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科學教案6篇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那么優秀的教案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科學教案6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科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能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對光的傳播路線作出假設性解釋;會做光的直線傳播的探究實驗;能嘗試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讀光的直線傳播現象。
2.喜歡大膽想象;認識到科學是不斷發展的。
3.了解光的直線傳播現象;了解光在生活中的應用;了解人類對光速的探究歷程。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城市的夜景錄像、光沿直線傳播的課件資料。
分組實驗材料:蠟燭、火柴、激光燈、紙筒、吸管,大果凍(透明)、帶孔紙板(每組三個)、手電筒。
教學過程
一、播放多媒體錄像資料導入新課,讓學生初步感受豐富多彩的光的世界
師:同學們,我們生活的城市正在悄悄的發生著變化,而且越變越美麗。今天老師帶來了一段城市夜景的錄像,請大家欣賞。
(播放城市夜景錄像)
師:看了這段夜景,你有什么感受?
生:美極了。
師:什么美?
生:城市的夜景很美,水也很美。
生:燈光很美,很好看。
生:夜晚的建筑物很漂亮。
師:最美的是什么?
生:燈光。
師:是啊,我也覺得我們城市的燈光很美,正因為有了這么多五彩斑斕的燈光,才把我們城市的夜景打扮得如此絢麗多彩。那如果沒有燈光會怎樣?
生:世界將一片黑暗,什么也看不到。
師:是啊,光與我們的生活有非常密切的`聯系。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認識光,研究光,好嗎?(板書課題)
(教師在新課伊始就用美麗的夜景錄像深深地吸引了孩子們,使孩子們對光充滿了神奇的向往,對光的探究更充滿了深深地渴望,這是促進探究所需的無盡動力。)
二、認識光源
師:光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想一想,哪些物體會發光呢?
生:太陽能發光。
生:月亮也能發光。
師:月亮會發光嗎?誰有不同意見?
生:月亮不會發光,它看起來那么亮,是因為它反射太陽的光。
師: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看課外書知道的。
師:你的知識很豐富。看課外書是獲得知識的好方法。
生:老師,我知道星星會發光。
生:蠟燭發光。
生:不對,應該說是燃燒的蠟燭會發光。
師:你描述得非常準確,很棒!
生:鏡子也會發光。
師:是嗎?在漆黑的夜里,鏡子在發光?那你能看見鏡子嗎?
生:(笑了)看不到。
師:那鏡子會發光嗎?
生:鏡子不會發光。它看起來很亮,可能是它反射的別的物體的光。
生:老師,我還知道螢火蟲也會發光。
師:是啊,“銀燭秋光冷畫屏, 輕羅小扇撲流螢 ”螢火蟲也是一種光源啊!
……
(教師隨學生的回答一一板書。)
(深深地啟發,自然地交流,恰入其分地評價,讓人聽來既親切又自然,指導中不忘吟詩點晴,體現了教師深深的文化積淀,真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啊。)
師:樹有根,水有源。光也有個源頭,大家剛才講的這些發光體,我們把它叫做光源。像太陽、星星這一類光源屬于自然光源;像電燈、點燃的蠟燭等,這一類光源,你能給它們起個名字嗎?
生:叫人造光源吧。
師:很好。那螢火蟲、水母等一部分生物也能發光,它們叫什么好呢?
生:生物光源。
(教師隨學生的回答板書)
科學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通過感知和操作,了解面粉的特性。
2、感知面粉加了水再用雙手揉捏后會變成面團的變化。
3、知道面粉可以做成各種有營養的好吃的食品。
【活動準備】
教具:面粉的由來PPT,面粉制品圖片展示PPT,視頻展示臺。干面粉若干、水、滴管各一份。
學具:人手一份干面粉,每桌一盆水、水中放若干滴管。
其他準備:每桌一塊一次性桌布鋪好,課前請幼兒洗凈雙手,擦手抹布若干。
【活動過程】
一、感知面粉的特性。
1、讓幼兒觀察:你們看盤子里有什么?
2、引導幼兒用多種感官感知:
用眼睛看一看。面粉長得什么樣子?
