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科學教案匯總六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科學教案6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科學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探索讓紙立起來的多種方法,發展求新求異思維。
2.培養幼兒探索科學的興趣。
活動準備
1.橡筋圈、積木、橡皮泥、回形針、筷子、杯子、白紙若干。
2.記錄表人手一張。
活動過程
1.嘗試讓紙立在桌上失敗,激發幼兒動手的興趣。
(1)引入活動師:老師想讓這張紙立起來,你們猜一猜紙能立起來嗎?
(2)組織幼兒討論:有什么辦法可讓紙立起來呢?
2.幼兒嘗試不用任何輔助材料讓紙立起來。
(1)啟發幼兒不用任何輔助材料讓紙立起來。
(2)幼兒講解演示自己的方法,與同伴交流。
3.幼兒不折疊紙張,嘗試借助材料讓紙立起來。
(1)教師介紹所提供的材料
(2)教師介紹記錄表的記錄方法
(3)幼兒操作:教師重點觀察幼兒操作情況,鼓勵幼兒用桌上老師提供的材料幫助紙立起來,看誰用的.方法多,而且和別人不一樣。
(4)幼兒講解演示自己的方法,與同伴交流。
4.延伸活動:提供厚薄軟硬不同的紙,讓幼兒進一步探索讓紙立起來的方法。
科學教案 篇2
設計意圖:
勺子是我們生活中最常用的飲食工具,在生活中我們通過觀察,對比、引導幼兒發現他們之間的不同,培養孩子學會思考,從小養成細致觀察的好習慣,激發孩子對事物的探索欲望和勇于探索發現的精神。
活動目標:
1、通過觀察、對比,發現勺子的大小、外形、材質與勺子用途之間的關系,了解勺子與生活的密切關系。
2、樂意根據勺子的結構發揮想象設計美觀實用的勺子圖案,體驗創新的樂趣。
3、對科學活動感興趣,能積極動手探索,尋找答案,感受探索的樂趣。
4、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在家觀察過各種勺子,了解過其各自的用途。
2、物質準備:“各種各樣的勺子”課件;各種外形、大小、材質不同的勺子;紙、彩筆。
活動過程:
一、大功臣“勺子”
1、今天老師要和小朋友一起進行一節科學活動,你們準備好了嗎?那我們就出發吧!小朋友們看看都有什么?
2、今天老師要和小朋友們說一說飲食工具里面的勺子
3、誰知道勺子能幫我們做些什么?(勺子的作用可真大)現在請每位幼兒選一把自己喜歡的勺子輕輕坐下來。好,現在請小朋友仔細觀察你手里拿的勺子是什么樣子的?
二、觀察、探索
1、勺子的結構:大大的腦袋叫勺子的頭、長長的尾巴叫勺子的把、抓手的地方叫勺子的柄。
2、瞧,現在的勺子各種各樣,(展示收集到的勺子)我們一起來仔細的摸一摸它們有什么感覺?再用你的小手去敲一敲,聽聽聲音,不同材質的勺子他們的聲音是不一樣的,我們來聽一聽。(找不同材質的勺子演示)
3、不同材質的.勺子他們的聲音不一樣,他們的作用也是不一樣的,水勺(裝水、盛水用的)一般我們都是塑料的,也有的貼的,水和鐵長時間會生銹,一般我們都用塑料的,但是炒菜用的或者盛飯用的勺子都是不銹鋼的、(因為塑料不耐高溫)面粉勺(裝面粉、盛面粉用的勺子)如:飯勺、飯勺兒:裝飯、盛飯用的; 湯勺、湯勺子:喝湯時盛湯用的(即湯匙); 炒勺:炒菜用的有柄鐵鍋; 掌勺兒:炒菜用的勺子;漏勺:瀝水用的勺子;
不銹鋼勺子:不生銹、耐用,但不防燙。(所以大的要配上木的或者是塑料的把)
陶瓷勺子:防燙,但易碎。
塑料勺子:耐用、防燙、輕便,但不耐過高溫度。
木頭勺子:防刮、防燙,但不耐過高溫度。
我們知道了不同材質的勺子,他們的作用是不一樣的。那我們看一看老師拿的這兩個勺子有什么不一樣?(大小不一樣,材質一樣)
三、幼兒嘗試
1、大小不一樣的勺子他們的作用也是不一樣的,老師在活動室里放了好多好多的容器,里面有水、面粉、豆子等等的東西,現在請小朋友自己嘗試用你手里的勺子去試一試,看看你的勺子適合在哪一種容器中盛東西。
2、你的勺子適合做什么?(幼兒自由說)
3、現在老師要來考考你(課件“把勺子和相應的食物連起來)
四、勺子的發明
這么有用的勺子是怎么發明的呢?
