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科學教案集合8篇
作為一名教師,時常要開展教案準備工作,通過教案準備可以更好地根據具體情況對教學進程做適當的必要的調整。我們應該怎么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科學教案8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科學教案 篇1
師:同學們,平時玩過滑梯嗎?誰能說說玩滑梯時你有什么感受?
師:你從滑梯滑下來時,身體與滑梯接觸的地方有什么感覺?學生匯報交流。
小組交流,學生說出身體與滑梯接觸時有摩擦的感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從生活走向科學,從學生感興趣的生活實際入手,讓學生親身體會科學知識在生活中的運用。
探究活動:
1.體會摩擦力。
活動一:手在桌面上摩擦。
師:請大家用手在桌面上摩擦,你有什么感覺?
師:請你在手上墊上白紙,再在桌面上摩擦,你又有什么感覺?
活動二:拉動蹲在地上的同學。
師:拉動蹲在地上的體重較大的同學,說一說在拉動時你有什么感覺?
師:拉動蹲在地上體重較輕的同學,說一說你又有什么感覺?
師:通過剛才兩個活動,你有什么發現?
小結:當我們在桌面或地面上推或拉一個物體時,會感到費力,這是因為物體和桌面或地面之間產生了一種阻礙運動的力,這種力科學上稱摩擦力。推拉物體時感到很費力說明摩擦力大,感到比較省力說明摩擦力小。
2.探究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關?
(1)提出問題。
師:通過以上實驗和活動,猜想一下: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關呢?
(2)猜想假設。
(3)制定方案。
師:這只是我們的猜測,能不能設計個實驗來驗證你們的猜測呢?
實驗方案一:選擇表面光滑和粗糙的兩塊木板,分別在上面用同樣的速度拉動同一個木塊,看看用多大的力,并分別記錄下來。每個實驗做兩次,比較兩個實驗用力的大小。
實驗方案二:將木塊放在光滑的木板上,在木塊上先后加放不同數量的砝碼,分別用同樣的速度拉動木塊,比較兩次實驗用力的大小。
(4)實施探究。
教師巡視指導。
實驗記錄表
實驗次數改變的因素保持不變的因素我們的發現我們的結論
(5)展示交流。
師:以上實驗結果說明了什么?
師:大家說得很好。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的光滑程度.被拉動物體的輕重有直接關系。接觸面越粗糙,摩擦力就越大,接觸面越光滑,摩擦力就越小;被拉動物體越重,摩擦力就越大,被拉動物體越輕,摩擦力就越小。
3.摩擦力與我們生活的關系。
師:生活中有很多與摩擦力有關的現象,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出示課本圖片,可投影或播放有關視頻)。你能說一下摩擦力與我們的.生活有什么關系嗎?
學生匯報。(手被磨得有些疼痛。)
學生匯報。(手磨起來要滑多了。)
學生匯報。(拉體重較大的同學需要費很大的力氣,而體重較輕的同學就要省力多了。)
學生匯報。
學生猜想假設并相互交流。學生討論后匯報:“可能與物體接觸面光滑程度有關”.“可能與被拉物體重量有關”等。
各組討論實驗方案并匯報。
各小組根據實驗方案選擇實驗工具進行試驗,并將驗證結果記錄下來。各組學生開始試驗。
各組展示.匯報實驗記錄與過程。
學生討論匯報。
學生匯報。
學生在對比活動中感受到費力和省力,體驗摩擦力的存在。
引導學生正確了解人們有效利用摩擦力的實例,以及人們克服摩擦力的做法,并進一步理解這些“克服摩擦力的做法”起到了什么作用。通過交流,認識到人們要盡可能增大有益摩擦.減小有害摩擦,使學生全面認識到摩擦力的利與弊。讓學生明確科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又要為生活服務。
科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音量是由物體振動的幅度決定的,振動幅度越大,聲音就越強;振動幅度越小,聲音就越弱。音高是由物體振動的頻率決定的,振動的頻率越快,聲音就越高;振動的頻率越慢,聲音就鉞低。
過程與方法:
能使物體發出強弱和高低不同的聲音,對聽到聲音的不同進行描述,對物體在發出不同聲音時的振動狀態進行描述,把物體的振動狀態和發出的不同聲音聯系起來。
情感、態度、價值觀:
形成善于觀察,并把事物的特點和性質相聯系的習慣。
【教學重點】認識到音量是由物體振動的幅度決定的,音高是由物體振動的頻率決定的。
【教學難點】如何引導學生從實驗中分析得出音量是由物體振動的幅度決定的,音高是由物體振動的'頻率決定的。
【教學準備】
分組材料:鋼尺、4個同樣的被子內裝有不同量的水、實驗記錄紙、1根橡皮筋、3個長短不同的鐵釘等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在第一節課中我們曾聽到過大小不同的音叉發出的不同的聲音,本節課我們要繼續來研究聲音的變化。
二、觀察比較聲音強弱的變化
1、使鋼尺發出聲音:出示鋼尺:你能想辦法使鋼尺發出聲音嗎?----注意:撥動鋼尺時,避免尺子與桌子發聲。
2、研究鋼尺幅度大小與音量之間的關系
要求:輕輕撥動鋼尺,觀察描述鋼尺發出的聲音;用力撥動鋼尺,觀察描述鋼尺發出的聲音。重復3次,并記錄下表。
反饋交流:交流本小組的預測和實驗結果,并對結果作簡單的分析。
3、分組實驗
1)如何使橡皮筋發出聲音呢?出示一塊木板上釘兩個釘子,兩個釘子之間綁一根橡皮筋的裝置。
2)把橡皮筋拉緊點,撥彈;稍稍放松些,撥彈。比較:橡皮筋發出的聲音有什么變化?如何描述橡皮筋發出的聲音的變化呢?
