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四年級上冊數學第一單元教案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總歸要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么大家知道正規的教案是怎么寫的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四年級上冊數學第一單元教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四年級上冊數學第一單元教案1
(一)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認識萬以內數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計數單位“萬”、“十萬”、“百萬”、“千萬”和“億”,知道億以內及以上各個計數單位的名稱和相鄰兩個單位之間的關系。
2、掌握數位順序表,根據數級正確地讀寫大數,會比較大數的大小,會將整萬、整億的數分別改寫成用“萬”和“億”作單位的數,會用“四舍五入”法把一個大數省略萬位或億位后面的尾數,求出它的近似數。
3、在認數過程中,使學生體會和感受大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進一步培養數感。
(二)教材說明和教學建議
教材說明
1、本單元教材內容。
本單元是本冊教材的起始單元,是在學生認識和掌握萬以內數的基礎上學習的。生活中大數廣泛存在,對大數的認識既是萬以內數的讀寫鞏固和擴展,也是學生必須掌握的最基礎的數學知識之一。
本單元由“億以內數的認識”和“億以上數的認識”兩個部分組成。各部分內容之間的安排如下表:
課題內容
億以內的數的認識
主題圖
出現5個省(市)、自治區的總人口數,讓學生初步感知大數,了解中國的人口狀況,滲透國情教育。
億以內數的讀法
例1北京天壇圖。呈現首都北京市人口數。讓學生知道生活中有比萬大的數。類推每相鄰兩個計算單位之間的關系,知道數級、數位。
例2讀含兩級的數。
億以內數的.寫法
例3寫含兩級的數。通過電視新聞呈現億以內的數,讓學生對照數位表寫出相應的數。滲透環保教育。
例4億以內數的大小比較。
例5將整萬的數改寫成以“萬”作單位的數。
例6將非整萬的數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改寫成以“萬”作單位的近似數。
數的產生介紹古時人們的記數法、記數符號(數字),介紹阿拉伯數字,自然數。
十進制計數法介紹數位順序表,由萬級數位擴展到億級數位;介紹十進制計數法。
億以上數的認識
例1讀含三級的數。
例2寫含三級的數。
例3將整億的數改寫成以“億”作單位的數;將非整億的數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改寫成以“億”作單位的數。
計算工具的認識
介紹算盤、電子計算器。
用計算器計算
運用計算器進行四則運算,探索計算規律。
2、本單元教材的編寫特點。
(1)優化教材結構,集中進行大數認識的教學。
現行九年義務教育教材對這部分內容的安排是:先教學億以內數的讀法和寫法(第七冊),再教學億以內數的讀法和寫法,并對數的理論進行整理(第八冊)。本單元對億以內數的認識和億以上的數的認識加以整合,在兩部分認數教學中間安排的十進制計數法是對億以內數內容進行歸納整理,并作為億以上數的認識的基礎,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2)提供豐富的素材,加強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同時對學生進行綜合知識的滲透。
從萬以內數的認識到億以內數、億以上數的認識,是學生數概念的又一次擴充。學生在讀、寫大數時常常出現錯誤,這往往與數的概念不清楚、數的感受不豐富有關。教材提供了較為豐富的素材,讓學生感受大數,不僅為學生認識大數提供了豐富的內容,也為對學生進行國情教育提供了好素材。例如,科學知識:一個人一年的心跳次數,地球赤道長度,光傳播的速度,蜻蜓的眼睛由多少只小眼組成,一小滴血液中的紅細胞、白細胞數量等;環保教育:“保護母親河”活動、每年生產的一次性筷子數量。國情教育:全國人口普查的數據,我國公路總長度,塔克拉瑪干沙漠的面積等。
(3)突出數概念的教學,從數學的高度把握十進制的原理,培養數感。
教材讓學生從數的認、讀、寫、大小比較,計數單位、數位、數級等數概念的多方面來全面地認識數。介紹了十進制計數法。十進制是數學的基礎,整數、小數、十進分數從數學本質上來講是一致的,結合各種計量單位中的十進制,使很多數學知識能夠融會貫通。如小數可以從十進分數引入,也可以從整數引入(如進行單位換算),整、小數的計算法則本質相同。教材還通過豐富的素材幫助學生形成數感。如在“你知道嗎”中,用直觀的素材讓學生體會1億有多大。
(4)教學內容的呈現留給學生自主探索和交流的空間。
經過第一學段數的認識教學,學生已經具備了大量的關于數的認識的直接經驗,尤其對萬以內數的組成和計數單位等有了較深的了解,這就為將數的知識擴充到萬級、億級做好了鋪墊。教材在安排具體內容時,一方面圖文并茂地提供教學的豐富素材,另一方面注意留給學生自主探索的空間,也為教師組織教學提供了思路。這體現在:
①讀、寫數的法則教材上不給出現成的結論,而是讓學生通過討論得到。
②數的大小比較的方法由學生自己探索。
③億以上數的讀、寫更多地是讓學生利用前面的知識進行遷移類推。
教學建議
(1)創設具體教學情境,培養學生對于大數的感受,發展學生的數感。
大數對于學生來說比較抽象,讀寫起來也比較困難。教師應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創設具體教學情境,使學生獲得有關大數的豐富的感受。教學讀寫數時,教師應注意放手讓學生探索,理解并掌握了讀寫數的方法后,要通過一定的訓練才能達到熟練的程度。
(2)注重基礎知識、基本概念的教學,同時要為學生留有自主探索的空間。
對于數位、數級、十進關系等知識,應讓學生牢固掌握。但是,不應把現成的結論、法則直接告訴學生,而是要創設問題情境,要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去體會,通過自己的獨立思考達到對這些知識的理解。
(3)密切大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
在教學中,教師應注意培養學生收集生活中大數的習慣和能力,如說一說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大數。通過教學應使學生逐步認識到,數的產生與發展都是生活實踐的需要,認識數是為了用它來交流,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
(4)本單元可用15課時進行教學。
四年級上冊數學第一單元教案2
教學目標
1、理解、掌握億以上數的讀、寫法,并能正確地讀寫出億以上的大數。
2、通過億以上數的讀、寫規則,培養學生分析問題有能力。
3、進一步理解我國四位分級的習慣。
4、掌握把億以上的數改寫成以“億”為單位數和求近似數的方法。
教學重點:億以上數的讀寫法
教學難點:每級中間、未尾有0的數是讀寫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口算練習:
27×2= 16×3= 31×0=
2、我們已經學習了億以內數的讀寫,下面這幾個數你會讀嗎?
出示:60200400
思考:要想讀得又對又快,需要先干什么?幾位一級?(課件:分級)指名讀。
提問:億以內的數怎樣讀?
3、出示數位板讀數(出示讀法)
我們今天這節課就來學習(出示課題:億以上數的認識)
二、億以上數的.讀法
教學例1
⑴創設情境
地球是我們生存的家園,請同學們看大屏幕(出示主題圖)。
美麗的藍色地球原本在輕快的轉動著,現在上面站滿了人,地球累的大汗淋漓說:“我快背不動了!”
⑵看到這幅圖,你有什么想法?(板書據統計全球人口:70 0000 0000人)
⑶誰來讀我國人數?說說你是怎么讀的?讀數時候注意什么?
借助數為順序表來讀比較方便。(出示數位表)因為70在億級,所以讀作70億。)
⑷出示:10040002000 400305000000這兩個數又該怎么讀呢?指名讀,說出理由。
思考:億以上的數怎么讀?
⑸討論:
1、先讀哪一級?
2、億級的數和萬級的數在讀法上有什么不同?
3、數位上的0怎么讀?
4、讀含有億級、萬級的數時,應注意什么?
指名匯報。強調:讀億以上的數,要想讀得又對又快,需要先分級。確定最高位是什么位。
⑹試一試:讀出下面各數。
92 0000 0000 267 0500 0000
5080 4000 0000 3 0020 0000
提問:讀含有億級、萬級的數時,應注意什么?
三、億以上數的寫法
我們已經會讀億以上的數了,那你們會寫嗎?請看例2.(出示)
1、三億怎么寫?能寫成30000嗎?
2、三十億九千萬、七千零三億零二十萬,這兩個數怎么寫?自己試一試。
3、寫億以上的數,關鍵要先干什么?
4、出示:說一說億以上的數該怎么寫?(先找到“億和萬”字,每級的數的寫法都和個級的寫法相同。哪位上一個單位也沒有,就用0占位。)
說明:為了便于檢查,每級中間空一格或用分級線隔開。
強調:寫億級和萬級的數時,關鍵要先找到“億”或“萬”字。
5、試一試:
寫出下面各數。
二十五億寫作:
五千零四億零七百萬寫作:
四、把億以上的數改寫成用“億”作單位的數
1、自學例3
2、討論:
怎么改寫為以“億”為單位的數?
