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教案:“手寫”還是“心做”》(讀后感)
提倡“心”做教案,摒棄“形式”教案 今天早上,上網翻翻網上的教育文摘,看到這么一篇文章《教案:“手寫”還是“心做”》,沒有作者署名。興之所至,通讀了全文,深有感觸,故記錄點滴感受,與大家交流。 《教案:“手寫”還是“心做”》講的是作者一次去英國學校考察、學習的經歷,記錄了這次英國之行的所見、所問和所想。作者走訪了英國曼徹斯特30余所小學的課堂,發現每一位老師都沒有“備課本”,只有個別老師的講臺上有零星的小“卡片”。問學校校長老師上課是否需要教案?學校校長的回答著實讓人大吃一驚:教師需要用大量的時間根據周學科計劃,吸納大量的教學資源,自行設計教學內容進行“備課”。但作為校長,從來不檢查老師的“教案”,它更愿意在經老師的同意的情況下去“聽”老師的“教學設計”、去“聽”教師的教學“準備”、去“聽”師生“現場”的生命展示,認為這樣更真實、更有意義。 確實,“教案”是教師創造性的運用教學資源和生活資源,合理安排教學環節,創設教學內容的一個富有創意的“作品”,作為教師的個性化教學組織的書面格式,每個老師都有自己的一種思路,都是體現老師獨特的教學風格,不求“雷同”,但求“個性”和“實效性”。但如果“教案”與教師的評優、與教師的職稱晉升相掛鉤,實行人為的“規范”,那就抹殺了教師教學設計的“獨特性”和“創造性”,也就失去了具有“創造性”的教師。每個老師不再把時間花在精心安排教學環節、設計教學活動,而是千方百計地規范自己的“教案”,去迎合“檢查團”的隨時抽查,出現沒有時間自己設計“教案”后去“抄襲”他人的教案的情況。教師的教學勞動是一種創造性的,針對元認知的勞動,教師“勞動”的對象是活生生的人,是富有“創造力”和獨特“個性”的孩子。老師被“教案”規范,沿襲到孩子也會被教師的“教案”所規范,談何培養“創造性”、“個性”的孩子。 那在現今的教育大環境下,如何改變“形式”教案?這是個全國性的教師和管理者們需要探討的大的課題,個人提倡用“心”做教案,也是《教案:“手寫”還是“心做”》的作者的觀點,相信更多的老師也是會贊同的。【《教案:“手寫”還是“心做”》讀后感】相關文章:
做流星還是做樹根?04-29
我手寫我心作文08-15
我手寫我心作文[優選]01-17
我手寫我心作文必備(7篇)11-11
我手寫我心作文7篇【推薦】12-13
用我手寫我心_優秀話題作文04-29
生物手寫教案:生物的特征(精選5篇)01-06
《大還是小》教案03-12
手寫離職證明10-14
辭職手寫離職報告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