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人為樂的事跡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要接觸或使用事跡吧,事跡以先進對象的先進事跡為主要內容,以敘事為主要表達方式。我們該怎么擬定事跡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助人為樂的事跡,歡迎閱讀與收藏。
助人為樂的事跡1
xx,男,回族,1971年5月生,中共黨員,寧夏回族自治區殘聯盲協主席,愛德殘疾人職業技能培訓學校校長。
13歲時的一場飛來橫禍,讓xx雙目失明。面對人生的不幸,他以超常的毅力,借助盲文和錄音自學考取大學、攻讀研究生,在自己事業有成時,大力幫助其他殘疾人和下崗職工實現就業創業夢想。
xx原本在西吉縣醫院上班,有一個令人羨慕的"鐵飯碗"。為了幫助更多盲人走出一條生存之路,他下決心創辦盲人按摩培訓班,他帶領幾十名從沒出過門的山村盲人,來到縣城接受培訓,尋求光明之路。按摩技藝需要大量實踐,xx就讓學員們在自己身體上練習。為了讓學員們盡快就業,xx放棄固定工作,帶領盲人兄弟姐妹去銀川創業。他聯系有關部門,搞調研,選店址,為了節省費用,有時晚上就睡在銀川市中醫院走廊的長條椅上。1999年9月,"愛德"盲人按摩診所在銀川亮相;2001年7月,xx創辦的'寧夏愛德殘疾人職業培訓學校誕生。這是寧夏第一所殘疾人職業學校,吸引了各地渴望自食其力的殘疾人前來學習。學校以保健按摩培訓為主,同時開設計算機應用、工藝品制作、SIYB創業培訓及盲人定向行走訓練等培訓項目。學校開辦12年來,xx共培訓殘疾人等各類人員7000余人。幫助4000多人實現了就業夢想,300多名學員成功創業。xx熱心公益事業,雖然家庭并不富裕,至今還與妻子住在出租房,但他為特困學員減免學費、補貼生活費及各類愛心捐款達50余萬元。2003年非典肆虐,他為一線醫護人員捐贈3萬元的醫療按摩卡;汶川、玉樹、蘆山地震、舟曲泥石流等自然災害發生后,他先后為災區捐款4萬多元。他經常帶領師生到社區和福利院為困難家庭、孤寡人員義務查病、治病。2003年,愛德盲人按摩診所員工金芳明查出患先天性心臟病,拿不出2萬多元的手術費。xx知道后馬上帶頭捐款5000元,其他按摩師也紛紛解囊,幫助金芳明順利地做了手術。寧夏南部山區的盲人馬世清、銀川市民謝寶華,均在xx的無私幫助下,開辦起自己的保健按摩所,脫貧致富,創業成功。xx的事跡被寫入寧夏黨史和地方中學課本,一位著名詩人稱贊xx道:"不怨蒼天不低頭,潛研科技寫風流。眼盲不信前途暗,心路光明耀九州。"
xx先后榮獲全國十大杰出青年、全國自強模范、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中國青年"五四"獎章、寧夏回族自治區道德模范等榮譽稱號。
助人為樂的事跡2
他叫朱永記,男,漢族,生于1955年12月,原陽縣XXXX村人,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而正是一個這樣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卻憑著自己的熱心、愛心和樹立正氣的責任心,默默無聞的幫助著別人。
1983年,朱永記在村里任小隊長,因為工作負責任,1989年,村里又將治安主任、民兵連長的擔子壓給了他。當時年輕的他并沒有多高尚的想法,只是想:既然上級組織信任我,自己就要好好干,不能辜負了上級和人民的期望。在任治安主任、民兵連長的時候,他還不是共產黨員,但是,他卻時時處處用一個共產黨員的標準來嚴格要求自己,當時的農村治安比較亂,他就組織村里的群眾天天打更,夜夜巡邏,每天晚上他都是第一個上崗,最后一個睡覺,在任時村里沒有發生一起盜搶案件,沒有發生一起意外事故,村里的群眾都笑稱他為張雙井村的“看家人”。
1996年8月,黃河發生汛情,洪水從韓董莊鄉吳廠村決口了,如猛獸般向護村堤以北撲來,朱永記當時正巧正在河邊干農活,見此情況,他馬上召集了村里的民兵、群眾上壩堵口,又借了當時村里唯一的農用三輪車,拉柳料、送木材、運石頭等防汛物資。他從護村堤到村里來來回回跑了多少趟,也沒有回家里看一下。凌晨2點多,當他忙完回到家中,家中的20000多斤稻已經浸泡在了水里,他老伴拉著孩子站家門口邊哭邊說:“家里的糧食都淹里了,你咋才回來啊!”朱永記知道,如果他提早回來,家里的糧食不會淹在水里,但他沒有說話,又和其他村干部一起去組織群眾遷安轉移。
工作上的他,盡心盡職,生活中的他,樂于助人。20xx年10月,村里的村民常喜林出了車禍,常喜林的家人找到朱永記,想讓他開車和兒子去看病。他二話沒說,開車就去了。陪常喜林去鄭州看病,來村里幫忙借錢,到交警隊解決事故。他一趟趟的跑,一次次的去,卻沒有過一丁點的抱怨。以至于最后在常喜林因為傷情較重,醫生準備下病危通知書的時候,也是把朱永記當成了病人家屬,只給朱永記打了電話。
李玉修是村里的上門女婿,20xx年檢查出了肝癌,其妻子李桂英是典型的農村婦女,沒有掙錢門路,朱永記聞訊后,把2000元現金送到了他的家中。又開來了自己的汽車和李玉修去縣醫院、新鄉市傳染病醫院等多家醫院看病,前前后后跑了六七趟,村里的其他群眾不理解的問他圖的是什么,他笑著說:鄉里鄉親的,既然叫我過來,是看的起咱,就算幫不上什么忙,我來了,他們心里都有底了。
