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班優質公開課三只熊教案及反思(通用6篇)
作為一名老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中班優質公開課三只熊教案及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班優質公開課三只熊教案及反思 1
一、活動目的
1、在感受表演游戲《三只熊》的基礎上,使幼兒知道表演的名稱,表演中的角色及內容。
2、引起幼兒想表演的愿望。
3、使幼兒學會用肢體動作配和游戲的玩法。
4、幼兒可以用完整的'普通話進行交流。
二、準備
1、場景布置:熊的家。
2、教師活動前排好表演。
三、活動過程
(一)、交代課題名稱,引起幼兒看表演的興趣。
指導語:“今天,要請小朋友看一個表演,名字叫《三只熊》,看看表演中有誰?”
(二)、幼兒觀看表演,知道主要內容,激發幼兒想表演的愿望。
1、表演第一遍。
(1)、剛才表演叫什么名字?
(2)、這個表演中有些誰?
(3)、小姑娘這樣好不好?
2、表演率二遍。
(1)、為什么三只熊生氣了?
(2)、小姑娘這樣做,熊有沒有同意?
(3)、請小朋友想辦法,小姑娘怎么做熊就不會生氣了?(在門口等,敲門……)
3、表演第三遍。
(1)、三只熊為什么會抓小姑娘的?
(2)、這個表演中的三只熊、小姑娘都是誰演的?
(3)、你們想不想也來表演 ?
4、表演第四遍。
教師表演,請四名想表演的幼兒分別扮演大、中、小熊及小姑娘,跟著老師嘗試著表演。
(三)、講評。
今天,我們看了老師表演 的《三只熊》的故事,知道小姑娘改正缺點向熊道歉,熊就不抓她了。下次我們再來看好嗎?
活動反思:
表演游戲是幼兒較為喜歡的游戲,故事《三只熊》形象生動有趣,深受小朋友喜愛。因此,幼兒在活動中能較快地理解故事內容及人物的簡單對話,表現出很強的表演欲望。在下次活動中盡量多為幼兒提供表演的機會,讓幼兒感受表演的樂趣。
中班優質公開課三只熊教案及反思 2
【活動目標】
1、在故事情節中感受并發現物體的數量、大小與三只熊的關系。
2、樂意幫助三只熊分餐點并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3、初步培養觀察、比較和反應能力。
4、引發幼兒學習的興趣。
【活動準備】
PPT、畫有三只熊的底板、人手一個籃子、蘋果人手六個。
【活動過程】
一、觀察圖片,找出熊愛吃的食物。
1、你們最喜歡什么動物?(小白兔、獅子、大象等等)
教師小結:每個人喜歡的動物都不一樣。今天老師也請來了小熊的一家,我們來看看,誰是爸爸、誰是媽媽?誰是寶寶?
小結:對了最大的是爸爸,最小的是寶寶,不大不小的是媽媽
2、三只熊要吃午餐了,他們最喜歡吃:出示PPT(蜂蜜、蘋果、玉米)三樣東西
二、分配食物,感知熊大小與數量。
1、出示PPT蜂蜜(大小高低不同的蜂蜜)
小熊最喜歡吃蜂蜜了,三個蜂蜜怎么樣?(又高有矮、有大有小)
三個蜂蜜中哪個是給小熊吃?點擊小熊圖片進行對應。
小結:又高又大的是給爸爸吃,爸爸人大胃口大所以吃又高又大的蜂蜜。又矮又小的是給小熊吃,熊寶寶人小胃口就小所以吃又矮又小的蜂蜜。熊媽媽吃不大不小的蜂蜜。
2、小熊還喜歡吃玉米(出示食物)
三個玉米怎么分呢?(教師出示喂三只熊食物的盒子)請一個小朋友給三只小熊喂玉米。
你從哪里看出給熊爸爸吃這個?(粗)你從哪里看出給熊寶寶吃這個?(細)
小結:三個玉米,最粗的給爸爸吃,最細的給寶寶吃,不粗不細的給媽媽吃。
3、蘋果。
接下來小熊吃的.是蘋果。這里總共有幾個蘋果?我們一起來數數看?(1、2、3、4、5、6)
六個蘋果給三只熊分。該怎么分呢?出示三只熊的底板
聽好了:熊爸爸要多吃點、熊寶寶少吃點、熊媽媽不多也不少。
4、幼兒操作:分蘋果
要求:老師給你們準備了每人一個小籃子,籃子里都有六個蘋果,請你們把六個蘋果分給三只熊,熊爸爸要多吃點、熊寶寶少吃點、熊媽媽不多也不少,把蘋果貼在三只熊的旁邊。
6、集體討論:把所有的作品貼在黑板上。讓小朋友找找哪個有問題?幫他改過來?
