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囗另类BBWSeⅹHD,av狼论坛,精品一卡2卡三卡4卡乱码理论,体育生gv老师浪小辉3p警察

科學教案

時間:2023-10-01 13:38:29 教案 我要投稿

(實用)科學教案8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案,通過教案準備可以更好地根據具體情況對教學進程做適當的必要的調整。教案要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科學教案8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實用)科學教案8篇

科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各種自然力量在重塑地表形態的過程中,也會影響人類的生產生活。

  人類自身的活動也在改變著地表的形態,我們要盡量減少土地遭受侵蝕。

  過程與方法:

  通過模擬實驗,檢驗自己的家園能否經住暴雨的侵襲。

  對實驗結果進行反思,并尋求改進的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識到各種力量在重塑和改變地表的地形地貌時,也給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正面或負面的影響。

  認同人類活動要尊重自然規律,減少因自身活動帶來負面影響的觀點。

  認識到土地對生命,以及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意義。

  關注人類為防止水土流失,保護土地不被破壞而采取的各種措施。

  【教學重點】

  通過模擬實驗,檢驗自己的家園能否經住暴雨的侵襲。

  【教學難點】

  對實驗結果進行反思,并尋求改進的方法。

  【教學準備】

  分組器材:長方形塑料水槽(或大盤子)、土、報紙、塑料薄膜、小鏟子、降雨器、水、接水容器、建造房屋的材料等。

  教師演示:防治水土流失的圖片、錄象或課件。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流水、風、冰川、波浪和重力等都會侵蝕土地。侵蝕使某些地方的土壤流失,改變了地形地貌,同時對人類的生產生活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為了保護自己的家園,人們想辦法盡可能地減少侵蝕。出示預防水土流失的圖片、錄象或課件。

  2、今天我們就運用我們在這個單元所學的知識,在一個大水槽里建造一個有山地有平原的地形,然后選擇地形中的一個地方建造房屋。如果暴雨即將來臨,我們的`家園能經得住風雨的襲擊而不被破壞嗎?我們就以小組為單位來比一比吧。

  二、設計和建造我們的家園

  1、我們建造什么樣的地形,用什么材料?選擇什么位置建筑房屋?小組討論并畫出設計圖。

  2、全班交流展示設計圖,并描述為什么這樣建造地形,解釋為什么這樣選擇家園的位置,以及選擇建造地形及房屋所需要的材料的理由。

  3、評價、小結。

  4、預測暴雨過后,我們的家園會怎樣?

  三、暴雨對我們的家園有什么影響

  1、思考:在比賽實驗中,每組的什么條件應該保持相同,為什么?

  2、學生進行比賽實驗:用噴水器裝水模擬暴雨降臨,觀察自己的家園能否經得住暴雨的襲擊。

  3、交流討論并評價比賽實驗結果。

  4、反思:如果重新設計建造自己的家園,我們會對地形做哪些改進?我們仍將房子建造在最初選擇的地方嗎?為什么?我們將房子建造在哪里?

  四、總結、拓展延伸

  1、我們已經知道了哪些力量會改變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

  2、地球的各種力量包括人類自身在改變地表的地形地貌時,會對我們造成哪些災害?

  3、調查一下,人們采取了哪些措施來防止這些災害的發生,以及盡量減少災害造成的危害。

科學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學習區分自己和同伴的左右,并知道自己的方向變了,左右邊的事物也發生了變化。

  2.通過活動,學習用“左”“右”等詞正確表述方向。

  3.培養幼兒認真傾聽的`習慣,發展幼兒的空間知覺能力。

  活動重點:

  學習區分左右,發展幼兒的空間知覺能力。

  活動難點:

  知道自己的方向變了左右邊的事物也發生了變化。

  活動準備:

  1.兔、羊、貓圖片個一張,數字卡片人手一份,圖形卡片人手一份字卡“左、中、右”各一個。

  2.玩具米奇一個,機器貓一個,小狗一只。

  3.幼兒用書人手一份。

  活動過程:

  一、以提問形式導入課題

  1. 上一次,醫生阿姨為了小朋友有一個健康的身體,來給小朋友打預防針了,回憶一下是打在哪只手上的?知道是什么手嗎?

