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幫扶貧困兒童心得體會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貧困扶貧心得體會
我們心里有一些收獲后,心得體會是很好的記錄方式,從而不斷地豐富我們的思想。怎樣寫好心得體會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貧困扶貧心得體會,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貧困扶貧心得體會1
扶貧工作是一個涉及全社會的綜合性工作,它要求我們既要關注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需求,又要改善他們的生產生活條件。自從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的扶貧工作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與此同時,也發現了一些問題與困惑。下面,我將結合我在扶貧工作中的親身體驗,談談我對扶貧困的一些心得體會。
首先,扶貧要樹立正確的導向。扶貧工作追求的`是貧困地區的長遠發展,而非僅僅是一兩個人的生活改善。因此,我們要始終牢記扶貧工作的根本目標,即從根本上解決貧困問題,促進貧困地區的可持續發展。在具體實踐中,我們要注重發展貧困地區的產業,提升其自主發展能力,而不是僅僅依賴外界的援助。只有這樣,貧困地區才能擺脫貧困的困擾,邁向富裕的生活。
其次,扶貧需精準施策。不同的地區、不同的貧困群眾有不同的需求,因此,扶貧工作必須精準施策。要想真正幫助貧困群眾擺脫貧困,我們必須深入貧困地區,了解貧困群眾的實際需求,才能更好地制定相應的扶貧政策。在精準施策的過程中,我們還需要廣泛聽取貧困群眾的意見和建議,確保扶貧政策能夠真正惠及到他們。只有這樣,才能讓扶貧工作更加精準、有效地幫助貧困群眾脫貧致富。
再次,扶貧要注重生態環境保護。貧困地區往往生態環境較差,因此,在開展扶貧工作時,我們要注重生態環境保護,避免因過度開發而破壞生態平衡,進而帶來更多的貧困問題。要在扶貧過程中加大生態修復力度,發展綠色產業,推動貧困地區實現經濟與生態的協調發展。只有這樣,才能確保貧困地區的發展不再受制于環境問題,貧困群眾才能真正實現脫貧。
此外,扶貧要注重教育培訓。教育是脫貧致富的關鍵因素之一,通過教育培訓,貧困群眾才能提高自身的知識水平和技能,才能在就業創業上更加有競爭力。因此,在扶貧工作中,我們要注重投入教育資源,改善教育條件,提高貧困地區的教育水平。同時,要鼓勵貧困群眾積極參與職業培訓,提升他們的技術能力,幫助他們更好地融入社會,實現自身價值。
最后,扶貧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貧困是一個復雜的社會問題,任何一個個體或組織單獨的力量都無法完全解決。因此,我們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形成扶貧工作的合力。政府、企業、社會組織以及廣大群眾都應該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共同推動貧困地區的發展。只有聯合起來,我們才能更好地發揮各自的優勢,更加有效地幫助貧困地區的群眾脫貧致富。
綜上所述,我在扶貧工作中深有感悟。扶貧困是一個復雜而持久的戰斗,需要我們發揚釘釘子精神,盡職盡責,持之以恒。只有抱著同舟共濟的心態,全社會共同努力,我們才能夠讓貧困地區的人民真正享受到改革發展的果實,實現全面小康的目標。希望在未來的扶貧工作中,我們能夠不斷總結經驗,不斷創新機制,為解決貧困問題作出更大的貢獻。
貧困扶貧心得體會2
農村貧困問題是xx實現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必須啃下的硬骨頭,扶貧攻堅是我省最大的民生工程。昨日召開的.全省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工作現場推進會,是省委、省政府堅決貫徹新時期扶貧開發戰略思想,迎接我國首個“扶貧日”的具體行動。
