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與社會工作計劃匯總6篇
時光飛逝,時間在慢慢推演,我們又將接觸新的知識,學習新的技能,積累新的經驗,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計劃吧。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計劃很難寫?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品德與社會工作計劃6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品德與社會工作計劃 篇1
一、教材簡析。
本冊教科書包括4個單元,14個活動主題和一個研究課題,主要綜合了《課程規范》中“我在生長”、“我與學校”、“我的家鄉”、“我是中國人”、“走近世界”等方面的教學內容,力求突破知識單一的保守模式,注重促進同學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知識在互相聯系中得到和諧發展,比較好地落實“三維目標”,教材采用單元編排、主題統整的方法來構建教材體系,本冊教材主要出現以下特點:教育性、綜合性、參與性、直觀性。
二、教學目標。
1、引導同學對學習的目的和意義,教師工作的社會意義,小同學在學校工作中的責任與義務,我國的'自然概況,我國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民風民俗,我國的名山大川、名勝古跡以和科學技術與人們的生活、社會發展的關系進行探究。
2、使同學感受學習生活的快樂,熱愛學習,尊重老師的勞動,增強作為學校小主人的責任感。
3、加深對祖國歷史文化、自然環境的了解,體驗熱愛國土的情感,增強民族自豪感,尊重和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尊重和理解不同地區的生活習慣。
4、培養熱愛科學、崇尚科學的精神,自覺抵制各種迷信活動。
5、引導同學采用實際調查、動手操作、查閱資料、分析比較、討論交流等多種探究方式,培養同學探究精神、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三、教學戰略。
1、對話教學戰略。
2、活動化教學戰略。
3、體驗性教學戰略。
四、課時布置。
第一單元5課時
第二單元8課時
第三單元 12課時
第四單元9課時
研究課題3課時
預計37課時
品德與社會工作計劃 篇2
一、教材及學情分析:
三年級是小學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著他們社會生活范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了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于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
二、教學目標:
1、懂得鄰居之間要和睦相處,和睦相處不僅大家都愉快,還有利于社會的安定團結。
2、能利用簡單的圖形畫出學校的`平面圖,知道學校的發展變化,在了解學校的物理空間、體察學校內在精神和傳統歷史的基礎上,激發對學校的親切感、認同感、歸屬感,增強小主人意識,從而積極主動地參與學校建設。
3、認識在我們生活的周圍,有許多普通的勞動者,知道我們的生活離不開他們。
4、引導學生關注理解身邊處境困難或不幸的人,增強主動關心弱者的意識和情感,通過“伸手“活動,體驗幫助別人的快樂,培植愛心,并逐步養成主動關愛處境困難或者不幸人的行為。
三、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關注理解身邊處境困難或不幸的人,增強主動關心弱者的意識和情感,通過“伸手“活動,體驗幫助別人的快樂,培植愛心,并逐步養成主動關愛處境困難或者不幸人的行為。
四、教學難點:
能利用簡單的圖形畫出學校的平面圖,知道學校的發展變化,在了解學校的物理空間、體察學校內在精神和傳統歷史的基礎上,激發對學校的親切感、認同感、歸屬感,增強小主人意識,從而積極主動地參與學校建設。
五、教學措施
1、從人道的角度出發,尊重兒童的差異與感受。如:在涉及到家庭、父母、親情的教學時,要考慮自己班上是否有離異家庭,怎樣做才能使部分學生的自尊不受到傷害。
2、在學生需要的基礎上,要讓班上所有學生都有參與教學過程的平等機會。學生的平等參與不僅是為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理重要的是為使他們都感受到老師和其他同學對自己的期望。
3、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發展的需要為學生提供發展的資源。根據學生需要的差異考慮教學資源的分配,為所有孩子的發展提供他所需要的教育服務。
4、尊重學生的理性思考,特別是在涉及個人體驗與判斷的問題上,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得出結論,把握“導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不把既定結論強加于學生。
六、課時劃分:(14課時)
時間 周次 教學內容
2月第一周1、認識周圍的鄰居
3月第二周2、鄰居之間怎樣相處”
3月第三周3、共建鄰里好環境
3月第四周4、介紹我們的學校