  2.引導幼兒區別左手、右手。

  a.吃飯時左手干什么?右手干什么?

  b.寫數字時用哪只手?

  3.練習區別左右手

  聽老師的指令,聽到左手舉左手,聽到右手舉右手。

  二、引導幼兒以自身為中心區別左右

  1.引導幼兒區別左右空間

  從左右手引到左邊和右邊,然后從自身出發讓幼兒知道自己的身上有(左腳、左肩、------右腳、右肩------)

  2.通過游戲區別左右空間方位

  a。“找一找”師說左手就舉左手------

  b.“看一看”引導幼兒用完整的語言說“我左邊是誰,右邊是誰”

  三、猜測老師的左右手

  師以不同的方向舉起左右手------讓幼兒猜。

  四、初步學會以客體為中心區別左右

  1.出示動物圖片兔、羊、貓讓幼兒說出誰在左邊誰在右邊。同時出示“左中右”字卡讓幼兒認識。

  2.出示玩具米奇在中間,機器貓在左邊,小狗在右邊請幼兒說說。然后再變換順序說。

  五、幼兒操作活動

  1.幼兒用書上的相關內容。

  2.聽老師指令操作數字卡片和圖形卡片。

  六、活動評價

  活動延伸:

  在數學角投放一些操作材料讓幼兒通過擺放來感知左右。

  在課間活動和體育活動時引導幼兒做向左、向右轉的游戲。

科學教案 篇3

  教與學目標:

  1.通過學習活動,指導學生能從“為什么”、“為什么會這樣”等角度對周圍事物提出問題,學會主動查閱書刊及其他信息源。

  2.指導學生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想知道,愛提問、愿意合作交流的學習習慣;

  3.通過引導學生體驗活動,了解母親的辛苦感悟親情,向學生進行珍愛生命的教育和親情教育。

  4.通過學習活動,使學生了解人的生育方式,知道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

  學習重點:

  學生了解人的生育方式,知道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的學習活動。

  學習難點:

  學生體驗活動的學習指導,了解母親的辛苦,感悟親情、珍愛生命的學習活動。

  學習準備:

  學生課前多方面搜集關于人類生長、繁殖的資料,如圖書館查閱資料、對母親、專家、醫生等訪問、上網查詢等獲得的文字、圖片相關資料。學生從小到長大照片、3至4千克重的沙袋(體驗活動用)。

  教師準備:課前多方面搜集關于人類生長、繁殖的資料,相關。

  學習過程:

  教師活動

  一、導入新課:

  教師與學生談話,創設學習情景,展示《西游記》孫悟空出世片段,或引導學生互相看看從小到大的'照片,猜測“他是誰”的游戲,引導學生提出探究性問題,產生想知道自己從哪里來的想法,激發學生求知欲、學習興趣,引入本次學習活動內容。

  二、了解人的生育方式:

  師:人也是動物,只不過人是個高等動物,我們是從哪里來的?今天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板書課題)對于這個問題你們知道些什么?

  (1)交流信息

  指導學生進行交流課前搜集獲得的信息學習活動。

  教師引導學生思考交流課前搜集關于人類生命怎么來的資料,教師巡視學生小組學習活動,指導學生互相鼓勵、加強交流,積極肯定其他同學的發現,取長補短,完善自己的觀點發現。

  教師展示圖片、,下發資料卡片,引導學生認識人類生命的起源,使學生科學直觀的認識生命從哪里來:“因為我們的父母相愛,因此他們結婚了。父親的精子和母親的卵子充分結合后,在母親的子宮里形成了一個受精卵,經過將近十個月的時間,受精卵在這段時間不斷發育,最終形成了小寶寶,在醫生幫助下,子宮收縮,小寶寶送出體外,我們來到人間。”教師語言結合圖片,語言力求通俗易懂,易與兒童接受。

  (2)提出問題

  教師進一步激發學生對于生命的好奇心,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引導學生進一步提出想了解的探究性問題,教師給學生方法上指導,引導學生多交流、勤思考,對產生問題的解決方法:如進一步查閱資料等。