用手捏一捏,說一說面粉又是什么樣子?
3、在幼兒表達基礎上,引導幼兒小結:面粉是白色的、細細的、軟軟的,沒有氣味。
二、簡單了解面粉的由來。
提問:你們知道面粉寶寶是從哪里來的嗎?(課件演示)
三、感知面團的'特性。
1、引導幼兒觀察教師將面粉加水變成面團的操作過程。
2、幼兒嘗試使用滴管往面粉里加一次水,并揉和,說說面粉發生了什么變化?
3、再次加水,并揉和,說說變化。
4、小結:面粉加水后揉和會變成像橡皮泥一樣的面團。
四、了解面粉制品。
1、面團是什么樣子的?你想把面團變成什么樣?我們一起來變一變,好嗎?
2、面團可以做成什么?
科學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一個簡單電路需要一個能持續提供電能的裝置一電池。
2、電從電池的一端經過導線和用電器返回到電池的另一端,就組成了一個完整的電路。
3、使用相同的材料,電路可以有不同的連接方法。
過程與方法:
1、用更多的方法和材料點亮更多的小燈泡。
2、觀察、描述和記錄有關的實驗現象。
3、用簡易符號表示一個電路的不同部分。
情感態度價值觀:
激發對電探究的興趣。
【教學重點】
1、使用相同的材料,電路可以有不同的連接方法。
2、用簡易符號表示一個電路的不同部分。
【教學難點】用更多的方法和材料點亮更多的小燈泡。
【教學準備】
每小組小燈座2個、電池盒1個、1號電池1節、導線4根、小燈泡2個、記錄紙若干,記號筆1支。
【教學過程】
一、活動導入:
1、連接比賽:每組一節干電池、一根導線和一個小燈泡,把小燈泡點亮。
2、討論:我們這樣用手按著來點亮小燈泡,一松手小燈泡就不亮了。是不是有點不太方便啊?
3、引導學生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提醒學生觀察或回憶學校和家里的電燈是怎樣安裝的)
二、觀察電池盒和小燈座,學會使用電池盒和小燈座連接電路。
1、教師逐個出示小燈座、電池盒,讓學生觀察電池盒和小燈座。
2、討論:這兩個工具是干什么用的?怎么使用?
3、請一生演示電池盒和小燈座的安裝,教師可以做如下提示:
(1)安裝電池的時候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2)小燈泡是怎么裝到小燈座上的?
(3)導線怎么連?(指出彈簧接線頭的最佳連接方法)
(說明:電池盒和小燈座的使用方法也可以在學生觀察的`基礎上由教師直接按照教科書上提供的步驟告訴學生,不必對使用方法進行討論。教師邊講解,學生邊操作,保證每個學生都會使用。)
4、學生使用電池盒和小燈座連接電路,讓小燈泡亮起來。
5、請一組學生展示他們的連接實物圖,教師介紹用簡單的符號畫電路圖的方法。
三、讓更多的小燈泡亮起來:
1、再提供1個小燈泡、1個小燈座、3根導線,讓學生嘗試怎樣使兩個小燈泡同時亮起來。
2、學生使用教師提供的材料來進行各種嘗試,當嘗試成功后,再去嘗試其他的連接方法。
3、教師提醒學生將各種方法的電路圖畫出來,以便交流。
4、根據各小組電路的連接情況,再發給每個小組一節電池和一個電池盒,探究兩節電池在電路中的連接方法,并畫出電路圖。
5、實驗結束,小組匯報,互動交流。
(交流要點:小燈泡亮了嗎?用了幾種連接方法?哪種方法更好?為什么?為什么不同的方法都能使小燈泡同時發光?指出電在電路中是怎樣流動的。)
四、活動延伸:
1、挑戰:我們能連接更多的小燈泡和電池,讓它們同時亮起來嗎?