3月第五周5、感謝您,老師
4月第六周6、學校的發展變化
4月第七周7、不同的生活環境
4月第八周8。為我們生活服務的人
4月第九周9、公共場所的文明
5月第十周10、獻出我們的愛心
5月第十一周11、家庭安全不能忘
5月第十二周12、交通安全不能忘
5月第十三周13、公共安全多提防
6月第十四周復習
品德與社會工作計劃 篇3
一、學生情況分析:
本年級一個班,學生們經過三個半學年的品德課學習,養成了一定的學習習慣,大多數學生有較強的集體榮譽感,能關心他人,主動參與各項活動,對生活充滿熱情。一個寒假的時間,讓孩子們增長了一些社會見聞,同樣也有利于品德課的學習。
二、教材分析
四年級下冊教材共四個單元,第一單元“這是我們的社區”,第二單元“我看家鄉新變化”,第三單元“好大一個家”,第四單元“共同生活的世界”。
四年級下冊教材向學生展示了從家鄉民風、民俗到工業、農業、交通、通信等多個方面的社會生活事實,教材在引導學生了解社會、探究社會的過程中,努力幫助學生形成健全的人際意識和社會意識,學習解決人際問題和社會問題的技能。四下教材的顯著特點是讓學生在探究和認識社會事實的過程中進行道德教育,探究和認識社會事實作為教材編寫的“明線”,道德教育作為教材編寫的“暗線”。如第一單元《這是我們的社區》,以家鄉的老街和老屋、家鄉的地名、風味飲食作為基本事實,把愛護家鄉文化遺產教育與激發學生愛家鄉的情感蘊含其中。第四單元以世界之窗,節日大觀,多彩服飾的發展作為基本事實,將從小關心國家大事,合理看電視等好習慣的培養蘊含在其中。這樣的編寫方式,使學生的`品德教育很自然地蘊含在社會事實之中,使品德教育的“無痕性”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三、教學目標:
1.注意引導學生通過探究事物之間的相互關系
品德與社會課程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奠定基礎。四下教材通過引導學生探究生產與生活的關系,來幫助學生認識社會和了解社會中工農業生產的基本過程,工農業生產之間的密切聯系,生產的發展和生產工具的不斷改進,生產行業的不斷變遷;通過探究交通與生活的關系知道社會交通方式的多種多樣,交通的變遷、交通與人們日常生活、社會經濟發展、文化交流的密切聯系,交通發展引發出的新問題;通過探究通信與生活的關系引導學生了解現代通信的種類、古代人們的通信方式、通過大眾傳媒獲取信息和傳播信息等方面的社會常識。這樣的編寫方式,使學生對社會基本事實的認識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引導他們看待社會現象的時候,能探究和思考社會生活中,各類事物之間的相互關系及其本質。
2.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出發,引導學生對間接生活的認識和了解。
兒童的品德和社會性源于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兒童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因此四年級下冊教材在編寫時,注意了將社會事實方面的內容與兒童的生活聯系起來,讓他們能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
3.注意了相關知識的整合,較好地體現了綜合課程的特點。
“品德與社會”是一門打破學科界線的“綜合課程”。四年級下冊教材在處理各知識領域之間的關系及知識與生活之間的關系上,將跨學科的知識有機地融為一體,在本冊教材中,涉及到了地理學、歷史學、社會學、經濟學、工農業生產常識、交通、通信等方面的知識,教材將這些知識綜合在一起,強調認知與情感綜合,較好地體現了綜合課程的特點。
4.將引導學生獲取信息與指導學生探究問題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養學生對社會的認識能力和社會研究能力。
5.通過活動的設計和教材中的留白來引導學生動腦、動手和參與實踐。四年級下冊教材仍注意了對學生活動的引導,教材根據內容需要設計了許多學生直接參與的活動,讓學生通過親歷的活動來獲得對社會的認識和體驗。在本冊教材中,設計了“我是小導游”“考察家鄉街名和地名”“學做家鄉風味小吃”“家鄉新貌圖片展”“家鄉文化節”“我是小小設計師”“我是小靈通”等許多豐富多彩的活動。同時,教材也注意了留白的運用。如教材第4頁的留白是讓學生自己畫出家鄉地圖的輪廓;教材37頁的留白是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來總結產品更新是為了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需求;43頁的留白是讓學生給行業分類;51頁的留白是讓學生掌握交通運輸的特點等。
四、教學措施:
1、明確課程性質,全面把握課程目標。
2、品德教育要回歸生活,突出課程的經驗性。
3、追求教學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礎。
4、建立新的教學觀,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5、實現評價改革,促進學生發展。
6、加強課程管理,保證教學質量。
品德與社會工作計劃 篇4
一、指導思想
