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事務所審計工作心得
在平日里,心中難免會有一些新的想法,好好地寫一份心得體會,這樣我們就可以提高對思維的訓練。那么好的心得體會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事務所審計工作心得,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轉眼間從事財務審計工作四年了,既漫長又短暫。當我感慨時間轉瞬即逝的時候,回想三年的經歷又有著數不清的故事。非常感謝曾經帶我做項目的審計經理,都是我的恩師,這是我走出大學后得到的最大財富。現在我就僅有的一點心得拿出來與大家共享一下。
財務審計是個技術含量非常高的工作,它需要的不單是會計、審計的專業知識,還需要語言交流能力、人員協調能力、辯證邏輯分析能力、行業趨勢以及經濟形式的分析能力等等,而這些能力全靠豐富的知識積累而成。
在我們的實際工作中我把企業的財務報表審計風險分為以下三類:
1、原來沒有的業務憑空捏造(虛假收入、收益等)
2、業務真實但會計處理有誤(藏利潤、成本等)
3、有業務而不記錄(賬外物資等)
所有的財務報表錯報漏報均是這三類中的某一個,或者混合使用。我就按順序逐一介紹一下。
審計風險1我簡稱為“無中生有”。這是三種風險里最可怕的,要求的技術含量也是最高的。我知道跳水比賽每個動作都有難度系數,目前我見到最高是3、8這個值,那么對付“無中生有”這類風險需要的難度系數應該是7。6。絕對不是開玩笑,因為“無中生有”包含兩個分支:
1、1判斷哪些業務可能是無中生有;1、2是證明它們是無中生有。我將其定位為高難度的最重要的一個因素是因為這類風險所涉及的業務對象不是偶然事件,而是一個陰謀。既然是陰謀,可想而知傳統的審計方法是查不出來漏洞的。假如一個企業存在無中生有現象,那么我們查看的原始單據可能是偽造的,合同可能是假的,發函詢證也都串通一氣,因此這是一個高智商對抗“游戲”。
先說一下1、1這個分支,該環節的判斷可不是憑感覺,因為一旦錯了,損失的是耗費相當大的資源來證明這個結論,也就是1、2環節。我們的審計工作可不是愛迪生做燈絲實驗那樣,證明這個假設錯誤也是成功,愛迪生有的是時間換N種材料實驗,而我們需要的是在現有時間內找到無中生有業務,找不到就是審計失敗。因此1、1的判斷至關重要。
再解釋一下1、2環節,前面我說過1、2環節的證明不是傳統方法可以解決的,因為現在的被審計公司會對我們慣用的手法予以防備,顯然再走老路必然會落入圈套,但這并不是說我們就無計可施了。這里需要審計人員有著敏銳的觀察能力和邏輯分析能力,因此授予3、8的難度系數不為過。那么到底如何證明呢,其實還是有方法的。由于我資歷尚淺,姑且和大家探討一下我的一種思路。任何一種謊言與陰謀都不可能是完美的,它總是在人們的常規思路上掩飾的完美無瑕,卻總會在不起眼的地方露出馬腳。問題的關鍵就是審計人員如何找到這個不起眼的漏洞,我們應該感謝偉大的邏輯學給了我們這把鑰匙。邏輯學分為傳統邏輯與數理邏輯,我們只需掌握傳統邏輯就足夠了。再把目光回到我們1、1環節得出的判斷上,在1、2中我們首先需要對1、1的判斷得出N種邏輯推理。任何一種現象的發生總會產生一連串的連鎖反應,我們的第一個工作就是能夠盡可能多的分析出這些可能存在的連鎖反應,然后與現實中的情況核對,如果截然相反,恭喜你已經找到狐貍尾巴了。
