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教案范文集合五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進行細致的教案準備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快來參考教案是怎么寫的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科學教案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科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如果電能從一點流到另一點,兩點之間一定有導體連接,這兩點之間就構成一個電的通路,否則就是斷路。
2、串聯電路和并聯電路是兩種用不同連接方法組成的電路。
過程與方法:
1、用電路檢測器檢驗接線盒內電路的連接情況。
2、嘗試用不同的方法連接電路,并在反復觀察和實驗中發現不同連接方式的特點。
情感態度價值觀:
1、培養勇于挑戰、繽密推斷的態度。
2、樂于交流自己的觀點。
【教學重點】用電路檢測器檢驗接線盒內電路的連接情況
【教學難點】能運用串聯和并聯兩種用不同連接方法組成電路
【教學準備】
為小組準備:一個電路檢測器、兩個四個接線頭的盒子(其中一個只有一組通路,另一個有三組通路)、實驗記錄單;一節電池(配電池盒)、一個小燈泡(帶燈座)、導線幾根。
【教學過程】
一、里面是怎樣連接的:
活動一:關于第一個接線盒的研究
1、發給每組一個接線盒,觀察接線盒外面的四個接線頭及對應的數字標號
2、打開盒蓋,看到1號和3號接線頭在盒子的里面是用導線連接在一起的。
3、蓋上盒蓋,討論:如何用電路檢測器檢驗出哪兩個接線頭之間是通路?哪兩個接線頭之間是斷路?
4、用電路檢測器實際檢測,看看檢測結果是不是和前面觀察到的一樣。
活動二:檢測、推測第二個接線盒內導線的連接情況
1、發給每組另外一個接線盒,說明盒子上面的四個接線頭在盒子里面是有導線連接的。不打開盒子,直接用電路檢測器來檢驗,能知道哪兩個接線頭之間是通路嗎?
2、學生先討論檢測順序,然后再開始檢驗,并把檢驗結果記錄在表格中。
1-21-31-42-32-43-4
通 路
斷 路
3、檢驗完后,根據檢驗結果推測接線盒內的連接情況,把推測結果畫在記錄紙上(教材17面)。
4、各小組匯報推測結果,并討論哪種推測是合理的。
5、打開接線盒,讓學生看看里面到底是怎樣連接的。
二、比較兩種不同的電路連接:
活動一:電池的兩種不同連接方法
1、發給每組兩節電池、兩個電池盒、一個小燈泡、一個燈座和四根導線,要求學生用這些材料組裝不同的電路,讓小燈泡亮起來,看看有幾種不同的方法。
2、啟發思考:在不同的兩種方法中,你有什么發現。
3、學生匯報后,教師作適當講解。(串聯和并聯:一節電池的電壓是1.5V,兩節電池串聯起來的電壓是3V,所以小燈泡會特別亮。兩節電池并聯起來,電壓還是1.5V,所以小燈泡不太亮。)
活動二:小燈泡的兩種不同連接方法
1、發給學生兩個小燈泡、兩個小燈座、一節電池、一個電池盒和四根導線,要求學生用這些材料組裝不同的電路,讓小燈泡都亮起來。看看能有幾種方法。
2、啟發思考:在不同的連接方法中,你有什么發現?