思路決定出路。新一輪扶貧著重以區域發展帶動扶貧開發,以扶貧開發促進區域發展,堅持整體推進和精準到戶相結合、政策幫扶與自力更生相結合、政府主導和市場主體相結合、資源開發與生態保護相結合,使扶貧由“輸血式”向“造血式”轉變,既有效減貧又促進增收。各地要進一步提高貧困片區自我發展的內在活力和內生動力,努力在參與橋頭堡建設等重大戰略中推進片區和區域經濟發展。尤其要把強化產業支撐、改善生產生活條件、突出民生保障作為緩解貧困地區發展瓶頸的關鍵舉措,讓扶貧開發區成為促進區域發展的熱區。
底線必須托住。我省把深度貧困人口和深度貧困自然村的扶貧攻堅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有了嚴實細化的工作部署,實行科學精準有效扶貧。各地要鎖定扶貧對象,建立全省扶貧信息網絡系統和溝通對接工作機制,實行動態監測,找準扶貧對象和貧困原因,因鄉制宜、因村因戶施策,引導扶貧項目、資金、措施、力量精確“滴灌”,逐步構建精準扶貧工作長效機制,一個不漏地托住貧困群眾基本生活底線。要繼續實施農村危房改造、扶貧安居和地震安居工程,帶動扶貧開發取得實效,盡快在我省消除絕對貧困。
匯集各方資源,構建“大扶貧”的工作格局逐漸成形。我們要進一步拓寬幫扶的領域和空間,廣泛動員國內外社會力量參與扶貧事業,有效實施跨區域的重大基礎設施和產業項目建設。各級領導干部要切實轉變工作作風,多做現場推進工作,不斷創新扶貧開發方式,真正把貧困地區的經濟發展上去,讓老百姓早日富裕起來。
貧困扶貧心得體會3
發展農村教育,使廣大農民群眾及其子女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是實現教育公平和體現社會公正的一個重要方面,是社會主義教育的本質要求。在《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教育工作的決定》中,體現了國家對農村義務教育的弱勢群體——家庭經濟困難的適齡少年兒童的充分關注。《決定》提出建立健全資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就學制度,保障農村適齡少年兒童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這對推動我國整個教育事業發展有著重大意義
目前,我國農村家庭經濟困難的適齡少年兒童接受義務教育迫切需要得到關心和資助。要在已有助學辦法的基礎上,建立和健全扶持農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接受義務教育的助學制度。到年,爭取全國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都能享受到“兩免一補”(免雜費、免書本費、補助寄宿生生活費),努力做到不讓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中央財政繼續設立中小學助學金,重點扶持中西部農村地區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就學,逐步擴大免費發放教科書的范圍。各級政府設立專項資金,逐步幫助學校免除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雜費,對家庭經濟困難的寄宿學生提供必要的生活補助。
耿青梅是盤錦市二中初一五班的一名學生,母親在她小學的時候就去世了,家里靠著父親一人頂著大梁,后來,父親身體也不好,常年有病。小小年級的她似乎看淡了生老病死,對前途也沒有感覺到有很大的壓力,用她的話來說,未來是不可預知的,現在能做的就是做好當前的能做好的事,不給人生留遺憾。她在和我們談話時沒有一點緊張,就讓我們覺得她像我們身邊的一個同學,一個很普通的同學。和初中生談話,很少有感覺如此親切的,一般都是被他們學校那種把學生當機器使用的制度給震撼住了。她為了節省家里的開支,選擇了徒步上下學,每天5里路的車程也練就了她強健的體魄,她在籃球隊里表現的很出色。在小升初的考試結束后她就巧妙的利用了假期的時間打工,在餅店當服務員。一個月就掙200元,對于她家來說200元已經是很大的收入了。在學校她擔任著班里的生活委員,平時組織班里的同學賣廢品勤工助學,也幫助同學在上學放學的途中采購日常用品。說實話,很佩服她,一個初中生能夠在生活的重壓下活的如此瀟灑。從她的身上,我似乎看到了中國外交事業的未來,她的那種闖勁真的值得我們學習。她主動提出了帶我們去找其他的幾個要走訪的同學,果斷的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她說:“我知道你們這種活動需要一個本地的向導,要不然會走很多彎路。我建議你們下次走訪的時候最好問到學生的家長的名字,要不然很多村里的人都是不認識小孩子只認識家長的。”
