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縣茶葉產業發展規劃(精選5篇)
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我們又將開啟新一輪的工作,這也意味著,需要開始寫職業規劃了。那么一份好的職業規劃是怎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縣茶葉產業發展規劃,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縣茶葉產業發展規劃 1
為進一步提升茶葉在國內外的市場競爭力,引導促進茶葉產業科學健康發展,特制定本規劃。
一、發展現狀
茶葉是農業居首位的主導產業,在我縣農業中的地位舉足輕重,已成為占全縣42%涉茶農民增加收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支柱產業,擴大就業機會、提高生活質量的民生產業,建設生態文明、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綠色產業,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構建
三、指導思想和總體目標
指導思想:
以打造品牌為主線,以市場建設、現代茶葉園區建設為重點,優化龍井茶、高山云霧茶、名優白茶優勢區域布局,實施“六個一”提升工程,打造成為全國龍井茶生產、加工、貿易、文化中心和茶產品集散中心。
總體目標:
到20xx年,全縣茶園總面積達到14萬畝,其中無性系良種茶園9.8萬畝,無性系良種比率達70%以上;茶葉產量達到7000噸,茶葉產值達到8億元,其中名優茶6000噸;名優茶產值7.9億元;茶機、保鮮、包裝、精深加工等茶葉相關產業進一步發展,茶
葉產業鏈進一步延伸,產業鏈總產值達20億元。
四、優勢區域布局
根據我縣茶葉生產現狀與發展潛力,重點建設一條示范帶和三大優勢產區。茶樹優勢品種為龍井43、安吉白茶、鳩坑種、浙農113和迎霜等。茶葉優勢產品為大佛龍井、云霧茶等名優茶。
1、城西北茶葉銷、加、旅示范觀光帶。區域包括、、個鎮(鄉)街道。主要內容包含五星級市場創建和4a級景區建設,加工展示中心建設,示范茶廠建設,出口茶廠、出口茶葉加工項目建設,觀光茶園建設。
2、中部名優早茶產區
本區位于縣境中部,包括4個鎮(鄉)、街道。本區地勢低平,光熱條件為全縣最優,可利用產茶季節早的優勢,重點發展龍井43等早生優質良種,開發早茶生產。本區鄰近城關,交通便利,可利用全縣最具特色的三大茶場:,發展現代示范茶業。
3、西南部精品茶產區
本區位于縣境西南部,包括4個鄉鎮。本區土地類型多樣,以高丘臺地為主,晝夜溫差大,勞動力資源豐富,茶農加工技術水平高,可重點發展安吉白茶、鳩坑種等中遲生良種,發展白茶龍井、精品龍井茶生產。
4、東部山區多茶類名茶產區
本區地處我縣東部,包括5個鄉鎮。本區地勢高,降水豐沛,熱量不足,生產季節相對偏遲,茶葉生產多以大戶承包為主,可重點種植產量高、抗凍性強的優質茶樹良種,以中生種為主。重點發展龍井茶、云霧茶等多茶類名茶生產。
五、主要建設任務
茶葉以“低碳茶業”為理念,從基地、加工、產品、市場、品牌及主體提升入手,引導產業轉型,切實推進茶葉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1、建設現代茶葉示范基地。建設10個現代茶葉示范園區,其中三個省級茶葉主導產業示范園區,三個省級茶葉精品示范園區。園區內茶園噴滴灌、防霜凍設施以及殺蟲燈等病蟲害物理防治設施的安裝配套。引導茶園向路溝渠、防護林、機械化等基礎設施與生態保護技術措施等標準化配套發展。切實提高茶產業防災減災、優質高效的保障能力。
新擴建無性系良種茶園2萬畝,逐步改造3萬畝低產低效茶園,引導茶樹品種選擇從“早生”向優質轉變,重點發展優質、高抗的無性系良種,逐步實現茶樹早、中、晚生品種的合理搭配。
2、打造品牌。爭創中國馳名商標,加快商標的'國際注冊。在全縣形成以“大佛”商標為龍頭,企業商標為基礎的“大佛龍井”品牌體系,培育若干個有一定影響力的企業品牌,摸索“母子品牌”雙商標運作的成功經驗,全面推廣“大佛”、“龍井茶”證明商標使用管理。堅持辦好一年一度的大佛龍井品牌文化節和重點城市的品牌推介活動。
加大國內外市場推廣力度,充分利用豐富的茶文化資源,制作一張的光盤,編印一本推廣手冊,擴大影響力。加強行業自律,有序推進在國內外的推廣,逐步提高禮盒銷售的比例,充分發揮品牌的增值效應,促進從原料輸出向品牌銷售轉變。