得出結論:改寫為以“億”為單位,只要去掉8個0,再寫上一個億字就可以了。
3、試一試:
五、鞏固應用
把下面各數改寫成用“億”作單位的數。(不是整億的數,用“四舍五入”法省略億后面的尾數。)
106 0000 0000 5030 0000 0000
52 7023 0000 269 0080 0000
說說自己是怎么想的。
六、課堂總結
這節課你有什么新的收獲?編成一首順口溜
幫我們記住,大家試著讀一讀。
數位順序表讀數、寫數離不了來讀數先分級
每級都按個級讀讀完數字讀單位個級讀數也容易
0特殊幾個相連只讀零0在末尾不需讀
寫數拿出數位表先分級后對照各就各位要記牢
空位補0不能少
七、布置作業
課本練習三,第1題、第3題、第5題。
四年級上冊數學第一單元教案3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26頁及練習四相關內容。
教學目標
1.能夠利用電子計算器進行簡單的計算。
2.知道用電子計算器計算的順序和筆算順序是一樣的。
3.讓學生善于觀察發現數學的秘密,能夠對一些有規律的數進行口算。
教學重點
能夠利用計算器進行簡單的計算。
教學難點
懂得觀察發現一些有規律的數的計算。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已經認識了有關計算工具,請同學們把自己的電子計算器拿出來,今天我們用計算器來進行計算。(板書課題:用計算器計算)
二、合作探究
1.教學例1。
(1)出示3 86+179=________
說說你是怎樣使用計算器計算的。
(2)引導學生按步驟按鍵計算出結果,試試CE和AC鍵各有什么功能。
CE:清除功能,AC為0,也相當于清除功能。
(3)自己用計算器試試。
825-138=26×39=312÷8=
(4)你覺得使用計算器需要注意什么?
看清數,別按錯了,每次計算前要清0。
2.教學例2。
(1)出示:9999×1=9999
9999×2=________
9999×3=________
9999×4=________
用計算器算出上面幾個算式的結果。
(2)你發現了什么規律嗎?說一說。
從9999×2起,結果是一個五位數,中間是3個9,兩頭分別是1,8(9×2);2,7(9×3)…
(3)你能不用計算器,直接寫出下面幾題的結果嗎?試一試,很有趣。
9999×5=49995
9999×7=69993
9999×9=89991
(4)9999×6和9999×8的結果又是多少呢?誰能說一說?
9999×6=59994
9999×8=79992
師總結:碰到9999和9以內的自然數(0除外),答案都是五位數,最高位和個位就是自然數與9的'乘積,中間三位數都是9。
(5)第26頁“做一做“。
用計算器算出前面幾道算式的結果,找出規律,再直接寫出下面幾個算式的結果,然后用計算器進行驗證。
三、應用反饋
1.用計算器計算,練習四第1、4、9題。
組織學生獨立用計算器算一算,并在小組中相互交流計算的結果。
2.練習四第3題。
教師先介紹收據上的內容,并指導學生如何計算相應的金額。
再讓學生兩人一組,一人筆算,一人用計算器進行驗算。
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的學習,你學到了哪些新的知識,掌握了什么新的本領?
五、變式練習
先用簡便方法計算,再用計算器驗算。
1.297+298+299+300+301+302+303
2.401+402+403+404+405
四年級上冊數學第一單元教案4
教學導航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19頁的內容和及練習三第3、4題。
[教學目標]
1.理解多位數的讀法,在具體情境中能夠根據數級正確地讀出多位數,體會并能闡述多位數讀數的規律。
2.結合現實素材,使學生感受億以上數的意義,培養學生的數感。
[重點和難點]
重點:教學讀億級的數。
難點:億以上中間和末尾有0的數的讀法。
以億以內的數的讀法為基礎,把個級、萬級數的讀法推廣到億級,能正確地讀億以上的數。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回顧學過的數位順序表,它有幾級,每級有哪些數位,計數單位各是多少?教師根據學生的匯報板書:
千 百 十 億 千 百 十 萬 千 百 十 個
…… 億 億 億 萬 萬 萬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2.怎樣讀寫億以內的數?組織學生在小組中相互說一說,再指名匯報。
3.導入。
我們已經學過了億以內的數,在日常生活和生產中,還經常用到比億大的數。下面的人口數,你會讀嗎?
據統計,全球人口總數已達到7000000000人。
讓學生自己試讀上面的數。
師:這個數到底該怎樣讀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億以上數的讀法。
(板書課題:億以上數的讀法)
二、探究新知
1.學習億以上數的讀法。
(1)學生回顧億以內的數是怎樣讀的.。
先讀萬級,再讀個級;萬級的數要按照個級的數的讀法來讀,再在后面加上一個“萬”字;每級末尾不管有幾個0,都不讀,其他數位有一個0或者連續幾個0,都只讀一個“零”。
(2)以7000000000為例,學習億以上數的讀法。
先分級,億級上是“70”,按照個級的讀法讀作“七十”,萬級和個級上都是0,這些0都不讀出來,這個數應該讀作“七十億”。使學生看出只要按照個級數的讀法去讀,再在后面加上一個“億”字就可以了。
(3)學生讀以下兩個數:
10040002000 400305000000
分小組合作讀數:
①先自己試著讀讀這樣含有三級的數,再在小組內互相讀讀。
②和小組內的同學交流一下,你是怎樣讀這些數的?試著說說讀數方法是什么?
(4)在學生讀的基礎上,讓學生說說讀億以上的數的方法是什么?
方法:(學生可能說得不完整,教師可幫助學生整理補充。實際是把億以內數的方法遷移到這兒。)
①從高位讀起,一級一級往下讀。
②讀億級或萬級的數,先按照個級的讀法讀,再在后面加上一個“億”字或“萬”字。
③數中間有一個0或連續有幾個0,都只讀一個零;每級末尾的零都不讀。
2.練一練。
教科書第19頁的“做一做”。
三、鞏固練習
1.教師出示讀數的卡片讓學生讀:
8007000 650006 15008000
30400000 7000005000
508000600000
(教師在這要重點抽查:哪個0讀了?哪個0沒讀?為什么?)
2.練習三的第3、4題。
四、課堂小結
有什么收獲?還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或者有疑惑的地方?提問質疑。
[板書設計]
億以上數的讀法
7000000000讀作:七十億
10040002000讀作:一百億四千萬二千
400305000000讀作:四千零三億零五百萬
先分級再從最高級讀起,一級一級往下讀;讀億級或萬級的數,按個級的讀法讀,再在后面加上一個“億”或“萬”字;每級中間有一個0或連續幾個0,都只讀一個零,每級末尾的0都不讀。
教學反思
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億以內數的讀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按理說學生已經有了知識上的遷移認識和能力,但學生還掌握得不夠好。主要是含有三級的數的讀法,學生最難掌握就是每級中間或末尾有0的數的讀法,在以后要加強練習。
四年級上冊數學第一單元教案5
一、教學目標:
1.知道數產生的歷史,認識自然數。
2.認識億級的數,掌握計數單位“億”“十億”“百億”“千億”以及千億以內的數為順序表,掌握十進制計數法。
3.使學生了解中國古代數學的偉大成就,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學重點:
讓學生體驗數的產生過程。
三、教學難點:
理解掌握十進制計數法的意義。
四、教學用具:
計數器、課件。
五、教學過程:
(一)教學數的產生動畫:數字的產生和演變
1.數的產生。 【課件演示】(圖片)
教師:很久以前,人們在生產勞動中就有了計數的需要。例如,人們出去打獵的時候,要數一數共出去了多少人,拿了多少件武器;回來的時候,要數一數捕獲了多少只野獸等等,這樣就產生了數。
2.計數符號、計數方法的產生。
教師出示第16頁的主題圖讓學生看,進一步說明:在遠古時代人們雖然有計數的需要,但是開始還不會用一、二、三“”這些數詞來數物體的個數。只知道“同樣多”、“多”或“少”。那時人們只能借助一些其他物品,如在地上擺小石子、在木條上刻道、在繩上打結等方法來計數。比如,出去放牧時,每放出一只羊,就擺一個石子,一共出去了多少只羊,就擺多少個小石子;放牧回來時,再把這些小石子和羊一一對應起來,如果回來的羊的只數和小石子同樣多,就說明放牧時羊沒有丟。再如,出去打獵時,每拿一件武器,就在木棒上刻一道,一共拿了多少件就在木棒上刻多少道;打獵回來時,再把拿回來的武器和木棒上刻的道一一對應起來,看武器和刻道是不是同樣多,如果是,就說明武器沒有丟失。結繩計數的道理也是這樣。這些計數的基本思想就是把要數的實物和用來計數的實物一個對一個地對應起來,也就是現在所說的一一對應。以后,隨著語言的發展逐漸出現了數詞,隨著文字的發展又發明了一些記數符號,也就是最初的數字。各個國家和地區的'記數符號是不同的。
4.阿拉伯數字的出現。
5.什么是自然數?自然數有哪些性質和特點?