她陪著我們一路走村,問路,定路線,她是立下了汗馬功勞。我們似乎把她當成了我們小組的成員,說說笑笑,一時間甚至忘了她那家庭的重擔,忘了她是我們走訪的一個貧困生。她向我說:“如果要選擇性資助的話,那就不要資助我吧,有更多的人比我更需要幫助。”在感受到她的真誠的同時,我似乎感受到了一種魄力,一種大無畏的精神。很多學生在爭取一筆助學金的時候都勾心斗角,把自己的家庭情況寫的一窮再窮,都在那里比窮,可是平時穿的`衣服卻那么時髦,幾天就買一件新的。要不是這次走訪,我真的不知道什么叫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晚上了,她留我們在她家吃飯,飯菜很樸實,洋蔥兩碗,里面還混著很多肥肉,算是葷菜了吧,這可能是我們突然造訪他們所能提供的最高接待水平了。她的父親都舍不得吃菜,吃了一碗白飯算是填飽肚子。后來我們才了解到,早上5點,她的父親就醒了,開始勞作。我實在無法感受那種早上五點起床晚上十點睡覺中間的17個小時全部用來干農活和家務的日子。太辛苦了,真的太辛苦了,不容易的。
現在,學校的3名老師已經和耿青梅結成了幫扶對子。天氣冷了,李飛老師把自己的棉襖、棉靴送來了;要買復習資料了,邵會老師又送來了書店的購書卡,中午的時候看見
孩子就吃一個卷餅,我就會給孩子買一盒盒飯。在每年的扶貧幫困活動中我們每位老師都會資助學生100元錢,有的老師還會給更多。有時我就想“我少買一件衣服就夠耿青梅一家兩個月的生活支出了”,我就是用這種想法資助了一屆又一屆的學生,使我班的學生沒有一名是因為貧困而輟學的。
牛穎慧是盤錦市二中九年六班的一名學生。我們到的時候她剛洗完澡,穿了件連衣裙,很漂亮。在學校和其他普通的同學一樣,靦腆的笑容,很可愛,很燦爛,還向我要了qq號,給了我她不是貧困生的一種錯覺。我再一次錯了,她的爸爸看上去很健康,經了解父親是精神分裂癥,是殘疾人不能在外做工,家里的頂梁柱都失去了勞動力,這個家怎樣過日子?她的媽媽去年出去打工,但是一次車禍使她昏迷在醫院4個月。牛穎慧在學校擔驚受怕,每天除了自己的學習外還要擔心媽媽是不是會出事。也就是因為這樣,她的成績受到了影響。她沒有跟同學說她的情況,似乎也沒有跟老師說,以至于老師的都不知道她到底怎么了,也許她覺得說了只會影響同學的學習吧。她默默著忍受著這一切,背負了沉重的負擔。有時家里實在拿不出錢,中午他就不吃飯,這種毅力從何而來啊?她現在一直就懸掛在輟學的邊緣,可是她要上學,她自己清楚上學是她唯一出路,千萬不能輟學。她很爭氣,在去年的期末考試中,她以優異的成績考升入了初三。她很知道感恩,她向我們說:“我不知道學校里面居然有這種愛心活動,我太幸運了,你們太好了,我不知道該怎么感謝你們。”我們跟她說這不是幸運,這是你自己爭取來的機會。退一步講,如果真的是幸運之神眷顧她,那也有他的道理,她的身后畢竟有一個脆弱的家,她的任務要比我們這些生在普通家庭的孩子重的多。她要擔心的不僅僅是自己,還有身后的那個家。我們能做什么呢?我們只能堅定她的信心,讓她安安心心讀書。我們能做的太少太少了。
現在,學校的3名老師已經和耿青梅牛穎慧結成了幫扶對子。有語文王老師、英語王老師。天氣冷了,王老師把自己孩子的棉襖、棉靴送來了;要買復習資料了,英語老師又送來了書店的購書卡,中午的時候看見孩子就吃一個卷餅,我就會給孩子買一盒盒飯。在每年的扶貧幫困活動中我們每位老師都會資助學生100元錢,有的老師還會給更多。有時我就想“我少買一件衣服就夠牛穎慧一家兩個月的生活支出了”,我就是用這種想法資助了一屆又一屆的學生,使我班的學生沒有一名是因為貧困而輟學的
幫扶貧困生工作是班主任工作中的重要工作之一, 幫扶工作效果的好否直接影響我們的教學效果, 影響學校的辦學質量及學校的聲譽形象。因此, 幫扶貧困生的工作不容忽視, 要盡早盡快減少落后面, 實現良性循環的班級管理方式, 形成良好的班風、學風,以提高我們的教育教學效果。
貧困扶貧心得體會4
近年來,在扶貧工作中,殘疾人幫扶貧困戶的模式越來越受到重視。作為弱勢群體的殘疾人,他們在扶貧步履蹣跚、前行緩慢,但他們卻表現出驚人的持續性和毅力。這種幫扶方式不僅實現了扶貧工作的目的,更帶給殘疾人自信和尊嚴,使得他們逐漸擺脫了貧困生活的陰影。下面文中將從自身實際經驗出發,探討殘疾人幫扶貧困戶的心得體會。
貧困地區因缺少經濟支持和社會資源而使得貧困人口無法擺脫貧困的狀態。殘疾人則因先天和外在因素常常面臨偏見、歧視、較低的社會地位等問題。殘疾人幫扶貧困戶的模式是一種將弱勢群體合力的方式,不僅幫助貧困人口擺脫貧困生活,更能為殘疾人帶來自信和尊重。多年來的實踐證明,這種幫扶方式對弱勢群體的轉變起到了很大的幫助,也為社會主題和諧共處做出積極的探索。
