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囗另类BBWSeⅹHD,av狼论坛,精品一卡2卡三卡4卡乱码理论,体育生gv老师浪小辉3p警察

小學科學五年級教案

時間:2024-07-30 14:57:31 其它教案 我要投稿

【熱門】小學科學五年級教案15篇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教案要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學科學五年級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熱門】小學科學五年級教案15篇

小學科學五年級教案1

  教學目標:

  1,能進行簡單的分解光的實驗和光的混合實驗

  2,能根據研究的需要選擇相應的研究方法和實驗工具

  3,能夠對陽光的分解和單色光的混合進行認真細致的觀察

  4,能大膽想象陽光的色彩

  5,愿意和同學合作進行關于顏色的探究活動

  6,認識太陽光是由多種顏色的光混合而成的,這些光按一定的比例混合也能形成白光

  7,知道利用三棱鏡可以分解陽光

  8,了解人工制造彩虹的方法

  教學重點:目標:1,6

  教學難點:目標2,8

  教學準備:三棱鏡,水槽,水,小鏡子,活動手冊,牛頓盤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師:天空中神奇美麗的彩虹令人神往,我們能不能制造出這樣的彩虹呢

  二、做一個水棱鏡

  1,師演示三棱鏡分解陽光的'實驗

  師介紹分解陽光的'方法和工具

  認識光譜中各種顏色的光

  尋找太陽光譜的規律

  2,用水棱鏡分解陽光

  讓學生制作水棱鏡,

  讓學生思考想辦法用水棱鏡制造彩虹,

  看看水棱鏡分解出的太陽光譜的特點

  3,拓展活動

  讓學生交流在生活中看到的彩虹,思考并討論彩虹的形成原因

  三、制作牛頓盤

  師:太陽光被三棱鏡分解成不同顏色的光,那么這些光還能混合成白色的嗎?

  討論:用什么方法可以混合太陽光譜中各種顏色的光

  學生制作牛頓盤:制作完成牛頓盤,探究組合產生的效果,交流探究活動中遇到的困難和發現

  讓學生討論設計一個實驗,研究如何有單色光混合到白色光

小學科學五年級教案2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水受熱時體積膨脹,受冷時體積縮小,我們把水的體積的這種變化叫做熱脹冷縮。

  過程與方法:

  1、改進實驗以達到更好的實驗效果。

  2、用科學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現象。(比如瓶裝水為什么不裝滿)。

  教學重點

  經歷對液體熱脹冷縮性質的探究過程。

  教學難點

  能設計改進實驗裝置,使之能提供明顯可見的實驗現象。通過實驗探究,知道液體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教學準備 為每組準備:平底燒瓶,玻璃管,橡皮塞; 冷水,熱水,溫度計、紅墨水、滴管。為全班準備:多種瓶裝和盒裝的液體。

  教學過程

  活動一:水的體積變化的觀察

  觀察:冷水變成熱水后水面的變化

  教師演示:把氣球皮包口的裝滿水的大試管放進熱水中,會看到什么現象

  (預設:通過實驗學生不能清楚進行表述,從而引出如何清楚地觀察到水在受熱和遇冷后的體積變化)

  研究:清楚地觀察水在受熱和遇冷后的體積變化

  1、師:通過氣球皮的鼓起程度,我們無法判斷這兩杯水的冷熱了,老師給大家提供了以下的材料(一一出示):杯子、試管、瓶塞、細管、紅墨水、滴管。你們能用這些材料來設計一個實驗,看看水受熱會發生變化嗎?等會請小組討論一下,并思考這兩個問題:老師給大家提供的紅墨水有什么作用?用一根細管子有什么好處?

  2、小組討論、完善實驗方案。

  小結:我們知道了水受熱后體積會膨脹。

  師:我們通過實驗發現了水受熱,體積發生了變化,會膨脹。那么水遇冷后又會怎樣呢?你們想怎樣做?實驗時我們觀察什么?(學生簡單說明)

  5、學生實驗。

  6、小組匯報實驗情況

  小結:我們把水受熱體積膨脹,遇冷體積收縮的這種性質叫做水的熱脹冷縮(板書:熱脹冷縮)。

  活動二:觀察其他液體的熱脹冷縮現象

 1、水有熱脹冷縮的`性質,那其他液體有沒有這種性質呢?除了水,你還知道有哪些液體?

  2、老師這里給大家提供了紅茶、果汁、牛奶(出示)小組可以選擇你們最感興趣的一種來實驗。用同樣的方法來實驗,觀察和水的實驗現象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3、學生選擇液體來實驗。

  4、小組匯報實驗情況你們組是用什么液體來實驗?實驗看到什么現象?說明這種液體有什么性質?

  (有了水熱脹冷縮實驗的基礎,這里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并讓學生自主提出實驗觀察點,理清實驗的思路。)

  5、歸納總結: 通過實驗,我們發現液體受熱和受冷后有什么共同的性質?

  小結:像醋、飲料、醬油等等,液體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板書:液體的熱脹冷縮)

  拓展:出示一瓶水、飲料。去超市買飲料,本想挑選一瓶裝滿的飲料。但是卻發現貨架上的瓶裝飲料都沒有裝滿,這是什么原因呢?

  (讓學生學以致用,解決問題“瓶裝的液體為什么不裝滿?”,加深學生對液體熱脹冷縮的認識。)

  板書設計

  液體的熱脹冷縮

  水

  醋 受熱 體積膨脹 熱脹

  果汁

  醬油 受冷 體積縮小 冷縮

  牛奶

  液體 熱脹冷縮

小學科學五年級教案3

  【實驗目的】

  1、用控制變量的科學方法,探究物體沉浮的原因。

  2、學習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響沉浮的因素。

  【教學重點】

  用控制變量的科學方法,探究物體沉浮的原因。

  【教學難點】

  學習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響沉浮的因素。

  【教學準備】

  小組實驗一:物體7種,分別是小石塊、泡沫塊、回形針、蠟燭、帶蓋的空瓶、蘿卜、橡皮。

  小組實驗二:水槽,一套相同體積不同質量的小球,一套相同質量不同體積的立方體,實驗報告單。

  小組實驗三:水槽(與實驗二共用),小瓶子,沙子若干,實驗報告單。

  【教學過程】

  一、分析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規律:

  1、導入:我們已經知道,同一種材料構成的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與它們的輕重、體積大小沒有關系。那么,不同材料構成的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與它們的輕重、體積大小有關系嗎?