20xx年,村里老支部書記郝桂珍的兒子檢查出患有脊索瘤,省腫瘤醫院的醫生打電話告訴郝桂珍必須要住院輸血,還要準備6000毫升O型血,但是醫院血庫O型血只有幾百毫升了。郝桂珍接了電話后頓時覺得無望了,爬在電話上好久沒有抬起頭。朱永記恰巧當時在郝桂珍家中串門,看見郝桂珍這樣,就問咋了,郝桂珍告訴他說,醫院要兒子住院、輸血,可她家里實在是拿不出更多的錢了。朱永記聽后,說:嫂子,我是O型血,我去獻血,其他的你別管了,我想辦法。隨后,他到村里挨家挨戶的`做工作,組織人籌錢、獻血。第二天早上天剛亮,郝桂珍的家門口已經聚集了20多個要去獻血村民,村里組織了三輛昌河車才將人拉到醫院。到醫院后,繳費、抽血、化驗、拿結果,朱永記來來回回的跑著,但是老天似乎也在作弄人,檢查結果只有6個人合格,只抽了2000CC血,這離醫院所說的數字差的還很遠,朱永記晚上從醫院回來后,也顧不上了身體的疲憊,又一次到村里發動村民人去獻血。第二天一早,二十多村民又一起來到了醫院獻血,其中還有幾個在外地打工的,他們也是聽說后主動回來獻血的。最后,共籌集到合格的O型血5800毫升,已經滿足了手術的要求。
血雖然是夠了,但是動手術要錢,郝桂珍的家中已經因為給兒子看病花光了積蓄,實在拿不出錢來了。朱永記一切都記在心里,又主動拿出了3000元給郝桂珍送了過去,郝桂珍說什么都不要,說:劉記(朱永記的小名),你已經夠幫忙了,咋能還要你的錢!朱永記卻勸道:錢不重要,花了再掙,孩子的命要緊啊”。在朱永記的感染下,村里的群眾也紛紛送來了愛心的捐款,就這樣,你5000元,我2000元,他500元,光張雙井村的群眾就湊來了20000余元,解決了郝桂珍家的燃眉之急。
朱永記在村里威信高,人緣好,大大小小的事村里的人都會來找他幫忙出主意,也是這樣,也引起了家人的一點小誤會。村里常建福的孫媳婦和孫子鬧矛盾,要離婚。家人叫了幾次都不回來,尚建福給朱永記打電話,想讓他幫忙,朱永記當時因為孫子生病住院了,在鄭州兒子家中陪護,當朱永記提出要回去時,兒媳婦不滿意的說:你就恁忙,來這才兩天就走,恁孫子有病你也不管,孫子你不要了吧!朱永記卻說:村里有事,人家說出口了,我不能不管吧。第二天,朱永記就回到了村里,因為這件事,兒媳婦好長一段時間沒和他說話,但是后來,也就慢慢理解了,支持了。
朱永記做的好事還有很多,汶川地震、村里修路、蓋學校等等,他每次都積極參與,慷慨解囊,出錢出力,毫無怨言。
助人為樂的事跡3
朱xx,家住賀家坪村,為人熱心,家種80畝煙葉,平時免費幫助他人,給他們提供煙葉種植技術指導,平時農活雖忙,但只要別人需要幫忙,他就會立刻去幫忙,周圍百姓不管誰家有紅白事,他都會前去幫忙,雖是一件件小事,但他總是在以他的.方式,力所能及的幫助他人,愛雖小,但涓涓細流,終成江河,溫暖你我。
助人為樂的事跡4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總是有一些人默默地為他人付出,以助人為樂。他們或許不為外界所知,但他們的善舉卻感動著周圍的人們。以下是一個助人為樂的事跡材料范文,希望能夠激勵更多的人去關注身邊的需要幫助的人,展現人間最溫暖的一面。
這個故事發生在一個寒冷的冬天,小玲是一名普通的上班族,每天忙碌于工作之余,她總是習慣性地幫助一些需要幫助的'人。直到有一天,她遇見了一個讓她終身難忘的事情。
那天早上,小玲和同事們一起前往公司,走在下著蒙蒙細雨的路上,突然聽到了一陣嗚咽聲。小玲停下腳步,發現一位老人正躺在路邊,渾身濕透,額頭凍得通紅。在周圍人的麻木無動于衷中,小玲決定伸出援手。她蹲下身子,把老人攙扶坐起來,關切地詢問老人的身體狀況。
原來,老人是一位失智老人,不慎離開了家,迷失在外面。小玲立刻決定帶著老人前往附近的社區服務中心,幫助老人聯系家人。在服務中心,小玲主動幫助老人清洗干凈,為他換上干衣服,同時耐心安慰老人,給予他足夠的關懷和溫暖。
通過社區服務中心的協助,最終聯系上了老人的家人,老人的子女趕來后激動地抱住了小玲,淚如泉涌。原來,老人已經患有失智癥多年,這次離家迷路已經是第三次了,每一次都是好心人的幫助才得以安全回家。
小玲的善舉得到了社區的贊揚,但她自己并沒有把這件事張揚出去。在她看來,幫助他人是件再平常不過的事情,而且她對待每一個需要幫助的人都是一樣真誠和細心。這個事跡也在社交平臺上傳開,引發了廣大網友的關注和點贊。
小玲的善舉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普通人的偉大,她用自己的行動踐行著助人為樂的信念,同時也喚醒了更多人內心深處的善良與溫暖。在這個物欲橫流、人情冷漠的社會里,我們更需要像小玲一樣的人,去傳播愛與溫暖。
助人為樂并不需要多么豪華的條件,而是來自內心的一份真摯的善意和一顆仁愛之心。希望這個助人為樂的事跡能夠感染更多人,讓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多一些關愛他人、幫助他人的行動,讓這個世界充滿更多的溫暖和愛。
助人為樂的事跡5
黃久生,男,漢族,1965年2月生,中共黨員,中建七局一公司項目部經理、河南省潢川縣雙柳樹鎮駐鄭州農民工黨支部書記。
黃久生是700位鰥寡孤獨老人們共同的兒子。那些得到他照顧的老人們,一提起他的名字,都會眼含熱淚。他給老人們帶來的溫暖不僅來自物質,更來自他那顆滾燙的赤子之心!
