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科學教案匯編5篇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那么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么寫?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科學教案5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科學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本課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以“玩陀螺”這一讓學生及感興趣的活動為切入點,引導學生從做陀螺、玩陀螺中觀察色光的混合現象,認識到白光是由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色光混合而成的,了解光的三原色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學情分析:
課前盡可能地多做一些陀螺,通過充分的玩,讓學生有所感悟,有所收獲,培養學生的動手制作能力
教學目標:
1.能運用所學光的色散知識,制作各種陀螺;在玩的過程中有所發現,并能及時地記錄表述自己的研究結果.
2.在做陀螺和玩陀螺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3.通過玩陀螺和做光的合成實驗,了解光的合成以及光的色散和合成的關系.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紅黃藍各種顏色的玻璃紙,較暗的環境中涂好七種顏色的字片手電筒各種各樣的陀螺.
學生準備:卡紙水顏料火柴棒膠水剪刀透明膠水雙面膠等.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
1.首先我想調查一下,誰玩過陀螺?陀螺好玩嗎?怎么好玩?
2.你玩的也是那種抽的陀螺。有誰還玩過其它種類的陀螺?呵,沒有,是自己做的呢?還是賣的呢?
3.那么我們今天這節課就做個陀螺,用什么作陀螺呢?很簡單,一張圓紙片,
二、猜想假設:小組內進行。
三、制定方案:
首先出示幾個已經制作好的陀螺,演示,講解制作的方法,步驟,然后讓學生交流自己知道的制作陀螺的方法。在制作過程中,要提醒學生注意使用剪刀時的安全問題。
四、實施探究:
1.給陀螺涂色①要求每個小組按教科書提出的顏色比例涂一個陀螺。
②然后再讓學生在做好的`陀螺上任意涂色,可以涂兩種,三種或更多種。
2.玩陀螺關鍵,讓陀螺穩穩地轉起來。
①思考:怎樣使自制的陀螺轉得更穩?
②對每個涂不同顏色的陀螺反復實驗,仔細觀察旋轉的陀螺呈什么顏色?
③指導學生及時把觀察到的現象記錄下來,以便回報交流。
3.教師小節:如果你還想研究這個問題,還可以深入地查一查資料,有沒有知道這是一種什么現象,眼睛為什么變不出快速旋轉的此文轉自淘.教。案網()圖案?這是一種視覺暫留現象,(師:板出)人的眼睛最快每秒鐘快速旋轉,看起來就是環形的,那么這種視覺暫留現象,你能想起來有什么應用嗎?
(生:我們平常看的動畫片就是設計師把它畫成一張一張的,然后快速地放出來的。)
師:動畫片就是利用人的視覺現象,那么這種色光混合該怎么解釋呢?我這兒有一個陀螺,是我自己做的,它轉起來是什么顏色的,(灰白色,顏色好像一下子消失了),如果感興趣可以回去試著做一個,具有彩虹顏色的陀螺,轉起來到底是什么顏色?牛頓曾經給大家做過這個實驗,他能給大家解釋一個科學道理,到底是什么呢?
師:大約在1666年,24歲的牛頓,用三棱鏡把白色的陽光分解成了七種顏色,這就是彩虹。當他欣喜若狂地把這個發現報告給大家的時候,受到大家激烈的反對,牛頓為了驗證把七種色光也能合成白光,就用陀螺做了這個實驗,使大家理解了他的科學發現。
五、展示交流:
1、我們來研究善變的光
光的三原色(紅、綠、藍)相疊加的情況。
2、我的觀察記錄表(先讓學生自己填,教師小結)
組合方式組合效果(可以繪圖)
紅光+綠光黃光
紅光+藍光紫光
綠光+藍光淡藍光
紅光+藍光+綠光白光
3、讀一讀,說一說,課本資料卡,不僅要對故事中的知識加深認識,更要對其所折射出的科學精神深入體會。
六、拓展創新:
1.制作一個有趣的三色陀螺。
2.玩一玩有什么新的發現。
教學反思:
通過制作陀螺,玩陀螺,知道了白光可以被分解,被分解的光又可以合成白光。
科學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知道糖能溶化使水變甜,愿意和同伴分享。
2、嘗試用肢體動作表現棒棒糖攪拌的動作,感受音樂活動的快樂。
活動準備:
《王老先生有塊地》音樂錄音、棒棒糖若干、溫水杯若干、“甜甜的河水”故事凰面。
活動流程:
一、甜甜的`棒棒糖
1、觀察故事畫面:小兔有根棒棒糖。
2、交流:這是一根怎樣的棒棒糖?