  2、按體積大小順序排列七種物體,再標出它們在水中是沉還是浮。想一想,物體的沉浮和它的`體積大小有關系嗎?

  3、按輕重順序排列七種物體,再標出它們在水中是沉還是浮。想一想,物體的沉浮和它的輕重有關系嗎?

  (說明:兩次排列,隱含著如何整理信息的教學意義,在本課教學中主要作為下面活動的契引,故不專門安排記錄單,僅用實物演示的方

  4

  法完成,其中表示沉浮可在排列后把浮的物體位置上移沉的物體位置下移即可。)

  4、當我們對這些物體進行比較時,為什么看不出它們的輕重、體積大小與沉浮之間的關系?

  二、控制其他因素進行研究:

  1、引導:當遇到這種情況時,科學家往往采用控制其他因素不變的方法,來研究某一個因素是否對物體產生作用。今天老師就為大家準備了兩套特殊的材料,希望各位同學都能成為一個優秀的小科學家。

  2、出示材料:一套相同體積不同質量的小球,一套相同質量不同體積的立方體,讓學生推測它們在水中的沉浮,并填寫在實驗報告單上。

  “沉浮與什么因素有關”實驗報告單

  第( )小組

  實驗一:相同體積不同質量的小球的沉浮(從重到輕排列) 小球 1號 2號 3號 4號 5號 我們的發現: 預測 結果

  實驗二:相同質量不同體積的立方體的沉浮(從小到大排列) 立方體 預測 結果 1號 2號 3號 4號 5號 我們的發現:

  3、小組領材料,實驗觀察,記錄分析。

  4、組織交流:從這兩組材料的實驗中,我們得出什么結論?

小學科學五年級教案4

  教學目標

  1、認識家鄉池塘中的常見魚類,能說出它們的名字。

  2、觀察、實驗、記錄并歸納典型魚類的外形及行為特點。

  3、能根據提出的問題作出合理推測,提出探究活動的大致思路,能用語言較清晰準確地描述魚類的外形及行為特點,能利用表格整理記錄有關研究結論。

  4、知道科學探究涉及提出問題、解答問題,能將自己研究的結果與已有的科學結論作比較,體驗科學探究中運用證據、邏輯推理、想象建立假設和推斷、理解事物及現象的重要性。

  5、樂于與他人合作與交流,通過探究,討論歸納魚類共同特點。實際生活中能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對魚類及相關行為作出判斷和解釋。

  6、能將魚類特點與池塘環境相聯系,知道魚的外形及行為特點與它生活的`環境是相適應的。

  教學準備

  1、池塘魚類的種類、外形特點、生活方式等相關掛圖或課件。

  2、水槽(或玻璃魚缸)、瓷盤、鑷子、紗布條、塑料繩、木片、滴管、水、家鄉池塘中的典型魚類(如鯽魚)、毛巾或衛生紙。

  3、各種水生動物(不一定是魚類)的圖片或課件。

  4、家鄉池塘中的小型魚類活體。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搜集信息資料

  (1)出示圖片或播放課件:同學們,這是我們家鄉的池塘中生活的幾種魚,誰知道這是幾種什么魚?

  (2)在我們家鄉的池塘中,還生活著哪些魚類?(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將有爭議的動物板書在黑板一側,在后面的學習中重新歸類)。

  (3)各種魚的大小、形態、生活方式不盡相同,可為什么人們把它們都叫魚呢?關于魚你還知道一些什么?

  二、提出研究問題

  1、教師出示并簡介魚類活體,安排學生觀察鯽魚的外形特點,為下一步研究活動做準備。

  師述:鯽魚是魚類的典型代表,它在外形上具有什么特點呢?請各小組認真觀察魚的外形、身體表面長有什么、魚鰓的形態等。同學們若對鯽魚其它外形特點感興趣也可以進行觀察,觀察之后將結果記錄在“我們的發現”表格里

  2、分小組進行觀察、討論、記錄。

  3、小組匯報觀察記錄結果。

  4、教師小結,然后出示圖片、展示課件或讓學生對照水槽中的鯽魚閱讀課文26頁上圖內容,認識魚的各種鰭。

  5、你能根據魚的外形特點,對魚如何運動、怎樣呼吸和運動,大膽做出自己的推測和設想嗎?怎樣證明自己的推測?

  三、制定研究方案

  1、教師出示并簡介各種學具,告訴學生這些學具主要用于觀察研究魚的運動和呼吸方式。

  2、各學習小組制定“魚靠什么游泳”、“魚如何呼吸”的研究計劃和步驟,預測研究結果。

  3、各學習小組匯報研究方案和預測,相互質疑、修改完善研究方案。

  四、開展科學探究

  1、分小組按照研究方案先進行“魚靠什么游泳”、“魚如何呼吸”的觀察研究,并將結果記錄下來,在“我們的發現”表格中。

  2、小組匯報實驗觀察記錄結果。

  3、教師對本節課的學習進行簡要小結和講評。

  第二課時

  一、(接上節課)開展科學探究

  1、你對魚還有哪些感興趣的問題?用什么辦法研究解決我們感興趣的問題?(教師根據學生表述進行板書)。

  2、根據實際,各小組選擇一項大家都感興趣的研究項目,同時制定研究計劃和步驟。

  3、分小組匯報研究方案,相互質疑、修改完善研究方案。

  4、分小組對選擇的研究觀察項目進行研究,并將結果記錄下來。

  5、小組匯報實驗觀察記錄結果,集體討論,統一意見。

  二、總結與交流

  (1)分小組歸納整理:“作為魚類代表的鯽魚在外形和生活、行為方式上有哪些特點?”

  (2)拿鯉魚與草魚、團頭魴、鯰魚等家鄉水池中常見魚類進行對比,看看鯉魚有什么特點是它們共有的?

