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小學音樂《天鵝》教案(精選7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案,通過教案準備可以更好地根據具體情況對教學進程做適當的必要的調整。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小學音樂《天鵝》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小學音樂《天鵝》教案 1
教學目標:
通過欣賞大提琴獨奏曲——《天鵝》,啟發學生展開豐富地想象,鼓勵學生創造自己的形體語言,結合音樂去表現天鵝,體會幽靜、優美的意境。
教學重難點:
創造形體語言去表現對音樂的感受,表現音樂的意境。
教學準備:
電視機、VCD機、磁帶、圖片、水彩筆、頭飾等。
教學過程:
一、師生共律動,互問好!
二、欣賞《天鵝》,提問導入
師:既能在天上飛又能在水里游的動物有哪些呢?你覺得天鵝是怎樣的?(學生回答)
接下來讓我們一起到一個很美的地方欣賞天鵝吧!
(一)、初聽樂曲,說說感受。
師:請小朋友們閉上眼睛乘上音樂的翅膀,讓我們展開想象,你看到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播放樂曲,靜聽后,請小朋友說說。)
師:(出示圖片)瞧多美的`地方啊!看遠處游來了兩只高貴的天鵝。
(二)、復聽樂曲,理解作品。
1、聽辯樂曲的演奏樂器。
師:讓我們再來欣賞一次,聽一聽那優雅的旋律是用什么樂器演奏的?它表現了什么?
(播放樂曲,細聽后,請學生說說。)(出示大提琴圖片)
2、練習:檢測學生對樂曲的理解程度。(小組進行)
師:現在每組桌上都有一張題卡,請小朋友輕聲討論后完成。(老師巡回指導)
(給優秀的小組,發獎勵)
三、觀看《圣桑—動物狂歡節》,作者介紹。
師:大家知道這首曲子是誰寫的嗎?那就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播放VCD)
(看后學生一起回答)
四、觀看《天鵝湖》,感受芭蕾舞。
師:有許多芭蕾舞演員,聽到這首曲子后,就翩翩起舞,好象自己就是那優雅高貴的天鵝。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段吧!(播放VCD)
五、表現音樂,翩翩起舞。
師:欣賞完了芭蕾舞演員的表演,讓我們也來一段吧!
1、播放樂曲《天鵝》,師生共舞。
2、請幾個較好的同學表演。(穿上裙子,戴上頭飾)
六、課堂小結。
師:“丑小鴨”的故事,大家一定聽過吧!相信有一天,我們這群丑小鴨也會變成美麗的天鵝,讓我們隨著音樂飛出教室吧!再見!
小學音樂《天鵝》教案 2
教學目標:
1、通過欣賞《天鵝》,提高學生欣賞音樂的水平,培養學生的感受力、想象力和表現力。
2、啟發學生運用音樂的基本要素,感受樂曲的內容與意境。
3、認識大提琴,把握它的音色特征。
教學重難點:
欣賞《天鵝》,培養學生的感受力與想象力,并運用音樂要素感受樂曲的內容與意境。
教學法:
欣賞法、討論法、情感體驗法。
教材分析:
《天鵝》是法國作曲家圣桑創作的組曲《動物狂歡節》中的第十三曲,也是組曲中流傳最廣的一首,常被單獨演奏,甚至成為作者的代表作品,本曲是組曲中一首幽雅、溫柔的小曲,與其它各曲形成鮮明的對比,曲中鋼琴的伴奏表示清澄的湖水蕩漾的微波,大提琴優美迷人的曲調,則描寫出天鵝高貴幽雅的身姿,以及安詳自在的浮游時的情景。全曲由鋼琴伴奏水波蕩漾般的前奏開始,接著大提琴唱出6/4拍子的高雅旋律,時而上行,時而下行,情調極為優美。鋼琴伴奏與大提琴的曲調融合無間,結尾樂句在弱奏中逐漸消失。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看天鵝圖片導入,師問:同學們會用什么詞語來形容天鵝?