交流反饋:皮筋松,振動慢,發出的聲音低。皮筋緊,振動快,發出的聲音高。振動快慢用音高表示,音高的單位是赫茲(Hz)。
三、拓展
你還知道哪些變化,也可以使物體發出的聲音發生變化嗎?
科學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了解常見金屬的種類,了解不同金屬的性質。
2.能夠運用多種感官和方法認識金屬,通過實驗研究不同金屬的性質。
3.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教學重點: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教學準備:各種類型的金屬段,實驗用的相關材料。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講述:在我們生活中的常見材料,除了我們前面認識和研究的紙和布外還有很多,今天我們就再來認識和研究一種材料:金屬。(板書課題)
(二)、猜想假設
(1)、了解身邊的金屬制品。
1、談話:我們周圍許多物體都是金屬制成的,同學們仔細想一想我們周圍有哪些物品是金屬制成的?人們為什么用金屬制作它們?
2、學生分組討論,交流。
3、匯報本組的討論結果。
4、講述:用金屬制作的物品有廚房用具、高壓電線、獎杯、常用工具等,因為它們比較耐用、可以導電、有光澤、銳利,所以用金屬制作這些東西。用金屬來制作是利用了金屬的一些特性,如堅固耐用、堅硬銳利等,那金屬的性質究竟有哪些呢,我們接下來研究研究。
(三)制訂方案 實施探究 研究金屬的'性質。
1、研究金屬的光澤度。
(1)、選擇鐵釘、粗鋁絲、粗銅絲等材料;
(2)、用砂紙摩擦它們表面;
(3)、比一比,摸一摸,說說有什么發現。(變光亮,有熱度)
(4)、學生分組實驗,匯報。
(5)、總結:摩擦變亮、摩擦生熱。
2、研究金屬的導熱性。
(1)、把鋁勺、塑料棒、木筷放在熱水里,過3分鐘后摸一摸,有什么感覺?(塑料棒有一點熱,木筷沒有感覺,鋁勺很燙)。
(2)、學生分組實驗,匯報。
(3)、總結:鋁勺導熱快。
3、研究金屬的延展性。
(1)裁剪一段5厘米長的粗鋁絲放在鋼板上;
(2)用鐵錘敲打它,把圓形敲成扁形的;
(3)用尺子量一量,有什么變化?(變寬、變長)
(4)、學生分組實驗,匯報。
(5)、總結:金屬在受到外界壓力時,形狀可以發生變化,具有向外擴散的延展性。
(四)、展示交流
總結金屬的性質。
(1)、提問:通過以上的實驗活動,我們知道金屬有哪些性質?
(2)、學生分組討論、交流。
(3)、總結:輕重、硬度、延展性、導熱性。
(4)、講述:金屬的性質還很多,我們在以后的學習探究中會逐步學習到。
(五)、拓展創新:
1、談話:想一想,根據這節課所學的知識結合書本的資料,如果要制作鍋、易拉罐、首飾,你會選擇哪種金屬?為什么?