3、學生匯報后,教師作適當講解。
(說明:“比較兩種不同的'電路連接”這一活動,在教學中還可以采用讓學生直接用教師提供的材料,按照教科書上的電路連接方式連接電路,重點放在讓學生觀察兩種連接方法有什么不同,觀察小燈泡的亮度有什么不同上。這樣做更有利于讓學生發現并聯電路和串聯電路的本質不同。)
三、拓展活動:看誰的設計最有特色
提供學生若干材料,以小組為單位自由設計電路,比一比誰的設計最有特色、最實用。
板書設計:
7、 不一樣的電路連接
通路 斷路
里面是怎樣連接的 (電路檢測器)
比較兩種不同的電路連接 串聯電路 并聯電路
科學教案 篇2
科學探究目標:
1、 能從“我想知道”的角度提出關于電的問題。
2、 能歸納出電是現代生活中寶貴的能源的結論。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 能與小組其他同學交流自己對于電的看法。
2、 能與小組其他同學合作開展調查活動。
科學知識目標:
1、 能舉例說出停電對現代人生活會造成什么影響,并說明理由。
2、 列舉三個以上的實例,說明電在生活和生產中的用途。
STSE目標:
1、 能用圖或文字的形式描述電是怎樣到達自己家中的。
2、 能找出三種節約用電的方法。
教具準備:收集關于家用電器的文字、圖片資料;電源插頭和插座以及風力、水力、太陽能、原子能發電站等的圖片或影像資料。
課時安排:2課時
知識點 課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對教材另作處理的理由
認識電
交流電
直流電
電源 電在我家中 一、教學引入
電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如果沒有電,生活會是什么樣呢?
看圖:它們需要什么才能活動?
在發明電之前,人們是怎樣生活的?
在停電之后,人們的生活會變成什么樣?
關于電,我們還想提出哪些問題?
搜集有關材料,學生想象、討論電改變了我們生活方式。
學生討論、交流
學生提問題
培養學生提問題的能力
知識點 課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對教材另作處理的理由
科學在線
電在我家中 二、活動一:它們需要什么才能工作?
1、 看圖
2、你認識它們嗎?它們有什么用途?
3、關于生活中的電,還知道哪些,與同學交流。
三、活動二:電是怎樣來到我們家中的?
1、在日常生活中,接通電源,電器就可以工作了。那么,電是從哪里來的呢?
2、你能在圖上畫線,說明電是怎樣來到我們家中的'嗎?注意解省路途不浪費。
3、學習科學在線
4、電是人類寶貴的能源,調查生活中節約用電的方法。
學生看圖
學生交流
從我想知道的角度提出問題,并把最想知道的問題記錄下來
學生畫圖
小組學習
學生想辦法
培養學生善于提出問題的能力。
培養學生動手能力
增長知識
樹立良好的節電意識
科學教案 篇3
教學目的和要求:
1、知識目標:
① 認識火山的成因及地球的內部構造。
② 了解火山噴發給人類帶來的影響。
2、能力目標:
①通過分析火山的成因,培養學生的想像能力和推理能力。
②培養學生借助計算機網絡進行學習的能力。
3、情感目標:
①體驗應用計算機網絡學習的`樂趣。
②滲透科學自然觀,使學生體會到自然界是不斷運動變化的。
教學環境:多媒體網絡教室.
教學過程:
活動內容
學生活動
教師
活動
設計
意圖
備注
導入新課
1、說說利用計算機可學些什么。
2、同學們見過火山噴發嗎?
傾聽、講解
為本課教學鋪墊
學習新課
1、閱讀火山噴發資料并思考:
A.火山噴發前有什么現象?
B.火山噴發物有什么,噴多高?它們是從哪里噴出來的?
C.巖漿是什么樣的?噴出后有什么變化?
與學生一起分析研討。
培養學生的想像、分析、推理能力。
2、推測地球的內部構造。
A.地球內部有什么?B.地球內部溫度怎樣?C.地球內部的壓力怎樣?D.巖漿是一種什么東西,為什么會沖出地面?