二、新課教學
1、欣賞《天鵝湖》中的《四小天鵝》曲。
思考問題1:《四小天鵝》的旋律有什么特征,表達什么內容?
(音樂輕松活潑,節奏干凈利落,描繪出了小天鵝在湖畔嬉游的情景,質樸動人而又富于田園般的.詩意。)
思考問題2:《四小天鵝》所要表達的音樂情緒是什么?
(歡樂、活潑生動。)
2、不同的作曲家,由于不同的創作背景、不同的內心世界、不同的審美經驗、不同的表達方式等,描繪相同的事物時會有不同的精彩,并各具魅力。
請欣賞圣桑的《天鵝》,感受音樂的情緒,并思考問題:《天鵝》表達什么樣的情緒?旋律有什么特點?
(憂傷的情緒,而且旋律比較悠長、抒情,時而強時而弱,富有歌唱性。)
請學生用“線條”畫出《天鵝》的旋律走向。
3、介紹作者——圣桑。
圣桑從小喜愛音樂,對聲音極其敏感。愛聽時鐘報時的滴答聲和水開時茶壺的“歌唱”,他五歲開始作曲,十一歲就以鋼琴家的姿態登臺演出,1848年,進入巴黎音樂學院學習。1853年開始在教堂任管風琴手,其中有四年在尼德梅耶爾音樂學校教鋼琴。1877年辭去教堂職務,專事作曲,并常以鋼琴家、指揮家的身份出國演出。其作品數量超過170部,較優秀的有歌劇《桑孫與達利拉》、《第三交響曲》、交響詩《骷髏之舞》、《第二、四、五鋼琴協奏曲》、《第三小提琴協奏曲》、《大提琴協奏曲》以及小提琴與樂隊的《引子與回旋隨想曲》等。
4、介紹大提琴的結構及音色特點。
大提琴的音色悠揚,琴弦的音色含情,旋律動人。特別人性和自然,能較好地反映人的情感。
大提琴的四根琴弦,具有四種特點。第一根琴弦a弦,發音華麗,富于歌唱性;第二根弦d弦,音色朦朧;第三、第四根弦,G弦C弦音色低沉響亮。
因此,大提琴是近代管弦樂隊不可少的次中音和低音樂器。
5、再次聆聽《天鵝》。
思考:鋼琴伴奏部分有什么特征及作用?
(左手連續的琶音伴奏,右手連續的十六分音符,力度時而強,時而弱,使音樂不斷的向前發展,富有流動感;刻畫出一幅天鵝在水中安詳的浮游的情景。)
6、對比《四小天鵝》與《天鵝》,從旋律、速度、力度等方面。
《四小天鵝》《天鵝》
旋律:歡快抒情
速度:稍快緩慢
力度:強弱
情感:歡快活潑憂郁悲傷
內容:活潑可愛的小天鵝高貴幽雅的天鵝
三、作品拓展:
欣賞舞蹈——《天鵝之死》
1、舞蹈《天鵝之死》所表達的內容是什么?
(優美的旋律下,隱藏著憂郁的情愫,我們看到一只美麗的天鵝在振翅掙扎,它一次又一次的奮力展翅,想飛向遼闊的天空,雖然失敗了無數次,但是它始終不放棄……經過數百次的掙扎最終死去的情景。)
2、告訴人們什么樣的人生哲理?
(永不言敗,不放棄自己的夢想,努力的去實現,直到生命的盡頭。)
四、本課小結
本課我們欣賞了《四小天鵝》與《天鵝》,從不同的音樂中,欣賞了不同形態的天鵝,并學習運用音樂的基本因素對音樂進行分析理解,從而感受音樂所要表達的內容。
小學音樂《天鵝》教案 3
教學目標:
1、啟發學生運用學過的音樂知識(如;旋律、速度、力度、音色等)來感受樂曲的形象和意境。
2、通過欣賞大提琴獨奏曲《天鵝》,啟發學生展開豐富地想象。鼓勵學生創造自己的形
體語言結合音樂去表現天鵝。
教學準備:
鋼琴、電視機、VCD機、錄音機、磁帶、卡片(4張)
教學重難點:
創造形體語言去表現對音樂的感受,表現音樂的意境。
教學過程:
一、師生共同律動《問好歌》[播放磁帶]
一周1次的“快樂音樂40分”又和大家見面了。現在請帶上你的耳朵和我出發!