(二)教學十進制計數法
1.師:生活中還有更大的數,需要用數級更多的數位表讀寫。
2.用計數器幫助數數,認識十億、百億、千億
讓學生在計數器上撥上一億,然后一億一億地數,一直數到九億,再撥上一億。
提問:“九億再加上一億是多少?億位滿十要怎樣?”
認識10個一億是十億。并讓學生回答“十億”應板書在什么位置。板書:“十億”(寫在剛才板書的億位的左邊。)用同樣的方法,完成對百億、千億的認識,分別板書:百億、千億。提問:“個、十、百、千、萬”“億都是用來計數的,叫什么?”(計數單位。)
提出:十億、百億、千億也是計數單位。
提問:“到現在我們一共學了哪些計數單位?”
教師把板書出的計數單位加上橫線和豎線,并告訴學生還有比千億大的計數單位,由于不常用,暫時不學,因此在千億的左面用省略號“”“”表示還有其他計數單位。
提問: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關系是什么?(每相鄰兩個單位之間的進率是10,即十進關系。)說明像這種“每相鄰兩個單位之間的進率都是10”的計數方法叫做“十進制計數法”。
3.認識數位和數位順序表。
(1)說明寫數時,要用盡可能少的符號來表示,這些符號叫做數字。提問:“我們學過了哪些數字?”(1、2、3、4、5、6、7、8、9、0)說明這些數字叫阿拉伯數字。
(2)說明寫數的時候,把計數單位按照一定的順序排列起來,它們所占的位置叫做數位。再說明數位的作用:有了數位以后,由于一個數字在不同的數位上表示的數的大小不同,
(3)讓學生說說億以內的數位順序表是怎樣的,教師板書出來。然后引導學生把億以內的數位順序表擴展到“千億”位,并告訴學生還有比千億大的數,由于不常用,暫時不學,因此在數位順序表后面用省略號“”“”表示還有其他數位。
(4)使學生明確右起第五位是萬位,第九位是億位。
(5)引導學生對數位分級。先讓學生說出右起第一位至第四位是什么級,第五位到第八位是什么級,再進一步說明第九位到第十二位是億級。同時說明數位分級的作用:數位多了,一位一位地讀不方便,通過分級可以很方便地讀數。
在已寫出的數位順序表上接著板書:個級、萬級、億級,制成表,并把它和計數單位表連接起來。
(6)讓學生觀察數位順序表,看一看個級、萬級、億級的異同點:都是四個數位;
每一級從第二個數位起,都是十、百、千,但萬級多了個“萬”字,億級多了個“億”字;個級第一位是個位,萬級第一位是萬位,億級第一位是億位。
(三)鞏固練習
(四)課堂總結、質疑
四年級上冊數學第一單元教案6
◆教材分析
數的產生和發展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限于教學時間和學生的接受能力,教材中只舉了少數簡單的事例進行說明,使學生對數的產生有一個初步的認識。教材展示了古代人們如何計數、如何逐步發明各種記數符號等,直觀形象地介紹了數的產生、發展的歷史。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使學生了解數的產生,掌握十進制計數法,初步認識億以上的數;
2、培養學生抽象、概括和類推遷移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
使學生經歷認識數的產生、十進制計數法的全過程,掌握十進制計數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使學生感受到數的產生來源于生活,并為生活服務。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使學生了解數的產生,掌握十進制計數法,初步認識億以上的數
【教學難點】
掌握十進制計數法
課前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數的產生
很久以前,人們在生產勞動中就有了計數的需要。例如,人們出去打獵的時候,要數一數一共出去了多少人,拿了多少件武器;回來的時候,要數一數捕獲了多少只野獸等等,這樣就產生了數。
二、計數符號、計數方法的產生[來源:學&科&網]
(打開課件)
在遠古時代人們雖然有計數的需要,但是開始還不會用一、二、三這些數詞來數物體的個數。只知道“一樣多”、“多”或“少”。
1、計數方法
那時人們只能借助一些物品來計數。
如:在地上擺小石子、在木條上刻道、在繩上打結等方法來計數。[來源:Z。xx。k.Com]
例:出去放牧時,每放出一只羊,就擺一個石子,一共出去了多少只羊,就擺多少個小石子;放牧回來時,再把這些小石子和羊一一對應起來,如果回來的羊的只數和小石子同樣多,就說明放牧時羊沒有丟。
例:出去打獵時,每拿一件武器,就在木棒上刻一道,一共拿了多少件就在木棒上刻多少道;打獵回來時,再把拿回來的武器和木棒上刻的道一一對應起來,看武器和刻道是不是同樣多,如果是,就說明武器沒有丟失。結繩計數的道理也是這樣。這些計數的基本思想就是把要數的實物和用來計數的實物一個對一個地對應起來,也就是現在所說的'一一對應。
2、符號
以后,隨著語言的發展逐漸出現了數詞,隨著文字的發展又發明了一些記數符號,也就是最初的數字。各個國家和地區的記數符號是不同的。
師:看來數的產生來源于生產、生活的需要,下面介紹一些記數符號。
出示課件:巴比倫數字:(略)中國數字:(略)羅馬數字:(略)
3、自然數
問:你們知道阿拉伯數字是怎么產生的嗎?
現在表示物體個數的1、2、3、4、5、6、7、8、9、10、11等是自然數。一個物體也沒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數。
師問:你們觀察一下,這些自然數是怎樣排列的?每相鄰兩個自然數的差是幾?最小的自然數是誰?最大的呢?
學生小組討論完派代表發言,最后請同學進行總結。m]
最小的自然數是零,自然數的個數是無限的。無限的就是一個一個地數,總也數不完,數出一個很大的數以后還可以數出一個比它多1的大數。
最小的自然數是0,沒有最大的自然數,自然數的個數是無限的。
三、總結
這節課學習了什么?還有什么問題嗎?
◆教學反思
略。
四年級上冊數學第一單元教案7
【學習目標】
1.能夠利用電子計算器進行簡單的計算。
2.通過運用計算器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培養應用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善于觀察發現數學的秘密,能夠對一些有規律的數進行口算。
【學習重難點】
重點:正確掌握計算器的基本操作方法。
難點:探索計算規律。
【學習過程】
知識鏈接
數學來源于生活,也應用于生活。要用數學的眼光來觀察世界,了解自然,激活思維,揭示規律,已逐漸成為現代人的一項重要的.數學素養。計算器,作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種常見計算工具,已經見諸于生活的方方面面,走進了千\家萬戶,也走進了孩子們的視野和世界。但是,恐怕并未有多少學生有意去關注過、認真去研究過計算器里,到底蘊藏著的是怎樣一個豐富多彩的數學世界。
學法指導
通過引導整理材料,通過自主學習了解使用方法,同小
組合作實際操作計算器。
自主學習
1.查閱資料,進一步了解計算器的使用方法和功能。
2.用計算器計算。
(1)386+179=
我是按照這樣的步驟計算:先輸入數字鍵(),再輸入運算符號鍵(),又輸入數字鍵(),最后輸入()就顯示出了結果()。
(2)26×39= 312÷8=
(3)36+228-179= 26×39-349=
【合作探究】
1.小組討論交流會報例1的計算方
法。
2.“做一做”。
合作完成,口頭出示比較簡單的計算題。四人一組,輪流出題,比賽看誰先算
出來。
3.發現規律。
(1)用計算器獨立計算。
9999×1= 9999×2=
9999×3= 9999×4=
(2)觀察,小組交流找出答案中個數位上的數字排列規律,小組代表發言。
(3)不用計算器,遵循規律寫答案。
9999×5= 9999×7= 9999×9=
(5)運用計算器檢驗答案。
4.“做一做”。
先獨立完成,然后小組交流,小組代表發言。
【學習反思】
這節課我學會了使用__________________,懂得的計算規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
【達標測評】
1.判斷。
(1)47560≈47萬();
(2)2036000000≈20億()
(3)990000000≈10億()
2.用計算器計算:
94×86÷47(394+5477)÷57 8450÷25-249
四年級上冊數學第一單元教案8
教學內容
求億以上數的近似數。(教材第21頁例4)
教學目標
能用“四舍五入”法正確地求出億以上數的近似數。
重點難點
重點: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億以上數的近似數的方法。
難點:正確求出億以上數的近似數。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師:我們已經學會了億以內數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數的方法,那么億以上的數又該怎樣求近似數呢?(板書課題:求億以上數的近似數)
二、學習新課
1、教學教材第21頁例4。
(1)出示問題。
師:比億大的數,同樣可以用“四舍五入”法求出近似數。大家試著做一下這兩個題。(課件出示教材第21頁例4,引導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巡視、指導)
(2)解決問題。
教師點名說一說是怎么做的。教師根據學生匯報邊講解邊板書。
先分級找到億位,再看千萬位上的數,用“四舍五入”法求出近似數,再加上“億”字。
使學生明確:改寫成用“億”作單位的數時,關鍵要看千萬位上的數。
2、億以上數的近似數的求法。
師生共同歸納出億以上數的近似數的求法:求億以上數的近似數時,先分級,找到千萬位,再根據千萬位上數進行“四舍五入”省略億位后面的尾數,求出近似數。
三、鞏固反饋
1、完成教材第21頁“做一做”。(點2名同學板演,其余學生獨立完成,然后集體訂正、評價)
(1)9 10
(2)428000000≈4億
5260230000≈53億
49692000000≈497億
2、把下面的數改寫成用“億”作單位的數。(不是整億的,用“四舍五入”法省略億位后面的尾數)
10600000000
503000000000
7200000000
5270230000
49692000000
26900800000
(課件出示題目,點3名同學板演,其余同學獨立完成,然后集體訂正、評價,使學生再次明確“=”和“≈”的正確用法)
答案:10600000000=106億
503000000000=5030億
7200000000=72億
5270230000≈53億
49692000000≈497億
26900800000≈269億
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你學會了什么?有什么收獲?