  三、體驗媽媽懷胎的辛苦

  (1)小組內分別做游戲

  教師引導學生進行體驗活動:引導學生將沙袋放置腹前,體驗媽媽十月懷胎的辛苦,引導學生課前了解交流母親懷孕時的心情感受和身體感受,如吃飯嘔吐等向學生進行珍愛生命、關愛母親的親情教育。

  (2)交流活動體會

  (3) 設計生命手冊

  指導設計制作一份生命手冊,內容涉及從新的生命的誕生開始,到現如今自身的體征變化。啟發學生對自己的生命手冊要進行多方面的設計,如顏色、花邊、圖案等,

  三、拓展延伸:

  教師引導學生選擇完善自己設計制作的一份生命手冊,對自己感興趣的問題課后進一步調查研究,延伸課后學習活動。

  板書設計

  我從哪里來

  精子 受精卵 胚胎 大約十個月 嬰兒

  卵子

  課堂檢測

科學教案 篇4

  目標:

  1觀察感知不同泡泡器吹出泡泡的形狀。

  2會用記錄的方式記錄自己猜想與實驗的結果。

  3樂意與大家交流分享

  準備:

  電線所做的泡泡器肥皂水

  過程:

  1吹泡泡,引起幼兒興趣

  吹泡泡需要什么?

  2設置問題情境,引起幼兒思考:

  (1)桌上有哪幾種泡泡器?

  (2)認識后猜測

  3介紹表格記錄

  4幼兒操作實驗

  5交流、討論

  (1)記錄表

  (2)幼兒介紹自己的發現、說說猜想與實驗是否一致

  (3)提示客觀記錄、看到什么樣的,畫什么樣的

  (泡泡器我們可以提早做好做成有三角形的、圓形的正方形的長方形的`并且有柄可以拿的

  一般小孩子覺得什么形狀的會吹出什么樣的泡泡通過實驗后就發現都是圓形的)

科學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經歷研究包裝盒的活動,了解過度包裝和濫用塑料包裝的危害。

  2.知道垃圾減量的重要性,探索減少丟棄和物品重新使用的一些方法。

  3.用實際行動減少垃圾,做力所能及的事,養成節約的好習慣。

  【教學準備】

  學生:每人帶 1 ~ 2 個商品包裝盒。

  教師:幾個過度包裝的包裝盒和注意了環保的包裝盒。稱重的彈簧秤。再利用的小用品或工藝品,如空罐做的筆筒、飲料瓶做的花瓶等。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1. 我們已經知道垃圾要污染環境,處理起來十分困難。怎樣才能更好地解決垃圾問題呢?

  (根據學生的討論回答,教師適時引導或歸納:解決垃圾問題要從各方面努力,首先要從根源上想辦法減少垃圾的數量,然后把可以用的材料回收,最后剩下的再作無害處理)

  2. 減少垃圾的數量是從源頭上解決垃圾問題的好辦法。日常生活中哪些垃圾是可以減少的?

  3.師生一起探討哪些垃圾是可以減少的,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

  (學生言之有理就應給以肯定,如雙面打印可以節約紙張,自己帶喝水的杯子,少買瓶裝飲料,盡量少用或不用一次用品以減少紙和塑料的丟棄等,教師可引導學生側重于考慮家庭中和學校里的哪些垃圾可以想辦法減少)

  二、包裝盒的觀察研究

  1. 一般情況下商品都有包裝,包裝有什么用呢?(便于保存、運輸、計量、標識等,而且比較衛生)

  2. 包裝最后到哪里去了?(都成了垃圾)

  3. 商品不同,包裝的.方法也千差萬別,今天我們就來觀察研究包裝盒,看有什么新的發現。

  4. 教師出示教材第 24頁上的問題,解釋什么叫“過度包裝”。

  5. 討論:用什么方法或標準來衡量有沒有“浪費”的情況。(如可稱量包裝和商品各有多重或體積各占多少,也可用估測的方法)

  6. 分組觀察、思考教材第 24頁上的1~3個問題。

  7. 匯報觀察研究結果。

  8. 全班研討教材第 24頁上的4~6個問題。

  三、廢棄物品重新使用的研究

  1. 有些東西已經用過,好像可以丟掉了,其實它還可能有其他用處。

  2. 教師出示一根包裝繩、舊玻璃瓶、廢塑料袋,誰能盡可能多地列舉它們還有哪些用處?