讓我來告訴你們吧:在很久很久以前,人們使用的工具很少很少。剛開始人們用手抓水稻和粟來吃,后來人們加上水煮成熱騰騰的粥飯后就沒辦法用手抓了。聰明的人們發現用吃完肉的動物骨頭上的小窩或者是貝殼可以舀粥喝,這就是最早的勺子了。后來人們為了讓勺子更實用、更美觀,通過設計現在更是用漂亮的勺子就制作出來了。
五、創意勺子
1、為了讓勺子更實用美觀,人們還把勺子把、勺子柄、勺子頭進行了變化,我們一起看看(欣賞課件讓幼兒討論為什么要設計成這樣,有什么作用)
2、幼兒設計自己喜歡的勺子。
3、、幼兒展示交流自己設計的勺子。
活動反思:
“看”“想”“說”為教學主線,通過大量直觀的勺子圖片和作品實物,引導學生了解鞋子的特點,使學生感受到鞋子的造型美和裝飾美,從而把視覺經驗轉化為實踐經驗,并通過動手“做”,創造出了各式各樣有趣的鞋,達到了教學目標。
課前讓學生在家長的協助下上網搜集有關勺子的知識,使學生對勺子有了一定的了解,為本課的教學奠定了基礎。本課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經驗,學生在課堂上的興趣很高,設計勺子造型獨特,色彩和裝飾美感很強,學生學得開心!兒童眼中的世界真是豐富多彩,設計的造型也是千奇百怪,充分表達了兒童愛美的內心世界,連平時看起來粗枝大葉的男生們這次作業也不錯,很心靈手巧。欣賞評價別人的作品時,孩子們很大方,對同伴的發言、創作評價很高,引起眾人的同感和共鳴。
我想要使課堂更有效就要重視平時每節課都要做好充分的課前準備,注意拓寬學生學習的知識面,注重每個教學環節的自然銜接,面向全體學生,運用豐富多樣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科學教案 篇3
一、教學目標。
1、組織和指導學生在經歷“制定方案——動手制作——不斷改進”的制作蠟燭鐘的活動過程,意識到科學成果的產生是一個需要不斷改進的過程。
2、經歷和指導學生在有結構的活動中,發現科學中的細節問題并加以修正。
3、引導和推動學生開展對計時工具的探究實踐活動,感受人類對時間的認識發展過程。
二、教學準備。
每小組粗細不同的蠟燭、一把尺子、一支黑色的記號筆、一張白紙、一個橡皮泥、一個蠟燭鬧鐘、一盒火柴、計時表、沙漏。
三、學生分析。
對于小學五年級來說,用蠟燭做一個能夠計時的工具,是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不會想到,但是制作起來又不是很難的活動。他們的動手能力強,但是發現問題和思考的能力一般。因此,本課的教學活動緊緊圍繞在“蠟燭鐘的設計方案有問題嗎”“怎樣讓你的蠟燭鐘計時更準確”“還有哪些因素干擾我們實驗結果”等一系列的關鍵性的問題,以及豐富多彩的體驗活動引導學生思維向深度廣度發展。
四、教學過程:
(一)前后課銜接,引出問題。
1、考考你,古人晚上用什么計時?
2、出示蠟燭。
用蠟燭來做一個蠟燭鐘,照明計時兩不誤,一舉兩得。今天我們就用蠟燭做一個夜間的計時器。(板書:夜間的計時器———蠟燭鐘)
(二)設計方案。
1、設計計時5分鐘蠟燭鐘。
(1)討論:先說說怎樣用蠟燭做一個能計時的蠟燭鐘。
(2)任務:做一個以一分鐘為單位計時5分鐘的`蠟燭鐘。
2、討論并思考:(出示討論內容)
要求:蠟燭鐘計時盡量準確。
①怎樣用一根蠟燭制作一個可以計時5分鐘的蠟燭鐘?