3、創建示范茶廠。開展示范性茶廠創建活動,新建10家示范茶廠;要求廠房面積500平方米以上,具備1萬公斤以上的名茶加工能力,生產設施先進,設備配置合理,管理規范科學,帶動能力強。斷續抓好100家標準化名茶加工廠建設,進一步完善區域布局。全面改善茶葉加工環境,實現茶廠標準化、加工清潔化、產品無公害化。力爭“”期末,60%以上分散農戶向名茶廠集中加工。優化培育名茶廠加基地加農戶生產加工模式,強化加工企業與農戶的利益連接機制,通過集中加工、收青加工,讓分散的農戶集合成聯合的生產主體。
規范提升加工技術,在做好精品傳統手工制作工藝保護傳承的基礎上,大力推廣名優茶的機械化加工。堅持辦好一年一屆的茶王賽,著力營造重質量、學技術的良好氛圍。
4、加快茶葉新產品開發生產。加快名茶多茶類生產,引導名優茶產品從注重外形向注重內質轉變,著重擴大望海云霧等優質茶的生產,推進名優茶的大眾化生產與消費。鼓勵企業進行茶食品、茶保健品、茶工藝品等茶葉精深加工產品的研發生產,重視夏秋茶資源的開發利用,提高綜合經濟效益。
縣茶葉產業發展規劃 2
一、方案出臺背景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2021-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及國家農業農村相關發展政策方針;《全國農產品加工業與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規劃》;《國家質量興農戰略規劃(2018—2022年)》;《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全國鄉村產業發展規劃(2020-2025年)》;《廣西壯族自治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促進廣西茶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結合我縣實際,特制定本規劃(《三江縣茶產業發展戰略規劃(2022-2030年》)(以下簡稱“《規劃》”)。
二、規劃出臺意義
三江具有生產優質茶產品的優越生態環境,具有得天獨厚的茶產業發展基礎。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廣西壯族自治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促進廣西茶產業高質量發展若干意見》等文件精神,為科學推動三江茶產業加快改革創新、構建新發展格局,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果,助力鄉村振興,特編制《三江侗族自治縣茶產業發展戰略規劃(2022-2030年)》。
三、規劃制定的過程
本規劃由三江農業農村局牽頭,由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根據上述文件精神草擬規劃,組織相關部門征求意見、修改,上報縣人民政府審定印發。
四、主要內容
(一)規劃范圍
1.區域范圍:三江侗族自治縣全域6鎮9鄉。
2.產業范圍:從種植、加工到流通的茶葉全產業鏈。
(二)規劃期限
2022—2030年,其中規劃基期為2022年,規劃目標年為2030年。
。ㄈ┌l展原則
一是堅持市場主導。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全面激發各類市場經營主體的.發展活力。同時充分發揮政府引導作用,引導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向茶產業薄弱環節集聚。
二是堅持綠色發展。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遵循國家重點生態功能保護區行動原則的前提下,積極探索發展林下茶產品,做好山野茶、有機茶的生產推介,推動三江茶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三是堅持創新驅動。加快茶葉科技創新,運用科技成果,提升生產效率,優化生產方式,開拓新發展業態,融入新發展模式,實現三江茶產業全產業鏈的創新發展。
四是堅持融合發展。推動茶產業與旅游、康養、教育等產業進行滲透融合,積極培育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充分發揮產業聯農帶農作用。
(四)發展定位和發展目標