  (3)分小組匯報“魚類共同特點,”各小組進行交流、辯論,將大家共同的觀點記錄在課本空框中。

  三、應用與實踐:

  (1)出示各種水生生物圖片實體或展示課件,辨別出其中的魚類,并能分析說出其中原因。如果時間允許可以增加一點相關內容供學生辨別。(自然水域中生活著許多動物,有的名稱中還有一個“魚字”,如甲魚、鯨魚、鱷魚、娃娃魚等,可它們不是魚類;有的名稱中沒有“魚”字,可它們屬于魚類,如泥鰍,海馬等)。

  (2)課外在家長的帶領下觀察家鄉池塘中各種魚類的生活情況,看一看除了課堂上所了解的魚類特點外,還有哪些特點是魚類共有的?與此同時通過現場觀察、比較、取回水樣研究、查閱資料、請教專家等方法,了解池塘水質對池塘中水生生物有什么影響(詳見課本41頁),填寫“自由研究”調查表。

小學科學五年級教案5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能夠在比較現代自行車與過去自行車的差別中發現自行車的傳動方式。

  2、能夠通過觀察和實驗發現一些傳動裝置的結構和作用。

  3、能夠對兩種傳動方式進行比較。

  4、會組裝鏈條傳動和齒輪傳動的方式。

  知識與技能:

  1、知道什么是傳動裝置及傳動裝置的作用。

  2、知道鏈條傳動和齒輪傳動的結構和功能。

  3、了解自行車是怎樣傳動的。

  4、認識玩具和常見機械的傳動裝置。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樂于進行有關傳動的研究活動。

  2、能夠留心觀察所見到的機械傳動方式。

  教學準備:

  自行車、齒輪、鏈條、皮尺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集中話題

  1、你們知道自行車為什么會向前進嗎?

  2、交流。

  3、比較兩種自行車的差別。

  4、重點觀察現代自行車。

  5、讓學生交流使自行車向前進的.動力來源。

  6、教師講解部分結構,齒輪、鏈條。

  二、探索和調查

  1、自行車是如何利用齒輪和鏈條行進的,請學生畫出示意圖。

  2、展示、交流示意圖。

  3、制作鏈條傳動的模型。

  4、展示制作的模型。

  5、講解鏈條傳動的概念。

  6、讓學生解釋,鏈條傳動需要哪些基本構件。

  7、讓學生說,鏈條傳動的作用。

  8、如果沒有了條,兩個齒輪之間可以構成簡單機械嗎?

  9、出示齒輪傳動裝置。

  10、講解齒輪傳動的構成和名稱。

  11、比較齒輪傳動和鏈條傳動的區別。

  12、觀察傳動裝置的正轉和反轉。(大輪帶小輪和小輪帶大輪的區別)

  13、齒輪傳動和鏈條傳動在生活中分別適用于什么地方。

  三、回顧和解釋

  1、研究自行車蹬一腳踏板,后輪轉幾周。

  2、量量自行車車輪轉一圈,在地上行進多長距離。

小學科學五年級教案6

  教材分析

  《傳熱比賽》是科教版小學科學五年級下冊第7課。本課是學生在認識了什么是熱,熱在冷水和熱水中怎樣傳遞之后的基礎上為進一步認識熱傳遞的性質而設計的。這課與后面的《設計制作一個保溫杯》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通過本課的`學習,能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本課的重點和知識特點及熱傳遞的特征和實際應用。通過難點有利于培養學生設計實驗方案,進行實驗和整理信息得出結論的能力。

  學情分析

  本課的教學,都是以生活經驗為線索來研究的。因此,根據學生喜歡自己動手,愛提問的情感和行為特征,展開相應的活動,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制定計劃,觀察、實驗、搜集整理信息,思考與歸納,表達與交流等方面的探究能力。

  教學目標

  1、了解熱傳遞的特點,并能區別熱的良導體和不良導體,能理解熱傳導的特點。

  2、能設計實驗要研究的問題,并能通過分析實驗現象得出結論。、能舉出生活中更多的熱傳導的例子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難點:指導學生認識熱傳導的特點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 提出問題

  1、教師出示一把小勺,讓學生摸摸勺把兒,有什么感覺?

  2、學生猜測后摸摸。

  3、對比實驗:老師把勺子放到熱水里,過一會兒在摸摸勺把兒,有什么感覺?

  4、提出問題:勺把兒是怎樣變熱的?

  5、講述:熱水把熱傳到勺把兒上,那么熱在物體中是怎樣傳遞的呢?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這個問題。

  (二)猜想假設 設計方案

  1、猜想:熱在物體中是怎樣傳遞的?

  2、設計實驗方案

  3、交流、完善實驗方案

  (三)實驗操作 觀察匯報

  1、出示實驗注意事項

  2、實驗操作

  3、觀察記錄

  4、匯報交流

  (四)討論分析 得出結論

  1、分析:火柴為什么從一端依次掉下?

  2、討論:熱在物體中是怎樣傳遞的?

  3、總結實驗結論

  熱從溫度高的地方傳向溫度低的地方

  4、播放課件:熱傳遞。

  5、聯系生活,解決問題

小學科學五年級教案7

  工具——人類的幫手

  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目標:

  能具體分析某一類工具的發展過程和發展趨勢。

  科學探究目標:

  1、能設計一種標準對知道的工具進行分類。

  2、能與其他同學共同研究、發現技術的發展對工具發展的影響。

  3、能對某種工具在結構和功能上存在的問題或不足提出具體的改進意見或方案。

  4、能根據生活或學習的某種具體需要,獨立或與其他同學合作設計一種工具。

  5、能從不同的角度設計調查問卷,考察自己設計工具的市場效益。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能說明自己在做同一件事情是,使用與不使用工具的體會。

  2、能把調查結果與其他同學交流。

  ST-SE

  1、能從效率、省力、效果等方面說明使用工具的好處。

  1、 能說明技術的發展促進了工具的發展——結構日益復雜化、功能得到了極大加強;同時工具的.發展也促進了技術的發展。

  教學準備:

