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駝祥子讀后感【精華】
讀完一本經(jīng)典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何不寫一篇讀后感記錄下呢?那要怎么寫好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駱駝祥子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一部《駱駝祥子》,勾勒出一個悲苦命運的縮影,一個黑暗吃人的舊社會,一段以慘敗告終的命運抗爭。
——題記
經(jīng)歷過近80年的時光,《駱駝祥子》依舊散發(fā)著濃濃的魅力,老舍先生的語言平易近人卻又不失幽默,字里行間透露著獨特的京韻,他的作品生活氣息醇厚,地方風物、民情風俗真實感人,質樸自然。
在老舍先生大部分的作品中,他形成了屬于他自己的,以“京味”為特色的寫作風格,《駱駝祥子》一書中多處有體現(xiàn)。最突出的就是濃厚的地方色彩——兒化韻和北京口語。例如在第一章中有這樣一句話;“他們的車破,又不敢‘拉晚兒’,所以只能早早的出車,希望能從清晨轉到午后三四點鐘,拉出‘車份兒’和自己的嚼谷。”“拉晚兒”指人力車工人夜間出車,老北京口語,若此處用“晚上出車”則顯得比較規(guī)整,不貼切小說整體背景,一個“兒”字用在此處使整個詞語調向上揚,對語言起到了修飾作用。又比如在小說第二章和十四章中,作者都提到了“今兒個”一詞,“今兒個”與“今天”詞義相同,而“今兒個”語調比“今天”更加明亮,京味色彩也更加濃厚。仔細品讀全書,諸多類似的用法處處都有體現(xiàn):“車口”即停車處,相當于如今車站外等待拉客的出租車聚集之地;“殺進腰”即把腰部嘞得細一點,賣力地去做活,去拉車;成套的桌椅食具在北京口語中并不叫做家具,而是“家伙座兒”。老舍先生的語言描繪出了極具老北京特色的市井色彩,揭露了極其黑暗的舊社會,使得整個小說平易近人中夾帶著縷縷的幽默詼諧,而幽默風趣中又不失對人生和社會的思考。他的見解精辟深刻,富含哲理性,引人深思。
將每個人物的性格特點全方位的展現(xiàn)出來,不同的描寫之間相互呼應,使人物顯得更加豐滿,是老舍先生語言的第二個魅力。
對于祥子,在小說開頭有具體的面貌描寫:“腮上沒有多余的肉,脖子可是幾乎與頭一邊兒粗;臉上永遠紅撲撲的,特別亮的是顴骨與右耳之間一塊不小的疤。”
這一段話從幾個方面將祥子從農(nóng)村初次來到城里的模樣細致地描繪出來,突出他對生活美好的向往,“腮上沒有多余的肉”是祥子這個二十來歲的青年的強壯,“臉上永遠紅撲撲的”是他蓬勃的朝氣。寥寥幾語,祥子的性格特點躍然紙上。后面對祥子拉車時的動作描寫,對祥子的語言描寫都印證和補充了他的特點,能吃苦耐勞,更自尊自強。老舍先生在此處并未用什么特別的詞句,卻讓人有種祥子仿佛就在眼前的感受。
在小說中,老舍先生不僅寫事,還寫人生哲理。最令我動容的是這句:“錢會把人引進惡劣的社會中去,把高尚的理想撇開,而甘心走入地獄中去。”祥子在“理想”和“生命”中選擇了“生命”,選擇了安于現(xiàn)狀的生活,而拋棄了“理想”,金錢讓他成為了它的奴隸。黑暗的社會注定他永遠無法用自己一個人的力量改變命運。這段話言簡意賅,作者并未多說,可其中蘊含的道理卻值得我們深思,平凡中彰顯精辟。
輕輕合上書的最后一頁,我起身走到窗前,仔細回味著。品老舍先生的經(jīng)典之作,一字一句,都反映了生活的酸甜苦咸,他的文字,他的語言,從來都是有溫度的,有味道的,有聲音的。他的語言通俗易懂,簡潔準確,所有的一切總是恰到好處,耐人尋味,讓讀者仿佛身臨其境。
品經(jīng)典作品中的酸甜苦咸,讀文字中的人間大苦,這是《駱駝祥子》的特點,更是老舍先生的語言特色。
【駱駝祥子讀后感】相關文章:
駱駝祥子11-04
駱駝祥子10-08
解讀《駱駝祥子》09-20
駱駝祥子好句精選11-07
駱駝祥子優(yōu)美10-01
駱駝祥子好句09-12
《駱駝祥子》的好句09-07
駱駝祥子作文07-21
《駱駝祥子》心得05-03
駱駝祥子作文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