②需要哪些材料?
③畫出預計做成的蠟燭鐘草圖。
④討論并及時記錄在設計方案的表格中。
3、描述自己的設計:
哪個小組上來介紹自己組的方案,請其他小組認真,看他們方案是否科學合理。(要求蠟燭鐘設計草圖,并講清設計思路,再介紹選用的材料及各材料作用。)
4、完善自己的設計:
聽完匯報小組的介紹后,其他學生參與質疑,重點就方案設計的科學性和選材加以關注。在匯報小組和師生的討論辯析中形成一套比較科學的實驗方案。
5、教師關鍵性問題:
①有小組可能會采用觀察蠟燭燒5分鐘后長度,再取另一根標上長度。教師則及時引導:要是讓這一蠟燭可以計時一個小時或更長呢?這種方案明顯存在不足。能不能根據推理方法,先觀察某一段時間內蠟燭燃燒的長度,再推算出10分鐘或更長的長度?
②一根蠟燭就標一個長度,如果剛好讓10分鐘可以,要是讓計時7分鐘或7分30秒?怎么辦?
③每一小組根據這幾點反思整改自己組設計方案重新作一份設計草圖,并領取自己需要的研究材料。
(三)制作計時5分鐘的蠟燭鐘。
請同學們學生按照討論完善后的實驗方案進行制作蠟燭鐘,活動時間為7分鐘,(出示沙漏)老師用計時7分鐘的沙漏計時,現在開始。
分組制作蠟燭鐘。
(四)展示、評議蠟燭鐘。
1、哪一小組愿意向大家展示并介紹自己組的得意之做———蠟燭鐘?(要說清自己的制作過程,闡述自己的思路。)
2、接受其他小組的質疑。
(五)測試蠟燭鐘計時是否準確。
1、第一次計時比賽。
(1)要求:
想不想看看大家做的蠟燭鐘到底準不準?
下面我們來進行一個計時比賽。計時時間為一分鐘。為了公平起見,我們同時劃著火柴后共同倒數3個數,然后點燃我們的蠟燭鐘,如果你們認為燒到一分鐘了就想辦法把它熄滅,然后迅速舉起組牌示意,老師在這里用秒表計時。聽清楚了嗎?(計時比賽)
(2)公布比賽成績。
①關鍵問題:什么原因導致你們蠟燭鐘計時不準確?
②學生交流人為因素、材料影響、環境因素。
2、兩分鐘修正蠟燭鐘。
3、第二次計時比賽。
4、根據比賽成績分析修正以后的計時情況,哪些地方還需要改進。
(六)拓展延伸:制作蠟燭鬧鐘。
我們發現了很多影響蠟燭鐘計時準確的因素,經過我們的改進誤差縮小了,但是仍有一些地方需要改進。我們的祖先象你們今天這樣,在經過了千百年來不斷的改進中,才有了今天計時準確的鐘表。今天回家后每一位同學可以再仔細做做,可以換種材料做做:比如用流水做一個水鐘,用沙子做一個沙漏還可以用點燃的香(盤式蚊香、拜佛的香甚至香煙都可以),然后把自己的體會心得和大家以及老師分享一下,可以嗎?