把茶產業定位為全縣鄉村振興支柱產業、共同富裕主導產業、民生產業,統籌做好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大文章,依托生態、借力文化、依靠科技,立足柳州,輻射西南,面向全國。突出綠色生態與侗鄉文化兩大優勢,主打健康生態牌和民族特色兩張牌。
通過八年的努力,打造“中國早春第一茶”、“高品質生態茶基地”,秉承綠色生態理念,傳承特色民族文化,切實提升茶產業核心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全面提升三江早春茶市場認可度,提高三江春茶品牌影響力。具體完成以下目標:
一是穩規模:三江縣茶園基本位于國家重點生態功能保護區內,加上勞動力資源等約束,茶園面積穩定在22萬畝。
二是強基礎:推廣綠色生態生產技術,改造提升低產低效茶園,實現全縣全域為綠色生態茶園,有機認證茶園面積達5萬畝,建成示范數字茶園1個。加工技術大幅提升,完善“三江早春茶”、加工標準與規程體系1套,制定“三江侗茶”(黑茶)茶葉生產技術規程1套,改造初制加工廠20家,建成茶葉集中加工示范點3個,引進加工專利技術2項,培育現代化生產加工示范企業2家,推動茶葉加工清潔化、標準化。
三是育主體:進一步做大做強龍頭企業。力爭培育國家級龍頭企業2家;省級龍頭企業新增15家,年銷售額超過500萬企業新增10-15家。優化產業組織體系,實現茶農加入合作經濟組織比例達80%,建成規范化茶農專業合作社10-20家、家庭茶場20-30家。
四是強品牌:通過品牌推介、銷售和宣傳活動,進一步提升“三江早春茶”、“三江春”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五是增效益:通過三產融合和業態創新提升綜合效益。形成茶葉多品類的發展格局,重點打造早春茶、三江紅茶、侗鄉黑茶三大產品品類。建設直播電商中心1個,改造提升茶旅文化休閑觀光園若干個,打造茶旅融合精品示范線4條。
。ㄎ澹┊a業布局
構建一個中心、三個特色產區的茶葉整體布局。
1.一心
以三江縣生態產業園和三江茶城區域為主,建設集茶葉加工、商貿物流、文化傳播、旅游服務、人才孵化和科技創新等于一體的三江茶葉產業聚集中心。
2.三區
、疟辈咳a茶旅融合特色區
以八江鎮布央村為核心,建設三產融合特色區。突出生態優勢,通過引導茶文化與侗寨民族文化的深入融合,建設三江縣茶產業三產融合主產區,輻射帶動三江縣茶產業實現產業興旺,助力鄉村振興。依據縣國土空間規劃打造程陽茶葉產業示范區、馬灣茶場現代農業示范區、侗天湖茶葉產業示范區、獨峒鎮獨峒茶葉產業示范區、三江茶產業(核心)示范區等,具體如圖3-1所示。
、茤|南部現代茶業發展區
以斗江鎮為核心,打造現代茶業發展區。通過茶園土壤改良、低產茶園改造、片區補植、品種改良等措施,力求區域茶園實現全程機械化,打造現代茶葉示范產區,輻射帶動全縣茶產業實現規;、科技化、規范化發展。
、俏鞑抠Y源保護與科技創新示范區
以洋溪鄉為核心,重點保護與開發古茶樹資源,打造洋溪鄉古樹茶產業示范區,同時探索林下套種模式,資源保護與科技創新并重,同時示范帶動周邊區域發展。
縣茶葉產業發展規劃 3
一、背景分析
竹山縣擁有豐富的茶葉資源和悠久的`茶文化歷史,但當前茶葉產業發展仍存在一些問題,如茶園管理粗放、品牌影響力不足、產業鏈不完善等。因此,制定科學的茶葉產業發展規劃,對于推動竹山縣茶葉產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二、總體目標
到2026年,竹山縣茶葉產業要實現以下目標:
茶園總面積穩定在30萬畝以上,茶葉產量達到3萬噸。
清潔化、標準化、自動化、多元化現代生產加工體系基本形成。
茶葉經營主體達到400家以上,培植規模以上企業10家。
培育兩品一標生態硒茶品牌80個以上,打造縣域知名區域公用品牌3個以上。
茶葉全產業鏈綜合產值達到100億元。
三、重點任務
。ㄒ唬┎鑸@建設與管理
新建與改造茶園:
新建茶園1萬畝,改造低老茶園2萬畝,提高茶園標準化水平。
推廣生態低碳、綠色或有機茶園建設,到2026年全縣綠色、有機茶園認證面積達7萬畝以上。
加強茶園管理:
完善茶園生態綠色低碳栽培技術措施,提升茶葉基地管理水平。
加大機采、機修、機防、機耕等茶園機械技術推廣應用,提高茶園管理智能化、采摘機械化水平。
(二)加工與品牌建設
提升加工能力:
加強大宗茶初制、精深加工能力建設,加快抹茶、茶食品、茶保健品、茶飲料用品等項目落地投產。
充分利用閑置車間,擴大現有大型車間產能,支持中小車間提升,因地制宜新建大型車間。
打造品牌體系:
按照“統一區域品牌、統一質量標準、統一加工工藝、統一產品包裝”的運營模式,積極推廣使用“武當山茶”等區域公用品牌。
打造有競爭力的特色明星單品,如“十星紅”等。
加快推進“竹山硒茶”“竹山紅”等區域公用品牌注冊和運營。
