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工匠人物事跡(實用15篇)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里,許多人都寫過事跡吧,事跡可以起到宣傳典型人物、引導良好風氣的作用。那么相關的事跡到底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大國工匠人物事跡,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國工匠人物事跡1
火箭“心臟”焊接人高鳳林
今年53歲的高鳳林,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一研究院211廠發動機車間班組長,35年來,他幾乎都在做著同樣一件事,即為火箭焊“心臟”——發動機噴管焊接。有的實驗,需要在高溫下持續操作,焊件表面溫度達幾百攝氏度,高鳳林卻咬牙堅持,雙手被烤得鼓起一串串水皰。因為技藝高超,曾有人開出“高薪加兩套北京住房”的誘人條件聘請他,高鳳林卻說,我們的成果打入太空,這樣的民族認可的滿足感用金錢買不到。他用35年的堅守,詮釋了一個航天匠人對理想信念的執著追求。
極致:焊點寬 0.16毫米 管壁厚0.33毫米
“長征五號”火箭發動機的噴管上,就有數百根幾毫米的空心管線。管壁的厚度只有0.33毫米,高鳳林需要通過3萬多次精密的焊接操作,才能把它們編織在一起,焊縫細到接近頭發絲,而長度相當于繞一個標準足球場兩周。
專注:為避免失誤 練習十分鐘不眨眼
高鳳林說,在焊接時得緊盯著微小的焊縫,一眨眼就會有閃失!叭绻@道工序需要十分鐘不眨眼,那就十分鐘不眨眼!。
堅守:35年焊接130多枚火箭發動機
高鳳林說,每每看到我們生產的發動機把衛星送到太空,就有一種成功后的自豪感,這種自豪感用金錢買不到。
正是這份自豪感,讓高鳳林一直以來都堅守在這里。35年,130多枚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在他焊接的發動機的助推下,成功飛向太空。這個數字,占到我國發射長征系列火箭總數的一半以上。
匠心:用專注和堅守創造不可能
火箭的.研制離不開眾多的院士、教授、高工,但火箭從藍圖落到實物,靠的是一個個焊接點的累積,靠的是一位位普通工人的咫尺匠心。
專注做一樣東西,創造別人認為不可能的可能,高鳳林用35年的堅守,詮釋了一個航天匠人對理想信念的執著追求。
大國工匠人物事跡2
小顧,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702研究所組裝工人。
載人潛水器有十幾萬個零部件,其組裝對精密度要求達到了“絲”級,在中國,能實現這個精密度的只有小顧。
成功把“蛟龍”送入海底后,他的新挑戰是組裝中國首個完全自主設計制造的4500米載人潛水器。
這8位“國寶”級的“大國工匠”,都是奮斗在生產一線的杰出勞動者,都工作在最普通的崗位上,做的也是最平凡的工作,他們是當今中國千千萬萬一線工人中的一員,他們所做的工作,正是千千萬萬中國工人每天都在做的工作。
但是他們精湛的技藝和積極探求的精神,令人贊嘆不已。
他們雖沒有過硬的學歷,也沒有超人的天賦,但他們用孜孜不倦的刻苦鉆研精神立足本職工作,在本職崗位上將自己的能力發揮到極致和完美。
即使再小的。細節,他們都會全心專注,全力以赴,即便再苦再累,付出再多,他們也沒有任何怨言。
他們善于從細微處入手,用“螺釘”精神,努力在技工、技能上尋發展、求突破。
精湛的技術加上敬業奉獻、精益求精的精神,這就是人們常常稱道的“德技雙馨”,讓人敬畏和感動。
這種執著、堅守、奉獻和精益求精的精神品質,正是當今時代的“工匠精神”。
而他們身上所擁有的那種對工作的無限熱愛、對事業的`執著專注、對質量的極致追求以及甘心奉獻的精神,正是工匠精神的現實展示,是當今時代工匠精神的完美代言人。