黃久生是個從小吃"百家飯"長大的苦孩子。6歲時母親去世,留下黃久生和4歲的妹妹、2歲的弟弟。父親走街串巷修鍋補盆,十天半月難得回家一次,是鄉親們東家一碗飯、西家一件衣把他們養大的`。為了報答鄉親們的養育之恩,13歲的小久生曾在一個深夜,用他稚嫩的肩膀、往返13趟把鄰居李奶奶家的水缸挑滿水。18歲出門打工,從建筑工地小工干起,靠踏實肯干逐漸致富的黃久生,內心時刻激蕩著報恩的情懷。1996年起,每逢年節,家鄉的孤寡老人和五保、特困、傷殘老人都會收到黃久生送來的衣被、米面、肉油還有現金,17年從未間斷過,黃久生為此累計出資230多萬元。20xx年,黃久生投資45萬元在家鄉雙柳樹鎮建設了一所敬老院。入院的孤寡老人,除國家發給的補貼外,其他費用全部由他個人承擔,包括養老送終。多年受黃久生資助的
李鴻金老人臨終前拉著他的手泣不成聲:"活著你養我,病了你花那么多錢為我治病,我死前能見你一面,也就安心了!"
黃久生不遺余力地支持家鄉建設,先后為援建家鄉小學、修路、購置醫療設備等捐款310多萬元。在20xx年5·12汶川抗震救災中,他個人先后捐款12萬元。黃久生算不上大富翁,但面對遭遇困境的人,他總是慷慨解囊。他為小白血病患者捐款2.7萬元、為身患血癌、打工救母的少年捐款2.3萬元。一位素不相識的女青年打電話給黃久生,說家里三口人患了癌癥,黃久生當晚就籌集3萬余元現金送了過去。這樣的事他默默做了很多。
在鄭州打工多年的黃久生,看到老家來鄭打工的人雖多,但比較分散,作為弱勢群體的農民工,工資被拖欠等權益被侵害的事時有發生。在黃久生的建議下,"中共雙柳樹鎮駐鄭州農民工黨支部"成立,他被任命為黨支部書記,散居在鄭州市的56名農民工黨員有了"娘家"。農民工黨支部積極為農民工解決難題,僅討薪一項,就為農民工討回兩千多萬元。通過這個支部找到工作走上致富路的農民工達一萬多人,每年還為家鄉帶回1.5億元的勞務收入。
黃久生榮獲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勞動模范等榮譽稱號,入選"中國好人榜"。
助人為樂的事跡6
xx同學,是大連市西崗區建設小學六年級三班的一名學生。他是一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好少年。他始終以高標準嚴格要求自己,激勵自己。多年來,各方面表現一直優秀,特別在助人為樂方面表現得尤為突出。
xx同學有一顆真誠善良的心。在學校,他對待同學,總愛伸出援手,真誠付出,助人為樂。記得一次體育課上,同學們練習跑步,速度時而快時而慢,使部分同學之間拉開了很大的距離。一不小心,xx同學由于跑得太快就摔倒在地,搶了個大跟頭。隊伍就這樣被沖散了,有的同學繼續向前跑,有的同學駐足張望,不知所措,xx同學跪在地上一時爬不起來,眉頭緊鎖,臉上露出痛苦的表情,王見此情景急忙跑過去,雙手握住xx的胳膊,把他輕輕扶起來“xx,你沒事吧。要不要緊,我扶你去醫務室看看吧”,xx關切地詢問著。“謝謝你!”xx同學感激地說。“不用客氣,我們都是同學要互相幫助才行!”xx攙著xx慢慢地向醫務室走去。
xx同學在生活中總是用他的真誠之心感動身邊的每一位同學。記得有一次劉子鍵把語文書忘在了教室,回到家后他急的像熱鍋上的螞蟻,這可怎么辦啊!作業怎么能完成啊!劉子鍵開始給同學打電話,同學們的回答都是:“對不起,我自己還得先做業沒有時間,你還是找其他人借書吧!”看到同學們都沒有把書借給自己,劉子鍵心情很是郁悶,他抱著最后的希望給xx打電話,xx一聽便對我說:“到我家里去,咱們倆人一起寫作業,這樣你就的作業就能完成了”。聽了這樣的話我的`心里暖融融的,這真是雪中送炭啊。
xx同學有一顆執著的與同學共同進步的責任心。“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自從擔任班級學習委員以來,他總是盡職盡責地幫助每名需要幫助的同學。他常常用自己的耐心化解同學的難題,一個個大問號總能在他那兒找到答案。同學們喜歡和他相處。班級中有幾名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他們每當遇到不會的問題就愿意請教王,每當這時,他不管手頭上有什么事情,都會放下筆,用手指著題,和顏悅色地給同學講題。他講得每一步都非常詳細、很清楚,并且還不斷詢問:“清楚了嗎?”直到問問題的同學臉上露出燦爛的笑容才肯放心。在王幫助下,很多同學的學習成績都有很大的提高,看到同學進步了,王比自己取得好成績還高興!