。ㄈ┦袌鰻I銷與拓展
拓寬銷售渠道:
組織茶企抱團參加國內國際茶葉博覽會、農博會等展示展銷活動。
支持企業在重點城市開設品牌專賣店,利用電商平臺開展直播帶貨等數字化營銷。
拓展國際市場:
加大外貿出口力度,拓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城市市場。
依托對臺、對外貿易契機,鼓勵紅茶企業抱團出海。
。ㄋ模┎杪萌诤吓c文化挖掘
推動茶旅融合:
打造茶葉特色小鎮、現代茶莊園和茶葉精品旅游點等。
結合“茶旅古鎮”建設,推進重要節點的升級改造工程。
挖掘茶文化:
全面挖掘、梳理竹山縣茶歷史、茶故事、茶民俗。
編排具有竹山特色的茶歌、茶舞、茶藝、茶詩等文藝作品。
四、保障措施
加強組織領導:成立茶葉產業發展領導小組,負責統籌協調茶葉產業發展工作。
加大政策扶持:制定出臺茶葉產業發展扶持政策,加大財政投入和金融支持力度。
強化科技支撐:加強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等產學研合作,提高茶生產加工水平和質量。
加強宣傳推介:加大茶葉品牌宣傳推介力度,提高竹山茶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縣茶葉產業發展規劃 4
一、總體目標
在未來五年內,通過優化茶葉種植結構、提升茶葉加工水平、加強品牌建設、拓展市場渠道等措施,實現茶葉產業總產值翻番,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茶葉品牌,提高茶葉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和品牌影響力。
二、具體措施
優化茶葉種植結構
擴大優質茶園面積,提高茶園管理水平,推廣生態茶園建設,減少化肥農藥使用,提升茶葉品質。
引進和推廣高產、優質、抗病蟲害的茶樹品種,提高茶葉產量和品質。
加強茶園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灌溉、排水、道路等配套設施,提高茶園生產能力和抗災能力。
提升茶葉加工水平
引進先進的茶葉加工設備和技術,提高茶葉加工效率和產品質量。
推廣清潔化、標準化、自動化茶葉加工生產線,減少加工過程中的'污染和損耗。
加強茶葉加工技術培訓,提高加工人員的技能水平和質量意識。
加強品牌建設
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茶葉品牌,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
加強品牌宣傳和推廣,利用媒體、展會、網絡等多種渠道進行品牌宣傳。
建立品牌保護機制,加強品牌商標、地理標志等知識產權的保護和管理。
拓展市場渠道
鞏固傳統市場,開拓新興市場,提高茶葉產品的市場占有率。
加強與國內外茶葉經銷商、采購商的合作,拓展銷售渠道和市場份額。
利用電商平臺、直播帶貨等新型銷售模式,拓寬茶葉產品的銷售渠道。
推動茶旅融合發展
結合當地旅游資源,開發茶文化旅游項目,吸引游客前來體驗茶文化。
建設茶葉主題公園、茶文化博物館等文化設施,展示茶葉的歷史文化和生產過程。
舉辦茶文化節慶活動,如茶葉采摘節、茶文化節等,提升茶葉產業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三、保障措施
政策支持
制定茶葉產業發展政策,提供財政補貼、稅收優惠等政策支持。
加強茶葉產業監管,規范市場秩序,保障茶葉產業的健康發展。
資金保障
設立茶葉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用于支持茶園建設、加工設備更新、品牌宣傳等。
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對茶葉產業的信貸支持力度,提供優惠貸款政策。
人才保障
加強茶葉產業人才培養和引進,提高茶葉產業從業人員的素質和能力。
建立茶葉產業專家庫,為茶葉產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持和咨詢服務。
科技支撐
加強茶葉科技研發和推廣,提高茶葉產業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建立茶葉產業技術創新平臺,促進產學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轉化。
四、實施步驟
第一階段(第一年)
完成茶園面積擴大和品種改良工作。