二、聆聽小提琴獨奏曲《小蜜蜂》[播放CD]
今天我們仍舊去“動物樂園”游玩。上節課我們欣賞了一種小昆蟲,請先不要說出它的名字,還是讓音樂來告訴大家吧!
欣賞完后提問:
1、這首樂曲的名字?它表現了什么?
2、它是由什么樂器演奏的?
三、新課教學
(一)離開了可愛的“蜜蜂宮”,現在讓我們去問候一下天鵝公主怎么樣?在拜訪她之前,
請大家先說說你印象中的天鵝是什么樣子的?她有什么特點?(語言、形體)
(二)初聽《天鵝》[播放VCD]
剛才你們用自己的語言、形體表現了一下天鵝,接下來還是讓我們來聽聽音樂是怎樣表現了吧!
(三)說說初聽的`感受
請大家說說對《天鵝》這首樂曲的感受?
(四)說說大提琴音色的特點,簡單介紹曲作者。
在電視機畫面上左邊是一只高潔優雅的天鵝,右邊則是這首樂曲的主奏樂器大提琴。它是西洋樂器中弓弦樂器家族中一員、小提琴的哥哥。請說說大提琴與演奏《小蜜蜂》的小提琴相比較,音色上有什么特點?
中間這位年輕的紳士就是這首《天鵝》的作者法國的作曲家圣桑。他一生創作了許多作品,其中管弦樂《動物狂歡節》最為出名。他分別用12中不同的音樂片段表現了12種不同的動物,這其中又以這首《天鵝》流傳最廣。
(五)復聽
剛才我們已經知道《天鵝》是由大提琴演奏的。那么你還記得除了大提琴還有什么樂器的聲音嗎?如果說大提琴表現了天鵝,那么鋼琴又表現了什么呢?請讓我們再仔細地聽一遍,除了要仔細聆聽大提琴演奏的音樂,還要注意鋼琴的伴奏。
(六)對音樂要素進行討論、回答、分析。
旋律線、力度、速度、情緒
四、觀看芭蕾舞《天鵝之死》[播放VCD]
這首音樂也深深打動了一位俄羅斯的芭蕾舞演員,她為這首音樂創編了一出芭蕾舞《天鵝之死》,請大家看看她是怎樣用舞蹈來表現天鵝的?
五、學生結合《天鵝》音樂創編舞蹈造型。[播放VCD]
1、請大家說說自己喜愛的幾個表現天鵝的舞蹈造型。
2、結合自己的想象,配合音樂分組擺造型。
六、欣賞芭蕾舞《四小天鵝》。[播放VCD]
觀看舞蹈,說說與《天鵝》樂曲中各音樂要素的區別,簡單說說這首樂曲的表現。
七、觀看圣桑及管弦樂《動物狂歡節》簡介
八、課堂小結,結合音樂“飛“出教室。
小學音樂《天鵝》教案 4
一、教學目標
1.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欣賞《天鵝》,培養學生對音樂中美好情感的感知能力,激發學生對動物的喜愛之情和保護意識。
2. 過程與方法目標
引導學生聆聽、哼唱、分析音樂,培養他們的音樂感知能力和音樂表現力。
通過小組合作等形式,提高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和創新思維。
3. 知識與技能目標
讓學生熟悉《天鵝》的旋律和主題,理解樂曲所表達的意境。
了解大提琴的音色特點和演奏姿勢,能夠分辨出樂曲中的主奏樂器。
二、教學重難點
1. 教學重點
感受《天鵝》優美、舒緩的旋律,體會樂曲所描繪的天鵝形象和意境。
引導學生用輕柔、連貫的聲音哼唱主題旋律,表現出天鵝的優雅。
2. 教學難點
理解樂曲中通過音樂要素(如節奏、旋律、音色等)來塑造天鵝形象的方法。
啟發學生用自己的方式(如肢體動作、繪畫等)表現對樂曲的理解和感受。