王不僅事事助人為樂,而且,心系班集體,心系班上的每一個學生。有一次學校組織集體活動,放學后該值日的同學都跑了,王就組織幾個同學把教室打掃的干干凈凈。結果當天學校組織檢查衛生,我們班受到了校領導的好評。有人問他為什么要這樣做,他回答得很干脆也很響亮:“為了班集體,為了班級的每一個同學!”
xx同學所做的一切得到全校師生的好評。當老師夸獎他時,他總會說:“我幫助別人就是快樂自己!”就是這樣的王,創造了一個奇跡,全班35名同學,他以31票通過被評為“區三好學生”。有xx同學的地方就充滿歡聲笑語,有xx同學的班級暖意融融,讓我們向xx同學學習,用愛的互助充實我們的生活!
助人為樂的事跡7
人物簡介:陳小飛,男,1973年7月份生,居住在東關街道北苑社區柴油小區。
事跡簡介:陳小飛,多年來以無怨無悔、知足常樂的態度積極參加社區的志愿服務工作。他樂于助人、關心鄰里、不求回報,經常利用空余時間主動去幫助孤寡老人,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感染著身邊的每一個人。
正文:
積極參與創建
只要一有時間,陳小飛都會到社區活動室,協助社區工作人員開展各項工作,幫助需要幫助的鄰里朋友……所以小區里發生的大小事情似乎都逃不過他的眼睛;他經常深入居民群眾中把了解到群眾的心聲反映到社區。在宿州市“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期間,他義不容辭地積極參與創建工作及不文明現象勸導活動,幫助社區發放創建文明宣傳資料,協助社區清理整治占道經營問題。
為進一步加強北苑中路環境衛生整治力度,規范門店占道經營及亂搭亂建整治工作,陳小飛在社區居委會及業主委員會的'支持與配合下,自發組織轄區退休老黨員、退休在家沒事的居民集中對北苑中路、北苑五金路主干道周邊的所有門店進行集中整治。清理整治過程中,對于存在店外經營、占道經營、亂擺亂放行為的,由陳小飛帶隊每天兩巡邏對有違規經營行為的店主進行宣傳告知,要求立即整改并積極幫助他們搬抬物品、挪移攤位。大部分經營業主積極配合執法工作,自覺將亂擺亂放物件進行清理,將店外經營的貨物、攤位等搬進店內。對于個別拒不整改、依然我行我素的`商家“店外店”違規經營行為,陳小飛也絕不手軟,聯合東關街道城建執法人員進行強制清理。在陳小飛的帶領下,經過長達兩個月的常態化清理整治,小區居民無不為取締占道經營問題拍手稱快。
除此之外,只要是發現社區里有垃圾和衛生死角,陳小飛就會主動去清理,難以清理的就上報給社區;還經常勸導居民清潔樓道,看到有人隨手丟垃圾就前去提醒人家要講文明,創文明城市人人有責等。
陳小飛只是東關街道北苑社區許許多多居民中的普通一員,他沒有令人刮目相看的特殊才能,卻用一顆博大的愛心,溫暖了一個又一個需要幫助的人;他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只是用點點滴滴的實際行動,回報社會,服務他人;他沒有獲得豐厚的物質回報,但每天卻過得充實而快樂。他以實際行動告訴我們,愛不需要華麗的辭藻來表達,也不需要做出驚人的壯舉,只要真心付出,真誠奉獻,在日常生活中發現愛心、散播愛心,就會使志愿服務工作者的人生更加快樂,就能使生活更加美好。從他的身上,我們看到了一個熠熠生輝的人格魅力。平凡的人以一顆樸實無華的愛心,書寫著自己的精彩人生,演繹著無私奉獻的動人故事。
助人為樂的事跡8
xxx,女,漢族,1925年7月生,中共黨員,國家電網山西臨汾供電公司離休干部。
xxx作為一位有著50多年黨齡的耄耋老人,15年間,將自己近一半退休金拿出
來資助貧困學生和困難家庭,共捐資13.75萬元,資助貧困學生150名,貧困家庭33戶。她已將助人為樂、奉獻社會作為了一種生活習慣。
1985年,離休以后的解老,本該享受平靜的離休生活,可和老伴兒總想再為黨的事業做點貢獻。20xx年7月1日,xxx和老伴向臨汾市堯都區區委和臨汾供電公司黨委寫了一封信,以書面形式鄭重承諾:在每年7月1日黨的.生日這天,每人拿出1000元,捐助貧困學生,直至兩位老人離開人世。20xx年6月,與她相濡以沫58年的老伴兒因病去世。7月1日那天,她壓抑著喪夫的悲痛,仍按時把20xx元送到臨汾供電公司機關黨總支部書記手中。
老伴去世之后,解老的捐助更加頻繁。她把自己家中的衣物和一臺電視、一臺熱水器捐給了貧困山區,到臨汾市婦聯認領了5名失學女童,幫助她們完成9年義務教育。20xx年,解老決定每年拿出1萬元資助山西省內貧困縣的大學生。20xx年,解老再次承諾:每年再拿出1萬元,資助十戶貧困家庭。今年3月,88歲的解老參加完山西省十大感動人物頒獎典禮,在返回的途中,路過家鄉平遙縣香樂鄉大羌村,帶頭捐資1萬元,用于家鄉水源建設,美化家鄉生態環境。
38載青春獻崗位,27年夕陽紅似火。原本可以安享平靜的離休生活,她卻開始了為民服務的新征程;原本應該與兒孫共享天倫之樂,她的心里卻始終放不下失學兒童;原本能夠使自己的物質生活更富足,她卻為貧困家庭傾注了滿腔熱情。xxx的事跡在社會上產生了廣泛影響。
