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我在美國做媽媽》讀后感
耶魯大學法學院教授、美籍華人蔡美兒的作品《我在美國做媽媽》,高調贊譽被稱為“虎媽”的中國母親嚴苛的育子之道,“中國媽媽戰勝美國媽媽”的說法一時喧嘩,
《我在美國做媽媽》讀后感
。虎媽的教育方法轟動了美國教育界,并引起美國關于中美教育方法的大討論。蔡美兒在美國面臨的教育環境、教育問題與中國很不相同,但她卻高調肯定“中國模式”的家教方式。她為孩子規定的“十不準”包括不準夜不歸宿、不準看電視或玩電子游戲、不準有科目成績低于A、除了體育與話劇外,其他科目不準拿不到第一、不準不練習鋼琴及小提琴;甚至規定不準參加學校的小組娛樂活動、不準參加校園演出、不準抱怨沒有參加校園演出、不準擅自選擇課外活動、不準練習鋼琴及小提琴以外的樂器等等。
這位在育兒問題上全心投入的華裔“虎媽”,直接挑戰“過于寬容和放任”的美國父母,也讓中國媽媽們很糾結。著名文化人洪晃就撰文稱:“我在中國所認識的諸位母親中,沒人會像她那樣對待孩子”,“大部分的華人母親在育兒之事上的思維已然更為開明”,
資料共享平臺
《《我在美國做媽媽》讀后感》(http://www.ipr-jzsc.com)。家庭教育專家尹建莉也認為:“中國媽媽的整體素質或形象不是這樣的”。就某些細節的驚悚程度和沖突性而言,“虎媽”的故事的確吸引眼球,但這并不足以成為廣泛討論的公共話題。眼下,中國媽媽總是困惑于不知道究竟是該“放養”還是“圈養”,蔡美兒則用自己的故事讓人看見嚴格管教也能成功。虎媽的教育子女的經歷,其根本是中國傳統教育理念的延續。說實話,中西方的教育方式不能簡而言之好壞,關鍵是適合。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社會需求的人才,只要能達到既定目標,適合的教育方式就是好的!所以因人而異找到合適的培養教育的方式,這才是最重要的。
我本人是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知學校教育很重要,現在提倡素質教育,賞識教育,對學生進行正面引導,不能打罵、甚至不能嚴厲批評,要鼓勵孩子,讓學生在快樂的氛圍中愉悅地學習。而我又是一個媽媽,對待自己的孩子的教育中,我也會表揚她、鼓勵她,讓她認識到自己的優點,但有時這種方法是無效的,我也會打她、罵她,棍棒教育見效快,她能記住下次不再犯同樣的錯誤。對待我自己的孩子,我發現既不能完全地“放養”也不能完全地“圈養”,兩者相結合,有張有弛。
【《我在美國做媽媽》讀后感】相關文章:
美國面試問題10-12
美國芯源(MPS)筆試題目03-23
我的媽媽作文600字(精選20篇)05-10
美國習慣用語:吹自己的喇叭08-10
美國留學推薦信英文版4篇06-01
《我的兄弟,我的籃球》讀后感09-20
國稅愛唐山做貢獻心得07-20
《月亮姑娘做衣裳》教案(精選15篇)08-20
寒假做義工的社會實踐報告06-01
口試中如何做自我先容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