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多一些政策傾斜,引導大學生“不求穩”
新聞背景:
1月4日,哈爾濱市舉行環衛系統公開招聘人員培訓結業式,448名面向全國招聘的事業編制環衛工人正式走上清掃保潔作業一線。據了解,這次公開招聘最終錄取的448名環衛工人中共有7名研究生。
2012年10月中旬,哈爾濱城管局公布當時報名的結果是:457個工勤技能崗位卻引來1萬余人報名,繳費成功的7186人中,擁有本科學歷的2954人,占41.11%;29人擁有統招碩士研究生學歷。研究生王洋說:“打工的地方都沒辦法把我落到城市戶口,戶口的差異帶來的是諸如就業、福利、教育等一系列社會保障的不同,就算是死,我也要死在編制里。”
外交學院大四學生糜胥菁走到了人生的岔路口:一邊,是家人“考公務員、進事業單位”的善意提醒,另一邊,是自己進外企、私企“闖”一把的夢想。
她再清楚不過了,前者象征著有福利、有保障、相對穩定的體制內生活,后者,則更需要“風里來雨里去”的打拼。幾乎所有大學生都明白這一點。
一個數據是,2013年國考計劃招錄20339人,報名人數卻超過150萬。其中最熱職位的錄取比例可謂“萬里挑一”。
事實上,媒體早就指出,年輕人熱衷“求穩”絕非正常現象,它傳遞了社會結構、價值觀的生態。有人還援引一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分析:西班牙歷史上經濟衰退的原因之一,是許多人向往做官,社會創新的活力不斷下降。
“求穩是人的天性,其實沒什么錯。政府、事業單位也不全是輕松活兒。”糜胥菁說,但是,她和一些朋友就是喜歡到有活力的企業工作。在現實環境下,她們不得不考慮許多政策因素,比如是否解決五險一金、簽哪種性質的合同。
她的一位朋友,曾考上北京一家心儀的企業,但因沒法解決戶口,最終只好放棄、轉戰公考。因為在一線城市,戶籍與未來家庭的住房、醫療、教育息息相關。這些政策因素,讓年輕人邁出“不求穩”的一步并不容易。
福建畢業生陳錦江體驗過這一步的坎坷。2011年畢業后,陳錦江進入一家大企業工作,一年后,他辭職開起文化傳媒公司。他試探過自己公司的幾位實習生,愿意畢業后留下來的并不多。
有人曾向陳錦江訴苦,他非常喜歡文化傳媒,但周圍人的言行似乎有意無意地暗示,在公司做事“不穩定”,不如體制內“有保障”、“風光”。
陳錦江有點遺憾。在他看來,一個真正開放的社會,應該創造條件讓年輕人走不同的路,并且在走的時候,不會有過多的顧慮、受到過多的非議。
“不是每人都能考上公務員、進大企業。如果社會環境讓找了‘不穩定’工作或出身底層的大學生失去信心,是件悲哀的事。”陳錦江坦言。
事實上,政府并非沒有對中小企業采取扶持措施。各省紛紛出臺“提供中小企業發展資金”、“優先提供技術改造貸款貼息”等政策,媒體也一再呼吁大學生轉變就業觀念。
但在2012年兩會期間,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院長曾湘泉依舊表示,國有大型企業、政府及事業單位還是難進,中小企業及民營企業招聘大學生仍然不容易。有人認為,問題的核心之一在于“保障”二字。
央視財經評論員張鴻也公開指出,與其一味指責大學生“求穩”的就業觀念,不如政府能有一些政策的傾斜,引導大學生覺得“不求穩”也是一個好選擇。但,這需要經濟結構的轉型、社會保障的完善。
具體是什么程度的社會保障?受訪大學生普遍表示,至少,要有一個公平的福利環境。
政協委員回應:
談到大學生就業問題,全國政協委員、南開大學副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許京軍頗有感悟地說,大學生群體是國家建設的重要接班人,如果現在找工作連這些本應充滿激情和活力的大學生們,也以“求穩”為原則,為了有編制,不管什么職位,幾千人去爭搶,這對于國家的發展肯定是不利的。長期這樣就會使國家喪失創新的動力和人才,國家就會危險。同時他也表示,這也是學生不自信的表現。當然,現實的社會確實給予即將畢業的大學生很大的壓力,他們非常渺茫,這都能理解。“引導青年正確擇業,國家、社會和學校應多方配合,加大扶持力度,鼓勵他們走出去,這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南開大學對此還專門出臺了《公能素質教育綱要》和一系列大學生扶持計劃,“青年人不應該求穩,請你們一定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趁著年輕大膽的去闖闖吧。”許京軍向筆者強調說。
【多一些政策傾斜,引導大學生“不求穩”】相關文章:
多措并舉引導大學生村官創業05-02
多一些寬容..05-02
神童麻煩多,父母需引導04-29
遼西貧困縣再得政策傾斜04-30
甘肅平涼:好政策引導大學生服務新農村04-28
甘肅平涼:好政策引導大學生服務新農村04-30
少一些提問,多一些閱讀04-30
多一些寬容作文04-11
多一些關心作文04-28
多一些勇氣作文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