2、學生分組討論,匯報。
3、教師總結。
4、課后學生搜集有關金屬的的資料閱讀。
科學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能嘗試將不同材料放入瓶口不同、大小不同的瓶子中,并倒出來。
2、鍛煉手眼協調能力。
【活動準備】
1、瓶口不同、大小不同的瓶子,盒子,玩具小鍋,小碗等容器。
2、豆子、小雪花片、無毒泡沫塊、木珠、大小不同的紙球等。
3、大小不同、深淺不同的木勺子、塑料勺子、不銹鋼勺子。
【活動過程】
1、引導寶寶自由玩一玩。
寶寶自由選擇不同的瓶子。可以將一種材料舀(放)入不同的.瓶子中;也可以將一種材料舀(放)入容器后,再倒出來;還可以隨意地把材料從一個容器取出裝入另一容器中。
提醒寶寶不能吃游戲材料。
2、指導寶寶把材料倒回原處。
寶寶將自己瓶子里的材料都倒回相應的容器中。
活動反思 幼兒對本次活動跟感興趣,教師示范完請幼兒倒,但是多數幼兒會把東西倒灑,手忙腳亂。教師引導后,幼兒基本能小心、認真的倒。特別是倒豆子在小瓶里的時候,幼兒倒完很高興。
科學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激發幼兒探索動物食物奧秘的興趣。
2.引導幼兒了解不同動物喜歡吃不同的食物。
3.培養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重點:培養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難點:不同的動物喜歡持不同的食物。
活動準備:
動物圖片20多種,分散在四周,青草、竹子、桃子、骨頭、玉米等圖片。
活動過程
1.設置懸念,引起興趣
師:小朋友斗喜歡去動物園,現在動物園來了新朋友。
聽:旺---旺—旺誰來動物園啦?鼓勵幼兒說完整的話------小狗來動物園啦。
看:(師表演動作)誰來動物園啦?鼓勵幼兒說出小猴來動物園啦。
猜:像熊比熊小,像貓比貓大。竹筍是糧食,密林中安家。
評析:通過聽聲音、看動作、猜謎語把小動物小狗、小羊、熊貓、小猴、鴿子、牛等動物引出來,一下子就把幼兒帶到了動物世界,激起他們的興趣。老師簡單的問題誰來動物園啦,幼兒容易回答。,貼近生活的實物讓幼兒很快找到了說話的感覺,為下步幼兒說更多更好的話打下了成功的基礎。
2.找朋友,感知發現
(1):認識食物
師:飼養員叔叔給動物準備了好多吃的。
出示:這是什么?(這是小草)這是什么樣的小草?鼓勵幼兒說出更多的`句子。
逐一出示竹子、桃子、骨頭、玉米等圖片,用多種形式說出這是什么
評析:通過說這些食物,可以豐富幼兒的語言,還可以在幼兒之間做一個示范,幼兒之間互相學習。
(2)動手操作,把食物送給自己喜歡的小動物
師: 你把什么送給誰?
另師:謝謝你把嫩嫩的小草送給我。引導幼兒說出不客氣
同樣的方法把食物送給其他小動物,老師可以扮作小動物說謝謝,幼兒可以扮作小動物說謝謝,也可集體說不客氣。
評析:本環節設計了教師示范、幼兒師范、師幼之間的互動,多種形式讓幼兒說出完整的話,用不同的詞語表達同一內容,學會交往中使用禮貌語言,對發展幼兒的語言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3)介紹朋友,進一步感知
師:你的朋友是誰,他喜歡吃什么?讓多名幼兒在集體面前介紹并引導幼兒用多種形式說。
師:誰還能說得更好?
語言能力實在運用過程中發展起來的,發展幼兒語言的關鍵師創設一個能使他們想說、敢說、有機會說并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通過師幼之間、幼兒之間的互,幼兒即了解了動物吃什么又發展了語言。
3: 組織討論,擴散思維
師:動物園里還有那些小動物,它們吃什么?和你最近的小朋友討論一下 。 指名幼兒回答。
師:你是怎樣知道的?
師結:了解動物吃什么可以聽別人說,可以看書,可以看電視,還可以自己觀察,有很多方法。
師:你想知道小螞蟻小青蛙吃什么嗎?怎樣才能知道?讓幼兒多說。
師:現在把你喜歡的小動物請回來,告訴大家它吃什么?
評析:通過討論,了解熟悉的動物吃什么,教師的引導,讓幼兒知道探索動物食物奧秘的方法,從而激發了幼兒探索動物食物奧秘的興趣。
4:動物分類,提升經驗
師:動物園來了這么多新朋友,咱們小朋友給它們開個慶祝會,看看你的朋友應該坐幾號餐桌,為什么?