對的一欄:六個蘋果,你們是怎么分的?
錯的一欄:我們看看,這個小朋友是怎么分的?
【活動延伸】
你們幫小熊的一家分了午餐,它們可開心了。所以送了禮物給你們,看是什么?我們回到教室再一起把它分了。
教學反思:
數學活動對于小朋友來說是個很愉快的課程,因為整節活動中游戲的時間多,而且小朋友動手操作的機會比較多,但是要讓孩子們能真正的理解這節教學活動的內容,并做到熟練掌握、靈活運用卻不是那么容易。
中班優質公開課三只熊教案及反思 3
一、教學目標
(一)認知目標
1. 讓幼兒能區分大、中、小,并能根據物品的大小對應三只熊的大小進行匹配。
2. 理解故事內容,知道不同大小的熊使用不同大小的物品。
(二)情感目標
1. 通過故事感受三只熊的有趣形象,激發幼兒對故事的喜愛之情。
2. 培養幼兒的觀察力和動手操作能力,體驗操作的樂趣。
(三)技能目標
1. 能模仿故事中熊的動作和聲音,發展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表演能力。
2. 鼓勵幼兒嘗試用不同的方式表達對故事的理解,如繪畫、手工等。
二、教學重難點
(一)教學重點
1. 理解故事內容,掌握大、中、小的概念并能正確區分。
2. 能將不同大小的物品與三只熊進行匹配。
(二)教學難點
1. 理解物體大小的相對性,如中號的物品相對于小熊是大的,相對于大熊是小的。
2. 鼓勵幼兒在理解故事的基礎上進行創造性的表達,如改編故事或表演故事。
三、教學方法
(一)講授法
通過生動、簡潔的語言講述《三只熊》的故事,引導幼兒理解故事內容和其中蘊含的大小概念。
(二)演示法
展示不同大小的熊的圖片和相應大小的物品圖片,直觀地向幼兒演示大小的區別和匹配關系。
(三)游戲法
設計與故事相關的游戲,如“給三只熊送禮物”,讓幼兒在游戲中鞏固對大小的認識和匹配能力。
(四)討論法
在講述故事的過程中,適時提出問題,引導幼兒討論,如“小熊找不到自己的椅子了,怎么辦呢?”激發幼兒的思維和表達能力。
四、教學準備
(一)材料準備
1. 《三只熊》的故事圖片、PPT。
2. 不同大小的熊玩偶(大熊、中熊、小熊)。
3. 與熊相關的物品道具,如大、中、小的碗、勺子、椅子、床等模型或圖片。
4. 繪畫工具,如彩筆、畫紙等。
(二)經驗準備
幼兒已經對大小有了初步的感知,如能區分生活中常見物體的大小。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部分(3 分鐘)
1. 教師拿出三只不同大小的熊玩偶(大熊、中熊、小熊),引導幼兒觀察并提問:“小朋友們,看看老師帶來了什么?它們有什么不一樣呢?”鼓勵幼兒說出熊的大小不同。
2. 教師簡單介紹三只熊是一家人,引出故事《三只熊》。
(二)基本部分(20 分鐘)
1. 故事講述(7 分鐘)
教師結合《三只熊》的故事圖片或 PPT,用生動、有趣的語言講述故事:“從前,森林里住著三只熊,有熊爸爸、熊媽媽和熊寶寶。熊爸爸長得大大的,熊媽媽長得中等大小,熊寶寶長得小小的。一天,它們出去散步了,這時,一個小姑娘來到了它們的`家……”
在講述過程中,重點強調三只熊的大小和它們使用的物品(碗、椅子、床)的大小關系,如“熊爸爸的碗大大的,熊媽媽的碗中等大小,熊寶寶的碗小小的”。
2. 理解故事(8 分鐘)
教師再次展示故事圖片,提出問題引導幼兒思考和討論:
“小姑娘用了誰的碗?為什么會這樣呢?”