3、甜甜的糖有各種各樣的味道、形狀,我們都喜歡甜甜的糖,可是多吃會蛀牙。
二、一根棒棒糖
1、邊聽故事,邊看故事畫面。
2、交流:朋友們都想吃棒棒糖,可是只有一根,怎么辦?一根棒棒糖怎樣和許多朋友分著吃?
3、演示:小兔將糖溶化在水中的辦法。
4、交流:糖會溶化在水中嗎?水會有什么變化?
三、快樂的棒棒糖
1、操作:幼兒將棒棒糖放在杯中。
2、模擬:
(1)我是一根棒棒糖(幼兒用肢體動作扮演棒棒糖)。
(2)會攪拌的棒棒糖:
霸欣賞音樂——棒棒糖是怎樣攪拌的?
動作再現——用肢體動作表現棒棒糖的攪拌(有節奏、創造性地表現)。
故事穿插——幼兒多次表現。
四、甜甜的河水
操作品嘗:水變甜了嗎?——嘗嘗我們的水。
科學教案 篇3
一、教學目標: 1、使學生懂得要想達到良好的鍛煉效果,必須依據人體重量變化規律
2、掌握身體鍛煉的基本原則和方法
3、提高自我醫務監督意識
二、學習內容:健美操與科學鍛煉
板書:健美操與科學鍛煉
“生命在于運動”這句名言,深刻地說明了身體鍛煉的作用和意義。如何進行科學的健美操鍛煉,達到增強體質、增進健康、防病治病、延年益壽的目的,是每一位健美操鍛煉者首先要明確的問題。要想達到良好的鍛煉效果,必須依據人體生理變化規律,掌握身體鍛煉的基本原則和方法,同時加強自我醫務監督。違反健美鍛煉規律的冒險蠻干,只能是適得其反,甚至還會引起傷病事故。
(一) 健美操鍛煉的生理負荷
從生理學角度看,只有適宜的負荷剌激才能達到增強體質的目的。負荷過大,剌激量超過了身體所承受的范圍,不但不能健身健體,反而對身體有害;負荷過小,不能引起身體的適應性變化,就起不到強身健體的作用。因此,科學地確定適合于自己身體情況的鍛煉負荷,是獲得健美操鍛煉效果的前提。
1、用鍛煉時的心率確定運動負荷
(1)對沒有訓練基礎的人
220次/分-年齡=最高極限心率
例如:45歲的人其最高心率為:220次/分-45=175次/分
(2)有訓練基礎的人
205次/分-年齡的一半最高極限心率
以上是計算運動強度的極限指標,那么健身的心率范圍多大為適宜呢?