三、教學方法
講授法、欣賞法、演示法、討論法、實踐法
四、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大提琴模型或圖片、繪畫工具(用于拓展環節)
五、教學過程
1. 導入(5分鐘)
播放一段天鵝在湖面上游動的視頻,視頻中伴有優美的自然風光。
提問學生:“同學們,你們在視頻中看到了什么?你們覺得天鵝是一種怎樣的動物呢?”引導學生回答出天鵝的優雅、美麗等特點。
引出本節課要欣賞的音樂《天鵝》。
2. 樂曲介紹(3分鐘)
向學生介紹《天鵝》是法國作曲家圣 - 桑所作的《動物狂歡節》中的'一首樂曲。
簡單提及《動物狂歡節》這部作品的創作背景和其他有趣的樂章。
3. 初聽樂曲(5分鐘)
播放《天鵝》的音頻,讓學生安靜地聆聽,同時思考:這首樂曲給你什么樣的感覺?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樣的畫面?
聽完后,請幾位學生分享他們的初步感受和想象到的畫面。
4. 了解主奏樂器(5分鐘)
出示大提琴的圖片或模型,向學生介紹大提琴的外觀、音色特點和演奏姿勢。
再次播放樂曲,讓學生仔細聆聽,判斷主奏樂器是不是大提琴,并引導學生感受大提琴在演奏這首樂曲時是如何表現天鵝的優雅姿態的。
5. 分段欣賞(10分鐘)
把樂曲分為幾個段落,逐段播放和分析。
第一段:引導學生感受旋律的舒緩、優美,節奏的平穩,就像天鵝在平靜的湖面上優雅地游動。提問學生這段旋律的起伏是怎樣的,像天鵝的哪些動作。
中間段(如果有明顯變化):分析旋律、節奏的變化,比如旋律的稍微上揚或節奏的微小變化,讓學生體會這可能代表著天鵝的什么新的姿態或情感。
最后一段:與第一段呼應,再次強調天鵝的優雅從容,讓學生感受音樂的完整感。
6. 哼唱主題旋律(7分鐘)
教師用鋼琴彈奏《天鵝》的主題旋律,一句一句地教學生哼唱,要求學生用輕柔、連貫的聲音,就像天鵝游動時的姿態一樣優美。
讓學生跟著鋼琴反復哼唱幾遍,然后分組檢查學生的哼唱情況,給予指導和鼓勵。
7. 拓展表現(10分鐘)
組織學生分組,讓每組選擇一種方式來表現對《天鵝》的理解,可以是:
肢體動作表演:模仿天鵝的姿態,結合樂曲的節奏和旋律進行表演。
繪畫創作:用畫筆描繪出自己心中的天鵝和它所處的環境。
每組展示自己的成果,其他組的同學進行欣賞和評價,教師最后總結評價,強調對樂曲意境的理解和表現。
8. 課堂小結(5分鐘)
與學生一起回顧本節課所學內容,包括《天鵝》這首樂曲的意境、主奏樂器大提琴以及同學們的精彩表現。
再次強調音樂的魅力,鼓勵學生在課后繼續欣賞優秀的音樂作品,感受音樂中的美好情感。
六、課后作業
1. 回家后完整地欣賞《動物狂歡節》,并和家人分享自己最喜歡的樂章。
2. 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如寫短文、畫畫等)記錄下自己對《天鵝》這首樂曲的新的理解和感受。
小學音樂《天鵝》教案 5
一、教學目標
1. 審美感知目標
通過欣賞《天鵝》,使學生感受到音樂的優美意境,提高學生對高雅音樂的欣賞水平,培養學生對美的感知能力。