板書設計
求億以上數的近似數
求億以上數的近似數時,先分級,找到千萬位,再根據千萬位上的數進行“四舍五入”省略億位后面的尾數,求出近似數。
教學反思
1、億以上的數比較大,求其近似數比較困難。教學時,可以類比億以內數近似數的求法,遷移類推,讓學生根據“四舍五入”法自主探索億以上數的近似數,同時借助分級幫助學生理解求近似數的關鍵,使學生更好地對億以上的數的近似數進行求解,并掌握其方法原理。
2、我的補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備課資料參考
典型例題準備
【例題】將187500000,211600000兩個數改寫成用“億”作單位的數都約等于2億,哪一個數看成2億,誤差較小?
分析:所謂誤差小,就是指哪個數離2億更接近,我們可以用減法算出它們的.差。
200000000-187500000=12500000,211600000-200000000=11600000,11600000<12500000,所以211600000看成2億,誤差較小。
解答:211600000看成2億,誤差較小。
解法歸納:解此類題時,可以分別求出兩數的差,比較大小后即可得出結論。
相關知識閱讀
延續四百多年的數字聯
數字對聯,生動有趣,令人記憶猶新。
明朝嘉靖年間,江西吉水縣的狀元羅洪光與幾位飽學之士同游九江,順流而下,江風助行,眼看九江就要到了。這時,鄰船一名船夫慕名來到羅洪光的船上,說有一個上聯,請大人續對。
羅洪光根本沒把船夫放在眼里,心想:凡夫俗子,能出什么妙聯?上聯無趣,我對之也無味。待船夫寫出上聯,羅洪光卻傻了眼,遲遲無法下筆,同船的文人墨客你看我,我看你,也不知所措。那船夫的上聯是:
“一孤舟,二客商,三四五六水手,扯起七八葉風篷,下九江,還有十里”。
上聯不僅說出了實事,而且把從一到十的這十個數字按順序嵌進去,成了“絕對”。
從那以后,400年沒人能對出來。直到1959年夏,一個偶然事件的啟發,才被一個叫李戎翎的人對上。
原來,1959年6月,佛山寺一位老裝修工托人到十里外找一段叫“九里香”的名貴木材,只兩天便運到了。據說,1943年也有人找這種木材,弄到手整整花了一年功夫,這一對比,使李戎翎想到那個“絕對”,于是他續出了下聯:
“十里遠,九里香,八七六五號輪,雖走四三年舊道,只二日,勝似一年”。
四年級上冊數學第一單元教案9
一、教學內容:
人教版四年級上冊數學教科書第20頁的內容及相關練習。
二、教材分析:
本單元中先教學億以內數的認識再教學億以上數的認識,并將這兩部分知識加以整合。本節課的知識是在學生學習了億以內數的寫法和改寫的基礎上學習的,掌握本節課的知識既是對億萬以內數的寫法和改寫的知識的鞏固和拓展,也是學生必須掌握的最基本的數學知識之一。
三、學情分析:
四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了善于觀察、樂于動手、言語表述強等特點,而且在學習本節課知識之前學生已經掌握了億以內數的寫法和改寫的方法,這為學習本節課的知識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學生們也接觸過較大的數據,具有一定的認識基礎,所以通過前面知識的遷移學習,本節課的知識學生完全可以自主探究。但隨著數據的變大,相應的數位、數級的增多,對于部分學困生而言有一定的難度。
四、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理解并掌握億以上數的寫法,并將整億數改寫成以億作單位的數的方法。
2、過程與方法目標: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經歷遷移、探究的過程,歸納出億以上數的寫法和改寫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聯系實際的數學問題,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五、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掌握億以上數的寫法和改寫。
2、教學難點:每級中間或末尾有0的數的寫法。
六、教學準備:
多媒體展臺
七、教學過程:
[一]、課前預習
1.給予學生一定的時間進行預習。
2.將預習中遇到的問題用自己的方式記錄下來。
[二]、探究新知
1.教學例2
(1)、看書說說三億是如何寫出來的?
預設:
①、先看這個數有三級,億級上是3,其他數級沒有數,所以寫0占位,三億 寫作:300000000。
②、這個數億位上是3,所以在億位上寫上3,其他數位上都沒有數,所以寫0占位,就是300000000。
(2)、說說三十億九千萬是如何寫出來的。
預設:
①、先看這個數有3級,億級上是30,萬級上是9000,個級上都是0,所以三十億九千萬寫作:3090000000。
②、這個數十億位上3,千萬位上是9,其他數位上沒有數,所以寫0占位,就是3090000000。
(3)、七千零三億零二十萬,請2~3名學生寫一寫,并要求說說是怎么寫出來的。
預設:
①、先分級,有三級,億級上是7003,萬級上是20,個級和其他沒有數的數位上都寫0占位,七千零三億零二十萬 寫作:700300200000。
②、這個數千億位上是7,億位上是3,十萬位上是2,其他數位上都沒有數,所以寫0占位,就是700300200000。
2、練習鞏固
(1)、出示以下題目:
①、今年6月份福建省經歷了持續的暴雨洪水襲擊,導致三十五萬人受災,直接經濟總損失達到十一億五千六百萬元,其中水利設施損失達三億八千六百萬元。
②、海王星到太陽的平均距離為四十五億零四百萬千米。
③、第六次人口普查得出廣東省有一億零四百三十萬三千一百三十二人
(2)、讓學生先讀讀內容,再寫出橫線上的數。
(3)、要求學生上臺匯報。
3、總結匯報
先想想億以上的數該怎么寫?再用自己的`話總結億以上數的寫法。
4、出示例3
(1)、說說例3的要求是什么?(學生都題目)
(2)、讓學生說說200000000在沒有改寫單位前它的單位是什么?
(3)、請一名學生說說200000000是如何改寫成用“億”作單位的數的?
預設:
先分級,然后找到億位后將億位后面的0全都改寫成“億”字。
(4)、讓學生說說200000000在改寫成“億”作單位的數后它的單位是什么?(即改寫前后發生了什么變化?)