“小姑娘坐在了哪把椅子上?合適嗎?”
“小姑娘睡在誰的床上?感覺怎么樣?”
讓幼兒通過回憶故事內容回答問題,進一步理解大小的概念和故事中物品與熊的匹配關系。
3. 游戲環節:給三只熊送禮物(5 分鐘)
教師將幼兒分成小組,每組幼兒面前放有一套大、中、小的物品道具(碗、勺子、椅子、床等圖片或模型)和三只熊玩偶。
教師提出游戲任務:“小朋友們,我們來幫助三只熊把它們的東西找回來吧。要根據熊的大小,把合適的東西送給它們哦。”
幼兒小組合作,將物品與熊進行匹配,教師巡視并給予指導和鼓勵。
(三)拓展部分(12 分鐘)
1. 模仿與表演(7 分鐘)
教師引導幼兒模仿故事中熊的動作和聲音,如大熊走路重重的、說話聲音粗粗的,小熊走路輕輕的、說話聲音細細的。
鼓勵幼兒分組表演故事《三只熊》,可以自由分配角色(三只熊和小姑娘),教師為幼兒提供一些簡單的道具,如頭飾等,增強表演的趣味性。
2. 繪畫創作(5 分鐘)
教師引導幼兒:“小朋友們,我們已經知道了三只熊的故事,現在我們來畫一畫你心目中的三只熊和它們的家吧。”
幼兒用繪畫工具自由創作,教師鼓勵幼兒發揮想象,比如可以畫出不同顏色的熊或者在熊的家里添加更多有趣的東西。
(四)結束部分(5 分鐘)
1. 教師與幼兒一起回顧本次活動的內容,再次強調大、中、小的概念和故事《三只熊》。
2. 鼓勵幼兒在日常生活中繼續觀察和區分物體的大小,并和家人分享《三只熊》的故事。
3. 收拾整理教學材料和教具。
六、教學延伸
1. 在語言區投放《三只熊》的故事書、頭飾等材料,鼓勵幼兒在區域活動時間再次表演故事或講述故事。
2. 在數學區投放更多不同大小的物品,讓幼兒進行分類和匹配游戲,進一步鞏固對大小的認識。
七、教學反思
在本次《三只熊》的教學活動中,幼兒的參與度較高,整體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
(一)成功之處
1. 教學方法多樣化:通過講授法、演示法、游戲法和討論法相結合的方式,使幼兒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故事講述生動有趣,吸引了幼兒的注意力,演示法讓幼兒更直觀地理解了大小的概念和物品的匹配關系。游戲環節“給三只熊送禮物”有效地調動了幼兒的積極性,他們在小組合作中積極參與,鞏固了所學知識。討論環節激發了幼兒的思維,培養了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
2. 結合幼兒特點:根據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設計教學內容和活動環節。在導入部分,利用可愛的熊玩偶引起幼兒的興趣,為故事講述做好鋪墊。在拓展部分,模仿與表演以及繪畫創作環節充分發揮了幼兒的想象力和表現力,滿足了他們喜歡模仿和動手操作的需求。
3. 注重情感培養:在教學過程中,不僅注重知識的傳授,還注重幼兒情感的培養。通過故事感受三只熊的有趣形象,激發了幼兒對故事的喜愛之情。在小組游戲和表演中,培養了幼兒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
(二)不足之處
1. 個別幼兒關注不夠:在小組活動和表演環節,部分幼兒表現得非常積極,但有個別幼兒參與度較低,教師未能及時給予充分的關注和引導,在今后的教學中應更加關注全體幼兒,確保每個幼兒都能在活動中有所收獲。
2. 對物體大小相對性的理解可深入:在教學中,雖然幼兒對故事中明顯的大小區別和匹配關系掌握較好,但對于物體大小相對性的理解還可以進一步深入。在今后的教學中,可以增加一些對比更復雜的活動或教具,幫助幼兒更好地理解這一概念。