xxx榮獲全國創先爭優優秀共產黨員、全國老干部先進個人、感動山西十大人物等榮譽稱號。
助人為樂的事跡9
李淑霞,朝陽縣北溝門子鄉黃臺子村村民,她進取加入共青團志愿者隊伍,積極參加團的活動,無私奉獻。在村里她家是一個普通的獨生子女家庭。家里沒有轟轟烈烈的事跡,可是全家人遵紀守法,崇尚科學,積極進取,樂于助人,為人科善,家庭和睦溫馨,深受鄰里好評。
她與公公、婆婆生活在一起,贍養老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兒子、兒媳應盡的義務和職責。在她的家庭中很少出現矛盾沖突,大家互相體諒,尊老愛幼,寬容謙讓,構成了相互理解、尊重、關愛的`禮貌家風。平時李淑霞忙完農活盡量多做家務,減輕老人的負擔。婆婆年老多病,一發現老人身體不舒服,及時請醫拿藥,問寒問暖,使老人在精神上得到了安慰,身心上得到了健康;在對待鄰里的關系上,李淑霞總是能夠像對待自我的親人一樣,左鄰右舍相處和睦,鄰里之間能做到相互照應,互相團結。鄰里誰家有事主動去幫忙,李淑霞都是盡自我最大的力量為鄰里服務,為他們排憂解難。雖然這些都是平凡的小事,不足以掛齒,這卻使他們的這個家庭更加和睦,更加美滿幸福
她進取支持并熱心社會公益事業,村里開展的每一項受捐助活動,他都能夠積極參與并慷慨解囊。
她那和藹可親的臉上總是透露著燦爛的笑容,她那熱心助人的事跡,總是讓人念念不忘,一顆關心他人、溫暖別人、金子般的心腸,構成了她外表與內在的統一美。
她對女兒疼愛有加,可她婆婆愛重男輕女思想的影響,覺得自家條件不錯,兒媳婦不生個男娃在鄰里面前抬不起頭來,期望自我家也能如愿抱個孫子。可是,多次做兒子、兒媳工作,李淑霞夫妻就是不一樣意,還勸導婆婆說生男生女都一樣,女兒也是傳后人。
今年3月的一天,村民王小英發現自我不足一歲的女兒不知為何不吃飯,老是哭,還發高燒。丈夫又外出打工了,王小英一人在家,急得直掉眼淚。李淑霞明白后,立即趕到王小英家,抱起孩子說:“走,快送醫院,給孩子看病要緊”。經檢查,孩子患了腸套疊,來晚了就會有生命危險,由于治療及時,一周后,孩子康復了。
正是這點點的愛心滋潤著人們的心田,猶如一盞明燈,指引著人們的航向。
助人為樂的事跡10
張曉菡同學,是濟寧市明珠中心小學五年級四班的一名學生。她是一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好少年。她始終以高標準嚴格要求自己,激勵自己。多年來,各方面表現一直優秀,特別在助人為樂方面表現得尤為突出。現將她的事跡材料匯報如下:
學習刻苦 成績突出
張曉菡同學學習十分刻苦,成績優異。她上課認真聽講,善于動腦,積極發言。她善于思考,對問題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并能舉一反三。她愛看書,知道很多課外知識。她的各科成績始終在班級名列前茅,連年被評為“優秀學生和優秀學生干部”。
尊敬長輩 學會感恩
張曉菡同學從小立志讀好書,做好人,一直用實際行動踐行諾言,以此報答父母和老師精心養育與培育之恩。在家里,經常幫助爸爸媽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讓親情其樂融融。對待鄰里,她文明禮貌、與人為善,鄰居的奶奶都夸她是一個懂事的孩子。對老師,她發自內心的尊敬與愛戴,上課認真聽講,按時完成作業,牢記老師的諄諄教誨,每每以優異成績報答老師的精心培育之恩,深得老師和同學們的好評。
真誠待人 助人為樂
張曉菡同學從一年級開始就擔任班長,在學校這個大集體里她倍受學校領導和老師的關愛,在班級這個小集體里她倍感光榮和任重。
張曉菡同學有一顆真誠善良的心。張曉菡同學心地善良。在學校,她對待同學,總愛伸出援手,真誠付出,助人為樂。班級有一個讓所有老師都感到頭疼的學生,他不僅學習不好,還不講衛生,還經常遲到,同學們大多不愿與他同桌。張曉菡同學主動要求和他同桌,每當他犯毛病時,張曉菡就耐心開導,沒想到,沒過多久該同學的毛病還真改掉不少,學習有了進步、也不經常遲到了,還講究衛生了。老師同學們都覺得奇怪。后來張曉菡同學說出了一句讓大家都佩服的話:“我一直把同桌當作好伙伴,只有同桌把我當成他的朋友后,我講的話他才聽得進去。現在我們是好朋友了,他當然聽話了,自然有進步了”。沒想到,張曉菡同學小小的心靈里不僅裝滿真、善、美,而且充滿智慧。
張曉菡同學有一顆執著的與同學共同進步的責任心。“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于是,她不僅事事爭先,事事以身作則,而且,心系班集體,心系班上的每一個學生。有一次學校組織集體活動,放學后該值日的同學都跑了,張曉菡就組織幾個同學把教室打掃的干干凈凈。結果當天學校組織檢查衛生,他們班受到了校領導的好評。有人問她為什么要這樣做,她回答得很干脆也很響亮:“為了班集體,為了班級的'每一個同學!”
