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小學六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
《地球的傷心事》是六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第二課,本課目標力求通過了解世界人口增長過快,水資源匱乏,水污染嚴重的現狀,森林資源急劇減少給人類生產生活帶來的嚴重危害,以及其他的一些污染問題,感受到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重要性。了解世界環境面臨的難題,培養生態環境意識和可持續發展意識,體會“只有一個地球”的含義。于是,在教學中我力求做到:
1.巧用媒體,激發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小學生對知識產生渴求的起點,萌發創新欲望的基礎。多媒體教學的直觀性,生動性能激發孩子無盡的想象力和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因此,精心設計了多媒體課件,優美的如詩如畫的課件讓學生折服于地球的美,吸引學生的眼球,同時又為這么美的地球正遭受著破壞埋下伏筆。
2.注重調查,拉近生活距離
《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是在各種活動中通過自身與外界的相作用來實現的。因此,我們要努力讓學生與真實的社會生活接觸,在生活中學習道德。而品德課前的調查,能為品德課的教學提供第一手素材,同時也拉近了品德教育與社會生活的距離。因而,課前,我先讓學生圍繞課程內容,走進社會中去做實實在在的調查,去體驗地球資源的有限。如:學校、自己、家庭一天的用水量等。哪些水是被我們浪費掉的,應該怎樣節約用水等。
在搜集準備資料的過程中,我也力求從三個維度著手,一是來自身邊的資源;二是我們祖國的資源;三是全球性的資源。因為我們今天畢竟探討的是全球性的問題,不能局限于身邊的資源。因為,作為現在的小學生來說,對于資源的有限問題,相對比較難以感受。所以,作為自身來講,我搜集了比較豐富的圖片和文字資料,而且在反復比較中取舍?墒,作為學習的主體——學生,我卻忽略了他們的儲備情況。也可以說是高估了六年級學生的知識面,……總而言之,還是自身在教學前 “想當然”的層面太多,最終導致了課堂上學生的發言不夠廣,也不夠有深度。的確,要造就“智慧課堂”,,課前的準備工作是必不可少的,它無疑能為課上的智慧引導和巧妙處理做好鋪墊。
3.注重活動體驗,形成道德習慣
“活動,體驗”是《品德與社會》課重要的教學策略。在課中,我盡量通過創設情境,開展活動,引導學生體驗、感悟地球資源的有限,現在還正遭受著破壞。由此,引發了學生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的行動。
“資源真的緊缺嗎?浪費資源真的那么可怕嗎?”也許孩子會有這樣的疑問。因為我們孩子的生活很幸福。于是,讓學生通過搜集一些數據,圖片,實例,旨在讓孩子感受到在生活中,確實有人,有城市已經因破壞環境,浪費資源而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嚴重的危害。從而產生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的意識和行動
【小學六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05-05
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04-11
小學《品德與生活·社會》教學反思范文04-27
小學品德與社會《家庭的親情》教學反思04-27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04-05
關于《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反思04-27
品德與社會課后教學反思05-02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05-01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范文04-28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精選10篇)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