今天,通過同學們的集體智慧,我們讓普通的一根蠟燭成為了一個可以計時的計時器,你們多了不起啊!但是老師想提出更高的要求,你們能在今天的蠟燭鐘的基礎上做出一個能報時的蠟燭鬧鐘嗎?想想怎么做?(看教學時間而定:如時間夠展開談,如時間不夠,作為課后延伸活動)
(出示蠟燭鬧鐘)老師這里有一個做好的蠟燭鬧鐘,相信你們一定能作一個比我更好的。下課。
五、課后反思:
在本節課準備過程中和在實施課堂教學后,讓我對科學課教學中的教師引領作用和點撥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下面就本節課教學設計和實施過程談一些我的教學感悟。
(一)實現學生的輻合型思維發展。
輻合型思維是當認知主體面臨一個認知問題的時候,通常注重考慮各種相關因素,收集盡可能多的相關信息,找出各因素之間的相互關系,最后提出一種解決問題的的具體方法。基于以上認識,本節課的教學設計緊緊圍繞實現學生的輻合型思維發展這一定位。因此,在本節課的教學環節的設計中充分創設了實現學生輻合型思維發展的時間和空間。從有結構實驗材料的準備,到“測試蠟燭鐘比賽—分析數據發現問題—修正問題——再測試——再分析數據—再發現問題”等教學設計。最終實現了:當學生面臨影響蠟燭鐘準確的因素的的認知問題的時候,學生通過查找各種相關因素(人為因素、環境因素、材料因素),找出影響蠟燭鐘準確與因素之間的關系,并通過思考最終得到解決影響蠟燭鐘的計時準確的方法(即:刻度要準;多次測量減小誤差;觀察要認真;及時點燃和及時熄滅等)。
(二)關鍵性的問題,引發學生有效率的探究活動。
教師在教學中的關鍵性問題,引領學生的思維走向,從而實現課堂的有效教學。本解課可分為五大版塊:設計方案;制作;驗證活動;查找影響因素;修正活動。其中在討論設計方案和驗證活動后的查找影響因素是本節課的關鍵環節。“怎么知道蠟燭一分鐘燒多長;刻度怎么標;還要注意哪些問題”等關鍵性的語言讓學生在茫然中在教師引領下一步步的邁上科學的階梯。又如學生在第一次測試蠟燭鐘的準確度以后,教師和學生共同查找干擾因素中,學生只是在蠟燭刻度上和計量準確上找原因,總是在材料因素的“圈子”里轉,“除了材料因素,還有沒有人為因素和環境因素的影響”,接下來的活動不用說都可想而知當時的課堂場景。
(三)取舍之間的課堂。
科學課的教學是有計劃的活動,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學習興趣、認知水平、思維特點、個性差異等都會給教學帶來不確定性,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教師在教學設計中要留有一定的空間,必須充分考慮會出現哪些情況,每種情況如何處理,并事先作出相應的教學安排,要求教師形成“彈性化”方案。在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中,我將制作蠟燭鐘作為取舍之間的教學環節。其實制作蠟燭鬧鐘對一個孩子來說是一個極富挑戰的活動,用簡短有限的時間來實現對它的設計和制作,我想不會在孩子腦中留下多深的印記。莫不如在教學的尾聲用富有挑戰性的語言,吊起學生們足夠的胃口,讓他們在課后的大量時間淋漓盡致發揮想象力完成這個活動。我想這樣的“舍”是為了“得”到學生更寬泛的思維發展,我們何樂而不為呢?
科學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知道地球上淡水的稀少和水資源的寶貴。
了解節約用水的方法。
活動準備
課件準備:“世界地圖”圖片;“節約用水”組圖。
活動過程
出示圖片“世界地圖”,引導幼兒了解海水的多和淡水的少。
——這是世界地圖,地圖上什么顏色最多?(藍色)
——其實地圖上還有比這個藍色要淺一些的淺藍色,找找在哪里?
——地圖上的淺藍色多嗎?
