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趙溫才“創業三部曲”攪動武漢高校
大學4年收獲9項國家專利;還未畢業就掘到人生第一桶金;放棄保研機會走上創業道路……在這個大學生就業寒冬,中國地質大學2007屆畢業生趙溫才的“創業三部曲”,在武漢迅速傳播開來,攪動了這個高校聚集的城市的一江春水。
“Merry Christmas,I love you。”輕輕一碰趙溫才辦公室里的一束玫瑰,突然傳出一句溫馨浪漫的表白。
“這是‘會說話的玫瑰花’,現已被3家公司批量生產。”趙溫才自豪地說,“像這樣的發明成果我們已開發了156項。”走進趙溫才設在武漢華樂大廈的辦公室,目光很快就會被形態各異的模型所吸引。
24歲的趙溫才,出生于貴州一個農村家庭。小學時他就喜歡用泥巴做一些玩具車、坦克等模型;到了中學,這種“嗜好”便轉移到電器上,家里的收錄機、電視機被他拆了裝、裝了又拆,因此他被家人視為“敗家子”。2003年,趙溫才被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錄取,雖然沒能讀上第一志愿“機電專業”,但他沒放棄自己的興趣。
宿舍成了他的發明“實驗室”,一間約50平方米的房間里,兩張書桌上擺滿了焊絲、芯片、電鉆等各種實驗器材和科研書籍,墻壁四周則貼滿了最新的專利發明信息。
大一時,趙溫才發明了一個可自動加熱的節水龍頭,并獲得國家專利,從此一發不可收拾。4年下來,他相繼發明“瓜果自動去皮裝置”、“礦物快速檢測儀”、“語音型單燈盤交通燈”、“指紋式酒后禁駕系統”、“能測試瓦斯濃度的礦井用安全帽”等,獲得9項國家專利。
談到這些專利發明的靈感來源,趙溫才說,一切源于生活。他有個和大多數男生不同的愛好——逛商場。“最喜歡到電器專柜觀察那些新科技產品”。
大二暑假時,他曾目睹一起車禍。一名婦女過馬路時,由于發短信入迷而被一輛飛馳而來的小汽車當場撞死。站在慘禍現場,他突然想到:“如果有一種帶語音提示功能的交通燈,這場車禍也許就能避免。”為此,他多次訪問交管部門、司機及路人,得到充分肯定后,他便一頭扎進了語音型單燈盤交通燈的研制工作,每天凌晨一兩點睡覺成了常事。燈盤模型的研制費用最低需要1000多元,他掏光當月的生活費,之后半個月全靠饅頭充饑。
2005年12月,這項研究獲得國家專利。專家點評,這種交通燈對于提高交通系統的安全性具有較高科學實用價值。 一些看來不可思議的想法,常常成為趙溫才研究的課題,好多同學笑他是個“瘋子”。作為一名科技愛好者,趙溫才在學校經常幫助那些喜愛創新的低年級同學。時間一長,他發現了一個問題:許多同學因為不了解知識產權或缺少必要條件,有創意的想法往往無法轉化為專利產品;或者因為找不到可靠的平臺,專利永遠都是一紙證書,不能轉化為生產力。
“國家大力提倡創新,我們為什么不能自己動手創辦一家知識產權咨詢公司呢?”還在上大二的趙溫才第一次有了創業的想法。既然是搞創新,那就要了解知識產權相關知識。在一個博士生朋友的幫助下,趙溫才自學了《專利法》等相關知識。同時,他也意識到,要創業,需要學會如何適應未來商業社會的各種游戲規則、如何適應團隊合作的運行方式、如何解決市場開發等至關重要的問題。
進入大四,大多數同學都忙著準備考研或找工作。趙溫才學的資源勘查工程是緊缺專業,原本也能找到很好的工作,但他放棄了直接就業和保研的機會,和張善明、李州木、趙浪等幾名志同道合的同學一起,把所有精力都花在了籌辦公司的事上。
恰好趙溫才的一項專利發明“液態水瞬時加熱技術”,以14萬元的高價轉讓給商家。人生的第一桶金,為創辦公司奠定了資金基礎。臨近畢業,趙溫才與合伙人籌資10萬元,注冊成立了“武漢加權知識產權咨詢服務有限公司”,主要服務范圍為創意指導、科技發明優化設計、專利代理及轉化經紀。萬事開頭難。創業初期的一切都在考驗著幾個年輕人的勇氣和毅力。目前,公司正致力于開拓武漢高校市場,與高校開展合作,舉辦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不到半年時間,他們已指導在校大學生成功申報國家專利156項,其中有數項專利正在跟開發商洽談轉化事宜;開展講座培訓上萬人次,在武漢高校掀起了一股創新熱潮。
趙溫才感慨,一場創新思維和專利開發講座,經常讓能容納數百人的教室水泄不通。大學生的創新熱情深深感染了他,而不斷的交流也引發了他對我國高等教育的反思。
在公司網站首頁,趙溫才寫下了這樣一段話:我國教育產業已現雛形,但發明創新指導、開發學生新思維方面的服務尚屬市場空白,在學生群中營造創新氛圍,科學地培養創新人才,大有可為。
對于未來,這個年輕人信心滿懷。
【趙溫才“創業三部曲”攪動武漢高校】相關文章:
李開復對話武漢高校學子 建議先就業再創業04-29
武漢系列政策推動全民創業 高校畢業生創業獎2000元04-30
小水母攪動大海04-26
武漢高校現最爽自習室05-02
SARS危機攪動中國金融05-02
武漢高校畢業研究生招聘火爆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