(三)改進措施
1. 加強個體指導:在小組活動和集體活動中,教師要更加留意那些參與度不高的幼兒,及時與他們溝通,了解他們的想法和困難,給予針對性的指導和鼓勵,讓每個幼兒都能融入到教學活動中。
2. 深化概念理解:在后續的教學中,可以設計一些專門針對物體大小相對性的活動,如通過不同場景下大小比較的變化,讓幼兒更深刻地理解大小是相對的概念。同時,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引導幼兒觀察更多大小相對性的實例,加深他們的印象。
中班優質公開課三只熊教案及反思 4
一、教學目標
(一)認知目標
1. 讓幼兒初步理解故事內容,知道故事中不同物品的大小對應關系。
2. 引導幼兒學說“這是的,很喜歡”的句式。
(二)能力目標
1. 通過故事欣賞和角色扮演,發展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想象力。
2. 培養幼兒的觀察力和判斷力,能根據大小特征區分物體。
(三)情感目標
1. 體驗故事中三只熊的不同情感,感受家庭的溫馨。
2. 激發幼兒對閱讀故事的興趣,增進對家庭生活的理解。
二、教學重難點
(一)教學重點
1. 理解故事內容,掌握故事中大小物品與三只熊的對應關系。
2. 學會用“這是的,很喜歡”的句式描述物體。
(二)教學難點
1. 引導幼兒感受故事中三只熊不同的情感變化。
2. 鼓勵幼兒根據故事情節進行簡單的角色扮演和創造性表達。
三、教學方法
1. 情境教學法:通過創設森林和三只熊的家的情境,激發幼兒的興趣和參與度。
2. 互動教學法:在講述故事過程中,通過提問、討論等方式與幼兒互動,促進幼兒思考和表達。
3. 游戲教學法:利用角色扮演游戲,讓幼兒在玩的過程中加深對故事的理解和體驗。
四、教學準備
1. 《三只熊》的故事圖片、PPT。
2. 大小不同的碗、勺子、椅子、床等道具。
3. 小熊頭飾若干。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部分(3分鐘)
1. 教師創設情境:“小朋友們,今天老師要帶你們去一個神秘的地方,那是一片大森林,森林里有一座可愛的小房子,房子里住著三只熊,我們一起去看看吧!”
2. 展示森林和小房子的圖片,引起幼兒的好奇心。
(二)故事講述(7分鐘)
1. 教師結合PPT開始講述故事:“從前,在森林里住著熊爸爸、熊媽媽和熊寶寶。熊爸爸長得大大的,熊媽媽長得中等大小,熊寶寶長得小小的。”
2. 講到熊家里的物品時,教師展示相應的圖片,如大碗、中碗、小碗,大勺子、中勺子、小勺子等,同時問幼兒:“你們猜猜這是誰用的呢?”引導幼兒思考。
3. 繼續講述故事,描述小姑娘進入熊家后的行為,以及三只熊回來后發現變化的反應。
(三)理解故事(10分鐘)
1. 教師再次展示故事圖片,提問:“故事里有誰?”“熊爸爸、熊媽媽、熊寶寶分別用什么樣的碗、勺子、椅子和床呢?”引導幼兒回憶故事內容,并用“這是的,很喜歡”的句式回答。
2. 討論:“小姑娘在熊家做了什么?三只熊回來后心情怎么樣?”讓幼兒感受三只熊不同的情感,如驚訝、生氣、疑惑等。
(四)角色扮演(15分鐘)
1. 將幼兒分成小組,每組幼兒選擇扮演熊爸爸、熊媽媽、熊寶寶或小姑娘的角色。
2. 教師為幼兒分發大小不同的道具,如碗、勺子、椅子等,幫助幼兒布置場景。
3. 幼兒根據故事內容進行角色扮演,鼓勵幼兒模仿故事中角色的語言和動作,教師在旁指導和協助。
(五)總結與拓展(5分鐘)
1. 教師與幼兒一起回顧故事內容,強調故事中的大小對應關系和情感變化。