堅守、執著、熱愛、奉獻。這世界一切美好的形容詞用在他們身上都不違和,正是有著這樣一群人的存在,我們的生活才會更加美好。
大國工匠人物事跡3
身為中國兵器工業集團淮海工業集團量具鉗工、中國兵器首席技師、“三晉工匠”的周建民,從業39年來共完成1.6萬余套專用量具,沒有出現一次質量問題。他制作量具不借助任何機器設備,全憑眼看、耳聽和手感,就能使量具達到微米級精度。而今,他的任務就是將自己的技藝傳承下去。
“帶徒弟是一個技術分享的過程,是快樂的。教徒弟能夠促使師傅不斷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徒弟的成功也是師傅的成功!倍嗄陙恚谠摷瘓F工會組織開展的師帶徒活動中,周建民總是毫無保留地手把手教徒弟,憑借特殊的帶徒體系,成為大家爭相追逐的“明星”,不同班組、不同工種的職工紛紛想要拜他為師。
嚴要求、敢放手。在帶徒弟的過程中,周建民是出了名的嚴格。量具是產品的“先行官”。周建民所在班組生產的專用量規,大多用來檢測軍工零件是否符合標準,所以對量規的精度要求極高。“量規的精度最高可達頭發絲的六十分之一,比繡花還細!敝芙裾f,雖然對徒弟要求嚴格,但也要讓他們放手去干活。周建民在教授一些理論知識后,會讓每一個“新手小白”盡快上手實踐,大膽嘗試。
一人一冊一方案。周建民會根據每名徒弟存在的`不同問題,因人而異,制訂出適合其實際的目標,并將自己多年來歸納、總結出的“三要訣加工法”“冷熱配合法”“基準轉換法”等生產中的絕技絕活、先進操作法編寫成冊發給每一個徒弟,幫助他們在工作中少走彎路,快速成長為公司生產的骨干力量。
20xx年,周建民的徒弟劉希以優異的成績入選第六屆全國職工職業技能大賽山西集訓隊,但高強度的訓練讓他有點吃不消,想要放棄集訓。周建民看出了劉希的心思,說了一句讓劉希至今難忘的話:“天道酬勤!睅煾档倪@句話一直激勵著劉希。最終,在此次大賽中他取得個人第五名的成績,榮獲全國技術能手稱號。
大國工匠人物事跡4
鄭志明今年45歲,年紀并不老,但因為技能水平高,是集車、鉗、刨、銑等技能于一身的全能型工匠,大家都親切地叫他“鄭老師傅”。
1997年,鄭志明從職高畢業,進入廣西汽車集團有限公司成為一名鉗工學徒。
學徒時期,他每天早出晚歸,在生產一線磨煉技能,日復一日的刻苦練習讓他的鉗工技能爐火純青——手工銼削平面可將零件尺寸誤差控制在0.003毫米以內,手工畫線鉆孔的位置誤差能控制在0。05毫米以內。
勤奮的鄭志明還擠出時間自學了ug三維建模技術,工余時間,他總會找到企業的工程師請教電機轉數、扭矩、機械動力等方面的專業知識。
鄭志明調侃說,覺得自己“有點笨”,“今天學會了,過幾天又忘了,又要去請教,只能反復學!
理論知識和復合技能的儲備,讓鄭志明對于工藝改進有了全新的認知。
在一次設備工藝改造中,他發現,公司花大價錢購入的'進口設備看似“高大上”,但實用性卻不強。
于是,他瞄準前沿新技術,從機器人編程、控制技術學起,后來又開始探索機器人設計制造,硬是“啃”下了《機器人編程》等十幾本專業書籍,成了自動化技術領域小有名氣的“土專家”。鄭志明帶領創新團隊展開攻關,最終,他們研發出的專業設備投入使用后,性能實用性比進口設備更好。
“一個班下來再不會像從前那樣腰酸背痛了,咱們自己研發的設備好使!惫と藗兗娂娍滟?粗と藗儾倏刈约簠⑴c研發的設備,生產效率提升,勞動強度降低,優質零部件有序下線。鄭志明在車間凝視許久,這是屬于“智慧”工匠獨享的成就時刻。
大國工匠人物事跡5
陽光剛剛從海平面升起,還沒來得及打招呼,陳兆海就整裝待發,來到了單位,這是他忙碌的起點,穿上工作服,開個小短會,制定好詳細的計劃,時間差不多就出發工作了。
工作內容就是測量,對于你我而言測量特別的枯燥無聊,而陳兆海卻與測量儀器為伴,在測繪的路上堅守了26年,不斷地刷新行業記錄。
這26年里,陳兆海參加了很多大型工程,如國內首座30萬噸級礦石碼頭——大連港30萬噸級礦石碼頭工程。