(5)、請學生獨立完成1000000000和530500000000的改寫,并匯報將整億數改寫成以“億”作單位的數的方法。
5、鞏固練習
讓學生完成課本做一做第3題。
八、板書設計
億以上數的寫法、改寫
寫法:
七千零三億零二十萬 寫作:700300200000
改寫:
1000000000=10億 530500000000=5305億
九、教學反思
本節課中存在很多的不足,首先是板書只有課題,其余部分的設計只是在展臺上進行了展示,但在黑板上沒有呈現,這些內容應當在黑板上進行展示,以此給學生展示本節課的所學內容,并對億以上數的寫法和改寫的準確的寫法起一個示范作用。其次,環節設計的不是很緊密,對時間的把控也不是很好,導致課上都沒有做相關的練習。
四年級上冊數學第一單元教案10
第2課時億以內數的讀法
教學導航
一、教學內容
億以內數的讀法。(教材第5頁例2、例3)
二、教學目標
1.理解讀數的規則,使學生理解萬級的數的讀法與個級的數的讀法的聯系與區別,會正確讀億以內的數。
2.培養良好的讀數習慣。
三、重點難點
重點:含兩級的數的讀法。
難點:數級中間或末尾有0的數的讀法。
四、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課件PPT、數字卡片。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1.復習數級和數位。
(課件出示題目,師生共同回答)
按照我國的計數習慣,從( )邊起,每四個數位是一級。個級上的數位有( )、( )、( )、( );萬級上的數位有( )、( )、( )、( )。
2.復習萬以內數的讀法。
師:同學們還記得萬以內的數怎么讀嗎?我們來一起讀出下面各數。(教師出示數字卡片,同學集體讀數)
3612 2361 1236 6123
師:上面各數中的“3”表示多少?“6”表示多少?“1”呢?“2”呢?(點名學生回答)
師:同學們已經掌握了萬以內數的讀法,那億以內的數又該怎么讀呢?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億以內數的讀法。(板書課題:億以內數的讀法)
二、學習新課
1、教學教材第5頁例2。
(課件出示教材第5頁例2)
(1)讀出前兩個數。
師:第一個數讀作兩千四百九十六,那么第二個數和第一個數在數位上有什么區別呢?(引發學生思考,師生共同回答)
2496是個級上的數;24960000含兩級的數,其中“2496”在萬級,“0000”在個級。
師:那么24960000該怎樣讀呢?(教師邊講解邊板書24960000的讀法)
6表示6個萬9表示90個萬
4表示400個萬2表示20xx個萬
24960000讀作:二千四百九十六萬。
(2)引導學生交流討論:2496和24960000讀法的聯系與區別。(教師指正)
二千四百九十六┆
二千四百九十六┆萬
聯系:“2496”不論在個級還是在萬級都讀二千四百九十六。
區別:萬級上的數表示多少萬,讀數時要添上“萬”字,而個級上的'數表示多少“一”,讀數時就不讀這個一。
(3)試著讀出剩下的兩個數。
師:那3080000、40500000呢?又該怎么讀呢?(點名學生讀出這兩個數,教師邊指正邊板書)
3080000讀作:三百零八萬。
40500000讀作:四千零五十萬。
(4)師生共同小結。
萬級的數,要按照個級的數的讀法來讀,但是要在后面加上一個“萬”字。每級末尾不管有幾個0,都不讀,其他數位上有一個0或連續幾個0,都只讀一個0。
2、教學教材第5頁例3。
(課件出示教材第5頁例3)
(1)解決問題。
師:現在誰可以嘗試讀出這三個數呢?(點名學生讀數,全班集體訂正,教師板書)
54621讀作:五萬四千六百二十一。
6407000讀作:六百四十萬七千。
10030040讀作:一千零三萬零四十。
(2)師生共同歸納萬以內數的讀法。
師:結合自己剛才讀數的經驗,跟小組同學討論一下,含有兩級的數怎么讀?(組織小組討論,師生共同小結,教材板書)
億以內數的讀法:
①把數從右邊起,每四位一級進行分級;先讀萬級,再讀個級。
②萬級的數,要按照個級的數的讀法來讀,再在后面加一個“萬”字。
③每級末尾不管有幾個0,都不讀,其他數位上有一個0或連續幾個0,都只讀一個0。
三、鞏固反饋
1.完成教材第6頁“做一做”第1題。(組織小組交流:怎樣才能快速地讀出這些數。引導學生用畫線分級的方法來讀數,教師點名學生讀數并集體訂正)
三十四和三十四萬三千零四和三千零四萬三百四十和三百四十萬三千零四十和三千零四十萬
2.完成教材第6頁“做一做”第2題。(點名學生回答,并集體訂正)
五十六萬九千二百三百七十萬六千四千零八萬零五百零一
3.完成教材第6頁“做一做”第3題。(組織小組交流、討論,點名小組回答)
可以先分級再讀,也可以把數寫在數位順序表中再讀。先分級再讀比較方便。
三萬二千六百八十五百二十萬五千
一百二十萬零六百零五十萬七千零七十
四十七萬零五十三百零七萬零八百
三千零六十萬零九百一億
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學習了什么?你能談談怎么讀含有兩級的數嗎?
板書設計
億以內數的讀法
例2:2496讀作:二千四百九十六24960000讀作:二千四百九十六萬
3080000讀作:三百零八萬40500000讀作:四千零五十萬
例3:54621讀作:五萬四千六百二十一6407000讀作:六百四十萬七千
10030040讀作:一千零三萬零四十
①把數從右邊起,每四位一級進行分級;先讀萬級,再讀個級。
②萬級的數,要按照個級的數的讀法來讀,再在后面加一個“萬”字。
③每級末尾不管有幾個0,都不讀,其他數位上有一個0或連續幾個0,都只讀一個0。
教學反思
1、不分級易出錯。
因為本單元學習的大都是萬以上的數,所以在教學過程中采用了分級的方法來進行教學,這樣學生能夠更清晰地讀數。雖然學生知道分級的好處,但在實際教學中也要時刻提醒學生大數要先分級,再逐級往下讀。可是在做練習時,少部分學生不分級就進行讀數,這樣就容易讀錯。
2、讀數時夾雜阿拉伯數字的現象。
這個問題在學習這類知識時一直存在著,每次都會重點強調,可往往就會有學生在書寫時出狀況。究其原因,有的是學生習慣性地寫成了阿拉伯數字,有的是學生做題時心不在焉,沒有良好的做作業習慣。
3、讀數時漏讀0的現象。
對于中間或末尾有0的數的讀法,學生掌握得還不是很好,特別是萬級末尾有0或個級高位有0的數,學生出錯最多。他們容易犯迷糊,這個0要讀還是不讀。
4、讀數時丟掉計數單位。
學生在口頭讀數時都會讀,但在書寫時往往容易丟掉計數單位,雖然教學時一再強調了,但在檢查作業時還有此類現象的發生。
5、我的補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備課資料參考
典型例題準備
【例題】計算:(7698345+6983457+9834576+8345769+3457698+4576983+5769834)÷7。
分析:7個加數的位數相同,且都是7,6,9,8,3,4,5按規律排列在不同數位上。百萬位上各數相加的和是7+6+9+8+3+4+5=42,表示42個百萬;十萬位上各數相加的和也是42,表示42個十萬……以此類推,其余各數位上各數相加的和也都是42,表示42個相應的計數單位,用這個和分別除以7,把得數相加就是此題最后的結果。
解答:(7698345+6983457+9834576+8345769+3457698+4576983+5769834)÷7=(42個百萬+42個十萬+42個萬+42個千+42個百+42個十+42個一)÷7=6個百萬+6個十萬+6個萬+6個千+6個百+6個十+6個一=6666666。
解法歸納:解此類題時,先觀察被除數的特征,再根據發現的規律解題。
相關知識閱讀
十進制的讀數原則
1.要有前10個自然數及零的名稱。
名稱如下:零、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2.要有一系列的十進制計數單位。
這些單位的名稱從低到高依次為:一(個)、十、百、千、萬、十萬、百萬、千萬、億、十億、百億、千億……并且每兩個相鄰單位間的進率都是10。也就是說,每10個某一單位就組成1個相鄰的較高單位,即通常所說的“滿10進一”。
3.要有數的命名方法。
數的命名是由零、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和計數單位組合而成。如:一個數含有四個十萬、三個萬、八個千、六個百、二個十、五個一,這個數就命名為四十三萬八千六百二十五。
四年級上冊數學第一單元教案11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通過自學,了解我國的傳統計算工具——算盤,及其計算方法;使學生知道計算器上的各個功能鍵的作用,會使用計算器進行計算。
2、過程與方法:通過自主學習、合作交流,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學習興趣,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二、教學重點:
認識算盤、計算器,計算器的使用
三、教學難點:
利用計算器進行計算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課前準備:
PPT課件、計算器
教學過程
⊙游戲互動,感知計算器的作用
師:老師聽說咱們班的同學都特別愛動腦筋,現在老師就要考考同學們的計算能力。
課件出示題目。
第一組:25×20 45+55 360÷36 1900-100
第二組:123456+98552 3698×46201
36952872÷2332
師:同學們能很快算出第二組算式的得數嗎?
生:不能。
師:在生活中我們有時會遇到類似的大數,當計算比較復雜時,可以使用計算工具——計算器。從古至今,人類都使用了哪些計算工具呢?它們發展的歷程又是怎樣的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初步認識、了解計算工具。(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通過計算的形式導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認識到對于一些可以直接看出結果的題目,如果用計算器計算會比較慢,而對于一些大數目的題目,用計算器計算會比較快。
⊙引導探索,認識計算工具
1、計算工具的歷史。
師:計算工具從古至今,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經過了漫長的發展歷程。遠古時代,人類在捕魚、狩獵和采集果實的過程中,產生了記數的需要。慢慢地為了計算方便,人類發明了各種各樣的計算工具。
課件出示教材23頁閱讀資料,了解計算器的發展史。
請大家閱讀資料,說一說你們的感受。
(學生觀看課件,交流感受)
2、算盤的'認識。
算盤是我國古代的發明,是我國的傳統計算工具,曾經在生產和生活中廣泛應用,至今仍然發揮著它獨特的作用,即使現代最先進的電子計算器也不能完全取代它。
(1)認識算盤。
師:關于算盤,你都知道什么?你知道它的各部分名稱嗎?你知道算盤的1顆上珠表示幾,1顆下珠表示幾嗎?(課件出示算盤結構圖)
明確算盤的各部分名稱,算盤上方的每顆算珠表示5,下方的每顆算珠表示1。在算盤上記數時,首先要確定某一檔為個位,從個位向左數,依次是十位、百位、千位……
師:關于算盤你還知道什么?
強調:“5”一般不用5顆下珠表示,而是用1顆上珠表示;“10”一般不用個位上的1顆上珠和5顆下珠表示,而是用十位上的1顆下珠表示;空檔表示0。
(2)撥數練習。(見課堂活動卡)
(3)課件出示教材24頁練習題:你能分別寫出下面算盤表示的數嗎?