出示三張餐桌圖畫,先讓一位能力強的小朋友放 說一說為什么?然后讓每位幼兒都把自己的動物放到餐桌上并說一說。
教師邊總結邊提問1號餐桌上的小動物吃草、蔬菜這些植物,我們叫它草食動物,2號餐桌上的小動物吃肉 我們叫它什么(肉食動物),鼓勵說的好得小朋友,誰能給三號餐桌上的小動物起個名字?教師提示三號餐桌上的小動物既吃植物又吃肉(雜食動物)。
評析:給動物分類即是對原有經驗的再現又是對新知識的提升,語言能力更是得到提高,因為句子越來越長,內容越來越多越來越豐富。
5:活動延伸
今天我們知道了許多小動物吃什么,可動物非常多要想知道更多的動物吃什么,就需要小朋友想辦法,咱們要看誰發現的多誰知道得多,告訴小朋友們。
評析:本活動把訓練幼兒的語言貫穿始終,幼兒的語言得到扎實的訓練,句子有短到長,內容有少到多,教師提問簡潔明了。在培養探索動物奧秘興趣上也給與一定方法和指導,幼兒易產生了興趣。
科學教案 篇6
《做框架》是教科版《科學》六年級上冊《形狀與結構》單元的的第五課,下面為大家分享了科學做框架的教案設計,一起來看看吧!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三角形框架具有穩定性,利用三角形框架可以加固框架結構。
過程與方法
用三角形框架來加固框架結構。
設計、制作一個可以支承重物的框架結構。
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驗動腦、動手合作做框架的必要,獲得成功的喜悅。
教學準備
為小組準備:筷子或塑料吸管、橡皮筋、剪子。
教師自己準備:框架結構建筑的圖片或影像。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現示各種框架結構的圖片(可選視頻材料)
二、研究簡單框架
1、 實踐體會
利用筷子捆一 角形框架和長方形框架
觀察經們受到力的作用時有什么不同?
哪一個容易變形?
可以把長方形框架加固嗎?
2、根據要求分組操作,并作好各種形狀的記錄。
主要思考增加斜桿起什么作用?
并說說三角形框架有什么特點。
三、做一個堅固的正方體框架
1、請同不思考如何制作一個堅固的方體框架。
2、制作一個較復雜的結構,應當先畫草圖,計算材料。
3、 做一個堅固的正方體框架要多少根橫桿?多少根豎桿?多少根斜桿?它們的長短一樣嗎?
4、每根斜桿起什么作用?框架中有多少個三角形?
5、考驗我們的正方體的承受能力。
在我們的正方體框架上一本一本地放書,它能承載多少本?
四、 小結
板書設計:
制作的原則 做成的形狀
穩定
承壓大
用料少
教學反思
這節課的整體活動是非常明晰而有邏輯性的,通過圖片觀察讓學生建立起框架結構的概念,初步了解它的優點,自己做三角形和四邊形的框架并在實踐中發現三角形的穩定性,最后是利用三角形的穩定性來加固正方體的框架。在做教學設計的時候以為這節課上起來會比較簡單,但上下來才發現自己忽略了太多的細節問題。
首先,對學生的了解和溝通不夠。在第一個環節認識框架結構的活動中,出示很多圖片讓學生自己說說框架結構是什么樣的,城區的學生現實生活中見的`多一般會表述的較好,而鄉鎮的學生會有點不知從哪說起,很容易出現冷場,所以后來我設計了很多提示性的問題:這些建筑是實心的嗎?用什么材料怎樣搭建而成的?像人體的什么部分……在這樣的具體提示下學生會更有針對性的觀察和思考,從而認識像人體骨架式的構造就是框架結構。
其次,有先入為主的觀念,對小組活動的合作指導有欠缺。在本校上課時,學生已經習慣了小組合作的模式,因為畢竟已經是六年級的學生了,所以在設計教案時根本沒有想到要對小組合作做具體的指導,在一個學校上課時就出現了小組中一個人做框架,其他人看著的情況,我立刻意識到了自己的疏忽,馬上提醒同學們該怎么分工合作。這是一節以手工為主的制作課,沒有很好的分工合作是不可能在40分鐘內完成的,這對我也是一個提醒,任何時候都不要忽略對學生合作和團隊意識的培養。
再次,對三角形的穩定性的研究中感覺自己主導作用過多,學生被教師牽著在一步一步往下探究,其探究的內需力沒有很好的能到激發,最好能將學生的內需力激發出來,有意愿去研究三角形的穩定性,如果能夠設計一個情景,出現學生想做的框架有三角形的,也有四邊形等其他形狀的,學生們也各自據理力爭,有內在需要通過實驗去檢驗這些框架到底誰的穩定性最佳。可是六年級的學生在數學上已經知道三角形的穩定性,所以要設計出這種教學情境很困難。