  開瓶器、鉗子、剪刀、鐵絲、未打開蓋的瓶子、白紙、投影儀、繩子、布條或紙條、分類結果記錄表、不同類工具的圖片資料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引入活動

  師:人的身體不如大象強壯,力量不如牛馬強大,牙齒不如猛虎雄獅鋒利……但人的智慧卻比其它動物高得多,人們發明和使用工具。工具的發明和使用是人類能夠做許多其它動物不能做的事情。你知道哪些常用工具?它們對人類有哪些幫助?把你知道得寫下來。

  每組一張白紙,小學生分組統計各種工具及對人類的幫助。(3分鐘)

  小組代表匯報本組的統計結果,師把各種工具用統計大表展示出來,

  評價并表揚優勝小組

  二、體驗工具對我們的幫助

  師: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一些問題比如,切斷鐵絲、撕開布條、觀察細小物,在解決這些問題時,使用和不使用工具有什么不同嗎?讓我們動手試一試。

  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體會使用工具與不使用工具的區別。

  師提示:

  1、注意安全

  2、確保在比較過程中所用的材料相同,只是使用工具與不使用工具這組變量。

  生分組活動,師巡視指導。

  師生交流使用工具與不使用工具的不同感受

  課上練習

  所做事情 是否需要工具 所需工具的名稱

  開鐵罐頭盒

  冷凍食品

  去遠方旅游

  觀看星空

  隨時了解國外

  小朋友的信息

  做健康檢查

  師生交流答案,并說說自己選擇這一工具的原因。(從所需要的工作時間,用力大小,工作效果等方面說一說工具能給我們帶來那些便利?)

  三、給工具分類

  師出示寫有各種工具的統計大表

  師:工具有很多種類,不同種類的工具作用也不一樣。例如望遠鏡能幫助我們望得更遠,飛機能幫助我們飛得更快更高,讓我們試著把這張表中的工具分分類好嗎?

  生以小組為單位制定分類標準,并設計記錄表

  生匯報各組的分類標準,師相機指導以幫助學生確立合理的分類標準。

  學生在小組內分類

  交流展示分類結果,并試著說明理由。(不需要統一或唯一的答案,只要學生的標準結果有一定道理就行)

  四、小結談收獲

  五、布置作業

  以小組為單位,就某一類工具,搜集準備一些不同時期工具的圖片或資料,了解這類工具的發展過程。

  第二課時

  一、工具的發展歷程

  課前安排:以小組為單位,就某一類工具,搜集準備一些不同時期工具的圖片或資料,了解這類工具的發展過程。

  師生交流各種工具的發展史并討論工具的發展趨勢。

  師:工具的發展如此之迅速,式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密切相關的,以自己選的工具為例,談談技術是怎樣促進工具發展的。

  師生交流

  二、工具的改進

  師:工具給了我們很多幫助,但生活中使用工具時總會有些不方便的地方,它們在結構和功能上有哪些優點和不足,把你知道的和大家說一說。

  學生用用頭腦風暴的形式列舉各種工具的優點和缺陷

  鼓勵學生得質疑精神,(列舉一些科學家的發明就是從找缺點找問題開始的,引導學生向科學家學習)

  生完成自己的改進方案

  師生交流改進意見

  三、布置作業

  1、繼續完善自己的改進方案

  2、市場調查,了解自己的改進工具是否受到歡迎。

小學科學五年級教案8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綠豆種子發芽需要適量的水和相宜的溫度。

  過程與方法:學習整理收集到的數據,依據數據得出科學的結論。

  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到對比實驗、嚴格控制實驗、重復實驗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通過實驗知道綠豆種子發芽需要水和相宜的溫度。

  【教學難點】學習整理收集到的數據,依據數據得出科學的結論。

  【教學準備】實驗計劃單和實驗記錄表,實驗信息統計表。

  【教學過程】

  一、分組匯報實驗中的發現:

  預設:

  1、(我們的種子都發芽了嗎?為什么?學生回答后,準備填實驗記錄)。

  2、我們的種子為什么沒發芽?(找岀原因填在實驗報告里)

  二、整理分析實驗信息:

  1、組長分發實驗信息統計表,填好表后,由組長負責收集把實驗組和對照組的.信息分類。

  2、分析實驗信息:

  (1)實驗組和對照組的數據有什么不同?

  (2)從實驗數據中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嗎?

  (3)實驗結論和我們實驗前的預測一致嗎?

  三、交流實驗信息:

  1每組分對照組和實驗組向同學匯報,認真聽取介紹他們的實驗方法和獲取的信息。

  2、和其他的小組交流,了解他們在實驗中有什么發現,聽聽他們怎樣用數據來解釋實驗結果的。

  3、匯集全班同學的實驗,分析綠豆種子發芽需要的條件。對大家有異議的內容進行辨析。

  4、小結:綠豆種子發芽的必需條件是溫度、水和空氣。

  四、種植綠豆芽:

  1、引導:已經發芽的綠豆芽怎么處理?

  2、確定任務:把綠豆芽種植在花盆中,放到適合的地方,讓綠豆芽生長一段時間。

  3、猜測哪些條件會影響綠豆芽的生長。

  4、建議對綠豆芽的生長做觀察日記或者記錄。

  五、閱讀并記錄、

  1:種子發芽的基本條件是:

  1、是溫度。種子萌發的最低溫度為6-7℃,12-14℃能正常發芽,最適溫度為20-25℃,最高為35℃。

  2、是水分。一般需吸收相稱于種子自身風干重的120-140%的水分才能萌發。

  3、是充足的氧氣。

小學科學五年級教案9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氣體受熱以后體積會脹大,受冷以后體積會縮小。

  熱脹冷縮現象與物體內部微粒的運動有關。

  過程與方法:

  1、用多種方法觀察空氣的熱脹冷縮現象。

  2、用文字或圖畫進行描述和交流。

  3、嘗試用“模型”解釋現象。

  情感、態度、價值觀:

  對熱現象產生更濃的探究興趣。

  教學重點

  用多種方法觀察空氣的熱脹冷縮現象

  教學難點

  觀察空氣體積變化的方法設計、用“模型”解釋熱脹冷縮現象

  教學準備

  為每組準備:燒瓶、L型玻璃管;熱水、常溫水、冰水;錐形瓶,氣球、紅墨水。

  教學過程

  一、觀察空氣是否熱脹冷縮

  1、引入

  水和許多液體都有熱脹冷縮的性質,空氣是否也會熱脹冷縮呢?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空氣在受熱或受冷后,體積會怎樣變化?(學生討論推測)

  2、空氣受熱受冷后體積的變化研究

  師:空氣是流動的,又是看不見的,我們如何實驗才能清楚地看到空氣受熱受冷后體積的變化呢?