20xx年,陳兆海帶領測量團隊承擔了大連港30萬噸級礦石碼頭基床拋石檢驗的重任,檢驗要求標高精度控制在20厘米內。當時的.海況十分惡劣,水域深30米,每秒流速1米,高端儀器根本無法工作,精確到20厘米內顯然不行。既要滿足水下的拋石精度,又要滿足施工進度的要求,大家都認為不可能了。而陳兆海在這種關鍵時刻想到了“打水砣”的方法。
即便有了辦法,但水況過于惡劣,工作依然難以進行。
有辦法總比沒辦法好,陳兆海接受了挑戰。為了應付水況問題,他每天都要往海里扔30多斤的鐵疙瘩。幾個月以來,他每天都要扔上成百上千次。一年的時間里,陳兆海靠人工的辦法,將沉箱水下基床標高度控制在了厘米級的奇跡。
在日常工作里,陳兆海也很用心。
他帶著徒弟東奔西走,在各種各樣的地方測量工作,工作時常常提醒徒弟測量要用心,細致。在用餐時也經常提醒徒弟“吃多少拿多少,教導我們要節約糧食!备珊脺y量,要細致入微。徒弟成手多年,陳兆海還是不忘幫忙查看數據,確保萬無一失。
即便在這個行業二十多年,陳兆海也沒有停止過學習。他每天工作完都會拿起專業書籍記筆記,陳兆海常說,人能夠將自己鐘愛的事情作為一生的職業是一種幸運,更是一種幸福。他一年到頭奔波在公司項目的施工第一線,第一時間幫助項目解決存在的測量問題,為公司高質量發展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忙碌地工作下,他始終沒有時間和家人相處,一次,久未歸家的他去幼兒園接兒子放學,看著兒子蹦蹦跳跳朝園門口走來,站在他身邊東張西望,卻不來牽他的手。
“兒子已經認不出我了!痹谀且凰查g,陳兆海眼圈紅了。
陳兆海給社會帶來了很多,始終奮斗在生產一線。但他也是普通人,他沒有耀眼的文憑,在平凡的崗位上工作。
而他追求得不是加薪,而是職業技能的完美與極致,最終才脫穎而出,成為大國工匠。
大國工匠人物事跡6
作為工匠精神的杰出代表,艾愛國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勇于自主創新,成為了一身絕技的`焊接行業領軍人。由艾愛國牽頭成立的湘鋼焊接試驗室于20xx年通過了計量資質CMA認證;20xx年被湖南省總工會命名為“湖南勞模示范創新工作室”;20xx年被中華全國總工會命名為“全國示范性勞模創新工作室”;20xx年批準成為“焊接工藝技術湖南省重點實驗室”。艾愛國帶領他的團隊參與了“貫流式”新型高爐紫銅風口焊接等國內多項“大國重器”與“超級工程”,為我國冶金、礦山、機械、電力、軍工等行業攻克各種焊接技術難關數百項。一把焊槍,征戰四方,這抹奪目焊光也一道燎亮了中國制造的崛起之路。
“艾愛國榮膺‘大國工匠’稱號,必將在全省掀起學習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爭當工匠人才的熱潮。用先進典型引導廣大職工執著專注、精益求精、傳承創新、追求卓越!笔】偣⻊趧咏洕坑嘘P負責人表示。
近年來,省總工會大力培育工匠人才,推進產業工人隊伍建設。著力打造“湖湘工匠”品牌,成功舉辦了“大國工匠·湖湘論壇”暨“20xx湖湘工匠年度人物”頒獎典禮,實施了“百千萬”工程,目前,全省已建立253個縣級以上湖湘工匠培育基地,20xx年開展技能培訓16萬余人次,通過培訓使5.3萬名職工提升技能等級;已建立省級示范性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116個,市級689個,縣區級1081個,全年開展創新課題或技術攻關2549項,轉化創新成果1518項,獲得專利數1174項,取得經濟效益9億余元,開展技術培訓3300余場,培訓11萬余人次。一個個模范人物走上前臺,成為全省職工和企業學習的典范,引領著全省職工積極投身建設新代化新湖南。
大國工匠人物事跡7