張曉菡同學自從當上班長那天起,就用稚嫩的肩膀承擔起一份重任。她親自管著教室鑰匙,為了讓同學們能夠提前進教室,她總是比其他同學提前到校。有一天早上到校后看見有3各同學在教室外等著,很內疚。第二天又提前十幾分鐘到校,從此,同學們再也沒有在教室外邊等過。學校開展各項活動,她總是積極響應,熱心組織、動員、鼓勵同學勇于參加,大膽表現,并發揮自己的特長,為班級贏得多項榮譽。近期同學們新學習了“七彩陽光”廣播體操,在她的帶領下,五(4)班學得最快最好,現在張曉菡同學帶領著全校同學做操,受到了全校師生的贊揚,為班級爭得了榮譽。張曉菡同學所做的一切得到全校師生的好評。當老師夸獎她時,她總會說:“我幫助別人就是快樂自己!”
夢想總在憧憬中。這個追夢的好少年,像一只雄鷹向著自己的理想執著地起飛!讓我們真誠地祝福他越飛越高,越飛越遠……
助人為樂的事跡11
梁言,女,14歲,五河縣小溪初中八2班學生。小小年紀,就以良好的思想品質,優異的學習成績,全面發展的綜合素質,連續兩年被評為校五好學生,優秀學生干部。她是同學中的名人,她是校園里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梁言是一個熱愛集體、關心她人、品質優秀的好學生。她總是把班集體的榮譽看得高于一切,日常生活中,為學校為班級服務仿佛使命般印在了她心中。從我做起,是她的格言,嚴格要求自己,起表率作用,全心全意為同學是她的信念,她經常為班上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把自己融入了學校,融入了班級。她樂于助人,經常主動幫助學習上有困難的.同學,不惜犧牲自己的休息時間,一遍一遍耐心地給她們講解題目的思路,直到她們聽懂為止。
助人為樂的事跡12
市道德模范先進事跡——助人為樂類
女,24歲,中國農業銀行省分行營業部。
xx,是農業銀行省分行營業部一名普通員工,當我們對“義工”還很陌生的時候,她已經開始從事義工工作了。七年來,每周六、日,她風雨不改到老人院陪伴老人、到少年宮輔導特殊兒童、帶智障人士逛公園、到殘疾人家服務、去社區清理垃圾、去公園清除入侵植物、為貧困學生募集圖書、到邊遠山區探訪留守兒童。只要有需要人幫助的地方,都能見到她嬌小的身影,燦爛的笑容。八年來,她做義工的時數達到3000多個小時。由于表現突出,在她被省發展志愿服務事業指導委員會評選為“省志愿服務先進個人”。
作為山區服務隊的負責人,她時刻記掛著邊遠山區留守兒童的生活,每年她都會組織志愿者到山區探訪留守兒童。年初,南方發生了百年不遇的冰雪災害,她了解到她曾探訪的山區兒童由于受到雪災影響,無法回校讀書,家里的農作物也因大雪全部枯萎,生活極其困難。為此,她向總部提出建議,并親自策劃了雪災送暖活動,組織志愿者到清遠陽山塘樓小學探訪留守兒童,為當地150位小學生送上保溫瓶及保暖物資,使小朋友在冰雪天氣也能吃上熱飯。
八年的義工生活讓她看到了“人間自有真情在”,體會到了“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溫暖的人間”這句歌詞的真正意義。是的,就是在這種充滿溫暖、歡樂的'義工生活里,她在一步步地成長著;她的行為也在不斷地感染著周圍更多的人參與到義工群體中去,為社會公益事業貢獻出自己的力量,讓這個社會充滿更多的愛和溫暖。
就如自己所說的那樣:“作為一名義工,是累跟快樂并存著的。當義工,可以讓我享受到快樂,雖然你付出,人家不一定會記住你,但是你的收獲遠遠大于付出,因為你在當義工的過程中,可以學習到在課本上、工作中學不到的知識,可以發揮你人生中另一個舞臺,享受做義工的過程。希望更多人和我們一起做志愿者,幫助更多的人,幫助自己,尋找人生的另一個舞臺!”