  (1)學生分組討論,設計實驗方案

  (2)交流實驗方案,確定方法。

  (3)分組實驗,教師巡視指導。

  (4)交流、討論。

  (5)小結:通過實驗我們發現:空氣受熱以后體積會脹大,受冷以后體積會縮小。

  (預設:空氣的熱脹冷縮現象非常明顯,同時也能比較出液體和氣體熱脹冷縮的區別)

  二、怎么解釋熱脹冷縮現象

  1、 師:溫度變了,水和空氣的體積都會發生變化,這是怎么回事?當我們緊挨著站在教室中間,和每個人都起勁地在教室里跳躍時,哪種情況下占據的空間大?

  2、模擬空氣“微粒”運動的.游戲。

  3、交流:從游戲中我們明白了什么?

  (預設:這個游戲指向了對物體熱脹冷縮性質的本質解釋,學生只有實踐、體驗過了,才能理解其中的意義所在。)

  板書設計

  空氣的熱脹冷縮

  受熱 體積脹大

  空氣 熱脹冷縮

  受冷 體積縮小。

小學科學五年級教案10

  教材分析

  《研究磁鐵》是蘇教版小學科學五年級(上冊)《電和磁》單元的第4課內容。

  研究磁鐵這一內容具有極強的探究價值,它可以給學生提供大量的探究機會。使學生充分經歷探究的過程,訓練其思維,同時逐步培養學生良好地實驗習慣。與此同時,激發他們探究問題的興趣,提高探究問題的能力。最后通過這一系列有效的探究活動,使學生對磁鐵的性質有更多的了解。

  根據以上分析,我對教材進行適當的重組,把這節課分為兩個課時來講解,其中第一課時的內容有:1、情境導入,激發興趣;2、分四個層次探究磁鐵的基本性質;3、課堂小結;4、進行課堂練習;5、課后作業的布置及要求;第二課時的內容有:1、通過實驗驗證,了解磁化現象;2、利用磁鐵的'性質,制作簡易指南針;3、作業展評:磁鐵玩具;4、課堂小結。

  學情分析

  在進行本課學習前,五年級的學生對磁鐵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有著較豐富的生活經驗,這對本課的學習起到一定的鋪墊。學生對于磁鐵比較感興趣,但對于磁鐵的一些性質還處于比較模糊的階段,或許僅僅是停留在磁鐵能吸鐵這一層面上。為此,通過本課的學習,一方面讓學生對磁鐵有一個較全面、深入的認識;另一方面,著重引導學生能關注身邊常見的一些事物、現象,平時能多問自己幾個為什么,能自覺地展開一定的研究,畢竟科學的大課堂還是在我們平時的生活中。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能夠設計實驗探究出磁鐵的性質;

  2、能利用各種方法測量出兩塊磁鐵磁力的大小;

  3、能夠測出隔著物體以后,磁鐵磁力大小的變化;

  4、能夠對磁鐵在生活中的用途作相關的解釋;

  5、能制作磁鐵及磁鐵玩具。

  科學知識:

  1、知道磁鐵的一些基本性質;

  2、知道磁鐵間同極相斥、異極相吸的規律;

  3、知道磁鐵磁力大小的一些測量方法;

  4、了解隔著物體以后,磁鐵磁力大小的變化規律;

  5、知道指南針的作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對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磁現象有濃厚的興趣;

  2、意識到磁現象給人們生活帶來的好處;

  3、樂于探究、善于發現。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認識磁鐵的基本性質。

  難點:用實驗探究磁鐵的各種性質

小學科學五年級教案11

  一、教學目的:

  1、指導學生通過研究晝夜的變化,認識晝夜的變化是由于地球的自轉形成的。

  2、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以及獨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學態度。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認識晝夜的變化是由于地球的自轉形成的。

  難點: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

  三、教學準備:

  1、日出或日落的掛圖。

  2、注明地球、月球旋轉軌道和太陽、地球、月球相對位置的掛圖或反映地球、月球圍繞太陽旋轉的錄像帶。

  3、三球儀。

  4、轉椅一把。

  四、教學過程:

  1、談話:每天,太陽從東方升起的時候,白天就到來了,人們就開始了一天的工作、學習;太陽從西方落下,黑夜就降臨大地。請同學們觀察這幅日出、日落圖,結合平時的了解想一想:每天,我們看到太陽在天空中是怎樣運動的?

  2、提問:

  (1)隨著太陽的東升西落,地球上出了什么現象?

  (2)地球上的晝夜現象有什么規律?

  3、談話:隨著太陽的東升西落,地球上的晝夜就交替著循環出現,那么是什么原因引導了地球晝夜變化呢?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板書課題)

  (1)談話:科學家們很早以前便對晝夜變化這一自然現象進行了研究,請同學們閱讀課本第31頁。

  (2)提問:

  ①“太陽中心說”是誰提出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②地球是怎樣圍繞太陽公轉和自轉的?

  (3)談話:地球繞著太陽旋轉,月球繞著地球旋轉,它們在宇宙中的相對應位置及地球、月球的旋轉情況是怎樣的呢?請同學們看一段錄像。(地球、月球在宇宙中圍繞著太陽旋轉的有關錄像)閉著眼睛想一想茫茫的宇宙之中地球繞著太陽轉、月球繞著地球轉的情形。

  (1)談話:我們已經知道地球繞著太陽運動,月球繞著地球運動。那么地球上的晝夜現象是由什么運動造成的呢?

  教師演示三球儀,引導學生觀察地球、月球的運動情況。

  (2)提問:從三球儀的演示中可以看出,地球在繞太陽轉動的同時還進行著什么樣的運動?