美國健身研究協會推薦的健身指標區是:最大心率×65%-80%
美國人心臟學學會推薦的健身指標區是:最大心率×60%-75%
美國運動醫學推薦的健身指標區是:最大心率×65%-90%
心率在上述指標范圍內是屬有氧運動。故稱健身指標區。而百分比的指數越高,對身體的影響就越大,鍛煉的效果就越明顯,如果百分比指數超過上述范圍則是無氧訓練。但過低對身體又不起作用,只能是一般的活動而已。因此,只有確定適合于自己的負荷,才能收到最佳的鍛煉效果。
2、用鍛煉時的感覺確定運動負荷(如下表)
主觀用力感覺等級表(RPE)
自我感覺
等級
自我感覺
等級
非常輕松
很輕松
尚輕松
6、7、8
9、10
11、12
非常輕松
很輕松
尚輕松
15、16
17、18
19、20
(二) 健美操鍛煉的自我監督體系
健美操的自我監督是在健美操鍛煉時對自己的身體健美操狀況和功能狀況經常進行自我觀察的一種方法。它不但能科學地保證鍛煉者的健康和健美,而且也是自我評價運動負荷大小的'一種方法。
自我監督的內容包括自我感覺和自我監測兩個方面。
一、自我監督
(一)良好的自我感覺
參加健美操鍛煉后,感覺身體輕松,心情愉快,性格開朗,食欲好,睡眠沉且無夢,精力充沛,記憶力提高,身體充滿活力,皮膚光澤有彈性。鍛煉后身體有輕微的疼痛,清晨起床后癥狀消失,并有強烈的活動欲望。
(二)不良的自我感覺
在健美操鍛煉過程中,若出現下列現象,應引起重視,及時進行調整。
1、當鍛煉過程中出現頭痛、惡心、頭暈、氣喘、胸痛、心悸或其他部位的疼痛時,可能是沒有做熱身運動,突然活動,身體沒有及時適應或運動量過大所造成的,應逐漸減小運動量或用放松走動等到形式給以調整、緩沖,不要驚慌。若嚴重應停止運動或請教醫生。
2、若鍛煉后出現精神萎靡不振、四肢軟弱無力、容易激動等,則可能是教學方法不當或疲勞的象征,應停止鍛煉,休息1-3天或調整鍛煉負荷、縮短鍛煉時間,當癥狀全部消失后再循序漸進地鍛煉。
3、健美操鍛煉后,若出現失眠、屢醒、多夢、嗜睡、清晨起床后頭暈沉、精神不好、食欲減退等癥狀,則說明:①初學者還沒有適應這種運動;②運動量過大,應作適當的調整,但不宜停止鍛煉。
4、若近期鍛煉,突然大量排汗,除運動量過大外,則地身體功狀況不良、健康狀況下降的反應,應及時調整運動強度和時間,注意觀察,必要時應到醫院進行檢查。
二、自我監測
1、脈搏: 脈搏與參加健美操鍛煉者的訓練水平有關。經常參加健美操鍛煉的人,安靜時的脈搏較慢,間斷地或很少參加健美操鍛煉的人心率較快。當訓練水平提高或下降時,脈搏也將發生相應的變化。例如,清晨臥位脈率若下降或不變,即說明身體功能反應良好,有潛力;若每分鐘增加12次以上,說明機體反應不良,可能與睡眠不好或患病等因素有關,必須分析原因及時處理。
2、體重:
進行自我監測時,每周可測量體重1-2次,應在同一時間內進行(最好在早晨)。此外,還可測定運動前后的差數,以觀察運動對機體的影響。如果出現體重“進行性下降”,身體有其他異常征兆時,可能是過度訓練或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應查明原因。
三、疲勞的判斷
疲勞程度可分為輕度、中度和非常疲勞三種(見下表)。應根據程度的標志安排訓練。如果是輕度疲勞可以繼續練習;如果是中度疲勞,要適當減少運動量;如果是非常疲勞,則要完全停止一段時間的練習,必要時還需要請醫生治療。
疲勞程度的標志
程度
內容
輕度疲勞
中度疲勞
非常疲勞
自我感覺
無任何不舒服
疲乏、腿痛、
心悸
疲乏、腿痛、心悸、同時伴有頭痛、胸痛、惡心、
甚至嘔吐等現象。這些征象保持相當久
面色
稍紅
相當紅
十分紅或蒼白,有時呈紫藍色
排汗量
不多
甚多,特別是
肩帶部分
非常多,尤其是軀干部分,在顳部及汗衫和運動
衣上可出現白鹽漬
呼吸
中度加快
顯著加快
顯著加快,并且淺(其中有少數深呼吸出現),
有時呼吸節律紊亂
動作
步態輕穩
步伐搖擺不穩定
搖擺現象顯著,在行進時掉隊,出現不協調動作
注意力
比較好,能正確執行指示
執行口令不準確,改變方向時發生錯誤
執行口令緩慢,只有大聲口令才能接受
(三)健美操的科學鍛煉方法
一、秩序漸進 持之以恒
參加健美操鍛煉,首先應該有信心和持之以恒的精神,尤其是對初學者和減肥者,切忌心急,應遵守科學的鍛煉方法及秩序漸進的原則,避免造成半途而廢及不良的身體反應。