2. 提問:“如果是你去了三只熊的家,你會怎么做呢?”引導幼兒發揮想象力,進行創造性的.思考和表達。
六、教學延伸
1. 在美工區投放材料,讓幼兒制作三只熊或故事中的其他物品,進一步加深對故事的理解。
2. 在語言區投放《三只熊》的圖書,鼓勵幼兒自主閱讀和講述故事。
七、教學反思
在本次《三只熊》的教學活動中,幼兒表現出了較高的積極性和參與度。通過情境創設和故事講述,成功地吸引了幼兒的注意力,大部分幼兒能夠理解故事內容,掌握了大小物品與三只熊的對應關系,并能用相應的句式進行表達。
在角色扮演環節,幼兒們尤其興奮,他們積極投入到角色中,模仿故事角色的語言和動作,這不僅鍛煉了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表現力,還培養了他們的團隊合作意識。然而,在這個過程中也發現了一些問題,部分幼兒過于關注道具和玩耍,忽略了對故事內容的準確呈現,需要教師在旁不斷提醒和引導。
在提問環節,幼兒的回答多種多樣,展現出了他們豐富的想象力,但也有個別幼兒回答問題不夠積極,可能是因為對故事的理解還不夠深入,在今后的教學中,可以對這部分幼兒給予更多的關注和引導,幫助他們更好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
總體而言,這次教學活動基本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但在教學過程中還需要根據幼兒的實際表現靈活調整教學方法和策略,以更好地滿足幼兒的學習需求。
中班優質公開課三只熊教案及反思 5
一、教學目標
(一)認知目標
1. 讓幼兒喜歡傾聽故事,理解故事內容,學說故事中的對話。
2. 幫助幼兒了解不同大小的碗、椅子、床所對應的三只熊的大小特征。
(二)能力目標
1. 發展幼兒的觀察力、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2. 通過角色扮演,培養幼兒的模仿能力和表演能力。
(三)情感目標
1. 引導幼兒體驗故事中有趣的情節,感受家庭的溫馨氛圍。
2. 教育幼兒未經允許,不能亂動別人的東西。
二、教學重難點
(一)教學重點
1. 理解故事內容,學說故事中的對話,如“這是誰的椅子?”“這是小熊的椅子。”等。
2. 能夠區分三只熊的大小和與之對應的物品的大小關系。
(二)教學難點
1. 引導幼兒體會故事中三只熊不同的情緒變化,并能在表演中表現出來。
2. 讓幼兒理解未經允許亂動別人東西是不禮貌的行為,并在生活中養成良好的習慣。
三、教學方法
(一)直觀教學法
通過展示圖片、播放動畫等方式,讓幼兒直觀地感受故事中的角色和情節,幫助幼兒理解故事內容。
(二)提問引導法
在講述故事過程中,通過提出一系列問題,引導幼兒思考,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幼兒積極參與到故事的學習中。
(三)角色扮演法
讓幼兒扮演故事中的角色,親身體驗故事中的情境,加深對故事的理解,同時鍛煉幼兒的語言表達和表演能力。
四、教學準備
(一)知識經驗準備
幼兒已經對熊有了初步的認識,了解熊的一些基本特征。
(二)物質材料準備
1. 《三只熊》的故事圖片、動畫視頻。
2. 大小不同的碗、椅子、床的道具模型,用于角色扮演。
3. 小熊、熊爸爸、熊媽媽的頭飾若干。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部分(3 分鐘)
1. 播放一段歡快的音樂,帶領幼兒模仿小熊走路的姿勢進入教室,引起幼兒的興趣。