  3. 交流匯報。

  4. 說說還有哪些物品是可以重新使用的?怎樣使用它們?(教師可提示舊衣物、舊玩具、舊圖書等物品)

  5. 廢物利用有哪些好處?

  6. 我們經常購買一些小工藝品,人們還常常互贈賀卡或其他小禮物。如果我們注意收集一些廢棄物品進行創意制作,不但省錢,還節約資源,減少垃圾,更具特色,作為禮物的話,還能表達自己的誠意。

  (展示幾種廢舊物品制作的精美作品)

  四、總結、拓展

  1.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和感想?

  2. 你們能利用一些廢舊材料制作出有意義的作品來嗎?利用課外時間做一做,然后開個展覽吧!

科學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知道物質混合后性能可能會發生變化,也可能不發生變化。

  2.通過分析混合物的特征使學生掌握一些分離方法,并將這些方法靈活應用于實際生活當中。

  重 點:材料不同,分離的方法就不同。讓學生體會到分離混合物時一定要注意觀察混合物的性質,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集思廣益,想出更多分離辦法

  難 點:材料不同,分離的'方法就不同。讓學生體會到分離混合物時一定要注意觀察混合物的性質,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集思廣益,想出更多分離辦法

  教 具:粳米、面粉、鐵屑、木屑、磁鐵、水、盛水的容器、篩子、盒子、簸箕、餐巾紙或過濾紙、黑墨水、綠墨水、滴管、噴壺等

  方 法:

  教學過程:

  一、我們每天制造著許多混合物,但同時也需要把有些混合物分開。今天,老師就和同學們一起來分離混合物(板書課題)

  二、分離混合物——粳米和面粉

  1.出示面粉盒,將一粒粳米放入面粉盒內,提問:你怎樣將它們分開

  2.學生操作(也許學生會用撿的方法)

  3.將幾粒粳米放入面粉盒里,提問:你怎樣將它們分開

  4.抓一把粳米放入面粉盒內,使面粉和粳米充分混合,提問:這時你應該怎樣將它們分開

  5.學生思考、交流

  6.嘗試操作 傾斜裝有混合物的盒子,反復敲打盒底;用篩子篩;用簸箕簸……看能不能把它們分開

  三、分離混合物——鐵屑和木屑

  1.出示鐵屑和木屑混合物

  2.討論:我們能找到多少種方法把鐵屑和木屑分開

  3.分組實驗、記錄分離的過程和方法

  4.小組匯報交流:

  四、小結

  有些物質混合后仍然保持原來的性質和狀態,如木屑和鐵屑;有些物質混合后發生了變化,如鹽和水混合成為鹽水。這節課通過分離粳米和面粉的混合物、鐵屑和木屑的混合物,同學們都掌握了一些分離混合物的方法。其實,根據混合物的性質不同,分離的方法也是多種多樣的。此外,還有一種分離墨水的方法現在已用在中藥研究中,用來把草藥中有治療功效的成分分離出來。

科學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世界是物質構成的,物質是變化的,物質的變化有相同和不同之處。

  一些物質的變化產生了新的物質,一些變化沒有產生新的物質。

  過程與方法:

  用舉例、分析、綜合、概括的方法,對物質的變化進行比較分析分類。

  通過具體的實驗,體驗物質的變化。

  情感態度價值觀:認可世界是物質構成的,物質是不斷變化著的。

  【教學重點】:

  能通過具體的實驗,體驗物質的變化。

  【教學難點】:

  間接感受抽象物質的存在性以及物質的變化。

  【教學準備】:

  師:塑料袋、易拉罐、水結冰圖片

  生:蠟燭、火柴、鐵繡釘、紙

  【教學過程】:

  一、理解世界是物質構成的

  1、切身環境導入:觀察我們的周圍,由哪些物質構成了我們的教室?

  2、學生自由發言,(預計大多為可視性的具體物體)教師指出:我們能直接觀察到的物體都可以叫做物質。

  3、深入探討:我們的教室其實不僅存在這些可以看的見摸的著的物質,還有我們不能直接感觸到的空氣、火、聲音、電、光,它們是物質么?