二、靈活掌握 及時調整
在健美操鍛煉時,若身體健康狀況欠佳,有炎癥或出現疲勞癥狀時,應立即停止鍛煉,不要勉強。要注意區分疾病性和運動性的疼痛,若是肌肉的酸疼、脹疼,則不必停止鍛煉,應盡量堅持,作適當的調整與放松,通過超量恢復,會使機體得到進一步的改善和提高。若是疾病性的疼痛,應及時到醫院進行檢查治療。
三、熱身運動
在健美操鍛煉之前,首先要進行熱身運動,然后才能轉入正式鍛煉的內容,其目的是使健身者從生理和心理上做好充分準備,使機體從平靜的抑制狀態逐漸過渡到活動的興奮狀態,促使心臟功能逐漸加強,使血液循環和氣體交換得到改善,新陳代謝旺盛,更好地適應鍛煉時的生理要求。同時使肌肉、韌帶、關節得到活動,神經系統的興奮性得到提高,使整個機體由安靜狀態逐步進入工作狀態,為即將進行的較為劇烈的身體活動做好各種準備,從而提高機體的工作效率,預防運動創傷。(舉例說明)
四、放松運動
放松運動是健美操的內容之一,決不是可有可無的,應引起健美操教師及廣大健身者的高度重視,通過放松運動可以達到以下目的。
1、放松運動可使靜脈血液較快地回流到心臟,使心臟較快地恢復到正常工作狀態。
2、放松運動可使神經系統和其他內臟器官由堅強的工作狀態,逐步轉入正常狀態,從而促進整個機體能較快地得到恢復。
3、放松運動能加速乳酸的消除,可避免肌肉充血、僵硬。如不注意放松,肌肉的收縮能力會下降,彈性會減弱,以致影響力量的提高,妨礙肌肉的增長。因此,參加健美操鍛煉,必須做好放松運動。
思考題:
1、 通過健美操鍛煉后,談談良好的自我感覺和不良感覺主要表現在哪里?
2、 健美操鍛煉后通過放松可以達到哪些目的?
科學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新的物理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是:
在教學過程中重要的是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探索電流熱效應跟電阻、電流大小以及通電時間的關系,使學生了解科學探究的方法。所教的學生是普通學生,思維反應比較慢,需要逐步引導,又因長期受應試教育影響,學習常常是“只聽不動手,聽了又忘記”的怪圈中重復。所以需要花一定的時間和精力來改變他們的不良學習習慣。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了解焦耳定律。
知道利用和防止電熱的場合和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實驗探索電流的熱效應跟電流、電阻、通電時間的關系。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欲,樂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樂于參與觀察、實驗、制作等科學實踐活動。
能表達自己的觀點,初步具有評估和聽取反饋意見的意識。
【重點與難點】
重點:電流產生的熱量跟電阻、電流、通電時間的關系。
難點:理解焦耳定律。
【教學準備】
學生電源、導線、開關、電阻絲、燒杯、溫度計、水、焦耳定律演示器、焦耳定律演示課件(flash課件)
【板書設計】
四、電與熱
1、電流的熱效應:電流通過導體時電能轉化成熱能。
2、為什么電爐絲熱得發紅而導線卻幾乎不熱呢?
3、演示實驗:探究電流產生的熱量與什么因素有關。
結論:電流產生的熱量的多少與電流、電阻、通電時間有關。
4、焦耳定律:
英國物理學家焦耳通過大量的實驗,于1840年精確地確定了電流產生的熱量跟電流、電阻和通電時間的關系,即焦耳定律。
內容:電流流過導體時產生的.熱量,跟電流的平方成正比,跟導體的電阻成正比,跟通電的時間成正比 。
公式:q=i2rt
符號的意義和單位:i—電流—安(a) r—電阻—歐(ω)t—通電時間—秒(s) q—熱量—焦(j)
5、電熱的利用、危害和防止。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說明
·課前活動
播放關于電能應用的錄像
·引入新課:
介紹生活中的電熱器。
提出問題:熱量是從哪里來的?