小洪始終秉持航發人“國家利益至上”價值觀,以實干踐行初心,在生產一線創新進取、勇攀高峰。航空發動機被譽為現代工業“皇冠上的明珠”,其性能、壽命和安全性取決于葉片的精度,他潛心研究葉片磨削加工的各個環節,自主研發出解決葉片磨削專用的高精度金剛石滾輪工具制造技術,經生產單位應用后,葉片加工質量和合格率得到了提升,助推了航空發動機自主研制的技術進步。憑借該項技術,他榮獲20xx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在工作崗位上,他先后完成了200多項技術革新,解決了300多個生產難題,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為飛機打造出了強勁的“中國心”。
他以國家級“小洪技能大師工作室”和省級“小洪勞模創新工作室”為平臺,先后為行業內外20xx余人(次)進行專業技能培訓,親授的'13名徒弟均成為生產骨干,其中1人獲“振興杯”全國青年職業技能大賽第一名。他先后完成工具技術創新和攻關項目84項,個人擁有8項國家專利,團隊擁有30多項國家專利,助推航空發動機制造技術水平提升,積極為實現“中國夢”“強軍夢”“動力夢”貢獻力量。
作為新時代產業工人的楷模,他多次獲得國家級和省級獎項。20xx年11月24日,在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上,小洪代表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宣讀倡議書。
大國工匠人物事跡8
1969年,19歲的艾愛國扛著行李來到湘江邊的湘潭鋼鐵廠成為一名焊工,此后50多年時間,他孜孜不倦,帶領團隊攻堅克難。
1982年,32歲的他以8項全優的成績成為當時湘潭市唯一有兩證的焊工。1983年,原冶金工業部組織全國多家鋼鐵企業聯合研制新型貫流式高爐風口攻關,艾愛國主動要求承接其中最棘手的`焊接任務,他翻閱了一些國內外有關焊銅的資料,結合自己多年焊銅的經驗,大膽提出了當時在國內還沒有普及的“手工氬弧焊接法”的設想。1984年3月23日,艾愛國采用“手工氬弧焊接”方法成功地焊好了“高爐貫流式”新型風口的紫銅容器。半個多世紀以來,他為冶金、礦山、機械、電力等行業攻克400多項焊接技術難題,改進焊接工藝100多項。
產業工人是產業支撐的主體力量,是財富創造的中堅力量,是創新驅動的骨干力量,是制造高地的有生力量。湖南發展藍圖要實現,歸根結底要靠人才,要靠產業工人隊伍。
近年來,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工作,堅持高位推動、以上率下,形成了全省上下齊抓共推的大格局。
20xx年7月,湖南省第一批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試點工作啟動,長沙市、株洲市、湘潭市各單位以點帶面,發揮了改革試點的示范引領作用。
在湖南省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協調小組成員中,工會作為牽頭單位,在構建部門協同,打造改革常態化工作推進機制中可圈可點。省總工會在開展勞動和技能競賽、培育湖湘工匠等方面深入合作,形成以賽推動技能人才培養的新格局。
大國工匠人物事跡9
張冬偉,滬東中華造船集團焊工。
殷瓦焊是世界上最難的焊接技術,殷瓦板牛皮紙一樣薄,一條LNG船上的.手工焊縫長達13公里,一個針眼大小的漏點,都有可能帶來致命后果。
而他的焊接技術不但質量百分百有保障,外觀上也完美無缺。
寧允展,南車青島四方機車車輛股份有限公司高級技師。
他是CRH380A的首席研磨師,是中國第一位從事高鐵列車轉向架“定位臂”研磨的工人,被同行稱為“鼻祖”。
從事該工序的工人全國不超過10人。
他研磨的轉向架裝上了644列高速動車組,奔馳8.8億公里,相當于繞地球22000圈。
大國工匠人物事跡10
對于單個登陸臺風而言,24小時路徑預報誤差每減少一公里,就會減少近一億元的直接經濟損失。為了一公里一公里地逼近臺風,許映龍與團隊收集了1970年以來國內外重大影響臺風或颶風各地的觀測數據和相關資料,分析國內外臺風數值預報模式的表現和差異,主持研發出臺風路徑集合預報訂正方法,使我國的24小時臺風路徑預報誤差首次低于了100公里,到20xx年下降到62公里。