  4、建議作出討論,要求學生列出證據和理由。

  5、教師介入抽象物質的界定:對學生見解適當點評,必要情況下以空氣做示例,塑料袋實驗證明。引申教室以外的世界物質構成。

  6、小結:無論是實際存在的物質還是我們的感覺器官能感觸的到的物質,都說明了整個世界都是由物質構成的。

  二、過渡物質在變化:

  以教室為例,教室里同學們所列舉的物質都是一成不變,沒有任何變化的么?

  學生會列舉許多變化,教師給予肯定。

  1、師引入演示:在我們的教室里還有老師帶來的兩種物質——易拉罐和水結冰的圖片。

  討論:捏扁易拉罐和水結冰也同樣是物質發生了變化,它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點呢?(物質本身沒有變,形狀改變,變化速度不同)

  我們生活里還有沒有這樣的例子?

  2、分組實驗發現:實驗盒里有火柴和鐵釘,它們會發生變化么?它們的變化又會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

  實驗討論:火柴燃燒過以后變成了什么物質?和之前一樣么?鐵和鐵銹是同一種物質么?(除變化速度不同以外,都產生了新的物質)

  我們生活中有這樣的例子么?

  3、比較前后兩種實驗:這兩組實驗有什么相同和異同點?

  (前者沒有產生新的物體,后者產生新的物體)

  三、讓物質發生變化:

  1、在教師提供的'鐵絲、熱水、紙張、蠟燭、火柴中,它們都會產生在怎樣的變化呢?(學生的思維面不會停留在課本展示的變化中,要求學生作出適當合理的解釋,教師適當補充,尤其是蠟燭的燃燒)

  2、各種變化中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

  (重點在自然產生的變化和人為產生的變化、變化速度的快慢、是否產生新的物質)

  3、過渡引申:我們說的是我們現有的物質,對于巖石、房屋、馬路在變化么?世界上有不變的物質么?說出你的依據。

  四、總結:

  世界總是在不斷的變化,有些變化只是改變物質的形態,大小,有些變化就產生了新的物質。我們下節課接著研究。

科學教案 篇8

  一、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初步認識了解藝術與科學完美結合的美。

  2、能力目標:通過觀察與分析,培養學生綜合探索的能力。

  3、情感目標:能夠從生活中汲取美,認識感受科學、藝術對生活的影響。

  二、重點:

  探究藝術與科學相結合的事例。

  三、難點:

  啟發學生善于從科學的不同視角發現美、欣賞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四、教學準備:

  絡搜索查找有關藝術和科學相結合的事例與資料。

  五、教學程序:

  (一)探究學習:

  1、在科學中發現藝術美

  (1)課件展示太空星云圖片。

  ①圖片中的景象像什么?(眼睛)

  ②你是從哪些地方感受到的?(造型、色彩)

  ③在平日里我們用肉眼能看到這么美的景象嗎?(天文望遠鏡)

  是科學技術的發展才使我們在遙遠太空中發現了藝術的美景(板書出示:在科學中發現藝術的美)。

  ④你們還想再看一些這樣的美麗的星云嗎,下面我們就用美術的眼光來欣賞,這些美麗壯觀的景象。(多幅星云圖片欣賞)

  ⑤你能不能用美術語言,說說看到這些圖片后的感受。

  (2):是科學拓寬了人們藝術欣賞的新視野,為藝術的創作插上科學的翅膀。(出示課題)

  下面我們進一步來感受一下藝術與科學結合的美。

  2、用藝術表現科學。

  (1)展示《下樓梯的女人》。

  ①我們一起來欣賞法國著名畫家杜尚的油畫作品《下樓梯的女人》。給你什么特別的感覺?這種現象你在哪里見過嗎?(一個人在下樓梯,而且好像是連續的動作畫在了一起)

  ②點擊出示:用數碼相機拍攝合成的擊劍運動連續動作圖片,與《下》對比觀察:這張照片是用數碼相機選用連拍功能后合成的,是不是和這幅作品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呢?