獨立完成,集體訂正。
3、計算器的認識。
(1)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計算器越來越普及。它是目前人們廣泛使用的計算工具。比如:在餐館吃飯結賬時,用計算器計算,又快又準。
(2)認識計算器各部分的名稱。(課件出示教材25頁情境圖)
下面是一種計算器。
①拿出計算器,看看你手中的計算器,再看看同桌和PPT上的計算器,它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師強調:雖然計算器的大小、功能不同,但是最基本的功能都是計算)
②請同學們看一看,計算器包括哪些按鍵?你知道哪些按鍵的功能?和同學交流一下。(學生通過實驗自己驗證、交流)
③生匯報結果。
教師小結:希望同學們能牢牢地記住計算器上的一些最基本的按鍵的功能,并在計算中靈活應用它們。計算器上還有一些具有特別功能的按鍵。例如,b/c、a、x2等,可以用來計算分數等。
設計意圖:本節課的重點是掌握計算器的使用方法,教學時給學生自主學習計算器功能鍵的機會。學生自己摸索、實驗,互相討論、交流,自己尋找、發現,學習氛圍非常濃厚。
⊙鞏固練習
算盤上每顆上珠代表(),每顆下珠代表()。
⊙課堂總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認識了計算工具,了解了計算工具的發展史,認識了算盤和計算器,還知道了計算器上每個按鍵的功能。這節課同學們的收獲可真不少!希望同學們用自己的聰明才智發明出更好的計算工具。
⊙布置作業
請同學們用最簡潔的語言向大家介紹自己的計算器,并寫下來。
板書設計
計算工具的認識
1、算盤的認識。
(1)算盤的各部分名稱。
(2)算盤的作用:計算和記數。
2、計算器的認識。
ON/C開關及清除屏鍵
AC清除鍵
四年級上冊數學第一單元教案12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讓學生在觀察和活動中認識常用的計算工具和使用方法。
2、學習用計算器進行運算。
3、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
過程與方法
開展各種形式的數學活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投入課堂學習。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學習,使學生感受到計算在日常生活、生產實踐中的作用,體會到人們為了方便在計算工具方面的探索和努力,受到愛科學、學科學的教育。
2、通過了解計算工具發展的簡單歷史,展示人類偉大的創造過程和聰明才智,體會創造源于需要,激發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造欲望。
教學重點:
認識算盤和計算器,了解算盤和計算器的使用方法。
教學難點:
利用計算器進行簡單的運算
教學過程:
一、觀看短片,揭示課題
1、師談話導入
同學們,今天老師將要帶領大家一起走進計算工具探索之旅。計算工具從古至今,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經過了漫長的發展歷程。
遠古時代,人類在捕魚、狩獵和采集果實的勞動中,產生了記數的需要。慢慢地為了計算方便,人類發明了各種各樣的計算工具。(屏幕配合出示相應的圖片,使學生有個直觀感受)
2、播放短片——計算工具的演變史。感受古代人民的聰明才智,感嘆計算科技的發展。
二、探索交流,進入課題
(一)認識算盤:
1、引出算盤:
(1)教師談話同時播放算盤的聲音,引出算盤生根據二年級已經學過的知識介紹算盤各部分的名稱(大屏幕配合演示)
算盤的四周叫做框,中間的一橫叫做梁,串起珠子的小棒叫做檔,上面的珠子叫做上珠,下面的珠子叫做下珠,上面的一顆珠子表示5,下面的一顆珠子表示1
(2)兩種不同的算盤:
出示兩種不同的算盤(書23頁圖):觀察有什么不同。(算盤小精靈解釋原因,老師操作大屏幕配合演示)左邊的算盤是中國算盤,上面有兩顆珠子,每顆代表5。后來算盤發展到日本,逐漸演變成右邊這樣,上面變成了一顆珠子。原因是:原來是中國采用的是16進制,滿15進1,所以算盤每檔上是15;進入日本后,采用的是十進制,所以算盤的上面剩下1顆珠子。
知道我們現在使用的十進制的計數方法。
(3)使用算盤
注意點1:我們在使用算盤前要先定好數位,先將右邊某一檔定位個位,依次往左為十位、百位、千位、萬位、十萬位、百萬位、千萬位、億位。
學生在自己的算盤上分別撥出1、3、4、5、9、10
針對如何撥5,師生探討撥法,再交流10如何撥,為后面撥多位數做鋪墊。
注意點2:在兩位數及兩位數以上的多位數記數時要從高位撥起。
(1)生在自己的算盤上撥數(利用希沃助手將學生撥的算盤投屏到大屏幕上,生觀察描述)
鞏固練習:男女生比賽撥數(充分利用電子白板的.優勢——此處用了移動和倒計時的功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練習的效率)
(2)認識算盤上表示的數
學生說出老師課前在算盤上撥好的數
鞏固練習:游戲認識算盤上表示的數(增加趣味性,從而提高注意力的集中,更好地達到練習的效果)
(二)計算器的認識
珠算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塊瑰寶,老師希望在我們同學的手中將它一直傳承下去,同時我們也要接受和學習西方的計算科技。接下來讓我們一起看看生活中最常用的計算工具(出示生活情景)
—計算器
1、認識計算器
(1)小組內根據已有生活經驗介紹計算器
讓學生們把自己從家里帶來的計算器在小組內介紹,并說一說各不相同的計算器都有什么共同點。
(2)一起介紹計算器的鍵盤和顯示屏(配合板書)
2、交流如何使用計算機(利用電子白板倒計時功能)學生自由使用計算器,并匯報自己用計算器做了什么,怎么計算的。探究出使用計算器的方法。
3、練習使用計算器
通過flash動畫,接受機器人貝貝的挑戰,比一比使用計算器誰更厲害,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達到鞏固練習的效果。
三、回顧整理,反思提升。
1、提問:回顧這節課,你收獲了什么?
2、 總結:
今天這節課我們主要認識了算盤和計算器,了解了計算工具的演變史,感受到了我們中國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也感嘆現代科技發展的如此迅速,未來啊,還會有更多更好更先進的計算工具等待我們同學去發現和探索,也希望現在的你們為了以后更好的自己好好學習!
四年級上冊數學第一單元教案13
教學內容:
人教版四(上)數的產生及十進制計數法
教學目的:
1、了解數的產生;
2、初步認識自然數;
3、認識億級的數的計數單位,掌握千億以內的數位順序表和十進制計數法。
教學重難點:
認識億級的計數單位,掌握千億以內的數位順序表和十進制計數法。
教學關鍵:
能夠根據學過的萬級的數位順序表遷移類推出億級的數為順序表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老師:同學們,想一想平時在生活中,我們做什么事情能夠用到數。(學生展開思維,大膽敘述)
同學們,我們已經學習了三年的數學,每天都要和數打交道,那么你們知道這些數是怎樣產生的嗎?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數的產生和十進制計數法。(板書課題:數的產生和十進制計數法)
二、探究數的產生
1、數的'產生。
提問:你知道古時人們是怎樣記數的嗎?課前大家查找了一些資料,誰愿意為大家介紹一下數是怎么產生的?(學生介紹)
老師講述:很久以前,人們在生產勞動中就有了計數的需要,例如:出去打獵時數一數一共去了多少人?拿了多少件武器?回來時捕獲了多少只野獸?這樣就產生了數。在遠古時代人們雖然有了計數的需要,但開始只知道“同樣多”、“多”或“少”,還不會用1、2、3、4……來數物體的個數,而是借助其它物品:(課件演示19頁圖。)如擺石子、用繩打結、在木頭上刻道等方法來計數。比如小石子計數,出去放牧時,每放出一只羊,就擺一個小石子,一共出去了多少只羊,就擺幾個小石子;等放牧回來,再把這些小石子和羊一一對應,如果回來的羊和小石子同樣多,就說明羊沒有丟。在木頭上刻道來記捕魚的條數和用繩打結計錄捕獵的個數,都是同樣的道理。
你們覺得這些計數方法怎么樣?(這樣太不不方便了)
2、各國的記數符號:
師:數的產生來源于生產、生活的需要。(課件演示)隨著文字的發展,后來人們逐漸發明了一些記數符號,這就是最初的數字。各個國家和地區的記數符號是不同的,請看這分別是巴比倫數字、中國數字、羅馬數字,還有印度數字和阿拉伯數字。
你知道阿拉伯數字是哪國人發明的嗎?