2、討論他們的想法,使學生對電路的認識得到進一步發展。
板書設計:
3、簡單電路
電池導線用電器(電池盒和小燈座)
連接方法
點亮小燈泡
科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氣體受熱以后體積會脹大,受冷以后體積會縮小。
熱脹冷縮現象與物體內部微粒的運動有關。
過程與方法:
1、用多種方法觀察空氣的熱脹冷縮現象。
2、用文字或圖畫進行描述和交流。
3、嘗試用“模型”解釋現象。
情感、態度、價值觀:
對熱現象產生更濃的探究興趣。
教學重點
用多種方法觀察空氣的熱脹冷縮現象
教學難點
觀察空氣體積變化的方法設計、用“模型”解釋熱脹冷縮現象
教學準備
為每組準備:燒瓶、L型玻璃管;熱水、常溫水、冰水;錐形瓶,氣球、紅墨水。
教學過程
一、觀察空氣是否熱脹冷縮
1、引入
水和許多液體都有熱脹冷縮的性質,空氣是否也會熱脹冷縮呢?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空氣在受熱或受冷后,體積會怎樣變化?(學生討論推測)
2、空氣受熱受冷后體積的變化研究
師:空氣是流動的,又是看不見的,我們如何實驗才能清楚地看到空氣受熱受冷后體積的.變化呢?
(1)學生分組討論,設計實驗方案
(2)交流實驗方案,確定方法。
(3)分組實驗,教師巡視指導。
(4)交流、討論。
(5)小結:通過實驗我們發現:空氣受熱以后體積會脹大,受冷以后體積會縮小。
(預設:空氣的熱脹冷縮現象非常明顯,同時也能比較出液體和氣體熱脹冷縮的區別)
二、怎么解釋熱脹冷縮現象
1、 師:溫度變了,水和空氣的體積都會發生變化,這是怎么回事?當我們緊挨著站在教室中間,和每個人都起勁地在教室里跳躍時,哪種情況下占據的空間大?
2、模擬空氣“微粒”運動的游戲。
3、交流:從游戲中我們明白了什么?
(預設:這個游戲指向了對物體熱脹冷縮性質的本質解釋,學生只有實踐、體驗過了,才能理解其中的意義所在。)
板書設計
空氣的熱脹冷縮
受熱 體積脹大
空氣 熱脹冷縮
受冷 體積縮小。
科學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在故事情境中,感知梯形的特征。
2、通過找一找、比一比、玩一玩,體驗數學活動的樂趣。
活動準備
1、課件《圖形王國的故事》。
2、蜘蛛拼圖操作材料若干。
3、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的彩色手工紙若干。
4.紙板裁割成的圖形若干。
活動過程
一、在故事情境中引出梯形,激發幼兒的探索興趣
1、講述故事《圖形王國的故事》。
2、關鍵提問:
(1)咦?這里少了誰?
(引導幼兒快速觀察,在眾多的圖形中發現少了什么形狀,并鼓勵他們大膽表述。)
(2)梯形弟弟在干什么?
(要求幼兒觀察畫面,嘗試通過人物的動作、表情描述畫面,引入“捉迷藏”的尋找游戲。)
(3)如果你們遇到梯形弟弟,會對他說什么?
(引導幼兒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大膽表達,在勸說“梯形”的過程中,換位思考,感受家人關愛、牽掛孩子的情感。)
二、在找找、玩玩中,加強感知,進一步掌握梯形的主要特征
1、第一次尋找比較,感知梯形的主要特征。
關鍵提問:
(1)請出一個三角形和梯形比一比,它們有什么不一樣?
(教師出示九宮格,讓幼兒在眾多的三角形中指認梯形,說說三角形與梯形的不同,初步感知梯形“有四條邊、四個角”的特征。)
(2)正方形、長方形為什么不能稱梯形呢?
(教師出示不服氣的正方形、長方形,鼓勵幼兒觀察正方形、長方形和梯形的區別,嘗試描述區別,感受梯形“一組對邊平行、另一組對邊不平行”的特征,說服不服氣的形狀們。)
2、第二次尋找比較,鞏固對梯形主要特征的認識。
關鍵提問:
這些梯形長得一樣嗎?哪里不一樣?