小結:地圖上的藍色很多很多,它們代表海洋。海水雖然很多,但是不能直接飲用。地圖上的淺藍色很少很少,它們代表河流、湖泊等,是淡水。我們日常使用的水是淡水。
組織幼兒討論,鼓勵幼兒想象沒有水的.后果,知道我們的生活和生命離不開水。
——如果沒有水會怎么樣?想象一下你家停水了,有哪些事不能做?(不能洗澡、不能洗衣服、不能沖馬桶、不能燒水做飯……)
——想一想,如果世界上沒有水會怎么樣?(植物會干枯、森林會消失、動物會口渴挨餓……)
小結:如果世界沒有水,不僅日常生活會變得很不方便,動植物、人類也不會存在。我們的世界離不開水。
出示組圖“節約用水”,引導幼兒了解節約用水的方法。
——水資源對我們如此寶貴,我們要怎么做才能更好地使用它呢?一起來學學如何節約用水吧。
——圖片上是什么水?(淘米水/洗衣水)
——點一點,看看它能用來做什么?(用淘米水澆花/用洗衣水沖馬桶)
——水龍頭/蓬頭的水怎么樣?(沒有關緊/開得太大了)
——動動手把它關緊吧/動動手把它調小吧。
小結:如果世界上沒有水,我們也無法生存。節約用水不該只是說說,更需要我們用行動證明。
活動延伸
家園共育
家長陪同幼兒觀看“寶寶巴士兒歌”——《節水歌》,了解更多節水方法,進一步增強幼兒的節水意識。
科學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了解木頭和玻璃的不同特性及用途。
2、通過觀察和觸摸活動,能探索木頭和玻璃的不同之處。
3、對周圍生活及探索活動感興趣。
活動準備:
經驗準備:幼兒能說出周圍物體的名稱,認識玻璃和木頭。
物質準備:
1、仿真娃娃一個,木制玩具及玻璃制品(水晶球、木頭小汽車、玻璃球、玻璃杯)木頭塊、若干木頭制品和玻璃制品的圖片、四盆水和四塊抹布。
2、制作PPT:木頭和玻璃制品的圖片若干。
活動過程:
一、感知木頭和玻璃的不同特性。
1、師:今天娃娃過生日,老師準備了兩個玩具送給她?你們看,這是什么?(出示水晶球)這又是什么?你們知道這個水晶球的外殼是用什么做的嗎?(出示木頭小汽車)那這輛小汽車是用什么做的呢?
2、師:老師發現玻璃做的水晶球稍微要重一點,而木頭做的小汽車要輕一些,玻璃和木頭還有好多不一樣的地方,下面老師在后面的桌上為你們準備好多木塊和玻璃杯,請小朋友們去摸一摸、捏一捏,用眼睛仔細看一看,還可以玩一玩,然后到前面來告訴老師你發現了什么?來,小朋友們,我們四人一組來玩一玩吧!(鼓勵幼兒大膽講述自己的發現)
3、師:寶寶們,請你們坐到前面來告訴老師你們玩了木塊和玻璃杯以后發現了什么吧?通過你們的小手和眼睛,你們發現木頭和玻璃有哪些地方不一樣?(引導幼兒比較木頭和玻璃的不同之處)教師小結:玻璃是透明的,木頭是不透明的,玻璃摸上去是滑溜溜的,木頭摸上去的粗糙的、硬硬的。
二、幼兒操作實驗,感知木頭和玻璃在水中的不同。
1、師:其實木頭和玻璃還有一個地方不一樣,如果把玻璃球和木塊放到水中,大家猜一猜,會怎么樣?下面老師就請寶寶們親自動手做這個實驗,老師在后面的'每個桌上放了一盆水,盒子里面有玻璃球和木塊,請寶寶們放玻璃球和木塊的時候要輕輕地放入水中,然后觀察它們有什么不一樣。過一會再到前面來告訴老師你的發現,好嗎?(教師指導幼兒做實驗,提醒幼兒不要弄濕衣袖。)
2、幼兒操作實驗,將玻璃和木塊放入水中觀察。
師:現在請寶寶們告訴老師你發現了什么?(鼓勵幼兒相互介紹過程和結果)小結:木頭是浮在水面上的,玻璃珠沉在水底。
三、了解木頭和玻璃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1、師:在我們生活中,你們還見過哪些東西是木頭或者玻璃做的呢?
啟發幼兒想象各種木制品和玻璃制品,如:木頭做的東西有桌子、椅子、梳子、床等,玻璃做的東西有玻璃杯、鏡子、玻璃窗、玻璃瓶等。
2、出示PPT,欣賞木頭制品和玻璃制品的圖片。
四、了解木頭和玻璃的特性后,教育幼兒如何使用它們。
師:木頭做的物品雖然很結實,但是它們也怕尖尖的東西去傷害它們,所以平時我們不能用指甲和小刀去劃木制的物品。還有玻璃做的物品容易摔碎,所以我們拿玻璃做的物品時要輕拿輕放,萬一摔碎了你們也不要用手去撿,等爸爸媽媽來處理。你們記住了嗎?好,請寶寶們回去后和你的好朋友一起說說周圍還有哪些物品是木頭或者是玻璃做的。寶寶們,再見!