  ③:通常的繪畫是在平面上表現一個靜止的瞬間影像,而杜尚正是看到了高速攝影機拍出的連動畫面才激發了他的創作靈感,用獨特的藝術創作表現了全新的科學技術。這幅作品打破了貫常的'表現形式和局限,進行了新的有意義的嘗試。

  (2)欣賞修拉作品《大碗島的星期天下午》。

  ①另外一位畫家則是研究并運用了光學原理來作畫。請欣賞法國畫家修拉的“點彩畫”。我們一起來研究一下:畫家是怎樣運用小色點來排列作畫的。

  ②學生分組討論交流。(展示細節圖)

  ③:畫家作畫時沒有將各種顏色混合在一起,而是將需要調和的小圓色點按照一定的規律并列排點在畫布上,利用光學原理和人眼對環境色的自我調和功能而達到色彩的自然調和效果。是科學的發展激發了人們藝術創作的新靈感,用藝術去表現科學的新技術。

  3、藝術與科學的完美結合。

  (1)飛檐與斗拱:

  ①展示世博館圖片:世博會期間館的奇特造型每天都吸引了上萬觀眾排隊參觀,你認為它的造型奇特在哪?(上寬下窄)有沒有什么想問的問題?(為什么要選用這樣的造型?設計師受到什么啟發?下面的面積這么小,為什么能托住上面那么寬大的頂部?)

  ②請大家小組內交流一下,并發表自己的看法。教師參與、指導。

  ③:館的屋檐設計靈感源于我國古建筑的傳統造型“飛檐”,其中的木架結構“斗拱”這一科學技術實現了人們對建筑造型美的設計創想。

  ④下面我們來看一段視頻:斗拱。

  ⑤展示各種斗拱的結構圖片。

  ⑥欣賞“浙江寧波保國寺”的建筑圖片。(造型宏偉別致的飛檐不僅給人以建筑藝術美的享受,更可以有效地減少雨水對屋身墻面的浸蝕。那么這么大而重的飛檐是用什么方法支撐起來的呢?)

  (2):藝術與科學在人類文明的發展中一直是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藝術不斷激發著人們創造的想象和靈感,科學則為藝術的創新表現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

  通過教師的引導使學生首先感受攝影的藝術美,在欣賞的同時思考探究藝術創作背后的科技支持

  (二)科學藝術考察活動。

  1、每組桌面上有一些同學們課前在互聯上搜索查找到的,在我們的生活中藝術與科學結合的作品,請各組進行探究考察活動,并填寫好圖下面所提出的問題:

  (1)它的藝術美體現在哪?

  (2)它的科學性體現在哪?

  3、各小組進行考察活動。

  (1)鉆石藝術。

  (2)壁紙藝術。

  (3)電腦繪畫藝術。

  (4)橋梁建筑藝術(趙州橋)

  (三)交流匯報。

  小組代表匯報本組考察結果,其余同學補充。

  (四)拓展。

  1、教師引導學生回顧本課所學:

  (1)在科學中發現藝術。

  (2)用藝術表現科學。

  (3)藝術與科學的結合。

  2、課堂小檢測。

  3、拓展:(圖片欣賞)

  (1)梵高《向日葵》(這是誰的作品?)

  (2)二氧化硅納米顆粒(圖片里是什么?)

  (3)納米材料圖片欣賞。

  4、:從古至今,人類從未間斷過以藝術和科學結合的形式來進行發明與創造,所以在生活中可以發現許多不同時代的具有藝術與科學實用價值的物品。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不同時代、不同社會的發展情況。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教案教案科學教案05-16

科學教案02-22

[經典]科學教案07-20

科學教案(經典)08-06

科學教案(精選)07-30

科學教案[經典]08-02

科學教案【精選】07-31

(精選)科學教案07-27

科學教案【經典】07-25

(經典)科學教案08-24

主站蜘蛛池模板: 和静县| 蓬安县| 招远市| 巢湖市| 来凤县| 上犹县| 特克斯县| 达州市| 禄劝| 珲春市| 东丽区| 富锦市| 宁波市| 阜阳市| 屏南县| 原阳县| 兴山县| 鄂州市| 赣榆县| 肇源县| 黔南| 晋州市| 永仁县| 长岛县| 清河县| 杭锦旗| 化隆| 堆龙德庆县| 锡林浩特市| 凌源市| 社会| 桃园县| 中卫市| 德江县| 恩平市| 濉溪县| 石嘴山市| 通城县| 云和县| 秦安县| 岳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