(出示九宮格,幼兒在眾多形狀中指認出直角梯形、等腰梯形、不等腰梯形,嘗試描述不同梯形的特征,結合生活經驗,展開想象,說說這些梯形像什么,通過對對邊形態的`感知,鞏固梯形“一組對邊平行、另一組對邊不平行”的特征。)
3、蜘蛛拼圖游戲,經驗運用。
關鍵提問:
(1)這一次梯形躲到哪去了?
(出示蜘蛛拼圖,提出操作要求。開始幼兒可能會遇到很多相似梯形的干擾,可以引導幼兒嘗試轉動蜘蛛網,調整觀察角度,根據梯形的特征,比一比,找出梯形。)
(2)看一看,這些都是梯形嗎?你是用什么方法找到梯形的。
(在集體驗證中,幼兒觀察黑板上的“梯形”,大膽糾錯和辯論,再一次鞏固對梯形特征的認識。)
三、折出梯形,體驗圖形游戲的樂趣
1、示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的彩色手工紙:瞧!這次梯形躲到哪去了?用什么方法可以找到它?
(請幼兒再一次自主探索,根據梯形的主要特征嘗試自我驗證,結合已有經驗,動手嘗試折出梯形,送到“梯形”小房子里,體驗圖形游戲的樂趣。)
2、延伸活動:拼圖游戲
瞧,梯形請來了好多兄弟姐妹,我們和這些圖形寶寶一起到圖形王國玩拼圖游戲吧!
科學教案 篇6
課 題:空氣和我們的生活
教學目標:
1.通過對呼吸的研究活動來認識空氣對人的生命活動的重要意義。
2.通過親身體驗使學生認識到保持教室內的空氣流通對保證呼吸衛生的重要意義。
3.滲透環保教育,使學生學會用科學關注我們周圍的生活。
重 點:通過各種體驗活動來認識空氣與我們的生活的關系。
難 點:空氣對生命的意義。
教學過程:
1.教師:今天我們把門窗關著上課吧。
2.請大家趴在桌上,記錄我們一分鐘呼吸多少次,數完后,請在記錄本上記錄下來。
3.剛才是安靜時的呼吸次數,如果我們運動后每分鐘呼吸次數會有變化嗎?會有什么變化?
做一會靜力性動作,如用力彎曲手臂等,然后馬上記錄呼吸頻率,并寫在記錄本上。
4.比較:安靜時和運動時呼吸有什么變化?這是為什么呢?
由這個問題引出人是通過呼吸獲得氧氣、排出二氧化碳等廢氣,人的生命活動離不開氧氣等知識。一般來說,學生能夠自己說出來,如果不行,老師要講解,或讓學生看課文中的“資料與拓展”。
5.如果我們不呼吸呢?引出游戲:憋氣比賽,看誰堅持的時間長。通過這個比賽讓學生認識到,人不能不呼吸。
6.想一想,今天我們把門窗關閉著上課,你有什么想法呢?
小組充分討論后全班交流。學生大致會說出下面的一些情況:我們感覺有點悶。
在封閉的教室里,氧氣不足;我們呼出的二氧化碳又吸進來了;新鮮空氣少,二氧化碳多,所以覺得悶,對身體不好。
7.體驗活動:分男女生,到教室外的走道上站一會,體驗教室外和教室內的空氣給我們的感覺。活動完畢后問:“你們現在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么?”學生會回答:“打開門窗!”由此將學生的'認知與情感的體驗推向高潮。
8.想一想,在冬天,我們往往把門窗緊閉著上課,這對我們的身體是沒有好處的,但天氣又冷,不敢開窗,我們有什么好的辦法解決這個問題呢?
9.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哪些類似的情況呢?我們對這些情況調查一下。
夏天空調房間里的空氣流通問題;
家庭里的空氣流通問題;
大商場是如何解決通風問題的;
城市里的空氣污染問題。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教案教案科學教案05-16
科學教案實用 科學教案簡短07-16
科學教案(經典)08-06
科學教案【經典】07-25
科學教案[經典]08-02
科學教案06-25
科學教案(精選)10-22
【經典】科學教案10-09
科學教案(經典)10-15
科學教案[精選]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