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淺談公文中的社會流行語及其使用
自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形勢的不斷發展,作為人類最重要的交際交流工具的語言也發生了一些變化。其中最突出的表現就是各種社會流行語的產生,它廣泛地應用于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等各個領域,是特定時代社會生活、社會心理、社會特點、以及風俗、時尚、文化觀念和價值取向的具體、生動的反映。社會流行語的出現和使用,給公文寫作領域帶來了一個不容回避的問題:公文中應當如何正確對待社會流行語?本文擬圍繞這一論題,談點不成熟的見解。
就總體來看,近些年來所出現的社會流行語主要有這樣幾個方面的情況:①反映黨和國家的有關方針、政策,如“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反腐倡廉”、“掃黃打非”、“嚴打”、“希望工程”、“菜藍子工程”等等;②反映社會經濟繁榮發展的景象,如“某地場經濟”、“知識經濟”、“外資企業”等;③反映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變化,如“卡拉ok”、“微波爐”、“面的”、“家庭影院”、“尋呼機”等等;④反映人們生活觀念、擇業觀念的變化,如“下海”、“第二職業”、“鐘點工”等;⑤反映科技進步和發展的,如“上網”、“網吧”、“多媒體”、“互聯網”、“克隆”等等。
大量的社會流行語的涌現,正是我們這個不斷發展、不斷變化的社會的投影。公文作為表述社會組織(集團)意志的文書,擔負著治國安邦、傳遞策令、溝通信息、實施管理的重要使命,它必然要涉及對社會流行語的使用,但具體如何使用,就要注意把握它的適用范圍和界限,做到適度得體。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必須采取正確的態度,不能走向兩個極端。即不能由于流行語的出現所導致的洪波涌起,泥沙俱下而一概排斥,因噎廢食,也不能不加甄別和遴選而一概拿來,兼收并蓄。依筆者之見,公文中對待社會流行語的使用,從根本上講是要遵循規范化的原則,而規范化的真正含義不是限制使用,而是要積極地、有選擇地吸收和容納,使之在公文中有效地發揮作用,從而增強公文的表現力。
具體來講,要在公文中正確使用社會流行語,應當注意做到如下三點:
一是留心觀察,勤于積累。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的統計表明,改革開放20多年來,約有7000條社會流行語產生。面對既繁雜紛呈又豐富多彩的社會流行語,公文寫作者首先應當注意留心觀察,廣搜博取,并逐步加以積累,不厭其多。這是在寫作時能夠正確運用的基礎。
二是要準確理解和把握所有社會流行語的含義。每一條社會流行語都有特定的內含,但有些流行語的“名”與“實”相去較遠,倘若不求甚解,就難免于導致錯用。如“搜狐”、“雅虎”、“酒屋”等,僅從字面來看,人們很難將其與計算機領域聯系起來,就連“兩手抓”、“兩手都要硬”、“菜藍子工程”等亦是如此,若不了解黨和國家的有關方針政策及時代背景,也會出現理解和使用上的障礙。因此,弄清所用流行語的確切含義,是正確使用的關鍵,那種滿足于一知半解、“想當然”甚至人云亦云的做法,是極其有害的。
三是要注意把握社會流行語使用情境。具體是指:
【淺談公文中的社會流行語及其使用】相關文章:
淺談煤炭脫硫技術及其使用現狀04-29
淺談煤炭脫硫技術及其使用現狀04-26
語言使用上的性別差異及其社會因素04-27
淺談英語流行語04-28
淺談網絡流行語05-02
課文中的文化底蘊及其教學04-30
淺談藍牙技術及其應用05-01
淺談熱污染及其防治05-02
旱地龍及其使用技術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