  (3)討論:你認為地球上的晝夜現象是由于什么運動造成的?

  (4)談話:我們每天都看到太陽東升西落,為什么說是地球在運動?下面我們通過一些活動弄清這個問題。

  (5)分組活動,一個同學坐在轉椅上,另一個同學使轉椅轉動。

  思考:

  ①坐在轉椅子不動時,看到周圍的物體怎樣?

  ②轉動轉椅,你看到周圍的物體是怎樣的?

  ③坐在轉動的轉椅里,你看到的.物體的運動方向和轉椅的轉動方向有什么關系?

  ④坐在轉椅上,從左向右轉動,你周圍的物體是怎樣運動的?

  (6)分組討論:

  ①我們知道,地球以外的月球、星星等天體,每天都有東升西落的現象,這說明什么?(地球自西向東運動)

  ②由此可以推測,我們在地球上的看到太陽東升西落,是由于地球在作什么樣的轉動而形成的?

  (7)小結: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認為地球在不停地自西向東轉動,這個分析是正確的。現在人們可以乘火箭、航天飛機離開地球,從宇宙空間觀察地球,看到地球確實在轉動。地球是個球體,中間是赤道,兩端分別南極和北極,穿過地球南北極的一條假想的直線叫地軸。地球每時每刻都在自西向東圍繞地軸轉動著。

  (8)談話:太陽的東升西落是由于地球的自轉引起的,那么晝夜現象又是由什么引起的呢?我們用下面的模擬實驗來說明這個問題。

  (9)分組實驗并思考:

  ①“地球上”的哪個部分被“太陽”照亮?哪個部分未被“太陽光”照亮?

  ②這兩個部分分別相當于一天中的什么時間?

  ③自西向東轉動地球儀,觀察插小紅旗的地方什么時候是白天?什么時候是黑夜?白天、黑夜是否交替出現?

  ④以上實驗說明什么?

  ⑤你認為晝夜交替現象是怎樣形成的?

  (10)小結:我們每天看到太陽自東向西運動,實際上是地球自西向東對著太陽自轉。地球是個球體,太陽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對著太陽的那面是白天,背著太陽的那面是黑夜。地球不停地轉動,晝夜現象就會交替出現。一次晝夜變化的時間也就是地球自轉一周的時間,大約是24小時。

小學科學五年級教案12

  第一單元 沉和浮

  1 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

  2 沉浮與什么因素有關

  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4 造一艘小船

  5浮力

  6 下沉的物體會受到水的浮力嗎

  7 馬鈴薯在液體中的沉浮

  8 探索馬鈴薯沉浮的'原因

  第二單元 熱

  1熱起來了

  2給冷水加熱

  3 液體的熱脹冷縮

  4 空氣的熱脹冷縮

  5金屬熱脹冷縮嗎

  6 熱是怎樣傳遞的

  7 傳熱比賽

  8 設計制作一個保溫杯

  第三單元時間的測量

  1 時間在流逝

  2 太陽鐘

  3 用水測量時間

  4 我的水鐘

  5 機械擺鐘

  6 擺的研究

  7 做一個鐘擺

  8 制作一個一分鐘計時器

  第四單元地球的運動

  1 晝夜交替現象

  2 人類認識地球及其運動的歷史

  3 證明地球在自轉

  4 誰先迎來黎明

  5 北極星“不動”的秘密

  6 地球在公轉嗎

  7 為什么一年有四季

  8 極晝和極夜的解釋

小學科學五年級教案13

  冀教版小學五年級下學期科學《常見礦物》教案PPT課件教學設計

  常見礦物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目標:

  1.能從多角度描述礦石的特點。

  2.能根據礦物的不同性質對礦石進行分類。

  3.能舉例說明每一種分類方法(或標準)的優缺點。

  4.能用科學的方法測量各種礦物之間的相對硬度。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能用自己的話說出什么是礦物。

  2.能舉例說明什么是礦物的條痕。

  科學、技術、社會、環境目標:

  1.能舉例說明礦物在人類生活中的用途。

  2.能舉2個以上的實例說明寶石的用途

  教學準備:常見礦物、刻刀、 磁鐵、無釉瓷片、銅鑰匙、銅幣、鐵釘、玻璃片、砂紙等。

  教學過程:

  1、談話:地球上的巖石大多是由多種礦物組成的。礦物是人類生存所需的'重要自然資源。關于礦物,你都知道些什么?

  2、出示各種常見礦物。

  3、討論:你希望研究礦物的什么性質?需要什么養的工具?采用什么養的方法?怎樣記錄實驗結果?

  4、交流。

  5、閱讀教材:77頁

  6、提問:怎樣觀察礦物的顏色?

  7、講解:條痕就是礦物再無釉瓷片上刻劃留下的痕跡,是礦物的粉末,能夠轉為準確地反映礦物的顏色。礦物條痕的顏色與礦物的實際顏色是有一定區別的,條痕的顏色才是礦物的準確顏色。

  8、認識摩氏硬度計。

  9、分組活動、做好紀錄。

  10、交流觀察和實驗的結果,比較各種礦物的特征。

  11、根據對礦物的觀察和實驗結果,選擇適當的標準給礦物分類。

  12、交流各族的分類標準和結果,比一比誰的分類標準更科學。

  13、評價學生和分類活動。

  14、講述:有些礦物經切割和磨光后可制成美麗的寶石,關于寶石你知道些什么?

  15、認識一些寶石及其用途。

  16、布置作業:搜集寶石及寶石的用途。

  附板書:

   形狀

   顏色

   光澤

  17.常見礦物 條痕

   硬度:摩氏硬度計

   磁

小學科學五年級教案14

  晝夜交替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會做地球自轉形成晝夜現象的模擬實驗。 .能收集資料,了解人類對晝夜現象認識的歷程。 [知識與技能]

  .知道晝夜的成因。

  .知道哥白尼和托勒密的主要觀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意識到科學是在不斷發展的,人類對自然的認識是在不斷進行的。

  【教學材料】

  手電筒、地球儀

  【教學過程】

  集中話題

  如果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開幕式定在晚上20點,那么美國的觀眾應該在什么時候收看實況直播?