最后,在加固正方體框架的活動中,從節約的原則出發,其正方體的上、下兩個面上的斜桿可以不加,對框架的穩定性影響不大。但事實上有時候學生作出來加了四根斜桿和加六根的承重能力還是有很大的不同,因為我們搭的正方體,尤其是學生搭的,不可能是理想中的穩固的正方體,其邊總有長短差異,出現正方體框架傾斜,不能完全直立,如果在上面壓重物,就有可能出現重物向下的壓力向側面傾斜,這是要考慮到的,因為你的比賽規則是先看承重多少,后看材料的多少。所以在這個環節中我加上了這樣一段評價:“在做框架的過程中手工的精細度也是很重要的,有時可能不是你的設計有問題而是在做連接的時候有些偏差,就像現實生活中的建筑一樣,如果在施工和用料等方面有疏忽,再科學的設計建造出來的也只會是工程!細節決定成敗!”這樣既能解釋結果和設計的為什么會出現偏差,又能培養學生嚴謹的態度。
細節決定成敗,這句話也送給我自己。開放式的課堂上什么情況都有可能出現,注重細節才能更好的做學生的引導者。
科學教案 篇7
一、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肥皂泡,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
2、學會歸納、總結,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培養學生學科學、用科學、做科學的科學志趣。
3、小組合作,運用探究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
4、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確定自己小組研究的問題并知道如何去研究。
教學難點:用自己準備的材料進行合作性的研究。
三、教學準備
“七彩”(吹肥皂泡的器具)、肥皂泡的相關資料、錄像(彩虹的形成和各種肥皂泡)
四、教學時間:
第一課時
五、教學活動過程
(一)教學導入,激發學生研究肥皂泡的興趣
1、談話:課間我看到有的同學在玩肥皂泡,同學們興趣很濃,我們這節課就來研究一下它,好嗎?
2、生回答。(好!)
(二)自主學習,研究肥皂泡
1、教師:請帶了“七彩”的同學吹一吹,大家仔細觀察:你看到了什么現象?你能提出關于肥皂泡的哪些問題?
(1) 學生活動。
(2) 學生回答問題。(鼓勵學生大膽提)
2、教師:同學們觀察得非常仔細,提出了很多問題。請思考一下,這些問題歸納起來有哪幾個方面?
3、生回答。(顏色、形狀、大小、彈性)
4、教師:請你選擇一下最感興趣而且是你可以研究的'問題來研究。
(學生選擇問題)請大家按選定的問題自由結組。
(學生自由結組)
5、教師:每組同學對你們的問題先進行一下討論,你認為這個問題是怎樣的,準備怎樣研究?
(學生討論)
6、教師:請各組選一位代表,匯報一下你們的研究方案,其他同學可以給他們提出建議和意見。
(生匯報方案)
(三)觀看錄像,改進自己的方案
1、教師:老師也準備了一些資料,看完后,也許對你們的研究有所幫助。
2、學生觀看錄像,改進研究方案。(可與學生先探討一下)
(四)擴展
教師:同學們的想法非常好,下課后,請同學們努力搜集有關資料,繼續豐富完善你們的研究方案,分工合作,準備研究所需的各種材料,也可以請老師、家長幫忙。
科學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認識家鄉池塘中的常見魚類,能說出它們的名字。
2、觀察、實驗、記錄并歸納典型魚類的外形及行為特點。
3、能根據提出的問題作出合理推測,提出探究活動的大致思路,能用語言較清晰準確地描述魚類的外形及行為特點,能利用表格整理記錄有關研究結論。
4、知道科學探究涉及提出問題、解答問題,能將自己研究的結果與已有的科學結論作比較,體驗科學探究中運用證據、邏輯推理、想象建立假設和推斷、理解事物及現象的重要性。
5、樂于與他人合作與交流,通過探究,討論歸納魚類共同特點。實際生活中能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對魚類及相關行為作出判斷和解釋。
6、能將魚類特點與池塘環境相聯系,知道魚的外形及行為特點與它生活的`環境是相適應的。
教學準備
1、池塘魚類的種類、外形特點、生活方式等相關掛圖或課件。
2、水槽(或玻璃魚缸)、瓷盤、鑷子、紗布條、塑料繩、木片、滴管、水、家鄉池塘中的典型魚類(如鯽魚)、毛巾或衛生紙。
3、各種水生動物(不一定是魚類)的圖片或課件。
4、家鄉池塘中的小型魚類活體。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搜集信息資料
(1)出示圖片或播放課件:同學們,這是我們家鄉的池塘中生活的幾種魚,誰知道這是幾種什么魚?
