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基于經濟法分析的企業社會責任
摘要:企業在追求經濟利益的同時,還應對股東,員工以及消費者以及社會環境的優化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企業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之間是協調統一的。企業只有履行必要的社會責任,才能確保員工利益,確保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的良好,從而使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因此,以經濟法為基礎對企業提出相關的社會責任要求是時代發展的必然。文章分析了基經濟法基礎的企業社會責任內容,肯定了經濟法對社會責任的作用。
關鍵詞:經濟法;企業;社會責任
企業社會責任是指企業對股東、企業員工、消費群體以及社區環境等應該承擔相應的法律以及其他相關責任。在企業社會責任的要求下,其經營目標也應有所轉變,企業不能將單純的追求經濟利益作為其唯一目標,而應在保證經濟利益的同時履行必要的社會責任。經濟法是建立在現代市場經濟的基礎上并對能夠體現社會公共性的經濟活動進行管理和干預的法律條款。企業社會責任是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從經濟學角度對企業社會責任進行分析具有現實意義。
1.企業社會責任的經濟法理解讀
1.1經濟法為企業社會責任提供了正當法律基礎
經濟法的出現和存在是企業社會責任觀的正當基礎,社會責任的興起與經濟法的存在有著必然的聯系。在經濟法頒布的初期,其主要目的是控制大型企業的市場壟斷。大型企業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企業規模的擴大使其開始違法市場規則,進行壟斷經營,從而影響了市場秩序,出現不良競爭。而經濟法能夠利用法律的手段對大型企業的壟斷行為進行控制,但是卻無法控制企業的盲目擴張等問題。這樣,民眾對企業很容易產生不良情緒,導致許多社會問題堆積,無法解決。企業往往將追求利益放在首位,而不關心其對社會產生的影響。因此,針對企業相關責任問題的追問不斷產生,這種追問正是企業社會責任興起的根本原因。總之,經濟法是國家控制企業盲目擴張,保證公眾利益的產物,它的存在有效的解決了企業社會責任淡化的問題,為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提供了必要的基礎 。
1.2經濟法為企業社會責任的形成提供理論基礎
經濟法的核心理論之一就是國家干預經濟理論,即國家利用法律武器對企業的不正當行為進行控制,國家干預理論的存在是企業社會責任形成和深化的理論基礎。經濟法所規定的國家干預理論是以市場機制作為資源配置的基本手段的干預。也就是說,經濟法始終堅持市場調控與國家干預相結合。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離不開國家干預政策,國家通過公權對企業活動進行監管和控制是企業承擔和履行社會責任的根本前提,當然國家在調控的過程中也是以經濟法為理論依據的。
1.3利益平衡理念是企業社會責任觀的核心
經濟法的利益平衡理念是指國家公權與個體私權的平衡,其最終目的是維持在國家利益與社會利益以及個人利益之間的平衡。企業社會責任的出現正是經濟法利益平衡理念的具體體現形式。自由經濟時代促使了企業的盲目擴張、使企業完全以經濟利益為中心,這種觀念使企業的經濟效益提高的同時,嚴重的忽略了企業的社會功能,導致市場經濟混亂。而在經濟發展迅速的現代社會,這種現象更為嚴重。企業作為經濟的主體,對人類影響深遠,然而,企業社會責任的忽略也使其給社會帶來了很大的負面影響。因此,以經濟利益為中心的觀念嚴重的破壞了社會平衡。因此必須針對企業存在的問題倡導其履行必要的社會責任,從而改變其利益失衡的狀態。在經濟法的要求下,企業社會責任必須以維持企業經濟效益與社會利益之間的平衡。
2.經濟法為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提供了制度保障
首先:經濟法明確了企業社會責任的內容。在利益最大化時代,很多企業沒有出臺相關的法律法規,企業對自身應該履行的社會責任沒有明確的規定。而經濟法明確規定了企業社會責任,解決了企業社會責任缺失問題。當然,對于我國現行的經濟法,其在企業社會責任的界定上還存在一定的缺陷,需要不斷的探究和完善,使從而促進企業的穩定發展。
其次:經濟法為消費者提供了權益保障。確保消費者的根本權益是企業追求利益的前提,是企業必須履行的社會責任。當前,企業對消費者權益的保障問題得到了廣泛關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也成為經濟法中不可或缺的內容。因此,企業必須在經濟法的規定下,確保消費者的人身安全以及其他權益不受到侵害,尊重消費者的個人意愿,選擇正確的手段促進消費者的消費,并對侵害消費者利益的行為做出合理的補償。只有保證消費者基本權益,企業才能健康的發展。
再次:經濟法為企業利益的實現提供了法律保障。企業在追求利益的同時,必須履行社會責任,只有這樣才能夠使企業長期穩定的發展,經濟法對企業社會責任的規定和對企業行為的規范實現了企業資源的優化配置,為企業利益的實現提供了必要的法律保證。經濟法要求現代企業對其員工進行更加合理的安排,將社會合作的利益、付出的成本分配給所有成員,以實現企業效益與社會效益之間的平衡,從而提高企業的生產率。相反,如果失去了經濟發的保證,企業的利益得不到合法的保障,企業就會面臨生存危機。因此,必須不斷的完善經濟法,是企業的利益得到保證,從而使整個社會的利益得到保證,促進市場經濟的穩定發展。 最后:經濟法為環境的改善提供了法律基礎。隨著社會環境的破壞日益嚴重,人們對其重視程度也逐漸增強。在企業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同時承擔著維護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責任。經濟法對環境保護問題的規定使企業明確了環境問題的重要性,從法律層面規定了企業社會責任的范圍,使企業能夠承擔其保護環境的責任,同時也使企業發展的環境得到保證,促進企業發展的可持續性。
3.總結
經濟法的存在為企業的發展提供了必要的法律保證,使企業在追求利益的同時明確了企業社會責任,有利于企業的可持續發展。然而,僅從經濟法的角度分析企業的社會責任是不夠的,還需要在企業勞動法,稅法等相關方面對企業的社會責任問題進行規定和完善。同時,對于企業來說,應不斷的發揮自身的主管能動性,實現企業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統一,促進企業的發展,促進社會的穩定發展。(作者單位:義烏市人民法院)
參考文獻:
[1]李祖全.企業社會責任的經濟法分析[J].湖南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6( 1)
[2]梁喜書,張沽.構建和諧社會與企業社會責任[J].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03).
[3]高建勛,王昌林.經濟法視野下的企業社會責任[J].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 4).
【基于經濟法分析的企業社會責任】相關文章:
基于企業社會責任觀的國企改革目標04-29
基于社會資本積累的企業競爭優勢分析04-28
企業社會責任的倫理學分析04-26
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的現狀分析04-29
基于知識的企業核心能力分析與培育04-27
企業社會責任與企業績效相關性實證研究-基于社會責任信息披露視角的再探討04-26
論企業的社會責任04-28
論企業與社會責任04-30
企業崇高的社會責任04-30
企業社會責任報告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