綜合的課程觀要求我們積極轉變觀念,走出以往的學科教學模式,尤其是說教式德育模式。開放的課程觀要求我們樹立以人為本的學生觀,尊重學生的生活,充分利用各種課程資源,根據學生實際需要組織教學活動,根據自己的教學需要對教材中的范例進行合理的取舍或加以適當的拓展,積極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饒有興趣地學習、探究、體驗,在學習中愉快地成長、獲取對社會的整體認知,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和道德觀。
二、學情分析
本班共有50名學生,男生27人,女生23人。孩子們的年齡大多在十歲左右,思維非常活躍,好奇心較強,見識較廣,對綜合性、活動性較強的品德與社會課頗有興趣。通過多年的學習與生活,他們已經懂得了不少做人的道理和生活常識,也了解了一些社會現象,但實際操作與現實表現還有待加強。
三、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共有五個單元,各單元的主題與教學要點如下:
第一單元的主題是誠信是金,通過對本單元的學習,讓學生明白誠實是自尊自愛的表現,誠信是事業成功的法寶,是現代社會正常運行的'基本保障,努力做一個講信用的人。
第二單元的主題是伸出我們的手,通過對本單元的學習,激發學生的愛心,使他們愿意伸出自己的手,獻出自己的愛。
第三單元的主題是我的綠色日記,通過對本單元的學習,引導學生對家鄉的水、空氣、動植物等環境問題的原因和危害進行考察和探究,使學生初步樹立環保的意識和責任感,激發他們對美好綠色家園的熱愛與向往之情。
第四單元的主題是交通連著千萬家,通過對本單元的學習,了解交通發展的狀況,感受社會的飛速進步,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自覺遵守交通法規。
第五單元的主題是祖國真大,通過對本單元的學習,讓學生知道我國是一個地域遼闊、有許多名山名川和名勝古跡的國家,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
四教學措施
1、認真學習新課程教學目標,合理運用多種教學方法,精心設計課堂上的趣味較濃的活動,讓學生在輕松的氣氛中學習,在愉快的活動中不知不覺地得到教育。
2、善于充分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
3、多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特別是要給予來自外地農村的孩子更多鍛煉的機會,讓學生增長見識,陶冶情操,并提高實際操作能力。
4、充分利用各種媒體,擴充學習資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品德與社會工作計劃 篇5
一、指導思想:
本學期,我們將以教研室教學計劃為指導,以學校教學計劃為中心,認真貫徹落實“課程改革”的精神和要求,在實踐過程中,充分發揮教師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切實轉變教師觀念,堅持以學生發展為本的基本理念,將實踐的過程轉化為創新的過程。根據低年級學段學生的實際情況,制訂品德與生活學科的教學工作計劃,以便圓滿完成本學期的教育教學工作。
二、工作重點: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全面推進,以及教研室對品德學科的高度重視,我們本學期按照上級要求,組建了《品德與生活》教研組,我們組作為學校教學研究的基層組織,提出了“拓展學科視野,加強內外融合,努力使品德課堂生活化,品德教學科學化,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現,在課堂中學習,在實踐中提升生活能力和道德水平”的工作思路,開展多種形式的課堂實踐活動,提升課堂教學水平,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
三、工作措施:
(一)認真開展校本教研工作,深入實施課程改革。
1、校本培訓。
課程改革提出了眾多新的教學理念、教學要求、教學方式,并要求逐步轉化成廣大教師的教學行為。校本教學研究作為理念與實踐之間的橋梁,有助于提高教師的教學實踐水平。作為教研組長,我將帶頭努力學習,通過多種渠道加強對教師基本素養和綜合素質的'訓練,提高教師把握教材、精心設計活動、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等方面的能力。教研組不斷強化學習教育,認真研讀《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新課程標準,了解每個年級段的教學目標和要求,從而幫助教師轉變觀念,形成新的課程觀、教師觀、教學觀、課堂觀、質量觀。
2、教研活動。
(1)確保每學期一定次數的教研活動,學習教育科學,科研理論,轉變教育思想,確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新理念,明確培養目標,探討教學方法,互相交流,提高教學質量。結合品德組的實際,要積極參加兄弟學校的互動交流,積極發揮同伴合作,努力使教學水平達到最高。
(2)認真抓好課堂教學活動,組內加強集體備課,上好校內公開課,通過課后評價和反思把好質量,提高課堂教學實效。在備課方面,倡導“高效、共享、反思”的集體備課方式,特別要注意教學反思,及時捕捉教學中的成功與失敗,逐漸在反思中進步。重視聽課學習,有計劃的對教法進行探討,形式不拘一格,通過上互助課,互相研究,互相探討更有效的教育教學途徑,使老師們在鍛煉中不斷成長,提高教師把握教材駕馭課堂教學的能力。
