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理科生史地政變“副科” 老師擔心學生成文化盲
人文教育縮水會引發很多社會問題高中政治課本深圳一個中學理科班的自修課室一條“高一和高二的區別”的微博引起了記者的注意,深圳一名高級教師近日在微博上貼出自己的排課表,質疑學校為了應對高考,減少非高考科目課時。高二文科班政治每周上4節,理科班的政治卻只上1節。原本重要的政治課淪為了理科生的“副科”,這令不少政治老師感到不滿。究竟中學里這種輕視政治課及其他“副科”的情況有多嚴重,和高考“指揮棒”又有著多大的關聯,羊城晚報記者進行了深入調查。
現狀
理科砍掉一半政治課時
發帖的是深圳一所市屬學校的教高中政治的張老師。他告訴記者:“學生在高一的時候沒分班,政治課一周上兩節,現在高二分班后情況就大變樣了,作為政治老師深感苦惱。”
張老師說,他現在教1個文科班,5個理科班,文科政治課每周4節,理科政治課一周只有1節課了。“同樣都是必修,上課的內容完全一樣。理科班學時少,兩個課時的內容壓在一個課時里,文科班的課時多,學習進度也不錯”。
說起政治課被砍掉,張老師十分激動。從教30年的他認為,雖然這樣看似更加符合高考的“規則”,但實則對學生綜合素質很不利。談話中,他一直不停地嘆息,他認為政治不是迎合會考的“佐料”,而是素質教育的“正餐”。
針對政治課“縮水”每周2節變1節,是否符合相關規定,記者也翻查了《全日制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課程標準》。記者看到必修部分是所有學生必須學習的課程,共8個學分,設4個課程模塊。各課程模塊均為36課時,而必修部分也是要求每周要有2學時的保證。
福田區教高中政治的李老師也告訴記者,她所在的學校曾給理科生一周開設兩個課時的政治,但學生反應不理想,“后來我們給理科生上課才調整為一周一個課時。”她說,這是“教學效益”的最大化。
政治科不敵數語外
在張老師看來,短期看對理科學生來說,這樣可以減輕負擔。但對于老師而言,壓縮課時,老師就需要把兩節課的內容調整在一個課時壓縮來上了。
說到這個話題,一位不愿具名的老師直截了當地告訴記者,“這顯然是傳統應試教育重視顯性的‘高分效應’,而不重視隱性的‘能力培養’的傳襲。”他說,在很多人看來,政治課淪為“副科”,根本沒法與數學、英語、語文等高考科目相提并論。
不少人認為理科生缺乏“文化營養”,原因就是忽略了這些所謂的“副科”。張老師話鋒尖銳地指出,不少學校片面追求升學率,過早文理分科,輕視社會科學,導致知識不全面,“一些理科生,對于國家政治制度不了解。我們經常說開‘兩會’,學生連兩會是什么都不知道,像個政治盲,實在可笑。”
調查
政史地和理化生各成“副科”
記者連日來走訪了5所中學,采訪了近50名學生發現,“副科”的出現,就在于文、理科分班之后。 高中生的語、數、英這三門課程的課時沒有變化,差別在于文科班只重文科,理科班只重理科。
在福田區和寶安區的兩所高中,學生告訴記者,在文、理分科之后,文科生的政治、歷史、地理各科每周分別各上4節課,而他們的物理、化學、生物各科每周分別各上1節課,理科生的課程安排則正好相反。
羅湖區的兩所高中,文、理科生對于政、史、地、理、化、生課程的課時安排與上述學校是一樣的。在深圳另外一所名校中,情況也與上面四所中學相似。該校實驗班的學生告訴記者,他們理科生政治、歷史、地理合計共有4節課。而文科生的物理、化學、生物合計也只有4節。
通過記者的連日走訪和調查,發現政治淪為副科,只是課程嚴重失衡的結果之一,這幾乎是高中學校的普遍現象。而記者采訪的大部分學生表示,在高考大背景下,學校的這種做法是正常的。
深圳中學高二年級的小李告訴記者,她現在是文科生,化學和物理書本上都是抽象的公式計算,和實際生活距離甚遠。小林同學也說,對理科生而言,政、史、地通過高中水平測試就可以了。
不少老師擔憂“因為過于重視應試的成分,而忽視了綜合能力的培養”。不少學生聽到這樣的想法竟然都笑了。被采訪的35名理科生全部告訴記者,在分班后,他們根本不想增加政史地的內容。
反思
缺人文素養,考試也吃虧
一位不愿具名的資深高中政治老師告訴記者,在清華大學學生劉海洋硫酸潑熊案件發生之后,著名教育專家朱永新當時就表示:中國教育發展最大的危險是人文精神的缺失,而“禍端”正是自高二開始的文理分科制度。“硫酸潑熊事件、馬家爵事件正是人文精神缺失的表現。”朱永新說過:“過早地文理分科,讓理科學生不再學習歷史、地理,不再閱讀文學經典,從而知識面狹窄,缺少人文精神。”