一、將同理心轉化為實踐行動。
殘疾人幫扶貧困戶的模式不僅是理念的認可,更需要實踐中的堅持。在關愛他人的過程中,付出盡管辛苦繁瑣,但收獲卻是無價之寶。殘疾人幫扶貧困戶的實際實踐過程中,需要從幫扶對象的需求出發,提供實際幫助,將“我能把自己借給你”的理念落實到具體的幫扶行動中,讓對方的'生活得到根本的改善。同時,在幫助的過程中,對殘疾人和貧困戶的尊重和理解也是很重要的。
二、共同探討幫扶的具體方法和策略。
網絡工具、協作模式、資金支持、生產技能培訓等都是幫扶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互動方式,從不同的角度出發,以多種方式推進幫扶工作的順利開展。比如,在技能培訓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培訓教練的引導和幫助,使殘疾人獲得更鮮活的體驗,更有效的掌握一定的技能,也可以通過設計有價值的產品增加其市場價值而獲取逼近或超越生活需要的收入;在紅利分享方面,可以在一定時間內得到某個生產過程的比例回報等,請專業人士進行資金使用管理。幫扶工作的具體組織形式和走向是再變化的,不斷地摸索創新才能幫助更多的人擺脫貧困。
三、總結。
殘疾人幫扶貧困戶的模式最大的價值在于其能夠倡導和傳遞的一種信仰:關注他人的需求,通過自身的力量和社會組織方式幫助對方走出困難。這種信仰,即使沒有帶來最終的成功,也一定程度上幫助被幫助者在精神上得到安撫,得到心靈的愉悅。同時幫助他人,自身也會得到鍛煉和提升,并且使自己也成為其他人的幫助對象,形成一種良性循環,帶來更多的善意與惠澤。殘疾人幫扶貧困戶的模式實際上是幫助、分享和情感表達的有機結合,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收獲到很多難以言表的成就和愉悅。
貧困扶貧心得體會5
扶貧困是億萬民眾的共同心愿,也是國家發展的重要任務。在實踐中,我參與了一些扶貧項目,并積累了一些經驗和心得。在此,我想分享一些我對扶貧困的棋差感悟。
首先,了解扶貧困的本質是非常重要的。貧困是一種綜合性問題,在解決貧困的過程中,不能僅僅盯著解決物質上的困難,更要多角度去思考問題,從根源上解決問題。比如,我曾參與過一個扶貧項目,項目組通過調研發現,當地貧困戶主要是因為交通不便、教育資源匱乏等原因導致的貧困,因此,項目組除了推進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也注重了教育資源的配套。我深深地意識到,扶貧也是一種思維的轉變,要從傳統的“給予”式扶貧轉向“賦能”式扶貧。
其次,項目的可持續性非常重要。在推進扶貧項目的過程中,我們常常會碰到資金短缺、項目停滯等問題。解決這些問題,要從系統上思考。首先,需要建立一個完善的考核機制,確保項目的順利推進。其次,要著力培養當地人才,提高他們的管理和技能能力,使他們能夠自主運營和維護項目。我曾參與一個農村合作社的扶貧項目,項目組在資金支持的同時,還注重為當地村民提供培訓和技術支持,使他們能夠熟練掌握項目運營的技巧,提高收益。這樣的做法不僅能夠推動當地經濟的發展,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減輕政府的負擔。
再次,要注重項目的創新。扶貧項目過去往往側重于產業帶動和金融支持,以解決物質困難。然而,今天的貧困是多維度的,既包括物質層面的貧困,也包括文化和社會層面的貧困。因此,在扶貧項目中,要充分考慮到當地的文化習俗和社會制度,推動項目的多元化發展。比如,在我們推進的一個扶貧項目中,我們通過引進文化創意產業和旅游開發,讓當地的文化資源變得更加有經濟價值。這不僅提高了當地經濟的發展水平,也促進了當地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最后,要注重宣傳和營銷。扶貧項目的成功與否,不僅僅取決于項目本身的建設和發展,更需要社會的認同和支持。因此,在項目推進的過程中,要做好宣傳工作,讓更多的人了解項目的意義和價值。此外,要注重營銷工作,提高項目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吸引更多的`資源和人才參與進來。我參與的一個扶貧項目,在項目推進過程中,我們重點宣傳了項目的可持續發展模式和成功案例,吸引了一些社會企業的關注和投資,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項目的發展,并為當地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