2. 提問幼兒:“你們喜歡小熊嗎?今天老師要給你們講一個關于三只熊的故事。”
(二)基本部分(20 分鐘)
1. 教師講述故事(5 分鐘)
結合《三只熊》的故事圖片,開始講述故事:“從前,森林里住著三只熊,熊爸爸、熊媽媽和小熊。他們住在一座漂亮的房子里。有一天,小姑娘金發姑娘在森林里迷路了,她來到了三只熊的房子前……”
在講述過程中,語速適中,聲音富有感情,并用夸張的表情和動作表現故事中的角色和情節,吸引幼兒的注意力。
2. 提問理解故事(5 分鐘)
講完故事后,教師提出問題:“故事里有誰?”“金發姑娘看到了哪些東西?”“她是怎么使用這些東西的?”引導幼兒回憶故事內容,回答問題。
根據幼兒的回答,展示相應的故事圖片,再次強調重點內容,幫助幼兒加深理解。
3. 學說故事對話(5 分鐘)
教師再次講述故事,當講到對話部分時,放慢語速,引導幼兒學說對話,如“這是誰的碗?”“這是小熊的碗。”“這是誰的椅子?”“這是小熊的椅子。”等。
讓幼兒兩兩一組,互相練習對話,教師巡回指導,及時糾正幼兒的發音和語調。
4. 認識大小對應關系(5 分鐘)
拿出準備好的大小不同的碗、椅子、床的道具模型,讓幼兒觀察并說出哪個最大、哪個最小。
引導幼兒將這些道具與三只熊的大小聯系起來,如最大的碗是熊爸爸的,中等大小的碗是熊媽媽的,最小的碗是小熊的;最大的床是熊爸爸的,中等大小的床是熊媽媽的,最小的床是小熊的;以此類推。
(三)角色扮演部分(15 分鐘)
1. 分配角色(3 分鐘)
將幼兒分成若干小組,每組幼兒選擇自己喜歡的角色,戴上相應的頭飾,如小熊、熊爸爸、熊媽媽或金發姑娘。
2. 表演準備(3 分鐘)
幫助幼兒熟悉自己的角色和臺詞,指導幼兒模仿角色的動作和表情。例如,扮演小熊的幼兒要表現出可愛、活潑的樣子;扮演熊爸爸的幼兒要表現出高大、強壯的樣子;扮演金發姑娘的幼兒要表現出好奇、害怕等情緒。
3. 幼兒表演(9 分鐘)
每個小組輪流上臺表演,教師在旁邊給予適當的提示和鼓勵。表演結束后,其他小組的幼兒可以鼓掌表示感謝。
(四)總結部分(2 分鐘)
1. 教師與幼兒一起回顧故事內容,再次強調未經允許不能亂動別人東西的道理。
2. 對幼兒在本節課中的表現進行總結和評價,表揚積極參與、表現出色的幼兒,鼓勵其他幼兒在下次活動中更加勇敢和自信。
六、教學延伸
1. 在美工區投放材料,讓幼兒制作《三只熊》的故事書,將自己對故事的理解通過繪畫和簡單文字表現出來。
2. 在語言區投放三只熊和金發姑娘的頭飾、道具,鼓勵幼兒在區域活動時間繼續進行角色扮演游戲,創編不同的故事情節。
七、教學反思
在本次《三只熊》的教學活動中,通過多種教學方法的綜合運用,幼兒在認知、能力和情感等方面都得到了較好的發展。
(一)成功之處
1. 導入環節
利用歡快的音樂和模仿小熊走路的方式導入,成功地吸引了幼兒的注意力,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為后續的故事講述營造了輕松愉快的氛圍。
2. 故事講述與理解
在講述故事時,通過生動的'表情、動作和富有感情的語言,讓幼兒沉浸在故事的情境中。結合圖片和提問引導幼兒理解故事內容的方式也很有效,幼兒能夠積極回答問題,對故事中的角色、情節和對話有了較好的掌握。
在學說對話環節,讓幼兒兩兩一組練習,增加了幼兒的參與度,幼兒們在互相交流中提高了語言表達能力。
3. 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活動是本節課的亮點之一。幼兒們對扮演角色表現出了極高的熱情,他們在選擇頭飾、準備表演的過程中充分發揮了想象力和創造力。在表演過程中,幼兒們不僅能夠準確地說出臺詞,還能通過自己的理解表現出角色的特點和情緒,這對于中班幼兒來說是非常難得的。通過角色扮演,幼兒更深入地理解了故事的內涵,同時也鍛煉了他們的模仿能力、表演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