小資料:
3世紀時,印度人發明了一種特殊的數字,后來這種印度數字傳到了阿拉伯。12世紀時,阿拉伯商人又把印度數字帶到了歐洲,歐洲人稱它們為“阿拉伯數字”。這樣人們誤認為這些數字是阿拉伯人發明的,所以才叫阿拉伯數字。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交流的增多,經過很長時間,才產生了現在這種通用的阿拉伯數字。(課件演示阿拉伯數字)(板書:1、2、3、4、5、6、7、8、9、10、11……)
3、自然數:
課件演示:表示物體個數的1、2、3、4、5、6、7、8、9、10、11……都是自然數。(板書:自然數。齊讀)人類開始只數看得見的東西,對于看不見的東西是不數的,因此沒有“0”這個數。隨著數字計算的發展,才出現了“0”,同桌討論一下:0是不是自然數呢?(“0”表示一個物體也沒有。“0”也是自然數。學生回答后板書:0)
師:前后桌四名同學自然組成一個學習小組看黑板觀察、思考、交流一下。
思考題:
1、這些自然數是怎樣排列的?(從小到大)
2、每相鄰兩個自然數相差幾?
3、最小的自然數是幾?
4、有沒有最大的自然數?為什么?
5、自然數有多少個?
三、探究十進制計數法:
1、探究億以上的數位
①教師提問:生活中還有更大的數,需要用數級更多的數位表讀寫。你知道我國人口有多少嗎?
課件出示:我國人口數1295330000人。
②出示我國的人口數后,提問:怎么讀出這個大數呢?
啟發學生想到:可以用數位順序表試一試。
師:我們學過的數位有哪些?按從右往左的順序說一說,學過的計數單位有哪些?
③出示不完全的數位順序表,引導學生用已有的知識進行類推。
你能填出剩下的數位和計數單位嗎?
說明:教師可向學生說明,還有比千億大的數,由于不常用,暫時不學,因此在數位順序表后面用省略號“······”,表示還有其他數位。
2、認識數級
說明:按照我國的計數習慣,從右邊起每四位是一級。
提問:從數位順序表上看,依次有哪些數級?個級有哪些數位?萬級有哪些數位?億級呢?省略號表示什么意思?
指名學生說一說,從右往左,哪些數位是個級?哪些數位是萬級?哪些數位是億級?
追問:你發現每個數級的數位排列有什么規律嗎?
3、探究億以上的計數單位
(1)復習已學過的計數單位(個、十、百、千、萬······億)
(2)小組合作探究新的計數單位。(十億、百億、千億)
說明:可以讓學生在計數器上先撥出億,邊撥珠邊數:十個一億是十億,十個十億是一百億,十個一百億是一千億。
電腦演示:1295330000誰能試著讀出這個數。
4、引出十進制計數法
(1)提問:
①我們已經學習了哪些計數單位?
②每相鄰的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關系是什么?
(2)師總結給出十進制計數法的名稱并說明十進制計數法的含義。
5、個級上是幾就表示幾個一,萬級上是幾就表示幾個萬。億級上的數就表示幾個億。如:1295338000,個級上的8000表示8000個一,萬級上的9533表示9533個萬,億級上的12表示12個億。那么這個數怎么讀?
6、要想快速讀、寫億以上的數,需要牢記它們的數位順序。特別是右起第五位是什么位?第九位呢?第十二位?億位右邊是什么位?左邊是什么位?
請同學們記憶一下數位順序表,同桌互相說一說,然后教師提問。
一個數是八位數,它的最高位是什么位?十二位數的最高位是什么位?
7、練習:
先把下列各數分級,再說一說最高位是什么數位。
9200000000
26705000000
82
820000
8200000000
四、鞏固練習
判斷:
1、自然數沒有最小的數。()
2、自然數沒有最大的數。()
3、0是自然數。()
4、自然數的個數可以數出來。()
填空:
1、億位左邊是()位,千萬位左邊是()位,26705000000中“6”在()位。
2、()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都是(),這種計數方法叫做十進制計數法。
3、拓展知識
在“9□2006500”的□內填上一個數字,使這個數省略億后面尾數約等于10億.□內可以填什么樣的數字?
五、全課總結
關于億以上的數究竟怎么讀、怎樣寫,是我們下節課學習的內容。
回憶今天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四年級上冊數學第一單元教案14
第一單元 大數的認識
教學設計
第1課時 億以內數的認識
教學內容
教材第2~4頁的例1,相應的“做一做”和練習一中的第1、2題。
內容簡析
例1利用北京市人口數,說明大數在生活中的應用比較廣泛。利用計數器上動態撥珠的過程,使學生認識計數單位“十萬”以及“萬”和“十萬”之間的關系,并類推出其他萬級計數單位,揭示相鄰計數單位間的關系,給出億以內數級和數位順序表。理解不同數位表示的意義不同。
教學目標
1.認識計數單位“萬”“十萬”“百萬”“千萬”“億”。
2.了解億以內各個計數單位的名稱和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十進關系。
3.掌握億以內數的數位順序,認識數級。
4.通過具體的教學情境,培養學生觀察、動手操作的能力和合作意識、探究精神。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掌握億以內數的數位順序。
教學難點:數級、數位、計數單位的區別以及“位值”的理解。
教法與學法
1. 本課時主要運用創設情境法、引導探究法、設疑求證法等,讓學生去發現,去體會數位、數級,十進關系等知識,發展學生的數感。
2.學生在教師引導下,經過觀察對比、獨立思考、合作交流、鞏固練習等方法掌握億以內數的數位、計數單位等知識。
承前啟后鏈
教學過程
一、情境創設,導入課題
預設A 故事描述法:古時候有一個叫劉恩的大臣,他非常關心老百姓的疾苦,有一次黃河又泛濫了,波濤洶涌的黃河水不知沖倒了多少房屋,成千上萬的老百姓無家可歸。當劉恩得知這一災情后,他寫了一份奏折給皇帝。皇帝看了劉恩的奏折后就下令讓他到災區去救災。劉恩到了災區后,立刻展開救災工作,他和老百姓吃住在一起,同甘共苦,最后終于讓老百姓重建家園,又過上了幸福的生活。災區的人民非常感激劉恩,家家戶戶都掛上了劉恩的畫像,可是皇帝知道這件事后,非常的嫉妒。他就不愿意獎賞劉恩,但是又害怕老百姓會說他的閑話,于是他就想了一個自認為很好的辦法,一天他把劉恩找來,先是夸獎他救災的功勞,然后對劉恩說:“民以食為天,你在災區救了那么多的老百姓,朕就獎賞你每月奉祿多加100000000粒大米吧。”皇帝剛說完,其他大臣都笑了,心想,皇帝這哪是在獎賞劉恩啊,100000000粒大米才那么一點點。可是劉恩卻是很高興的謝了皇帝。你知道劉恩為什么很高興的謝了皇帝嗎?
你能猜想出1億粒大米到底有多重嗎?相信學習本課之后你就會了解,劉恩為什么高興了。
【品析:此處選用故事描述,把課堂帶入了一個輕松的氛圍中,同時文中選用的數字貼切課時內容,故事結尾設置了懸念,恰到好處的激起學生解決問題的興趣,自然而然的導入新課中來。】
預設B 課件展示法:談話:你們去過北京嗎?今天老師就帶你們領略一下北京的風采。
課件展示北京的圖片并附資料:天安門廣場面積約440000平方米,可容納1000000人。北京故宮占地面積約720000平方米,是中國古代官廷建筑的精華。雄偉的萬里長城全長約8851800米,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建筑之一。
提問:從以上資料中,你獲得了什么信息?(生說)
讀這些數時你遇到了什么問題?
生活中哪里還見過這樣的大數?
揭示課題:在我們生活中經常會接觸到比“萬”大的數,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認識這些大數。
板書:億以內數的認識
【品析:課件呈現教材例1內容,談話中展現課時知識點,通過課件呈現這些場景,能夠讓學生從宏觀上感知這些大數的概念,為后面的課時內容學習做好感知鋪墊。】
預設C 游戲體驗法:課前準備一些紙簽,紙簽上寫清不同省份在我國第六次人口普查中的人口數量。然后通過談話引入課題:我們已經學習了萬以內的數。但在日常生活和生產中,經常用到比萬大的數。20xx年我國進行了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這些數據是20xx年我國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數據,現在有請幾位“省長”上前面來匯報一下自己省份的人口數量(下面找幾位同學扮演省長,上臺抽取紙條,匯報人口數量)由于數據較大,學生不一定能正確讀出來,這時教師可適當引導,并及時把握時機轉到課題中來。
【品析:通過模擬省長讀數的游戲,激發起學生探究新知識的欲望,在游戲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嘗試解決問題。解決問題中遇到的知識障礙,教師要及時引導,帶領學生進入新課時的學習】
二、師生合作,探究新知
◎認識計數單位和進率
1.引導學生回憶學過的計數單位都有哪些,接著出示計數器,師生一起在計數器上一萬一萬地數,數到10個一萬,是十萬。
提問:10萬的時候,按照滿十進一的規則,應該怎么撥呢?表示什么?