綜上所述,扶貧困是一項任務艱巨的工作,需要我們持之以恒地去推進。在推進扶貧工作的過程中,我們要進行思考,不斷創新,在項目的可持續發展、文化和社會層面的發展、宣傳和營銷等方面下功夫。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更好地實現扶貧的目標,讓更多的人走上幸福的生活道路。
貧困扶貧心得體會6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四個全面戰略部署的引擎下,尤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驅動下,精準扶貧的車輪跋山涉水,深入基層,聯系群眾,開啟了十三五新一輪精準扶貧大計。
美麗婁星更是走在了精準扶貧的前沿。4月12日,區委召開常委擴大會議,研究部署全區精準扶貧工作,研究下發《婁底市婁星區關于開展千名干部下基層,解難惠民促發展 統籌推進扶貧攻堅和群眾工作的活動方案》,力求通過在全區開展百個單位駐村、千名干部包戶、萬名貧困戶脫貧的百千萬活動來統籌推進扶貧攻堅和群眾工作。
扶貧是一項持久戰,更是一場攻堅戰。根據區委目標要求,要想在20xx年實現婁星區12000多人脫離貧困,貧困群眾必須在弱鳥先飛理念的指引和滴水穿石精神的激勵下,開啟接受輸血、艱難換血、自我造血的奮斗歷程,通過授人以漁的智慧、技術、信心,真正讓困難群眾脫離貧困,掌握生存技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輸血先輸智。扶貧好比看醫生,對癥下藥必須精準到位。一是提升教育水平,從智慧的源頭上擺脫貧困。教育是強國之本,更是拜托貧困的根本,針對貧困地區,要完善學前教育、義務教育、普通高中、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等全方位教育結構體系,針對貧困群眾,要結好教育幫扶對子,有的放矢。二是開闊群眾視野,培育致富意識,構建致富思維,增強支付本領,構建可持續內在動力。三是進駐專業團隊,精準識別貧困群眾、仔細研判貧困原因、正確選擇扶貧項目,因地制宜選擇適合本地區環境資源特征的特色產業。
換血當換技。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扶貧攻堅是一項系統工程,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既要知民情,又要仔細分析,精準規劃,在全區貧困地區實現三個覆蓋:一是產業項目覆蓋貧困地區,抓住國家產業轉型升級的契機,將綠色、環保、生態新興產業想貧困地區傾斜,將產業鏈鏈接到貧困群眾家庭,解決貧困群眾無處可去、無處可發揮的'問題,以興新產業的新技能帶動貧困群眾技術提升和創新;二是公路基礎設施覆蓋全村,要想富,先修路,只有發動群眾籌資籌勞,共同把自家門口的道路硬化中單擔當起來,才能為當地的發展、當地人的發展掃除外部障礙;三是技能培訓全覆蓋,統籌農村資源,以黨建為龍頭,發揮黨員的優勢,帶動當地技能培訓的發展,開展農業技能和非農技能培訓,解決農民不會干的敢為和剩余勞動力轉移就業的難題,實現人人有一技之長,人人有用武之處。
造血當從心。心,最關鍵的就是信心。扶信心是扶貧的關鍵。只有把貧困群眾的信心扶起來了,才能讓大家看到未來的希望,才有足夠強大的內因驅動有力的外部行動。只要有信心,黃土變成金,只要有信心,鐵杵磨成針,唯有在心靈的源頭改變人的思想,才能從根本上改變原來等、靠、要的被動思想,才能真正幫扶群眾脫離貧困,逐步實現小康。
婁星區作為扶貧攻堅的先驅,干部群眾必須上下團結,齊心協力,艱苦奮斗,頑強拼搏,滴水穿石,久久為功,創新工作思路,因地制宜,精準發力,確保如期啃下全區脫貧這塊硬骨頭,確保全區民眾如期實現全面小康。
【貧困扶貧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貧困戶扶貧申請書05-30
幫扶貧困村實施方案06-06
貧困村精準扶貧調研報告范文(精選15篇)10-27
扶貧實踐心得體會04-03
扶貧工作心得體會范文08-31
教育扶貧工作心得體會04-04
個人精準扶貧心得體會05-10
精準扶貧作文08-20
扶貧工作心得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