活動反思:
《新綱要》中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木頭和玻璃是幼兒生活中常見的兩種物品,用途很廣泛,但是幼兒很少去比較它們之間的不同特性。本次科學活動通過幼兒的兩次觸摸活動和講述,引導幼兒探索木頭和玻璃的不同之處及用途。在活動中,幼兒對實驗活動非常感興趣,但是也有幼兒對老師提出的“透明”這個詞有點陌生,我接著用窗戶上的玻璃進行了講解,通過玻璃我們能看到外面的景色,說明玻璃是透明的。最后啟發幼兒繼續探索周圍生活中木頭或玻璃做的物品。
科學教案 篇6
教學目標預設:
1、根據活動的經過,能寫出自己的真實感受;
2、初步學會能根據自己的獨特感受來命題;
3、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激發學生愛科學的興趣。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老師表演小魔術
1、瞧,老師,今天帶來了什么?
讓學生觀察說一說;
2、看到這些,你們猜一猜,老師會干些什么呢?并說說這樣猜
的根據;
3、看清,這是什么?(讓學生說,然后讓學生聞)
4、請看仔細,我要把這瓶水,變成飲料(老師變魔術)
5、變成了什么?看到這橙汁,你有什么想法嗎?
6、還記得我剛才是怎樣變的嗎?(生說實驗過程)
7、此時,你們有什么夸獎的話送給老師嗎?(板書神)
8、還想說些什么話,提些什么問題嗎?
二、學生表演魔術
1、橙汁好喝、牛奶更有營養,接下來我們變一些牛奶怎么樣?
2、這下,老師不變了,叫兩位學生來變。誰來?
3、出示器材,讓上臺的學生觀察,說。(然后讓其余學生檢驗他倆說得是否真實)。
4、學生變牛奶(用吸管向瓶里吹氣)
師提醒:同學們,注意他們兩個是怎樣吹的?再觀察瓶子里有什么變化?你還聽到了什么?你心里有什么想法?然后,再瞧瞧同學們有何表現?
5、學生說話(按上面的問題進行)
6、老師不但自個兒會變飲料,還讓同學變出牛奶你們說神不神?
三、抓住時機,揭示科學道理
1、其實,世界上所有魔術都是假的,當然老師今天的魔術也不例外,能使水變顏色的是化學反應。變橙汁的水,我起先就放了一種化學藥品,后來趁你們不注意時,又放了一種藥品,然后搖幾下,兩種藥品反應就產生了橙汁。這牛奶是怎么回事呢?它也是兩個物質進行了反應而成的.。開始的水是石灰水,石灰水能與二氧化碳反應產生白色沉淀物,這二氧化碳氣體哪里的,就是同學們剛才嘴里吹出的氣呀!
2、老師還神嗎?那是什么那么神奇呢?(科學)
3、此時,你有什么想法或感慨呢?有話想說嗎?(讓學生說)
四、根據自己的獨特體會,自由擬題
1、同學們,學到這里,你們肯定有很多感受、有許多話要說吧,如果把這感受的經過寫下來,就是一篇作文了,這下,老師要請教同學們,如果讓你寫一篇自己最想說的或感受最深的作文,你會擬什么題目呢?
2、學生擬題。
3、交流題目。
4、針對題目,作適當寫作指導(你們覺得怎么樣的文章才算是好文章?指出這次作文的要求就是寫出真實感受)。
五、學生作文
(播放輕音樂、師巡回指導)
六、講評
1、出示個別作文,全班講評
2、指名說說自己認為寫得特別好的詞句(特別是感受方面的)
七、向課外延伸
同學們,告訴你一個秘密,你們如果繼續吹,這牛奶還會變回清水,你們不防回家試一試,也許還有許多話想說,還有許多話想寫。
板書:
老師神奇!!!?科學神奇!!
水橙汁
水牛奶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教案教案科學教案05-16
科學教案12-16
科學教案12-17
科學教案02-22
火科學教案10-25
科學教案《賽車》04-07
關于科學教案01-07
昆蟲科學教案01-09
冬天科學教案02-14
科學教案四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