3、認識火山的成因。
4、利用計算機網絡了解火山噴發時的狀況。
5、思考火山噴發對人類帶來的影響。
指導學生利用課件自己學習。
培養學生利用計算機網絡學習的能力
總結評價
1、說說自己學習的體會。
2、對本節課進行評價。
傾聽、總結
反思、總結、激勵、
科學教案 篇4
【設計思路】
根據教材分析發現本冊教材中《植物的根和莖》這一課主要側重于對植物根和莖的作用的研究,而非對根和莖其它方面如:分類、形態、功能性的研究。教材以“植物制造養料所需要的水和土壤中的養分是怎樣進入植物體內的?”設問為導入,這個問題學生一般都能回答,提出這個問題的真正目的是要求學生想辦法證明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同樣第二部分對于莖的作用,其目的也是引導學生想出一個方法來顯示莖可以把水和養分輸送到葉子和植物的其他它部分。所以在設計教學活動時圍繞這兩個實驗來開展。
教學活動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1. 證明植物依靠根吸收水分和養料
的實驗,實際有兩種不同的證明策略。一種是證明用肯定句陳述的`假設,如“土壤中的水分和養料是依靠植物的根吸收到植物體內的”,我們稱為“證明法”,一種是證明用否定句陳述的假設,如“土壤中的水分和養料并不是依靠植物的根吸收到植物體內的”,我們稱為“證偽法”。事實上,即便把植物的根切除,植物一樣能靠莖吸收水分。那么植物為什么要依靠根吸收水分呢?應該有一定的道理,如果我們真的去追問自己,我們將會自行得到答案。值得注意的是,教材中出現的證明方法不是“證偽法”。
2.教學中我們將避免“證偽法”,因為學生的基礎可能不夠,但是如果學生真的出現這樣的假設,老師們一定要注意,不能把這個“皮球”沒收或放在一邊,可以將“皮球”拋還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嘗試解釋或解決。
3. 教學活動中的時間安排可適當調節, 有些活動可安排在課外進行。
【教學目標】
1、知道植物依靠根來吸收水分和養料;
2、知道植物的莖能輸送水分和養料;
3、能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設計植物用根吸收水分的實驗;
4、能通過小組討論出植物吸收水分的改進方案;
5、能按照教材提示的方式進行實驗活動;
6、經歷對問題不斷深入探究的過程。
【教學重點與難點】
1、教學重點:根和莖的作用實驗證明
2、教學難點:證明實驗的設計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供小組研究的材料:多種多樣的帶根的植物;一株新采集的特別是
根部完好的小植物;一個能夠裝進所采集的植物的根的試管;水;食用油;滴管;剪刀;兩個裝有不同顏色的水杯。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師問:上堂課我們學習了植物怎樣生存,你們知道了植物是怎樣生存了嗎?植物制造食物需要的水分和養料怎樣進入植物體內、怎樣達到植物身
體的各個部分呢?
引導學生作出解釋——根從土壤里吸收水分和養料,莖把水分和養料
輸送到植物的各個部分。
2、了解常見的植物都有根和莖。
出示事先準備的多種多樣帶根和莖的植物,讓學生觀察
歸納:常見的植物都有根和莖
(二)、用實驗證明根具有吸收水分和養料的作用。
1、師提出研究問題:植物的根能吸收水分和養料嗎?怎樣設計實驗來證明?
2、組織學生討論和提出種種初步的方案;
3、交流和指導:
(1)選擇什么樣的植物做實驗?為什么?
(2)用什么樣的容器裝水能容易的看到實驗的現象?
(3)怎樣知道容器內的水有沒有減少?
(4)怎樣保證試管中的水不散發(蒸發)到空氣中去?有什么辦法?
(5)你預測試管中的水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4、學生制作實驗裝置,并放置在陽光照射的地方。
5、教師出示已經提前做的實驗結果,讓學生得到植物用根吸收水分和養料的結論。
6、交流:根在植物的生長中還起到什么樣的作用?
(三)、設計莖具有輸送水分和養料的作用。
1、觀察各種各樣植物的莖的實物或圖片。
2、說說植物的莖有哪些作用?
3、交流:有什么證據或方法可以證明莖具有輸送水分和養料的作用?
4、閱讀教材中驗證莖具有輸送水分和養料的作用的實驗。
5、小組討論這個實驗應該怎樣做?