(3)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創造育人環境。《品德與生活》是一門以生活為主的課程,處處體現了生活性,我們通過各種節日以及學校組織的活動,為學生創設環境,加強對學生的品德教育,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和熏陶,真正發揮品德學科的優勢。
四、具體活動安排:
(一)九月:
1、組織本學科成員共同制定本學期教研計劃,并向任課教師傳達計劃。
2、組織青年教師開展說課活動。
(二)十月:
1、為青年教師基本功比賽做好準備。
2、每人上好常態課。
(三)十一月:
1、觀看優秀課例錄像。
2、參加區名師課堂教學專題研討。
(四)十二月:
1、 做好優秀課件、案例征集。
2、組織教師上好研討課,做好評課活動。
(五)元月:
1、做好考查、抽測、工作。
2、總結、整理、反思本學期工作。
品德與社會工作計劃 篇6
一、全冊教學分析
本冊教材根據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的規定,兒童年齡與生活的實際,以及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精神編寫的,它力求突破知識單一的傳統教學模式,注重促進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只是在相互關聯中得到發展,以較好的落實三維目標。
全冊共分為四個單元,第一單元《我們生活在一個地球村》,意在使兒童了解地球的基本知識,熟悉世界海陸分布等情況,理解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重要性,了解中國的面積、行政區劃、地理位置,讓學生知道各國在經濟上互通有無的重要性,正確對待互聯網。第二單元《地球生病了》,使學生有意識地關心和愛護人類共同的生存環境,學習一些常見自然災害中的自救知識,理解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重要,增強學生自覺主動保護物種的意識和情感,幫助學生逐漸養成節約和合理使用自然資源的良好習慣。第三單元《世界問題還不少》,使學生懂得和平的重要意義和價值,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生活,正確對待科學技術,初步了解聯合國的性質和宗旨以及重要作用等。第四單元《新的生活就要開始了》,意在使學生能夠逐步學會確定自己的生活和學習目標,并據此獨立安排自己的生活,發展他們的自主性和獨立性,讓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
二、全冊教學要求:
1、了解地球的基本知識,熟悉世界海陸分布等情況,理解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重要性,了解中國的面積、行政區劃、地理位置,讓學生知道各國在經濟上互通有無的重要性,正確對待互聯網。
2、使學生有意識地關心和愛護人類共同的生存環境,學習一些常見自然災害中的自救知識,理解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重要,增強學生自覺主動保護物種的意識和情感,幫助學生逐漸養成節約和合理使用自然資源的良好習慣。
3、和兒童一起走進多樣化的世界。培養學生開闊的.視野、寬容的心態,正確認識其他文化,積極吸取外來文化的養分,更好的發展本民族的文化傳統。
4、使學生懂得和平的重要意義和價值,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生活,正確對待科學技術,初步了解聯合國的性質和宗旨以及重要作用等。
5、使學生能夠逐步學會確定自己的生活和學習目標,并據此獨立安排自己的生活,發展他們的自主性和獨立性,讓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
三、教學重難點:
1、引導學生直面并審視生活中的各種問題,學會確定自己的生活和學習目標,學會獨立。
2、以現實生活中的經驗話題,逐步向學生打開成人生活的大門,在參與和探索中成長。
3、從各個不同方面和角度展示社會的多樣性,把兒童培養為優秀文化的一代新人。
4、向學生展示新的自然觀,使學生愛護環境,保護地球。
四、提高質量措施:
1、教法與時俱進,適應學生的實際,以及新課改的需要。
2、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使課內與課外有機的結合起來。
3、充分利用各種教學資源。
4、經常開展與課堂有關的活動。
5、強調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五、全冊教學進度安排表:
第一單元 我們生活在一個地球村 第1周至第3周
第二單元 地球生病了 第4周至第6周
第三單元 世界問題還不少 第7周至第12周
第四單元 新的生活就要開始了 第13周至第15周
【品德與社會工作計劃】相關文章:
分享品德與社會工作計劃06-10
品德與社會工作計劃8篇06-01
品德與社會工作計劃9篇07-02
品德與社會工作計劃九篇06-24
品德與社會工作計劃6篇06-21
品德與社會教案01-31
《品德與社會》教案優秀11-24
品德與社會工作計劃集錦7篇09-16
品德與社會工作計劃匯總9篇09-05
【實用】品德與社會工作計劃三篇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