(二)不足之處
1. 教學時間把控
在角色扮演環節,由于幼兒們表演的積極性很高,每個小組都希望有更多的表演時間,導致這一環節超出了預計時間,使得最后的總結部分有些倉促。在今后的教學中,需要更加合理地安排每個教學環節的時間,確保教學活動能夠順利完成。
2. 個別幼兒關注不夠
在活動過程中,大部分幼兒都能積極參與,但仍有個別幼兒表現得比較害羞或不自信,參與度較低。在今后的教學中,需要更多地關注這些幼兒,鼓勵他們積極參與到活動中來,可以通過個別指導、小組搭配等方式,讓每個幼兒都能在活動中有所收獲。
(三)改進措施
1. 時間管理優化
在設計教學活動時,為每個環節設定更加明確的時間限制,并在教學過程中嚴格按照時間安排進行。如果幼兒在某個環節表現出特別高的興趣,可以在課后的延伸活動中繼續滿足他們的需求,以保證課堂教學的緊湊性和完整性。
2. 關注個體差異
在活動前,對幼兒的性格、能力等方面進行更深入的了解,提前發現可能存在參與困難的幼兒。在活動過程中,主動與這些幼兒交流,給予他們更多的鼓勵和支持,引導他們參與到適合自己能力水平的活動中。例如,可以為害羞的幼兒安排一個比較熟悉、自信的伙伴一起參與活動,幫助他們逐漸克服心理障礙,融入集體活動。
總體而言,本次《三只熊》教學活動基本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通過反思發現的問題將為今后的教學改進提供參考,以便更好地滿足幼兒的學習需求,提高教學質量。
中班優質公開課三只熊教案及反思 6
一、教學目標
(一)認知目標
1. 欣賞故事,理解故事內容,知道不同大小的熊需要不同大小的物品。
2. 學說“這是 XX 的 XX,它太大/小了”。
(二)技能目標
1. 能夠根據物體的大小為三只熊匹配相應的物品。
2. 提高幼兒的觀察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三)情感目標
體驗幫助三只熊的快樂,感受與同伴分享的樂趣。
二、教學重難點
(一)教學重點
1. 理解故事內容,感知物體大小的相對性。
2. 能正確地為三只熊選擇合適大小的物品。
(二)教學難點
1. 學說故事中的簡單語句,并用其表達自己的想法。
2. 體會大小匹配的合理性。
三、教學方法
講授法、演示法、游戲法、互動法
四、教學準備
1. 《三只熊》的故事圖片、PPT。
2. 不同大小的碗、勺子、椅子、床等模型或卡片。
3. 小熊頭飾若干。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部分(3 分鐘)
1. 播放《三只熊》的音樂,引導幼兒跟隨音樂自由律動,營造輕松愉快的氛圍。
2. 提問幼兒:“你們聽過《三只熊》的故事嗎?今天我們一起來聽一聽吧。”
(二)基本部分(20 分鐘)
1. 講述故事(7 分鐘)
教師結合 PPT 或故事圖片,開始講述《三只熊》的故事:“從前,森林里住著三只熊。熊爸爸、熊媽媽和熊寶寶。熊爸爸長得大大的,熊媽媽長得中等,熊寶寶長得小小的。一天,他們出去散步了。”
接著講到金發姑娘來到三只熊的家,看到了不同大小的碗、椅子和床等物品,教師引導幼兒觀察畫面上物品的大小差異。
2. 理解故事內容(8 分鐘)
教師提問:“金發姑娘看到了幾個碗呀?它們一樣大嗎?哪個最大?哪個最小呢?”引導幼兒回答,并學說“這是熊爸爸的碗,它太大了;這是熊寶寶的`碗,它太小了;這是熊媽媽的碗,正合適”。