xx獲“省志愿服務先進個人”。
助人為樂的事跡13
xxx,男,生于1968年,中共黨員,徐渡村沙河組人,是個地地道道的農民。作為一名農民,“敢闖敢為,愛心十足”是他的真實寫照。
1990年前,他和所有的農民一樣,每天過著種地、做木工,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日子。那時做木工基本上都是斧頭、鋸子、鑿子,沒日沒夜的干活,只能勉強度日。隨著個體私營經濟的復蘇,辦起了加工廠,一邊加工糧食,一邊磨豆腐。同時還建了約180平方的孵化雞苗房,原本貧困的家庭,現在負債累累,由于他勤奮好學,鉆研技術,為人誠實,生意日益越做越好,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起來,但天有不測風云,1991年洪水,所有的一切都在大海之中,什么都沒了。負了一身的`債,想重新開始,沒有錢,上有老下有小,一大家人要吃飯,欠的賬要還,選擇了打工還債。
1993年,來到天津一建設工地打工,一名普通的建設工人,由于他勤奮刻苦,技術精湛,在許多地方給公司節約了不必要的開支,很快得了公司領導的賞識,當上帶班組長,工地負責人,漸漸成長為一名小老板。
在外摸爬滾打了多年,他深深體會到了的打工的不易創業的艱難。經過多年的努力,于2007年注冊了一家勞務公司,全家過上了幸福的生活,但他沒有忘記家鄉的父老鄉親。先后帶出家鄉100多人到外地務工,周邊群眾基本上都跟他打過工,在家種地不僅辛苦而且還賺不到錢,打工辛苦點,但收入也很可觀,家家蓋起樓房。
帶的家鄉人多,家族式企業有好處,也有壞處。2000年,他承包了一批建筑活,又把其中的一處基礎活分包給家鄉的一個人,計算好后,家鄉的這個人能夠賺到一些錢,比只干活強的多,一切準備好后,活干了三分之一,說不干了,建筑是要求工期的,現在不干了怎么呢?跟家鄉人又沒合同,根本不存在違約。這時的xxx急了,當時好多人想干沒干上,開會對他發了火,但還是念在老家人的份上,勸他,同意了,但沒過多久又不干了,以為自己會圖紙、會施工,一般人不會。
總公司那邊又催的緊,這時換人,無論對工人、對工程進度都有影響,最后跟總公司反應了情況,指派專業人員,自己親自帶頭上,終于按時按質按量完成了任務。
以前拖欠農民工工資的多,活干完了,老板不見了,xxx作為一名農民工成長起來的小老板,這方面做的非常好,別人一個月30天發工資,但他帶的人干活20天發資,前一天算賬,第20天,絕對工資到位,有的工人急需用錢,也可提前拿錢,借錢都行。跟他干過活的人,都說鄧老板人不錯,講信用。
xxx在四川汶川地區發生里氏8.0級地震后,對災區人民十分同情,在村部帶頭募捐2000元。2009年底,在黨員大會結束后,捐給我村五保老人3000元。2010年底,又捐給五保老人3000元。
xxx是村里有名的熱心人,不論親戚朋友,或是左鄰右舍,他都肯出力解決一些問題,他家后面的一戶人家2個兒子都沒什么技術在家待著,父親得了重病要動手術,家里急需用錢,家人焦急萬分,xxx也替他們著急,給了他2000元,借給他1萬元。兩個年富力強的中年人沒事干怎么行?生活怎么辦?xxx帶上他們到自己工地去打工,太過“老實”,但他們重活干不了,也不敢讓他們干,最后讓他們去看工地。類似這樣的事,xxx辦過不少,如幫助鄰居農民工的孩子入學辦理手續10多人次,幫助介紹安排在本公司或其他企業就業的家鄉人共100多人次。
助人為樂的事跡14
xxx幾十年用一顆孝心溫暖著母親,7000個日日夜夜,他天天如一,精心服侍百歲母親的事跡,在社區群眾中傳為佳話,他用自己的孝心和真情演繹了感人至深的人間真情,了解他的人無不對他豎起大姆指。他被評為優秀道德模范,他的事跡材料如下:
這是一個令人羨慕的家庭,一個充滿溫馨、孝順和真愛的家庭。在xxx中路北社區,說起“八旬兒子照顧百歲老母”的孝順故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如今,在這個“四世同堂”的大家庭中,今年已105歲高齡的寧翠青老人,正在享受著兒子、孫子、孫媳婦、孫女、重孫帶來的天倫之樂。這個其樂融融的家庭招來了街坊鄰居羨慕的目光和社會各界的敬重。xxx就是這個和諧家庭的杰出代表。
xxx是省建一安公司的退休職工,今年80歲,XX年隨著支援大西北建設隊伍的行列來到蘭州。25年前,老伴患病不幸去世,兒女及親友們都勸他再找一個老伴,生活上有人關心,將來也有個依靠,但xxx考慮到一直隨自己生活的老母親已80多歲高齡,如果再找一個老伴,婆媳關系是否能處的好?如果相處不好,就會產生矛盾,對老人的晚年生活有影響。
因此,就打消了再找老伴的念頭,一直圍繞在母親身邊,隨時照顧老人家,毫無怨言地擔負起為老母親做飯、洗衣服、梳頭以及端屎倒尿等日常家務活。為了照顧好老人的生活,xxx買了一些有關老年人保健的書籍,盡可能多地學習老年人的保健知識和養生之道,精心安排飲食起居,調劑飯菜品種,葷素搭配,想方設法變換口味,給母親增加食欲,使老人吃的可口順心。
為了使老人每頓早餐都能喝上新鮮豆漿,他買了個豆漿機自己制作,不僅用黃豆,還要放一些核桃仁、花生米。他說,這樣打出來的豆漿才有營養。為了減少老母親夜間起床解手的.次數,xxx總是陪伴老母親到晚上11時入睡后才休息。不論老母親何時翻身換睡姿,他都會起床,看看老母親的被子是否蓋嚴,是否要起床解手。盡管自己今年已是80歲的老人,并患有腰間盤突出癥,也需要兒女們的照顧,但他從來沒有過要自己的子女照顧他和老太太的打算。
每當說起老母親,xxx的臉上就洋溢著幸福的笑容。在他的精心照料下,老母親精神狀況很好,身子骨比較硬朗,至今還能端著碗吃飯,不要別人幫忙,她覺得自己吃舒服。老人說:“人老了,不用吃得好,穿得好,心情好比什么都強。兒孫們都很孝順,我就心滿意足了。”