譬如一個企業收入比去年增加很多,我們懷疑有虛假成分。我們不妨分析一下收入增長可能有哪些連鎖反應。這里有個秘笈,就是盡量分析出間接相關的連鎖反應。(1)這個企業的人員工資與去年相比須有較大提高。因為收入大額增加必然會使工人的工作量增大,才能得到更大的產出,才有可能被銷售出去。那么事實上工資是否有較大增長呢,如果沒有的話工人一定有怨言,不妨去找工人做個訪談來證實一下。(2)如果這個企業的產品銷售出去需要運費,那么運費一定會有相應的增長,不妨核對一下運費實際數并追查一下原始單據和相應的銀行對賬單。(3)、(4)……還會有許多間接相關的可能,需要審計的人員的邏輯推理與辯證,我相信這個證明過程就會明朗了。
對于審計風險1(包含1、1和1、2)的內容在07年的審計準則中大量引入了重視程度,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風險導向審計。當然風險導向審計的內涵更廣,它不旦包含如何識別無中生有風險,還包括判斷審計重點在風險類別1、2和3的哪個層面上。
審計風險2是我們在日常審計工作中最常發現的問題,也是工作經驗較少的朋友們最需要解決的問題,尤其是非會計專業的同仁們。可以說這是會計理論知識層面的問題,很多人因為沒有較強的會計功底而對它望而卻步,其實大可不必,要想解決掉它也是有捷徑的。下面我將重點介紹一下審計風險2應該關注的重點。
先與朋友們探討一下如何學習會計知識。舉個例子說明一下,譬如我們非常熟悉的英語。傳統的教學方式是每學一個單元講一個語法點,從初中到大學貫穿始末。然后學生腦子里一頭霧水,似乎語法有成千上萬條。但經過專業的語法老師的歸納串講后卻變得通俗易懂,按照詞性(名詞、形容詞、副詞、動詞……),時態,非謂語動詞等等分別講解,從整體了解局部,從常規認識特例。原來語法完全可以兩天學完。那么會計呢,也是一個道理。我們很多人曾一度受課本的影響而走進誤區。所有的教材幾乎都是按照資產負債表的科目順序逐個講解,學完后都被教材中所述的上百種業務分錄搞得暈頭轉向。在遇到一向業務后我們所想到的不外乎是書上哪個地方有這個例子,借貸方各自應該是什么科目。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就完全被束縛在教材上了。因為現實中有很多業務是教材上沒有的,不是因為這種業務太新穎、太特殊以至于沒有予以規范,而是因為教材不屑得歸納。
例如這樣一個分錄:Dr:應收賬款or其他應收款1,000。00 $
Cr:應付賬款or其他應付款1,000。00 $
請問朋友們會如何理解呢?我想書上幾乎找不到它的出處,但類似于這樣的分錄卻廣泛的存在于被審計公司的財務處理中。如果我們已被書本束縛的話,在碰到這類情況時就會被客戶的老會計忽悠的暈頭轉向。針對上面例子的分錄可能會是以下的情況:
a。客戶做的重分類調整;
b。客戶的債權人和債務人清單上有同一公司,從而引起的對沖;
c。客戶隱藏成本費用,將其暫時放入應收賬款or其他應收款;
d。客戶隱藏收入,將其暫時放入應付賬款or其他應付款。
對于a和b的情況是正常的,由于難度系數太低,因此教材中不講了,我也不再啰嗦。但如果是c和d的情況就出問題了,因此企業就是通過這些小得不起眼的分錄達到了粉飾其財務報表的目的。
言歸正傳,那么我們到底應該如何學習會計知識以應對這些問題呢。方法很簡單,就是學習會計處理的精髓。對于會計學的精髓我總結了一下,有以下幾點:
2、1借方發生額不是資產就是成本費用,貸方發生額不是負債就是收入。這是在不考慮調賬、沖銷以及結轉分錄的基礎上所反應的真實經濟實質。當然這條大家再清楚不過了,但往往最熟悉的東西卻是容易被我們淡忘的。作為一名審計人員,我們不僅需要知道2、1這條真理,在我們的工作中更需要學會利用2、1的變型——資產與費用的劃分是否合理,負債與收入物劃分是否合理。在任何一項業務的會計記錄中都會涉及這個問題。被審計公司也正是利用故意劃分錯誤來達到粉飾財務報表。前面列舉的例子中的c和d就是這樣的。那么我們如何在沒有高深的會計理論的基礎上去發現這些審計風險呢,方法很簡單,抓住這項業務的實質。只有我認識到了這項業務的經濟實質,是費用還是資產,是負債還是收入就會迎刃而解。不妨拿資產和費用來說,所謂費用就是歸屬于當期的費用,換句話說它的支出是為了換取當期的收益,對以后沒有直接影響。而資產的支出則能夠換取以后多期的收益。