2. 藝術表現目標
讓學生能夠準確地把握樂曲的節奏、速度和力度,并用自己的聲音或肢體語言表現出天鵝的形象和情感。
培養學生在音樂表演中的節奏感和表現力,鼓勵學生大膽創新。
3. 文化理解目標
了解作曲家圣 - 桑和他的作品《動物狂歡節》,體會音樂作品中所蘊含的文化內涵,拓寬學生的音樂文化視野。
二、教學重難點
1. 教學重點
掌握《天鵝》的音樂主題,通過多種方式深入體會樂曲所營造的寧靜、優雅的氛圍。
引導學生在欣賞過程中感受音樂與畫面的聯系,理解音樂是如何通過不同的表現手段來描繪天鵝的。
2.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深入理解音樂中節奏、旋律、和聲等要素是如何協同工作,細膩地塑造天鵝的形象和情感的。
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讓他們能夠用獨特的方式詮釋對樂曲的理解,并且在團隊合作中實現藝術表現的融合與創新。
三、教學方法
情境教學法、探究式教學法、互動教學法、直觀教學法
四、教學準備
多媒體設備、《天鵝》的音樂音頻和視頻資料、有關圣 - 桑和《動物狂歡節》的文字及圖片資料、簡單的打擊樂器(如木魚、沙錘等,用于拓展環節)
五、教學過程
1. 情境導入(5分鐘)
教師在教室四周張貼一些天鵝的圖片,營造出與天鵝相關的氛圍。
播放一段輕柔的流水聲作為背景音樂,教師用富有詩意的語言描述:“在一個寧靜的湖泊上,微風輕輕拂過水面,泛起層層漣漪。這時,一只美麗的天鵝緩緩游來……”引導學生進入情境。
提問學生:“在這樣的情境中,你們覺得會有什么樣的音樂呢?”從而引出《天鵝》。
2. 作品與作曲家介紹(5分鐘)
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圣 - 桑的照片和生平簡介,向學生介紹圣 - 桑是一位法國著名的作曲家,他的作品風格多樣,而《動物狂歡節》是一部充滿趣味和想象力的作品。
詳細介紹《動物狂歡節》的創作背景和其中一些有趣的故事,如這部作品原本是為了娛樂朋友而創作的,每個樂章都以一種動物為主題。
3. 整體感知(8分鐘)
播放《天鵝》的完整視頻,讓學生安靜地觀看和聆聽,同時引導學生關注音樂的整體情緒、速度和力度。
播放結束后,讓學生用一些詞語來形容自己對這首樂曲的第一印象,如優美、舒緩、高雅等。
4. 音樂要素分析(12分鐘)
旋律分析:教師彈奏樂曲的主題旋律,引導學生感受旋律的起伏。提問學生:“旋律是向上還是向下進行的時候,你覺得天鵝在做什么動作呢?比如是游動、展翅還是其他?”讓學生理解旋律與天鵝姿態的聯系。
節奏分析:通過拍手、跺腳等簡單方式,讓學生感受樂曲的節奏特點。分析節奏是如何體現天鵝的優雅和從容的,比如緩慢而穩定的`節奏就像天鵝在水中平穩游動。
音色分析:再次強調大提琴的音色特點,播放大提琴獨奏的片段和其他樂器演奏類似旋律的片段進行對比,讓學生更清晰地感受大提琴在表現天鵝形象上的獨特魅力。
5. 主題旋律學習(10分鐘)
教師分樂句教唱主題旋律,先慢速示范演唱,讓學生跟隨輕聲哼唱。在教唱過程中,注重引導學生用圓潤、連貫的聲音演唱,表現出天鵝的柔美。