曾有一篇“當代大學生犯罪的心理動因及對策研究”在分析大學生犯罪的動因時,也將人文素養的缺失放在首位。有媒體針對這一調查研究曾指出,人文素養缺失,文、理分科是直接原因,但是根源還是急功近利的應試教育、重理輕文。
這名老師說,他從教多年,面對的學生無數,不少理科生的思維過于直線,沒有人文精神,不懂得關懷,見到老師連招呼也不打,令人心寒。有些理科生寫的文章錯別字連篇,標點符號也不會運用,“一些政治題目需要進行綜述,他們通常只是照本宣科地背誦,完全不加以自己的理解。”他說,這樣的答題方法,十分吃虧,往往也只是給基本概念的分數,但是擴展的分數他們往往得不到。
學校不重視,學生也不愛
調查中,不少學生也強調政治課實在太悶太空,這是教材問題,還是老師的授課方式的問題呢?采訪中4名政治老師都十分堅定地將矛頭直指是教材的問題。
李老師說,像講解經濟問題的時候,會談到“股票”的問題,課本里的股票是要應對考試知識的,又枯燥又沒有實際用途比如解析銀行貸款與儲蓄,比較購買保險、債券、股票的目的;解釋利潤、利息、股息等回報形式,說明資本增值的意義。
另外,經常思考的李老師說,高中政治的政治、經濟、文化、哲學四大塊內容中,“文化”部分是沒有用的。領導審查備課情況和翻看教材時都笑著表示“這么無趣的部分,課程還要再壓!”
李老師說:“講到文化生活部分,就有不少學生問我,能不能具體告訴我們什么是有意義的,什么才是沒有意義的,什么才是文化的創新。只是一個定義,無法理解。”李老師說,面對這樣的教材,她自己都很困惑,“框架空洞,閉門造車”。
張老師說,對于學生感興趣的問題他就會多講,熱點問題從來不回避。他說自己的政治課上有5分鐘,是要做到家事、國事,事事關心的,會講解一些熱點問題。像釣魚島,十八大,黃金周擁堵等等。“政治課既要傳授知識,又要培養能力,還要提高覺悟。我教學時,一定實話實說”。
學校
“副科”為高考讓路
因為此事有一定的共性,并不是個案,在記者調查的學校中,一所名校分管教學的副校長也坦言,他們學校在文、理科分班后的課時安排上也大抵如此。他向記者解釋了其中的緣由:從文、理科學生的需要出發,更好的節約時間,一切都是要為了高考這個目標服務。
另外,他強調,拿政治這一門課程來說,《全日制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課程標準》也規定“學生學到4個模塊,修到8個學分即可”。
他說,學校的出國班的學生,因為準備出國,高二結束之前,就要準備美國AP課程和資料,所以他們高二下學期相應學習的國家規定的課程就會減少,但這些孩子到了高三第二學年,就要把高一、高二期間沒有學習的模塊,在這個學期進行完整,他說學校是可以合理地調配,只要學生修到應該學到的學分就可以,不是按照課時計算的。
南山區的一位校領導也告訴記者,文理科分科之后,這樣的“偏科”現象是很多學校的通病,教育部門是管不了的,也管不到的,因為學校也要追求升學率給家長和社會一個交代,各區、各市也在攀比升學率,“副科”就是為了高考讓道。
專家
應該考能力而不是考課程
針對此事,教育專家熊丙奇認為,“我們現在是教招考一體化,教學圍繞著高考轉,大學用單一的高考成績來錄取學生。首先當然是中學沒有教學自主權,課程設置都是國家安排,接下來就必然圍繞高考的目標來進行課程安排。”
他指出,圍繞高考的科目進行教學,才出現了各種“副科”怪現象。中學的教學應該擁有充分的自主權,學校必修課應該減少,選修課應該增多,應該讓學生有選課空間,這就要求自主教學。
熊丙奇說,要進行教招考分離,中學自主教學,大學自主招生,考試綜合評價,這樣的話,考試根本就不會影響到中學的課程安排。
“不是說你考什么我就教什么,比如在加拿大的中學,一個中學就開兩三門課,學生必修課程七門,這是統一要求的,另外的可以在其他的一百多門選十三門課,每個課程四個學分,達到八十個學分就可以畢業,申請大學。申請的時候也需要考試,但是考試不是一一對應的,而是相當于一個學術水平測試。參加這個測試之后,加上高中學科成績就可以申請大學了,這就是一個健康的格局。”
(文/圖 羊城晚報記者 沈婷婷)
【理科生史地政變“副科” 老師擔心學生成文化盲】相關文章:
政變04-29
霧月政變04-29
Coup Plot:政變陰謀05-04
Coup plot: 政變陰謀05-04
小學生關于擔心的作文:笑容里的擔心04-30
盲走盲畫作文09-22
盲魚04-29
北京2011年高考超六成理科生可上本科04-25
新西蘭留學簽證新政變化04-30
盲飛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