設疑:電爐絲通過導線連入電路里,電爐絲熱得發紅而導線卻幾乎不發熱,這是為什么?
提出問題:電流通過導體產生的熱量跟什么因素有關?
科學教案 篇5
一、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學生要知道產生影子的條件:光源、遮擋物和屏,且遮擋物要在光源和屏之間。
2、明白判定光源的標準:正在發光而且是自己發出的光
3、物體影子的長短、方向隨著光源位置、方向的改變而改變;物體影子的大小與物體和光源之間的距離有關;物體影子的外形和光源所照射的物體側面的外形有關
4、從不同側面照射得到的物體的影子叫做投影,投影在我們生活中很有用處
過程與方法
1、做光和影的實驗,并將觀察結果準確地進行記錄
2、根據實驗結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擋物、影之間的關系
情感、態度、價值觀
1、認識到事物之間的變化是有聯系的,也是有規律的。
2、在實驗觀察中養成嚴謹、細致、實事求是的態度
二、教學準備
分組實驗:手電筒、4開的白卡紙、長方形的小木塊、鉛筆、尺子
三、教學重、難點
探究影子的特點
四、教學過程
1、引言:
光,我們都很熟悉.那么對于光,我們也很陌生.我們知道它是怎樣傳播的嗎?它有哪些特性?它在現代科扙技中哪些應用?現在就讓我們進入奇妙的光的世界吧!
2、關于影子產生的條件
1)誰玩過影子的游戲?我們怎樣才能看到物體的影子?(可認讓同學和演示)
2) 師生共同研究影子產生的條件有哪些?,
3)在實際操作、討論、交流的基礎上,學生知道影子的產生不僅需要陽光、擋光物體,還需要屏(墻面、地面等)
3、關于“光源”的教學
1)影子的產生需要光,那么,哪些物體能發光呢?學生列舉
2)引導學生進行分類,自己發光和反射其他物體的`光
3)得出光源的描述:像電燈這樣可以自己發光的物體叫做光源. 光源分人造光源如電燈和自然光源如陽光、電光等。
4、影子的特點
1)在剛才的影子游戲中,我們除了知道影子產生的條件外,還有什么發現嗎?
2)我們再通過下面實驗繼續探究光源和影子的秘密,明白實驗的方法、步驟和要求。
3)教師著重提示、演示第一個實驗
4)分組實驗,先在屏上畫下影子,最后再畫到課本上相應的地方
5)分組匯報,交流實驗過程, 得到下面3點:
1、影子會隨著光源位置的改變而改變;
2、影子的大小與遮擋物和光源之間距離的關系……
3、影子的形狀和光源照射物體側面的關系……
5、本節小結:
1)引導學生回顧:我們今天學了光的哪些知識,發現了什么規律?
2)再做一做影子游戲,驗證一下我們發現的這些規律。
影子產生的條件:不僅需要陽光、擋光物體,還需要屏(墻面、地面等)
光源:正在發光,而且是自己發出的光。
影子的特點:1
1、影子會隨著光源位置的改變而改變;
2、影子的大小與遮擋物和光源之間距離的有關。
3、影子的形狀和光源照射物體的側面有關。
六、作業設計
1實驗:觀察和測量自己的影子,完成下表
早 上 中 午下 午
太陽在( )丶方太陽在( )方太陽在( )方
影子在( )方影子在( )方影子在( )方
我的影子長( )厘米我的影子長( )厘米我的影子長( )厘米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教案教案科學教案05-16
科學教案實用 科學教案簡短07-16
科學教案[經典]08-02
(經典)科學教案10-01
科學教案(精選)10-22
(精選)科學教案11-16
科學教案04-25
科學教案04-25
科學教案06-25
科學教案(經典)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