就這樣,一個又一個和臺風周旋的夜晚,許映龍帶領團隊與風雨競速、與時間賽跑,他們的`準確預判筑牢了氣象防災減災的第一道防線。
追風的關鍵是什么?是隨風而動。除了不斷研判、隨時調整之外,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從不退縮。面對著變幻莫測的大自然,許映龍正是靠這份從不退縮,才能始終堅定地追尋真相。
大國工匠人物事跡11
“在變電站內,風聲、電暈聲,還有機器運轉的噪聲,各種聲音夾雜在一起,我師父總能從混雜的聲音中辨別出變電設備內部細小的異常放電聲,就像神探福爾摩斯一樣發現設備隱患。所以,大家叫他‘馮爾摩斯’。”馮新巖的徒弟孫佑飛說。
馮新巖1980年2月出生于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自20xx年7月參加工作以來,一直扎根生產一線。他的工作是為電網設備進行“體檢”,也就是對特高壓、超高壓變電設備進行試驗、檢測,及時發現設備隱患并精準判別,將其消除在萌芽狀態。
在人才密集的`國網山東超高壓公司,中專畢業的馮新巖學歷不高,但他有股永不服輸的勁頭。參加工作后,他像海綿吸水一樣不停地學習,帶著問題向身邊的老師傅請教,查閱相關技術資料和文獻,結合實際對以前的案例反復思考并不斷練習、實踐,逐步從一名新手成長為經驗豐富的高手。20xx年,在國家電網公司舉辦的gi帶電檢測技能競賽中,馮新巖勇奪個人第一,并和隊友獲得了團體第一。
為了攻克特高壓變壓器局部放電帶電檢測難題,馮新巖20xx年用7個月時間,走遍了山東、江蘇、安徽、甘肅、河南五省數十座特高壓變電站,對上萬條原始數據進行分析,成功總結出一整套特高壓變壓器局部放電帶電檢測的定位技術,將帶電檢測準確率從原來的不足50%,提高到接近100%。
工作22年來,馮新巖累計發現設備重大缺陷100余次,避免因設備故障造成的經濟損失數億元;先后撰寫發表技術論文23篇,其中國際ei檢索論文4篇,中文核心期刊論文9篇;參與編寫技術標準8項。因為出色表現,馮新巖被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和齊魯大工匠稱號。
大國工匠人物事跡12
許老師在繁重的預報工作之余,不忘授課,不忘寫科普文章,并以開放心態交流。這么多年過去了,許映龍老師在《氣象科技進展上》關于德沃夏克技術的科普文章,依然是很多人了解臺風定強技術的最全面指引;許映龍老師和我們深入交流技術問題的畫面還歷歷在目。時至今日,我們仍然會就臺風、數值模型、AI模型的相關問題和許老師交流,他總是認真對待,不疾不徐,給出有充分數據依據的觀點。這是大國工匠的'氣度和胸懷。
許老師入選大國工匠的新聞出來之后,我們發現很多人并不了解臺風預報,更不了解許老師。
的確,和制造業相關的工匠相比,臺風預報離生活較遠,看似和工匠不太搭;但是,臺風預報是精確測量和預判臺風的前沿技術,是天天都會批卷出分的現場考試,對防災減災、維護我們的生命財產安全極為重要。中氣愛撰寫此文,是希望讓更多的人了解臺風,了解臺風預報,了解大國工匠許映龍老師,在極端天氣發生越來越頻繁的今天,這是非常必要的。
大國工匠人物事跡13
顧秋亮,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702研究所組裝工人。
載人潛水器有十幾萬個零部件,其組裝對精密度要求達到了“絲”級,在中國,能實現這個精密度的只有顧秋亮。
成功把“蛟龍”送入海底后,他的新挑戰是組裝中國首個完全自主設計制造的4500米載人潛水器。
這8位“國寶”級的“大國工匠”,都是奮斗在生產一線的杰出勞動者,都工作在最普通的崗位上,做的也是最平凡的工作,他們是當今中國千千萬萬一線工人中的一員,他們所做的工作,正是千千萬萬中國工人每天都在做的工作。
但是他們精湛的技藝和積極探求的精神,令人贊嘆不已。