  探索和調查

  1、通過剛才的討論,我們知道,同一時刻,地球上各個國家的'時間不一定一樣,那么為什么會這樣呢?

  2、進行地球自轉形成晝夜現象的模擬實驗。

  3、實驗的時候注意地球自轉的方向,并注意觀察同一時刻,地球上不同國家的時間為什么不同,找出不同時間的國家例子。

  4、交流人類對晝夜交替的探索歷程。回顧和解釋

  課后思考為什么會出現“極晝”、“極夜”的現象。

  【教學后記】

小學科學五年級教案15

  業余體校乒乓球科學訓練的重要方面之一,是認識和了解訓練對象的生理、心理特點,改變沿襲優秀運動隊成人化訓練方法的模式,摸索一套適合少兒"口味"的訓練方法,為多出快出世界級球星的合格后備人才,改變當前乒壇"斷層"危機,有著現實和深遠的重要意義。

  少兒乒乓球運動員的心理特點

  少兒心理特點是多方面的。但在乒乓球訓練中,抓住少兒具有興趣廣泛的特點,給予高度重視和充分利用十分重要。少兒興趣廣泛,好奇心和新鮮感強,而不喜歡單調、枯燥、乏味和呆板的訓練形式。這是我多年訓練實踐曾經飽嘗過"苦果"后深刻感覺的。興趣是他們對新從事的某項活動所抱的積極態度。如果少兒對訓練內容及方法產生了濃厚興趣,總是和歡喜、滿意的.情感相伴隨著,就容易提高訓練質量,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啟蒙基礎階段每天訓練總是重復老一套內容及方法,學生勢必會出現不良心境,對開始還有興趣和新鮮感的訓練方法很快就會心厭意冷,以致從臉部顯露出淡漠、不悅、甚至反感,厭球。從行動上表現形式是,"出工不出力",懶得行動,動作遲緩和不規范化,應付差事,訓練質量明顯下降。

  其次,兒童少年好勝,不甘落后,上進心強,這一心理特點也是很明顯的,也要很好地加以重視、利用。我在長期訓練實踐中初步摸索、積累和出一套適合少幾心理特點的五大類訓練方法,即記板(組)數法、定時記分法、練習競賽法、打分評比法和游戲訓練法。這五大類訓練法具有兩大特點:一是具有興趣性;二是有較強的競爭性。例如,打分評比法是借鑒體操等項目競賽打分辦法而采取的其中一種方法。通過實踐運用,深愛兒童喜愛,在訓練中,為贏得滿分10分成為兒童極力所追求的完美目標。在這種興趣加進取心促進下,訓練內容和方法就有一種魅力和吸引力,訓練質量就得以保障。

  游戲訓練方法要有別于幼兒園、小學那種游戲,以突出專項特點和提高技術為主要目的。除有濃厚趣味性和較強競爭性外,還兼有游戲性色彩,很受少兒喜歡。此訓練法一般放在課前或即將結束時采用,時間不宜太長。課前安排可起到活動肢體,提高中樞神經系統興奮性以利快投入主課訓練。在課結束部分安排,可調節放松神經,活躍情緒,高高興興結束訓練,讓學生有急切渴望、期待著下次訓練課的欲望。

  少兒訓練的分類及具體方法

  1、記板(組)數法

  (1)變節奏訓練法

  在近臺練習單線攻球、推擋,一個球中規定幾板快攻、快推,又變幾板稍離臺適當放慢出手速度的攻球、推擋,或者視水平,可重復快、慢節奏兩個或兩個以上來回球為一組,

  (2)多球升降級訓練法

  隊員分兩組或三組,每組三人,教練員發定點半臺或全臺,每個同學打10個球X3組,決出名次。冠、亞軍保留在甲級組,第三降乙級組。第二組第一名升甲級組,二三名留在乙級組。依此方法可訓練3至5次不等。如果有三個組,升降級分甲、乙和丙級三個組進行。

  (3)前三板訓練法

  要求一輪發球中,發球定點或不定點,接發球回球固定落點,主練者無規律搶攻或搶拉,至把這分打完,要求:連續勝對方3至4球為一組。對接球方也同樣規定在一輪接球中以致把這球賽完勝2至3球為一組,視水平不同,對雙方可要求分別完成一定的組數。

  (4)防反訓練法

  平臺或全臺定點防守對方拉弧圈或突擊,循序漸進進行。第一步要求準確性,平臺或全臺防守住5至10板為一組;第二步平臺或全臺用正手在防反中伺機中等發力到臺,累計5至10極為一組;第三步要求半臺及全臺一個球中完成打弧圈中等發力3至5球算一組。

  (5)提高發、接球質量訓練法

  發球或接發球指定劃好發和接區域,逐步提高質量要求。以一輪發、接球為準,視水平不同。完成連續2至5球落點到區域,有一定質量為一組。

  (6)計完成好球訓練法

  在啟蒙、初級訓練階段,單球或多球訓練中,對正手快攻、反手攻、推擋、搓球及削球等完成一個正確擊球算一組。然后,累計完成若干個好球為一組。在此基礎上,要求連續在一個球中完成若干個好球為一組。繼而,要求發力攻、推、搓及削球。不僅擊球動作好,而且要勝對方多少球為一組。

  (7)攻防防反訓練法

  在單、復線中都可運用。例如右斜對攻中,雙方交替進攻、防守3板X3至5組。又如,推擋側身攻斜線,對手用推防守,相互交換發力,防守3板X3至5組。

  2、定時記分法

  (1)"雙奪冠"訓練法

  單線定點或兩點對一點中,攻球、推擋、搓球和削球規定3至5分鐘內,測驗單個球及單球合計的最高板數,排出優劣。

  (2)加減分訓練法

  規定5分或10分鐘內,看哪方得分多。具體方法是,左斜或一點對兩點搓攻,攻者定點第一板命中算2分,防者定點防守,攻者用中等以上發力攻上旋2至3板又加3分。如果這個球連續進行下去,勝對手得5分。但是,攻者第一板起板連續兩次失誤扣1分,再失誤又扣l分。