(2)在我們家鄉的池塘中,還生活著哪些魚類?(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將有爭議的動物板書在黑板一側,在后面的學習中重新歸類)。
(3)各種魚的大小、形態、生活方式不盡相同,可為什么人們把它們都叫魚呢?關于魚你還知道一些什么?
二、提出研究問題
1、教師出示并簡介魚類活體,安排學生觀察鯽魚的外形特點,為下一步研究活動做準備。
師述:鯽魚是魚類的典型代表,它在外形上具有什么特點呢?請各小組認真觀察魚的外形、身體表面長有什么、魚鰓的形態等。同學們若對鯽魚其它外形特點感興趣也可以進行觀察,觀察之后將結果記錄在“我們的發現”表格里
2、分小組進行觀察、討論、記錄。
3、小組匯報觀察記錄結果。
4、教師小結,然后出示圖片、展示課件或讓學生對照水槽中的鯽魚閱讀課文26頁上圖內容,認識魚的各種鰭。
5、你能根據魚的外形特點,對魚如何運動、怎樣呼吸和運動,大膽做出自己的推測和設想嗎?怎樣證明自己的推測?
三、制定研究方案
1、教師出示并簡介各種學具,告訴學生這些學具主要用于觀察研究魚的運動和呼吸方式。
2、各學習小組制定“魚靠什么游泳”、“魚如何呼吸”的研究計劃和步驟,預測研究結果。
3、各學習小組匯報研究方案和預測,相互質疑、修改完善研究方案。
四、開展科學探究
1、分小組按照研究方案先進行“魚靠什么游泳”、“魚如何呼吸”的觀察研究,并將結果記錄下來,在“我們的發現”表格中。
2、小組匯報實驗觀察記錄結果。
3、教師對本節課的學習進行簡要小結和講評。
第二課時
一、(接上節課)開展科學探究
1、你對魚還有哪些感興趣的問題?用什么辦法研究解決我們感興趣的問題?(教師根據學生表述進行板書)。
2、根據實際,各小組選擇一項大家都感興趣的研究項目,同時制定研究計劃和步驟。
3、分小組匯報研究方案,相互質疑、修改完善研究方案。
4、分小組對選擇的研究觀察項目進行研究,并將結果記錄下來。
5、小組匯報實驗觀察記錄結果,集體討論,統一意見。
二、總結與交流
(1)分小組歸納整理:“作為魚類代表的鯽魚在外形和生活、行為方式上有哪些特點?”
(2)拿鯉魚與草魚、團頭魴、鯰魚等家鄉水池中常見魚類進行對比,看看鯉魚有什么特點是它們共有的?
(3)分小組匯報“魚類共同特點,”各小組進行交流、辯論,將大家共同的觀點記錄在課本空框中。
三、應用與實踐:
(1)出示各種水生生物圖片實體或展示課件,辨別出其中的魚類,并能分析說出其中原因。如果時間允許可以增加一點相關內容供學生辨別。(自然水域中生活著許多動物,有的名稱中還有一個“魚字”,如甲魚、鯨魚、鱷魚、娃娃魚等,可它們不是魚類;有的名稱中沒有“魚”字,可它們屬于魚類,如泥鰍,海馬等)。
(2)課外在家長的帶領下觀察家鄉池塘中各種魚類的生活情況,看一看除了課堂上所了解的魚類特點外,還有哪些特點是魚類共有的?與此同時通過現場觀察、比較、取回水樣研究、查閱資料、請教專家等方法,了解池塘水質對池塘中水生生物有什么影響(詳見課本41頁),填寫“自由研究”調查表。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教案教案科學教案05-16
科學教案實用 科學教案簡短07-16
科學教案04-25
科學教案04-25
[經典]科學教案07-20
科學教案【精選】07-31
科學教案【經典】07-25
[精選]科學教案11-17
科學教案(經典)10-15
【精選】科學教案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