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克井一中2017年9月份青年教師張艷君教學反思
《有理數的乘法》教學反思
克井一中張艷君
9月18日,我上的是七年級上冊第一章有理數的第四節有理數的乘法第一課時。有理數的乘法是有理數運算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它與有理數的加法運算一樣,也是建立在小學算術運算的基礎上。“有理數乘法”的教學,在性質上屬于定義教學,歷來是一個難點課題,教師難教,學生難理解。有一個比較省事的做法是,列舉簡單的事例,盡早出現法則,然后用較多的時間去練法則,背法則。但新課程提倡讓學生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本節課盡量考慮在有利于基礎知識、基礎技能的掌握和學生的創新能力的培養,能最大限度地使教學的設計過程面向全體學生,充分照顧不同層次的學生,使設計的思路符合新課程倡導的理念。
反思這節課,比較滿意的地方:
一是創設情境,引入課題。首先,由學生口答有理數加法的練習入手自然地過度到有理數的乘法,找準了新知識的生長點,為學習新知識做準備。然后,讓學生舉例說明兩個加法算式的在實際生活中意義。再提出生活中的另一些實際問題又可以用怎樣的數學知識去解決的問題。這種導入法體現了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的理念。
二是自制教具,形象直觀。精心設計的現實模型“水位變化,日期前后”使有理數的乘法法則的“規定合理性”與“規定必要性”得到了充分的證明。新課程標準強調,教師的有效教學應指向學生有意義的數學學習,而有意義的數學學習又必須建立在學生的主觀愿望和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在此背景下,本節課的引入部分通過自制教具水位變化圖,形象直觀地展示學生熟悉的水庫水位變化情況,創設了真實的問題情境。意在誘發同學們進行探索與解決問題,這樣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弘揚了灘坑移民精神,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同時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問題來源于實際生活。
三是巧設環節,突破難點。整節課內容安排緊湊,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突破難點。根據初一學生的思維特點和年齡特征,設計了“創設情境,引入新課”、“探索猜想,發現結論”、“驗證明確結論”、“運用鞏固,練習提高”、“課堂總結”等環節,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并在教學中盡量用激勵性和導向性的語言來鼓勵學生大膽發言,面向全體學生,讓學生在比較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中較好地完成了學習任務。
盡管最初的設計能體現一些新的理念,但經過課堂實踐后,仍感到有許多不足。
一是課堂引入占用時間太多。有理數的加法對本節課的作用不是很大,直接從水位變化的實例引出可以節省一些時間用于合作學習的環節。
二是“驗證明確結論”這一環節的題目設計的較難,對中下等學生來說一時難以接受。重點應該是練習有理數乘法的法則,計算量不易太大。先從整數乘以整數,再進行分數乘以分數,由易到難的順序進行,學生會容易接受。
三是整堂課感覺教師啟發引導的較多,給學生自主探索思考的空間較少。這樣不利于學生思維的發展,不利于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
2017年9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