說到這里我需要對資產重新下個定義。通常我們給一個事物下定義時總是立足于它的來源和特征。比如我們給固定資產是這樣定義的:使用年限超過一年的有固定價值且可以可靠計量的有形資產。這樣的定義的好處是很直觀,但卻不利于更深入的了解。如果我們對固定資產按照它的歸宿來下定義,可以這樣來定義:有待日后費用化的經濟支出。這樣一來固定資產存在的價值才真正展現在我們面前。其實不僅是固定資產,所有資產的真實用途都屬于這個范疇。存貨的減少相應的結轉了成本,固定資產和無形資產的減少是因為折舊的計提記入了相應成本,貨幣資金和往來款的減少除了歸還負債都是因為支付了相應成本費用。投資的減少也會因轉讓后記入相應成本。因此把握住了這個劃分規則后再來認識一項業務的經濟實質,再加上我們的分析,被審計再打這張“亂劃分”牌就不管用了。
2、2會計學的基本原理——權責發生制、重要性、謹慎性、一貫性原則。
說起這四個基本原則就好比英語學習中的語法一樣。所有業務的分錄設計都是圍繞它們來規范的。通常我們總是在埋頭學習每一項業務應該如何借貸,業務成百上千,豈不是越學頭越大。但如果回過頭想想,我們學習的每一筆業務都是在從另一個角度來學習會計學的基本原理。那么我們的會計教材完全可以只分四章,即第一章權責發生制、第二章重要性、第三章謹慎性和第四章一貫性原則,然后只需把書上的業務按照這四項原則重新歸類。我想這樣的教材會更容易我們舉一反三,更快的掌握所有業務。
對于審計風險2我也只能歸納這么多了。總體來說它容易掌握,只是通常會把剛入行的朋友們困惑一把。但只要抓住了會計的這兩條精髓還是能在比較快的時間內拿下這一關的。
審計風險3又回到了審計學的層面上。這個風險又可以分為兩個層次:3、1被審計公司故意不記錄,蓄意隱瞞;3、2由于工作疏忽或者業務量太大沒有來得及記錄。
如果是3、1的情況,就類似于審計風險1操作方法。審計風險1我稱之為無中生有,那么3、1恰恰相反就是有中生無了。事物總是有正有反,好比有了九陽真經就必然會生出個九陰真經。如果真的是3、1有中生無這種情形的話,也是相當不容易對付的,方法同審計風險1,只不過是逆其道而行之罷了。
如果是3、2的情況,這就很簡單了,只需要按照審計學所說的從原始資料追查到記賬憑證就可以發現此類審計風險。
這就是我對財務報表審計的一點心得體會,由于經驗過少,只是籠統介紹一下我對這項工作的認識。有人常說老會計很吃香,就像老中醫似的,那么我認為老審計人員也是這樣的。這是一項需要不斷積累不斷學習新知識的職業,我相信一位經驗豐富的審計師是不需要看憑證的,他只需將財務報表做個多種對比分析,邏輯分析,再結合經濟形式、背景資料就可以得出審計結論了。老中醫不就是觀其色、聽其聲、把其脈便知病矣。要想成為這種境界需要我們閱歷無數,不斷鉆研,我相信我們這批入行不久的80后們,只要不拋棄,不放棄,沿著前輩們的足跡還會再創輝煌!
【事務所審計工作心得】相關文章:
銀行審計工作心得11-05
審計工作心得體會08-31
銀行審計工作心得7篇11-08
審計工作心得體會15篇04-20
審計工作個人心得體會05-16
審計工作實習總結08-05
審計工作總結07-18
審計工作計劃01-22
審計工作個人總結01-30
審計工作總結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