運用多種方式鞏固練習,如師生對唱、小組對唱等,讓學生熟練掌握主題旋律。
6. 拓展與表現(10分鐘)
把學生分成小組,為每個小組提供一些簡單的打擊樂器(木魚、沙錘等)。
要求小組根據對《天鵝》的理解,用打擊樂器為樂曲伴奏。可以是模擬水波的聲音、天鵝的腳步聲等,鼓勵學生發揮創意。
每個小組展示自己的伴奏成果,同時其他小組可以閉上眼睛聆聽,感受不同的表現方式所帶來的效果。
7. 總結與升華(5分鐘)
與學生一起回顧本節課對《天鵝》這首樂曲的欣賞和學習過程,包括音樂要素的分析、主題旋律的學習、拓展表現等環節。
再次強調音樂是一種神奇的藝術,它可以通過聲音描繪出美麗的畫面,表達出細膩的情感。鼓勵學生在課后繼續探索音樂的世界,發現更多美好的音樂作品。
六、課后活動
1. 鼓勵學生收集其他以動物為主題的音樂作品,并在下次課上分享。
2. 讓學生根據《天鵝》的音樂,為學校的文藝演出編排一個簡單的舞蹈節目。
小學音樂《天鵝》教案 6
一、教學目標
1.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欣賞《天鵝》,培養學生對音樂之美的感受,激發學生對美好事物的喜愛之情,增強他們保護動物的意識。
2. 過程與方法目標
運用聆聽、哼唱、分析等方法,引導學生感受樂曲的旋律、節奏和音色特點。
通過讓學生用不同的方式表現音樂,如肢體動作、繪畫等,培養他們的音樂表現力和創造力。
3. 知識與技能目標
讓學生能辨別樂曲《天鵝》的主奏樂器——大提琴的音色。
引導學生了解樂曲的結構,感受音樂所描繪的天鵝優雅、高貴的形象。
二、教學重難點
1. 教學重點
感受《天鵝》的音樂意境,理解樂曲所表達的情感。
熟悉樂曲的主題旋律,能夠辨別大提琴的音色。
2.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用恰當的方式表現音樂,如通過肢體動作準確地展現天鵝的姿態。
幫助學生理解樂曲的結構,分析音樂元素在塑造天鵝形象中的作用。
三、教學方法
講授法、欣賞教學法、演示法、實踐法
四、教學準備
多媒體設備、鋼琴、有關天鵝的圖片和視頻資料、繪畫工具(可選)
五、教學過程
1. 導入(3 分鐘)
播放一段天鵝在湖面上優雅游動的視頻,視頻中可以有美麗的自然風光作為背景。
提問學生:“同學們,你們在視頻中看到了什么?你們覺得天鵝是一種怎樣的動物呢?”引導學生回答出天鵝優雅、高貴等特點,從而引出今天要欣賞的音樂《天鵝》。
2. 樂曲介紹(5 分鐘)
向學生介紹《天鵝》這首樂曲,它是法國作曲家圣 - 桑所作的《動物狂歡節》中的第十三首。這部組曲以生動的音樂語言描繪了各種動物的形象。
簡單介紹作曲家圣 - 桑,他是一位才華橫溢的音樂家,作品風格多樣,富有想象力。
3. 初聽樂曲(7 分鐘)
播放《天鵝》的.音頻,讓學生安靜地聆聽,同時思考問題:“這首樂曲給你什么樣的感覺?你仿佛看到了怎樣的畫面?”
聽完后,請幾位學生分享他們的感受和想象到的畫面。
4. 樂器音色辨別(5 分鐘)
再次播放樂曲片段,引導學生關注樂器的音色。提問學生:“你們能聽出這首樂曲是由什么樂器演奏的嗎?”