用同樣的方法,引導幼兒描述椅子和床的大小情況,讓幼兒理解不同大小的熊需要不同大小的物品。
3. 游戲:幫三只熊找東西(5 分鐘)
教師拿出準備好的不同大小的碗、勺子、椅子、床等模型或卡片,分發給幼兒。
請幼兒扮演三只熊,根據自己扮演熊的大小,找到合適的物品。其他幼兒可以進行監督和評價,如“你找對啦,這是熊寶寶的小勺子”。
(三)結束部分(12 分鐘)
1. 角色扮演(7 分鐘)
給幼兒戴上小熊頭飾,再次表演《三只熊》的故事。鼓勵幼兒模仿故事中的語言和動作,體驗表演的樂趣。
在表演過程中,教師可以適時引導幼兒說出正確的臺詞,加深對故事的理解。
2. 總結分享(5 分鐘)
表演結束后,教師與幼兒一起圍坐,提問幼兒:“今天我們幫助三只熊找到了合適的東西,你們開心嗎?那我們在生活中,應該怎么選擇適合自己大小的東西呢?”引導幼兒分享自己的想法,培養幼兒的生活自理意識。
六、教學延伸
1. 在美工區投放材料,讓幼兒制作三只熊的手工,如繪畫、剪紙等,進一步加深對三只熊形象和故事的理解。
2. 在建構區投放積木,鼓勵幼兒搭建三只熊的房子,體驗建構的樂趣。
七、教學反思
(一)成功之處
1. 本次活動通過故事、游戲和角色扮演等多種形式,充分調動了中班幼兒的積極性和參與度。幼兒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理解了故事內容,對物體大小的概念有了更清晰的認識。
2. 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引導幼兒觀察和表達。通過提問、互動等方式,讓幼兒學說故事中的語句,提高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時,幼兒在游戲和表演環節中,鍛煉了觀察力和動手能力。
3. 教學準備比較充分,故事圖片、PPT、實物模型等教具的使用,使抽象的故事內容變得更加直觀生動,有助于幼兒理解。
(二)不足之處
1. 在游戲環節,個別幼兒對物體大小的辨別還存在一些困難,可能需要在今后的活動中增加更多的練習機會,強化幼兒對大小概念的理解。
2. 在角色扮演環節,部分幼兒過于關注表演的趣味性,忽略了臺詞的表達。教師在引導過程中,可以更加注重對幼兒語言規范的要求,讓幼兒在玩中學、學中玩。
3. 整個教學過程中,對于幼兒的個體差異關注還不夠。在活動設計上,可以嘗試分層教學,滿足不同發展水平幼兒的需求。
(三)改進措施
1. 在后續的活動中,可以設計一些專門針對物體大小辨別和匹配的小游戲,如“找朋友(大小匹配)”“給大小不同的娃娃穿衣服”等,幫助幼兒鞏固對大小概念的掌握。
2. 在角色扮演前,可以先和幼兒一起復習臺詞,強調語言表達的重要性。在表演過程中,及時給予幼兒語言方面的指導和糾正,鼓勵幼兒用正確的語言表達。
3. 在教學活動設計時,充分考慮幼兒的個體差異。例如,在提問環節,可以根據問題的難易程度,有針對性地請不同水平的幼兒回答;在游戲環節,可以設置不同難度層次的任務,讓每個幼兒都能在活動中有所收獲。
【中班優質公開課三只熊教案及反思】相關文章:
《三只熊》教案02-11
《三只熊》含反思幼兒園教案04-30
小班三只熊的教案02-08
音樂教案《三只熊》04-28
中班優質社會公開課教案(精選10篇)12-02
《三只熊》大班音樂教案04-29
小班音樂三只熊教案03-28
幼兒園小班音樂教案《三只熊》及教學反思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