引進先進的茶葉加工設備和技術。
開展品牌宣傳和推廣活動。
第二階段(第二至第三年)
加強茶園管理和病蟲害防治工作。
提高茶葉加工水平和產品質量。
拓展市場渠道和銷售渠道。
第三階段(第四至第五年)
鞏固茶葉產業發展成果。
推動茶旅融合發展。
持續提升茶葉產業的競爭力和附加值。
縣茶葉產業發展規劃 5
一、規劃背景
當前,茶葉產業已成為許多地區的重要經濟支柱,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為了充分發揮該縣茶葉資源的優勢,推動茶葉產業高質量發展,特制定本規劃。
二、總體目標
種植面積與產量:到規劃期末,全縣茶園面積穩定在適宜規模,茶葉產量穩步提升,滿足市場需求。
產業結構:優化茶葉產業結構,提升名優茶比重,同時發展大宗茶和茶衍生品,形成多元化產品結構。
品牌建設: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茶葉品牌,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增強市場競爭力。
科技創新:加強茶葉科技創新,提升茶葉種植、加工、檢測等方面的技術水平,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三、重點任務
擴大茶園規模與優化布局
在適宜區域新建茶園,擴大種植面積。
對低老茶園進行改造升級,提高茶園產出效益。
推廣綠色、有機茶園建設,提升茶葉品質。
提升茶葉加工能力與水平
引進先進的茶葉加工設備和技術,提升茶葉加工能力和效率。
鼓勵和支持企業開展茶葉精深加工,開發茶食品、茶保健品、茶飲料等新產品。
加強茶葉加工環節的質量監管,確保茶葉產品質量安全。
加強品牌建設與市場推廣
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茶葉品牌,加強品牌宣傳和推廣。
組織茶企參加國內外茶葉博覽會、農博會等展示展銷活動,提高品牌知名度。
利用電商平臺開展線上銷售,拓展銷售渠道。
推動茶旅融合發展
結合當地旅游資源,開發茶葉旅游項目,如茶園觀光、茶文化體驗等。
建設茶葉特色小鎮和茶葉主題公園,打造茶旅融合示范區。
加強茶文化挖掘和傳承,提升茶文化軟實力。
加強科技創新與人才培養
依托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等產學研合作平臺,開展茶葉科技創新研究。
加強茶葉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培養一批高素質的茶葉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
推廣先進的茶葉種植和加工技術,提高茶葉產業的'整體技術水平。
四、保障措施
政策支持
制定茶葉產業發展政策,為茶葉企業提供稅收減免、資金扶持等優惠政策。
加強茶葉產業基礎設施建設,如茶園道路、灌溉設施等。
資金保障
設立茶葉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用于支持茶園建設、加工設備引進、品牌推廣等方面。
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對茶葉產業的信貸支持力度,降低企業融資成本。
監管與服務
加強茶葉產業監管,確保茶葉產品質量安全和市場秩序穩定。
建立茶葉產業服務平臺,為企業提供政策咨詢、技術指導、市場信息等服務。
五、實施步驟
第一階段(規劃初期):完成茶園規模擴大、低老茶園改造等基礎工作,加強茶葉加工設備和技術引進。
第二階段(規劃中期):推進品牌建設、市場推廣和茶旅融合發展,提升茶葉產業的整體競爭力。
第三階段(規劃末期):總結規劃實施情況,評估產業發展成效,根據市場需求和產業發展趨勢進行調整和優化。
六、結語
本規劃旨在推動該縣茶葉產業高質量發展,提升茶葉產業的綜合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通過實施本規劃,預計該縣茶葉產業將迎來更加廣闊的發展前景。
【縣茶葉產業發展規劃】相關文章:
某縣十二五茶葉產業發展規劃07-18
產業發展規劃05-06
三門縣茶葉產業現狀和發展對策04-30
新興產業的發展規劃05-03
縣養老產業調研報告11-07
蒼南茶葉產業現狀與發展對策04-26
產業發展規劃(通用16篇)11-05
村產業發展規劃3篇02-20
茶葉成為谷城特色支柱產業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