向學生介紹大提琴,展示大提琴的圖片或實物(如果條件允許),簡單講解大提琴的音色特點,如醇厚、低沉、優美,非常適合表現天鵝的優雅。
5. 分段欣賞(10 分鐘)
將樂曲分為幾個段落,逐段播放并分析。
第一段:引導學生感受旋律的舒緩和平穩,就像天鵝在平靜的湖面上游動,讓學生注意節奏的特點,如緩慢而有規律的節奏表現了天鵝的端莊。
中間段落:分析旋律的起伏變化,可能有稍微的情緒波動,比如天鵝振翅或者遇到輕微的水波,通過音樂元素的變化來理解這種情感的細膩變化。
最后一段:與第一段相呼應,旋律回歸平靜,表現天鵝漸漸游遠的畫面。
6. 表現音樂(5 分鐘)
讓學生根據自己對樂曲的理解,用肢體動作表現天鵝的姿態。可以是天鵝游動、梳理羽毛、展翅等動作。
請幾位同學到教室前面來表演,其他同學欣賞并評價,看誰的動作最能體現天鵝的優雅。
7. 拓展(5 分鐘)
讓學生選擇用繪畫的方式來表現他們心中的天鵝形象和音樂所描繪的場景。
在學生繪畫過程中,播放《天鵝》的音樂,為他們營造氛圍。畫完后,請幾位學生展示并講解他們的作品。
8. 總結(5 分鐘)
與學生一起回顧本節課的內容,包括樂曲《天鵝》的特點、主奏樂器、所表達的情感和我們通過各種方式對音樂的表現。
強調音樂可以用不同的形式來展現美好的事物,鼓勵學生在生活中多欣賞音樂,感受音樂的魅力。同時,引導學生要保護像天鵝這樣美麗的動物。
六、課后作業
回家后再次聆聽《天鵝》,可以和爸爸媽媽分享你對這首樂曲的理解,也可以嘗試用其他方式表現這首樂曲,比如寫一篇短文描述你心中的天鵝。
小學音樂《天鵝》教案 7
一、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目標
學生能夠準確說出《天鵝》的曲作者、出處,以及大提琴的基本構造和演奏姿勢。
熟練哼唱樂曲的主題旋律,準確辨別大提琴在不同音區的音色變化。
2.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聆聽、對比、分析等活動,提高學生對音樂作品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引導學生運用多種藝術形式(如舞蹈、詩歌創作)對音樂進行再創作,培養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使學生深刻感受到《天鵝》所蘊含的寧靜、優雅之美,培養審美情趣。
激發學生對動物的關愛之情,增強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二、教學重難點
1. 教學重點
深入理解樂曲《天鵝》中旋律、節奏、音色等音樂要素如何共同塑造天鵝的形象。
讓學生親自體驗大提琴演奏的基本方法(模擬),增強對主奏樂器的感性認識。
2.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準確把握樂曲中細微的情感變化,并通過多種藝術形式進行精準表達。
在教學過程中滲透音樂美學教育,使學生理解音樂與自然、情感之間的內在聯系。
三、教學方法
情境教學法、合作探究法、直觀演示法、啟發誘導法
四、教學準備
1. 多媒體課件,包括《天鵝》的不同版本音頻、視頻,大提琴演奏視頻,天鵝的高清圖片和動畫。
2. 制作簡單的大提琴模型(用于講解構造),準備一些與天鵝相關的詩歌、舞蹈視頻資料。
3. 為學生準備繪畫紙、彩筆、簡單的打擊樂器(如木魚、沙錘)等。
五、教學過程
1. 情境導入(5 分鐘)
教師在教室周圍布置天鵝的圖片和動畫,營造出寧靜的氛圍。在上課鈴響后,教師播放一段輕柔的流水聲效,然后輕輕地走進教室,開始講述:“在一個美麗的湖邊,微風輕輕拂過水面,泛起層層漣漪。今天,我們要走進這個美麗的世界,去認識一位高貴的朋友。”
播放一小段天鵝在湖面活動的視頻,有特寫鏡頭展示天鵝的姿態,如伸長脖子、展翅等。提問:“同學們,看到這樣的畫面,你們有什么感受?如果讓你用音樂來表現天鵝,你會怎么做呢?”