6、教師出示實驗裝置,并讓某學生進行操作。
7、預測:植物將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四)、課外拓展
1、利用課外時間進行進一步實驗和觀察。
2、集和閱讀各種植物的資料,帶少兒植物圖冊一類的書,為后續的學習做準備。
科學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樹是活的植物,生長在一定的環境里,是有生命的物體。
過程與方法:
初步認識真正的觀察應該是有目的的,制訂觀察的方法和步驟有利于觀察的進行;
用各種感官觀察大樹;
借助放大鏡、皮尺等簡單的工具對大樹進行觀察和測量;
用簡單的詞語記錄觀察的結果。
情感、態度、價值觀:
懂得從圖片上獲得的信息是有限的,親自觀察事物會對事物有更多的認識;
發展觀察大樹的興趣,體會到生命體給我們帶來的生機勃勃的感受;
在觀察過程中,培養與他人合作的習慣。
【教學重點】了解觀察的'目標和方法,認識到觀察的重要性。
【教學難點】能夠學會記錄和學會討論、學會傾聽。
【教學準備】
一些觀察用的測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鏡等),觀察記錄本。
【教學過程】
一、直接出示課件(梧桐樹的照片)
1、你看到了什么?這是一棵什么樹呢?(這是一幅梧桐樹的照片)
2、請大家仔細地看圖,你能發現有關這株梧桐樹的哪些特點?
3、學生匯報:(要求仔細傾聽,并大膽說出新的發現,同時區分哪些是真正從照片上獲得的信息)
二、回憶中的大樹
1、引導:照片拍得很清楚,可是我們從照片上發現的東西并不多,剛才很多發現都是大家平時看到大樹時留下來的印象。那么生活中你曾經看到過的大樹與這照片上的有什么不一樣嗎?
2、學生匯報:(補充圖片上沒有的知識)
3、激發興趣:同學們的匯報內容真豐富,有的內容大家都看見過,有的內容有人還從來沒看見過,而有人可能從來都沒真正看過一棵大樹呢?想不想去仔仔細細地看一棵真正的大樹呢?
4、學生合作交流:為什么想看真正的大樹?(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的內容!會不會也有樹瘤?是不是也有小動物?是不是還有其它東西?)
5、小結:這樣帶著目的去仔仔細細看大樹的時候,我們的觀察活動就開始了。
6、小組合作交流:如果現在來到一棵大樹下,你想觀察什么?我們怎樣才能觀察到更多的內容?
三、觀察真正的大樹
1、交流匯報:引導孩子們交流在頭腦中制訂好的觀察大樹的個人計劃。(觀察內容、觀察方法、需要借助的工具等)
2、觀察注意事項:進入到草叢中,觀察大樹時,我們要注意什么?把觀察到的信息,我們該怎么辦?(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簡短的詞語、畫畫等方式記錄在觀察記錄本上)
3、研討:回教室后每小組互相交流各自的觀察內容,說說從不同的記載中如何體會到觀察的大樹是一個生命體。同時推選一位同學的記錄單張貼于科學活動專欄內供大家欣賞,其它同學的記錄單上交給老師閱讀欣賞。(張貼的記錄單要有典型特色)
四、課外延伸
1、總結:觀察一棵樹讓我們獲得了這么多的信息,觀察一棵樹讓我們發現了一個生機勃勃的生命世界,那么,觀察更多的樹呢?
2、課外作業:觀察跟課堂中不一樣的大數并做好記錄。
3、準備材料:記錄本、一張紙,一支鉛筆(蠟筆),一把軟尺,一個放大鏡。
【板書設計】
1、我看到了什么
觀察內容:樹枝、樹干、樹瘤等等
觀察方法:看、摸、聞、聽
借助工具:繩子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教案教案科學教案05-16
科學教案02-22
科學教案12-16
科學教案12-17
科學教案《賽車》04-07
實用的科學教案03-27
有關科學教案03-15
關于科學教案01-07
昆蟲科學教案01-09
學生科學教案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