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箏》語文教學反思
魯迅的作品向來令學生頭痛,我也算是花了比較長的時間進行思考。對《風箏》這篇課文的研讀,花了很長一段時間,而對于教學設計,我則思索了更長時間。一直思索怎樣教可以使學生讀魯迅的作品不累不吃力,但是苦于不得要領。等到上課的前兩天,我才突然間頓悟,理清了思路,找到了突破口。教學完成以后,反思如下:
1、作為“作品”處理,而非閱讀技能處理
我的教學目的是試著讓學生去挖掘魯迅作品里的深層次內涵,試著讓學生去體悟魯迅人格的深邃魅力。教學目標不是針對閱讀技能而言的,所以,這堂課上完了,學生想得到閱讀技能或是閱讀方法的訓練,那是不可能的,因為我的教學定位本不在此。
2、離“家常課”距離很遠很遠
一直以來,總堅信:越好的課越普通。家常課的味道是很重要的,給學生以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但是,我這堂課是不行的。因為這前的預習工作就做了很多事,為上課做了很多的鋪墊,所以我的這堂課設計是不能隨手拿來給其它的學生上的。要上也得有個前提,一是學生對課文要讀得比較熟,二是學生之前預習工作要充分,對魯迅這個人有比較整體的了解。不具備這兩個條件,這樣的教學設計,學生是接受不了的,肯定會暈頭的。
3、教學問題設計既是缺陷也是困惑
這堂課的設計主要是以問題呈現的,在這堂課的設計好以后,我自己也感覺問題較多,自己想整合成幾個主問題,這樣可以一條線貫穿下來。但是一直苦思冥想都一無所獲。本來以為自己能想出來,但是事實證明,我是自不量力!我還是沒能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一直想著把某幾個問題刪掉,精減成幾個問題,但是,自己又比較“小氣”,總感覺這幾個問題都是挺重要的,不忍割舍任何一個。
4、教學預設大于教學生成
整堂課的教學,最失敗之處就是每一個環節都是順著我設計的環節一步一步往下走,而教學的動態生成可能并不是特別理想。就算學生有動態的生成,那也是在我的預料之內的,說的答案也是我所期望的答案。
教師理解是不是就一定要傳授給學生?魯迅作品《風箏》確實有很多隱喻意義,但是,這種深層的解讀,是不是老師自己懂了,就一定要把它全教給學生呢?學生能接受的了嗎?備學生遠遠比備教材重要。可是,總想把自己知道的都能傳授給學生,所以,整堂課的控制上,問題的探究上,知識的呈現上,主要還是以我原先的預設為主,我設好了圈套,等著學生來鉆。
不過,這堂課生成的部分還是有的。比如:最后,一問“通過以上的討論,你覺得這篇課文還僅僅是在講風箏嗎?如果不是,那這篇課文還在傳達什么呢?”對于這一問的設計,是和我整堂課的教學定位相統一的,我預設的主要落點是傾向于魯迅個人的深度自省與頑強抗爭的命運意識與民族意識。我也知道,初一的學生很難理解到這一層,所以在這一步,我主要讓學生各抒己見便可,讀出自己的心得,并不要求理解到這個高度。學生的回答,有說親情的,有說孩子教育的等等,這些都是我預設以外的,整堂課沒有一個環節的設計和這種解讀有密切關聯,這些都是他們自己讀出來的見解,都是他們自己的心得。我覺得這樣很好!因為教師的理解并不等于學生的理解。況且,這種理解,學生也能自圓其說,講得合情合理。我覺得這樣挺好。
盡管這堂課總體以預設為主,但是,我自己的頭腦是清醒的。在備課階段,本來也想把教學定位在從“親情”、“教育”這些角度來解讀文本,但自己總是不愿意,因為我個人總覺得,這樣解讀離魯迅作品的高度相差太遠,這樣解讀太膚淺。一直思索著能夠深入淺出的教學本文,因為魯迅作品的隱喻意義探討對于初一的學生來說,真的是很大的難點。所以在課堂上,我也一直提醒自己,不要“灌輸”,如果學生有的有難度,那就算了,大不了不解讀,感覺感覺就可以了,否則,學生真的會暈頭的。正如我所料,當我提出“為什么小兄弟會全然忘卻?”這一問題時,學生感到很大的困難。為了思索的快些,我提醒學生:為什么小兄弟連自己當年的最愛“風箏”會忘記?你會忘了你的最愛嗎?為什么小兄弟連自己最重要的精神都被虐殺了,還會忘記呢?怎樣的人會連自己的精神被虐殺了,還會忘記?為了有效地解決這個問題,我讓學生討論探究。為了不造成盲目討論的假象,我要求學生先自己靜心沉思后,再和同學交流看法。討論結束后,學生的回答,應該說是出色的,他們確實是在思考。但是,學生理解問題的深度與我的預設肯定有距離。這是我上課前,自己也早就料到的。我直接把答案灌輸給學生嗎?我沒有!我沒有發表過多自己的看法,我也沒有否定學生的看法,而是一直在提示他們,一直暗示他們,是不是可以思考得更深刻一些?當我確定學生實在只能回答成這樣了,我笑了笑,我反問他們:你們對自己的答案滿意嗎?有好多同學叫到:滿意!我便說,好!你們自己滿意就好!在這里,我沒有強行灌輸,哪怕學生的解讀不是很深刻,比較粗糙,但是,學生自己都很滿意了,就沒有必要去多說什么了。
5、“先入為主”思想的危害
在本文的教學中,貼近文字的研讀或是說朗讀,是不太多的。一考慮到整堂課內容比較多,快時間來不及,二考慮到整堂課定位是通過本文學習解讀魯迅人格,而不是定位在閱讀方法與閱讀技能上,所以對課文貼近文字的朗讀,這一工作,我是課外讓學生在預習這一環節自己去完成的。而上課,就是談論交流看法。好比《風箏》這篇作品,只是了解魯迅人格的一個“用件”而已,并不是作為“例文”或是“定篇”或是“樣本”處理。所以課堂上,貼近文字研讀,是做得很不夠的。
【《風箏》語文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風箏》語文教學反思范文04-29
小學語文《風箏》教案及教學反思04-27
風箏教學反思10-14
《風箏》教學反思10-14
語文《理想的風箏》反思03-01
《風箏風箏飛上天》教學反思04-27
《理想的風箏》教學反思04-22
風箏教學反思通用10-14
有關《風箏風箏飛上天》的教學反思04-27
《風箏風箏飛上天》教學反思范文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