學生思考交流,老師課件演示撥珠過程。
撥珠的演示過程,可以是邊撥珠邊數數,在數數的過程中,運用以前的知識自然而然的過渡,重點是到了10個一萬的時候怎么呈現。
這里可以鼓勵學生探究,然后重點討論:滿十進一的方法和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關系。
學生在第一組演示中初步認識了進率和數位的知識,通過第二組學習,進一步掌握“數位”和“位置”的意義。
【品析:利用在計數器上動態撥珠的過程,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具體形象的使學生認識計數單位“十萬”以及“萬”和“十萬”之間的關系。】
分組討論交流,體驗10萬有多大。
教師出示相關數據資料:
例如:十萬名學生大約組成20xx個班級。
十萬張紙摞在一起大約有3層樓高。
十萬步大約在400米的跑道上走130圈。
十萬天大約是274年。
【品析:以資料的形式出現,讓學生對“十萬”有更形象的認識。有助于學生對“十萬”的理解和運用。】
2.動手操作,自主探究更大的數。
利用計數器,分組探究。學生在小組內繼續邊撥邊數,從十萬一直數到一億。學生有了前面的學習經驗,就可以按照滿十進一的方法數到一億,同時也在自主探究活動中認識百萬、千萬、億這些計數單位。
提出問題:從動手操作中得出了什么結論?
學生通過討論得出:10個一萬是十萬,10個十萬是一百萬,10個一百萬是一千萬,10個一千萬是一億。
討論交流:1億有多大呢?你能想像一下嗎?
讓學生發揮想象,談談自己的理解。
課件出示提示信息:鐘表上的秒針跳動1億下需要用三年多的時間。
3.同桌之間說說:同學們認識的十萬、百萬、千萬、億,它們都叫作什么?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有什么關系?
引導歸納:
一(個)、十、百、千、萬、十萬、百萬、千萬、億都是計數單位。10個十萬是一百萬、10個一百萬是一千萬、10個一千萬是一億,由此得出: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都是十。
【品析:學生實際動手操作,小組合作探究,利用類推引出其他計數單位,揭示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關系,引導他們充分利用知識的遷移規律探索和學習新知識,突出規律性。】
◎認識數位
1.介紹:十進制和數位。
像這樣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都是十的計數方法,叫作十進制計數法。計數單位按照一定的順序排列起來,它們所占的位置叫作數位。
小組合作,制作數位順序表。
2.介紹分級方法。
按照我國的計數習慣,從右起也就是從個位起,每四個數位是一級,個位、十位、百位、千位是個級,表示有多少“個”;萬位、十萬位、百萬位、千萬位是萬級,表示有多少個“萬”。 億位和億位以上的數位是億級,表示有多少個“億”。
學生邊匯報邊整理成數位順序表。
3.位值。
一個數占有幾個數位,我們就稱它為幾位數。
提出問題:在20xx年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數據中,北京市的人口為19612368人,這是幾位數呢?在19612368中9在什么位,表示什么?你能說說其他數位上的數各表示多少嗎?
學生1:這是一個八位數。
學生2:9在百萬位,表示9個百萬;最左邊的1在千萬位,表示1個千萬……
老師小結:
一個數字所占的'數位不同,它所表示的數的大小也不同。同一個數放在不同數位上,它的計數單位是不同的。如數字3,寫在十位上表示3個十,寫在百位上表示3個百,寫在萬位上呢?寫在千萬位上呢?寫在億位上呢?
【品析: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獨立制作含有個級和萬級的數位順序表,讓學生利用數位順序表說出每個數位上的數表示的意義,為后面正確讀數打好基礎。】
三、反饋質疑,學有所得
質疑:為什么用0~9這十個數字就可以表示億那么大的數?
小組討論,匯報。
老師總結:一個數字所在的數位不同,它表示的意義也不同;同一個數字在不同的數位時,它的計數單位不同,所以用0~9隨機組合可以表示億以內甚至億以上的數。
【品析:學生對數位的認識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但不是很全面,關鍵在于讓學生能舉一反三,從而認識個級和萬級所有的數位,以及相鄰兩個計數單位的進率。】
四、課末小結,融會貫通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還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或者有疑惑的地方嗎?
師生共同回憶后,老師做簡單的梳理:我們認識了十萬、百萬、千萬、億這些新的計數單位,了解了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十進制關系,認識了數位、數級,制成了億以內的數位順序表。希望你們能用今天學習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品析:通過師生共同總結本節內容,讓學生再次回憶本節課所學的所有知識點,再次將知識點進行查漏補缺,使學生真正掌握所學知識。】
五、教海拾遺,反思提升
億以內數的認識是在學生認識萬以內數的基礎上展開的,怎樣根據學生已有的認識基礎和認知規律,并結合“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教學理念設計教學,是這節課著重研究的方面,在設計教學時應突出以下幾點:
1. 調動學生已有知識經驗,促進知識遷移。
學生在前面所學的 100 以內的數的認識, 1000 以內的數的認識, 10000 以內的數的認識,以及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十進關系等知識和經驗,都可以在本課的學習中發揮積極的遷移作用。在教學中,充分利用這些有利條件,激活學生的相關知識基礎,促進知識的遷移。
2.通過情境教學,進一步建立數感。
大數在日常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為了讓學生感受日常生活與大數的聯系,先利用教材,讓學生了解我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數據,并且讓學生說說生活中見過的大數,使學生感受大數在生活中的應用。
我的反思:
四年級上冊數學第一單元教案15
一、教學內容:
這一冊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內容:整數和整數四則運算,量的計量,小數的意義和性質,小數的四則運算,整數、小數四則混合運
算和應用題,多邊形面積的計算。
二、教學要求:
1.使學生認識自然數和整數,掌握十進制計數法,會根據數級正確地讀、寫含有三級的多位數。
2.使學生理解整數四則運算的意義,掌握加法與減法、乘法與除法之間的關系。
3.使學生掌握加法和乘法的運算定律,會應用它們進行一些簡便運算;進一步提高整數口算、筆算的熟練程度。
4.使學生理解小數的意義和性質,比較熟練地進行小數四則的筆算和簡單口算。
5.使學生認識中括號,能夠正確地進行整、小數四則混合運算(不超過三步)。
6.使學生掌握常用的'計量單位和單位間的進率,會進行簡單的單名數和復名數的互化。
7.使學生掌握解應用題的一般步驟,會分析、會列綜合算式解答三步計算的應用題,以及相遇的行程問題,能夠初步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8.會計算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積。
9.結合有關內容,進一步培養學生檢驗的習慣,進行愛祖國、愛社會主義的教育和唯物辯證觀點的啟蒙教育。
10.通過實踐活動,使學生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和動手操作能力。
第一單元整數和整數四則運算
一、十進制計數法
課題:數的產生十進制計數法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1-3頁的數的產生、十進制計數法和數的讀法,練習一的第1-4題。
教學目的:
1、使學生知道數的產生,認識自然數和整數。
2、使學生認識億級的數和計數單位“億”、“十億”、“百億”、“千億”掌握千億以內的數位順序表和十進制計數法,會根據數級正確地讀千億以內的數。
教具準備:教科書第1頁的教學掛圖。
教學重點:認識億級的數及計數單位。
教學難點:讀數。
教學過程:
一、學習數的產生
1.探究數的產生(質疑激趣)
教師:我們已經學習了三年數學,每天都要和數打交道,這些數究竟是怎樣產生的呢?大家猜想一下。(可以小組討論,可以看書)
(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同學之間可以互相補充。)
教師總結:很久以前,人們在生產勞動中就有了計數的需要。例如,人們出去打獵的時候,要數一數共出去了多少人,拿了多少件武器;回來的時候,要數一數捕獲了多少只野獸等等,這樣就產生了數。
2.自學記數符號、計數方法的產生。
教師出示第1頁的教學掛圖:
(1)讓學生看圖,圖上說明了什么?(同桌可以互相討論,互相補充。)
(2)你讀過這方面的書嗎?你是怎么理解的?
(3)請幾名同學以講故事的方式敘述。
教師:由于十進制計數比較方便,以后逐漸統一采用十進制。經過很長時間,才產生了像現在這樣完整的計數方法。這就是我們下面要講的“十進制計數法”。(板書課題:十進制計數法)
二、學習十進制計數法
1.復習舊知。
(1)說出億以內的數的計數單位。(按數位順序板書出來。)
(2)回答下面的問題:
①10個一是多少?10個十是多少?......10個千萬是多少?
②億以內每相鄰兩個單位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
2.學習十進制計數法。
(1)教師:我們已經學習過億以內的數,在日常生活和生產中,還經常用到比億大的數。例如,我國人口十二億,世界人口50億等。這些數都比億大,從一億開始還可以繼續數下去。今天我們就來學比億大的數。
(2)用算盤幫助數數,認識十億、百億、千億。
【四年級上冊數學第一單元教案】相關文章:
四年級上冊數學第一單元教案02-14
四年級上冊數學第一單元教案06-09
四年級數學上冊第一單元教案02-08
四年級上冊數學教案第一單元12-06
四年級上冊數學第一單元教案15篇03-08
四年級上冊數學第一單元教案(15篇)03-08
四年級上冊數學第一單元教案精選15篇03-08
五年級上冊數學第一單元教案01-25
四年級數學上冊第一單元教案15篇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