xxx有四個兒女,在他的言傳身教下,子女們都很孝順。xxx多年來一直親自照顧老母親的精神,給兒孫們樹立了榜樣。他們只要一有時間就會來看望老人,為老人洗衣、做飯,陪老人聊天;家庭成員中從來沒有鬧過一次別扭,紅過一次臉。
今年40多歲的孫媳沈賀萍說:“多年來,爸爸一直在親自照顧著奶奶。爸爸的這種精神一直感動著我們,是我們行動的榜樣。我能天天來看奶奶,完全是受到了這個家庭的家風影響。人不能忘恩,要感恩父母、親人,最起碼的底線就是要孝順。”
xxx幾十年如一日,精心服侍百歲母親的事跡,在社區群眾中傳為佳話,他用自己的孝心和真情演繹了感人至深的人間真情,了解他的人無不對他豎起大姆指。鄰居們說:“盡管很多子女都會在公休日或有事時回家看父母,但總不如住在一起讓人感到家庭的溫馨。
xxx20多年如一日侍候老母的感人事跡,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尊老、愛老、敬老的傳統美德,是我們學習的榜樣。”xxx家庭的事跡,經新聞媒體多次報道,已成為社區創建和諧家庭活動的典范。20xx年,xxx被評為“感動xxx· 道德魅力人物”。xxx說:“母親辛辛苦苦養育了我,在我心中,她是我們子女的靠山、主心骨。現在,母親年齡大了,不能動了,兒女們就應該照顧她。能讓我們一家人一直照顧她,讓老太太健康、快樂地活著,是我們最大的福氣。”
助人為樂的事跡15
人生短短數十寒暑。怎樣看待人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怎樣將剎那化為永恒雷鋒有句話說得好,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中去,這種意識就是雷鋒精神,它是能夠永遠流傳并作用于物質軀體的永恒動力。
鴨子鋪社區有這樣一位群眾,他叫周林澤,男,生于1969年,作為一名地地道道的農民,骨子里滲透著與生俱來的真、善、美。他不平凡的人生經歷,鑄就了他助人為樂、無私奉獻的人生品質,他的愛心與奉獻受到人們的傳頌。
他是帶頭致富的先鋒。1990年前,他和所有的農民一樣,每一天過著種地、做木工,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日子。那時做木工基本上都是斧頭、鋸子、鑿子,沒日沒夜的干活,只能勉強度日。隨著個體私營經濟的復蘇,辦起了養豬場,由于他勤奮好學,鉆研技術,為人誠實,生意日益越做越好,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起來,全家過上了幸福的生活。事業有成后,應對上門借資金、要種苗的,他總是十分熱心給予大力幫忙扶持。
他是左鄰右舍的好兄弟。他對待左鄰右舍像春天幫的溫暖,時時刻刻把他們的事掛在心上。不管誰家有困難他都跑前跑后、問寒問暖,幫忙解決。生活中,誰思想上有了疙瘩,他總是想方設法幫忙解開。他把他們當做自我的兄弟姐妹,把自家周邊建設成了一個溫暖的大家庭。一次,鄰居家購買飼料需要用錢,他二話沒說就把自我要買飼料的錢先給鄰居,他老婆抱怨:“你這樣,自我家養的豬怎樣長”他說:“人家有困難來找你是對你的信任,有本事就幫一下。”
他是社會的活雷鋒。周林澤只要看到有困難或需要的人,都會伸出援助之手,給予力所能及的關愛。在“5.12”大地震、青海玉樹地震等重大自然災害發生后,他總是在第一時間向災區捐款。在長沙市開福區鴨子鋪愛心輔助會啟動儀式活動中,捐款捐物他總是身先力行,為群眾樹好樣貌。周林澤所住的周圍,老年人比較多,有時看見哪個老年人拎菜,只要被他看到,他都會幫忙老人把菜送到家里。到了春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的時候,他會慰問社區困難的孤寡老人,陪老人們說說話、下下棋、打掃衛生,做一頓飯給老人們吃,也會送上一些慰問品給老人,每當這時,老人們總是拉著他的手說:“這個世上怎樣會有你這么好的人呀!多謝你來看我們呀!”,正是這一句句感動的話,讓他更有了堅持下去的決心。大家都夸他是當代的活雷鋒。
他是社區禮貌的傳遞員。周林澤進取擔當禮貌宣傳員,幫忙社區干部發放宣傳品,帶頭維護社區公共秩序,對一些不禮貌的行為,他還進取勸導,當起了禮貌勸導員。
他是公益活動的帶頭人。周林澤把8小時外的生活安排得十分充實,他不但自我進取報名參加社區公益活動,還帶動家人、鄰居參加。由于鴨子鋪社區位于瀏陽河畔,所以社區還保留了傳統的習俗-劃龍舟,每年端午節都要舉行龍舟賽。從2000年開始,他成立了龍舟協會,并擔任了龍舟協會的'會長,每到端午節前,他都會組織人員劃龍舟,安排人每一天訓練,在比賽的當天,還在河岸設鏢臺,只要龍舟經過,他就讓人綁兩條香煙在一根長長竹篙上,經過竹篙遞給龍舟上的劃船手。此刻,每年龍舟費用已經到達5萬元以上,大部分的費用他都能夠得到贊助,可是如果實在活動資金少了,他都會從自我的口袋中掏錢補貼。
周林澤同志就是這樣一個助人為樂的人,他把“助人是歡樂的”當作一種信念,當作一種心態。他給人們的印象是他優秀的品德,是他耐心、溫和的心境,是他熱情、友善的心態,是他真誠、真摯的善舉,他就是我們身邊助人為樂的典型,是構建和諧社會的脊梁。
是的,周林澤就是這樣一個好人,他不計付出和回報,全心全意地為自我的社區做事,為鄉親們的幸福生活服務,那些點點滴滴助人為樂的“小事”,貫穿著周林澤的日常生活,年復一年,日復一日,未曾改變。
【助人為樂的事跡】相關文章:
助人為樂模范事跡06-18
助人為樂優秀事跡10-06
助人為樂,道德模范事跡01-16
助人為樂個人事跡03-10
助人為樂事跡材料09-01
助人為樂事跡材料精選08-02
助人為樂的先進事跡03-10
助人為樂事跡材料04-29
助人為樂道德事跡材料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