他們雖沒有過硬的學歷,也沒有超人的天賦,但他們用孜孜不倦的刻苦鉆研精神立足本職工作,在本職崗位上將自己的'能力發揮到極致和完美。
即使再小的細節,他們都會全心專注,全力以赴,即便再苦再累,付出再多,他們也沒有任何怨言。
他們善于從細微處入手,用“螺釘”精神,努力在技工、技能上尋發展、求突破。
精湛的技術加上敬業奉獻、精益求精的精神,這就是人們常常稱道的“德技雙馨”,讓人敬畏和感動。
這種執著、堅守、奉獻和精益求精的精神品質,正是當今時代的“工匠精神”。
而他們身上所擁有的那種對工作的無限熱愛、對事業的執著專注、對質量的極致追求以及甘心奉獻的精神,正是工匠精神的現實展示,是當今時代工匠精神的完美代言人。
堅守、執著、熱愛、奉獻.....這世界一切美好的形容詞用在他們身上都不違和,正是有著這樣一群人的存在,我們的生活才會更加美好。
大國工匠人物事跡14
固體火箭發動機是導彈武器裝備的"心臟",發動機推進劑燃面的尺寸和精度直接決定著導彈的飛行軌道和精準射程,燃面整形迄今仍然是一項世界性難題,再精密的機器依然無法完全替代人工。
29年,1萬多個日日夜夜,徐立平和他的同事們用心做著一件事,"給發動機藥面進行微整形,按工藝要求用特制刀具對已經澆注固化好的推進劑藥面進行精細修整,以滿足導彈飛行的各種復雜要求。"
徐立平從事的工作需要極高的精準度,"而與精準相比,這個崗位的高危險性則更令人生畏",他介紹說,固體燃料的特殊性,使得操作人員在整形時猶如躺在炸藥包上,一旦刀具不小心碰到金屬殼體,或摩擦過大發生靜電放電,就會瞬間引起燃燒甚至爆炸,幾千度的高溫,操作人員一絲安全逃生的機會都沒有。
"1987年,我不到19歲,從技校畢業后,在母親的建議下來到她曾經工作過的裝藥整形車間工作,雖然心里做足了準備,但進廠第一課的'點火試驗,現場巨大的轟鳴聲和騰起的蘑菇云,還是把我看呆了,沒有想到會這么危險",徐立平回憶道。
這堂課,給他留下了深刻的記憶,從那時起,他就暗下決心,要規避危險,唯有膽大心細,練好手中這把刀。
由于固體火藥有很強的韌性,含有粗糙的顆粒,用刀的力道很難把握,一刀切下去,藥面很難保持平整,一旦切多或者留下刀痕,藥面精度與設計不符,火藥就不能按照預定走向燃燒,導致發動機偏離軌道,甚至爆炸。藥面平不平,每次用刀切多少,都靠技能人員自己判斷。為了練好手上功夫,徐立平就不停地琢磨和練習怎么用力、怎么下刀,比劃著切、削、鏟等基本功,揣摩著刀具切削量、切削角度、切削力度,手臂酸痛還不放下,上崗操作時更是一絲不茍,虛心請教,一刀一刀地勤學苦練,多年下來練壞了30多把刀具,手卻越來越有感覺,藥面整度也越來越高。到后來,用手摸一下,他就知道如何修整出符合設計要求的藥面,經過他整形的產品保持了100%的合格率。
大國工匠人物事跡15
從1987年參加工作至今,徐立平一直從事著極其危險的航天發動機固體動力燃料藥面的微整形工作,相當于在炸藥堆里雕刻火藥。
他在工作中不斷摸索、實踐,自學數控知識并親手設計出多個改良設備,大大提升了藥面雕刻精準度。他為火箭上天、神舟遨游、北斗導航、嫦娥探月等一項項國家重大工程任務“精雕細刻”,以匠人之心,用雙手助力著大國航天夢。
20xx年大國工匠年度人物先進事跡張路明堅守科研一線近40年,在無線通信領域有著“戰神”稱號。
他主導研發了我國四代短波通信產品,曾帶領團隊成功解決邊海防通信難題,他和團隊助力新一代戰機、新一代通信網絡等重大項目和重大工程的.建設與應用,屢屢為我國無線通信技術的發展與進步立下功勛。
【大國工匠人物事跡】相關文章:
大國工匠人物事跡05-30
大國工匠人物事跡[合集]08-22
大國工匠人物事跡[優]08-22
(精品)大國工匠人物事跡06-10
大國工匠人物事跡優選10-07
大國工匠事跡02-27
大國工匠事跡12-12
大國工匠人物事跡13篇06-18
大國工匠人物事跡(精選25篇)04-25
大國工匠人物事跡(精選)17篇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