2. 知識講解(8 分鐘)
介紹作品和作曲家: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圣 - 桑的照片和生平簡介,詳細介紹《動物狂歡節》的創作背景和《天鵝》在其中的地位。講解《天鵝》這首樂曲是如何以獨特的音樂語言描繪天鵝形象的'。
認識大提琴:拿出大提琴模型,向學生展示大提琴的各個部分,如琴身、琴頸、琴弦、琴弓等,并講解其功能。播放大提琴演奏家演奏的視頻,讓學生觀察演奏姿勢,包括持琴、運弓等動作。教師在一旁簡單模仿演示,讓學生有更直觀的感受。
3. 整體感知(7 分鐘)
播放《天鵝》的完整音頻,讓學生安靜地聆聽,同時閉上眼睛,想象自己置身于湖邊,眼前是天鵝游動的畫面。播放結束后,讓學生分享他們在聆聽過程中的腦海中的畫面和內心的感受。
再次播放音頻,這次讓學生用簡單的線條在紙上畫出他們感受到的音樂的起伏,比如用波浪線表示旋律的高低變化,用長短線條表示節奏的快慢。
4. 音樂分析(10 分鐘)
分段播放樂曲,逐段分析音樂要素。
第一段:引導學生關注旋律線的下行趨勢,感受這種旋律如何表現出天鵝的端莊、優雅。分析節奏的緩慢而穩定的特點,教師用木魚輕敲出節奏,讓學生感受。講解大提琴在低音區演奏,音色醇厚,如同天鵝在深水中游動。
第二段:指出旋律的一些細微變化,如音程的擴大可能暗示著天鵝的動作變化,比如振翅。分析此處節奏的稍許緊湊感,讓學生用沙錘輕搖模擬這種節奏變化。強調大提琴在中音區的音色更加明亮,表現出天鵝此時更活躍的一面。
第三段:與第一段呼應,分析旋律和節奏的相似之處,說明音樂的回歸感。讓學生感受大提琴再次回到低音區,表現天鵝漸漸游向遠方,畫面逐漸平靜。
5. 藝術表現(5 分鐘)
將學生分成小組,每個小組選擇一種藝術形式來表現《天鵝》,可以是舞蹈、詩歌創作、用打擊樂器伴奏等。
給學生一定的時間準備,教師巡視各小組,給予指導和建議。例如,對于舞蹈小組,提醒他們注意動作的舒緩和優雅;對于詩歌創作小組,引導他們運用優美的詞匯來描繪天鵝。
6. 展示與評價(5 分鐘)
每個小組依次展示他們的作品,其他小組認真欣賞。展示結束后,先讓學生進行自我評價,然后其他小組可以進行評價和建議。教師最后進行總結評價,肯定學生的創意和努力,同時提出改進的方向。
7. 拓展延伸(5 分鐘)
播放其他版本的《天鵝》或其他以動物為主題的古典音樂片段,讓學生對比欣賞,感受不同音樂作品在表現手法上的異同。
引導學生思考音樂與自然、與我們生活的關系,鼓勵他們課后繼續欣賞古典音樂,發現更多音樂之美。同時,布置課后作業,讓學生收集更多關于保護天鵝或其他動物的資料,下節課進行分享。
六、教學反思
在本次教學中,通過多種教學方法的綜合運用,學生對《天鵝》這首樂曲有了較深入的理解和體驗。情境導入有效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了他們的興趣。在知識講解環節,模型和視頻的使用使抽象的知識變得直觀。然而,在藝術表現環節,部分學生可能由于時間限制或經驗不足,表現略顯生硬,在今后教學中可適當增加準備時間和指導力度。同時,在音樂分析過程中,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自主發現音樂要素的變化,培養他們的音樂分析能力。
【小學音樂《天鵝》教案】相關文章:
《天鵝》音樂教案05-06
《天鵝》音樂教案范文09-13
天鵝音樂活動教案范文05-01
大班音樂天鵝的教案09-18
中班音樂天鵝教案03-29
大班音樂天鵝的故事教案01-20
美麗的天鵝湖大班音樂教案04-27
中班音樂優質課教案及教學反思《天鵝》05-02
天鵝的故事教案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