  (3)單位時間內完成組數訓練法

  在單球或多球訓練中,對各種技術都能采用,在此規定時間里完成多少組,改變目前體校訓練只定量不定時的現象。例如,右一點對兩點拉中突擊削球,在20分鐘內完成中等以上發力多少次或得分多少球。又如,為提高攻球、推擋和搓球落后的準確性,20分鐘內完成左斜出邊線大角球多少個。

  3、練習競賽法

  (1)"為加分"訓練法

  單個、結合技術訓練都能采用11分或21分一局的"雙加分"競賽法。例如,側身斜線攻推擋完成30至50板算勝一分。反之,對方勝一分。不到30至50板推擋方失誤,算推者失分。這種方法每人進攻、防守各三次,決出勝負。

  (2)單方"加減分"計時訓練法

  11分或21分一局,在單個、結合技術訓練時采用。例如,對推中結合反手攻斜線,要求反手攻球命中5至10板為勝一分,反之扣一分。到比賽止,計主練者所用時間,然后,交換練習,每人3至5次。

  (3)發球搶攻定時記分訓練法

  規定發球搶攻(拉)一方發20個球,發球直接得分算2分,發球搶攻(拉)得分加3分,這一球打完勝為5分。發球搶攻(拉)、發球搶搓或相持對攻失分要扣一分。交換練習3至5次,計算誰勝。

  (4)連勝兩分訓練法

  在單個、結合技術訓練中,例如,右斜對攻11分或21分一局,雙方對攻3至5球后方算成績,要連續勝對方2至3球得1分。或者水平稍高一方勝2至3球為一分,另一方勝1至2球為一分。

  (5)勝或負交換訓練法

  在單、復線訓練內容中,要求主練一方勝或負對手3至5球交換練。例如,側身快攻結合發力攻推擋,主練者先勝或負3分后,主、陪練雙方交換練。

  4、打分評比法

  (1)增大難度訓練法

  有規律左推右攻訓練時,在一定質最要求下,完成20至30板得滿分,共規定完成100至分。水平稍高者,很快到70分或150分,這時可增加兩點難度或板數完成后,方得滿分。

  (2)發球搶攻(拉)結合對攻打分訓練法

  主練者發球規定落點,接球也定落點,搶攻(拉)定落點到臺得5分,然后有規律或無規律對攻5個來回以上又加3分,百直這球賽完取勝又獲2分總得分為滿分。如發球搶攻(拉)直接得分算5分。但是發球搶攻(拉)連續三次失誤要扣5分。

  (3)攻防雙計分訓練法

  規定定點或全臺搓攻(拉)連續第一板命中3至5球得2分,防守方連續防守2至3球也得2分,均要求雙方完成50至100分,看哪一方先完成指標。

  (4)多球打分訓練法

  小范圍或大范圍定點打上(下)旋,要求動作好,有質量連續擊中5至10球為滿分。如連續打4至8球為5分。

  (5)第一板起動打分訓練法

  發下旋到對方左角,對方搓無規律全臺,發球者迅速判斷、起動快,撲抽右方直線或側身斜線攻推30至50板。只要第一板起動快,動作完成好,完成規定數量可打滿分。

  (6)提高拉加轉弧圈質量訓練法

  定點或不定點搓球中,主練者拉加轉弧圈,質量高,可得5分,形成對攻取勝獲滿分。如質量高、動作好,直接得分打滿分。

  (7)"五好"評比打分訓練法

  評比內容設:名次、動作、拼搏、完成計劃及有始有終好五個方面。教練員每次課做記錄,一周公布一次,要求學生回家向家長匯報。名次好,指單、復線技術訓練內容計分比賽冠軍,記一個好;動作好,指練習中某一技術動作累計被三次評為9分以上者,可記一次動作好;拼搏好,指訓練或計分比賽中素質較好者,記一次好;完成計劃好,指指標、組數完成快記一次好;有始有終好,指整堂課比較認真記一次好。這種訓練方法對10歲左右兒童效果較好。

  (8)多球訓練打分訓練法

  發定點半臺或全臺上(下)旋,1至3人一組。打多球5至10球連續不失誤,動作比較規范,可打9至滿分。如一個隊員獲得了三次9分以上,也可記一個動作好,統計到前面"五好"評比訓練法中動作好一欄中去。

  5、游戲訓練法

  (1)升年級訓練法

  這種訓練方法對1O歲以下兒童更為適宜。在單、復線中安排內容均可,由教練員、陪練員陪練,隊員3至5名排成單行進行。例如,側身發力攻推擋球,學生勝教練或陪練一分為幼兒園學前班,勝第2個球為升小學一年級,依此類推,勝第7個球為升初中一年級。進行中,還可對動作及質量進一步要求。完成不好,升不了一年級。

  (2)破紀錄訓練法

  在課前、結束時采用。教練員發上(下)旋多球。固定落點,幾個隊員排一行,每個隊員只有3至5個球機會,測單球及單球總合最高板數,排出全部名次。第一名為某一訓練內容的最高紀錄,要求其他隊員爭破紀錄。

【小學科學五年級教案】相關文章:

小學五年級科學教案02-10

小學科學五年級教案05-06

小學五年級科學教案06-23

[推薦]小學五年級科學教案06-23

(通用)小學五年級科學教案01-09

小學五年級上冊科學教案06-19

小學科學的教案03-07

小學科學五年級教案(優選15篇)06-12

小學科學五年級教案(精華15篇)06-12

小學科學五年級教案[常用15篇]07-15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干县| 琼海市| 枣强县| 囊谦县| 辽源市| 凤庆县| 东光县| 邵东县| 福泉市| 出国| 建阳市| 湄潭县| 林芝县| 收藏| 且末县| 澎湖县| 琼中| 朝阳县| 克什克腾旗| 东平县| 栖霞市| 鹤壁市| 定远县| 丰镇市| 辛集市| 白沙| 潼南县| 淮滨县| 安福县| 平谷区| 通道| 岑巩县| 遂溪县| 闽清县| 吉林省| 南开区| 增城市| 庆元县| 天津市| 宁阳县| 鸡西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