管全村,村民管黨員”是左文學的理念,但更多的是在這個理念中看到了村民自治的公平與公開。貧困有根,一個老黨員一年要貸款一萬兩千多吃酒,舉債吃酒何談發展,又如何去談脫貧,這種狀況滋生了“紅九條”,成立了“紅白理事會”把全村酒席統一辦理,把權力交給“村民代表大會”,使村民自治在發展中的作用名符其實。窮則思變, 正如作者所言:“農民需要一個精神煥發的村莊。”而塘約發展之路正是從一個即將毀掉的家園換發成為一個生機盎然的村莊,在團結協作的干群關系面前,在諸多新的理念構建與形成面前,塘約村的村民自治得以凸顯,是實現塘約貧困蝶變的有力支撐點。這個支撐點,喚醒了新時期“三農”發展的新模式、新形態,形成一種新時期“三農”發展典范,聚集著滿滿的正能量。
中國作協副主席、報告文學學會會長何建明這樣評價《塘約道路》:這篇報告文學,樹立了一個中國當代扶貧攻堅的典型,讓人震撼思考。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必須牢牢掌握在手中,給人民以希望。塘約的脫貧是扎實的、沒有水分的真正脫貧。在當下的農村脫貧攻堅的重任面前,塘約道路具有一定的旗幟與樣本的意義,是一塊難得的“他山之石”。塘約道路是關心農村和農民命運的發展模型,開啟農村改革之窗,這條道路上的故事值得我們品味、值得借鑒與學習。
農村如何脫貧?農村基層黨支部該發揮怎樣的帶頭作用?需要牢記“不忘初心,繼續前行”,天上不會掉餡餅,擼起袖子加油干,每個農村地區都將有切實的合作發展模式、也會有符合自身發展的道路。
《塘約道路》讀后感3
《塘約道路》受人民出版社重視,將在人民大會堂召開研討會。猛然看到這樣的新聞,筆者感到很驚訝。驚訝主要源于“人民出版社”和“人民大會堂”這樣的字眼,這可都是“高大上”的標志性存在。因為,在中國出版領域,人民出版社的權威路人皆知;而在國人心中,人民大會堂更是神圣的殿堂。當它們一起和新書《塘約道路》捆綁在一起的時候,普通人不感到驚訝是不可能的。
于是,我們會本能地追問這樣一個問題:這本新書憑什么值得人民出版社如此重視?雖然本書作者王宏甲是中央電視臺大型紀錄片《長征》電視總撰稿人,但這絕非關鍵原因所在,作為當代文學家、著名學者的王宏甲,其作品很多,憑什么只有《塘約道路》要在人民大會堂召開研討會?很明顯,作品本身才是最關鍵的原因。
眾所周知,關心中國的發展前景,就必須關心農村和農民的命運。農村是孕育中國悠久而燦爛文化的'搖籃,也是培育中國共產黨成長壯大的地方。當前的中國農村,正在發生著驚心動魄的變革。如今,不僅政府關注農村,各種資本也在關注農村。可以說,農村和農民的狀況,依然與當代中國青年的眼界、智識、成長、情志密切相關。而新書《塘約道路》,就是一本關于農村命運和農民狀況的紀實作品。
《塘約道路》主要寫塘約村農民自十八大以來在基層的探索實踐,它不同于小崗村,也有別于華西村,它吸收了新中國誕生以來,包括改革開放至今的經驗和成就,具有普遍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人民出版社高度重視這本書,顯然是希望通過宣傳塘約村的改革探索,讓更多的讀者走進“塘約村”這個“小世界”,透過這個“小世界”主動思考國家發展前景,關心農村和農民命運。
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是中國共產黨革命取得的最偉大的制度性財富。鞏固農村集體所有制和加強共產黨在農村的領導作用,是當前農村改革中關系全局的兩件大事,涉及億萬農民的利益。近年來,作為貴州省安順市平壩區曾經的貧困村,塘約村圍繞“三權”+黨建+扶貧+產業+金融發展思路,切實抓牢“確權”這個基礎,抓好“賦權”這個關鍵,抓實“易權”這個核心,同步推進農村產權“七權”確權登記頒證,探索實施“村社一體、合股聯營”的發展模式,走出了一條農村改革促小康的蝶變之路。
塘約村通過深入開展“三權”工作,形成了對“三變”的良性促動,改變了農村“386199”部隊歷史狀況,推動了農村生產方式由分散式向集中規模化生產方式轉變,真正讓農民重回土地、立足土地、依靠土地發展,讓土地更加集中、生產更加集約、效益更加凸顯,實現了從國家級二類貧困村向“小康示范村”的嬗變,初步實現“率先小康、共同富裕”的發展目標,成為引領當地農村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樣板。
正如作者在本書“導言”中所說:“一個好社會,不是有多少富豪,而是沒有窮人。塘約道路不僅僅是一個迅速脫貧的故事,塘約的變化是在集體所有制得到鞏固,黨支部的領導作用得到加強的情況下迅速發揮出優勢。前者是經濟基礎,后者是上層建筑,二者的高度統一是當今所迫切需要的。這是在基層筑牢共產黨的執政基礎,走一條使每一個農民的切身利益,都能夠得到保障的同步小康的道路。”而這,也正是人民出版社重視《塘約道路》一書的出版發行,并將在人民大會堂召開研討會的原因和意義所在。
【《塘約道路》讀后感】相關文章:
讀《塘約道路》心得體會11-10
《塘約道路》讀后感:塘約的文化公民權09-03
漁塘(漁塘)10-25
石塘10-25
塘岸10-26
塘埭10-25
松樹塘10-26
“塘”老板12-08
橫塘 范成大-橫塘 范成大 賞析08-16
荷花塘作文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