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幼兒良好行為習慣和優秀品質養成教育研究論文
一家園共育,合力培養
心理學的“首印效應”是指凡事必須重視第一次,特別是行為習慣的培養。幼兒園是孩子踏入社會的第一步,幼兒在幼兒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對其一生的成長都至關重要。幼兒正處在身心快速發育期,可塑性極強,是養成良好行為習慣和優秀品質的關鍵期。幼兒隨著活動范圍和認知領域的逐漸擴大,求知欲和自主探究欲愈發強烈,很容易接受成人對其行為的引導。因此,幼兒教師應在幼兒的日常生活細節上、活動環節上,都要制定明確的規則,想方設法運用幼兒喜聞樂見的、樂于接受的游戲形式,來培養幼兒的良好行為習慣和優秀品質,如:秩序優良、生活自理、做事認真、有條不紊、觀察細致、善于分享、協商合作、喜歡探究、文明禮貌、尊敬師長、感恩孝道等等。幼兒在幼兒園的良好行為習慣最好能自然地遷移到家庭生活中。幼兒教師應經常性地與每位幼兒家長進行溝通、交流、密切配合、精誠合作、統一標準、統一口徑,幫助和指導家長制訂幼兒在家的日常生活學習行為規范,盡力遵照執行,始終不渝地堅持下去,潛移默化地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優秀品質。幼兒園也可通過半日觀摩、家園親子聯誼活動、春游、秋游、采摘、趣味運動會、家長會等多種形式,幫助和指導家長掌握科學育兒的方式方法,家園合力培養健康、快樂、聰明、活潑、文明、禮讓、團結、友愛、真誠、負責、探究、合作、分享的優秀兒童。
二執行常規,精心培養
每個班級的三位幼兒教師之間,應分工明確、目標一致、通力合作,在保證幼兒安全的基礎上有效地執行對幼兒的各項常規培養。由于幼兒分辨是非的能力較差,所以教師必須在幼兒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中都應制定細致的規則,對幼兒進行科學、細心地示范和引導,讓幼兒清楚和明白規范的作用,努力學會約束自己的言行舉止,逐步養成良好行為習慣和優秀品質。教師在制定規則時,可針對本班幼兒的具體情況和幼兒一起商討制定,這樣做可以讓幼兒明白為什么要制定規則,對幼兒自己的成長有什么好處,也可加深幼兒的記憶,努力養成自覺遵守自己制定的規則意識。
三多加鼓勵,正面培養
心理學指出:強化在建立新的行為模式方面是最為有效的,強化越及時,效果越大。因此,幼兒教師應對幼兒在幼兒園的一切積極表現,均應給與及時的、正面的肯定、贊揚、獎賞等正強化。在幼兒園,因為有嚴格的規范,有良好的強化激勵措施,所以,幼兒就能夠輕松地養成不挑食、不浪費、不亂丟垃圾、準時上床睡覺、不大聲講話、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講究衛生、愛護玩具、物歸原處、積極發言、認真聽講、相互學習、友好分享、學會商量等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優秀品質。教師在日常工作中,應嚴格執行《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及國家頒布的保護幼兒的各項法律、法規,熱愛幼兒,尊重幼兒,以幼兒為本,師德為重,對幼兒的五大領域全方位教育,應以鼓勵和表揚為主,嚴禁體罰和變相體罰幼兒,為幼兒營造健康、和諧、開心、快樂的成長環境。
四以愛為本,傾力培養
現如今,“臟死了,快去洗手!”“坐好!”“不要亂扔玩具!”“安靜!”“閉嘴!”“就你事兒多!”等命令式強烈的話語充斥在幼兒園的一日生活之中。孩子沒有主動思考、自主探究的空間,沒有犯錯誤的機會,沒有直接經驗的獲得,沒有樂趣可言,只能簡單地、極不情愿地、每天都在機械地執行教師的命令,無法內化為幼兒的自覺行為。教師在進行幼兒常規培養的時候,最好能夠采用幼兒容易接受的游戲化、情境化、表演化、說唱化、歌曲化、動作化等方式進行,用真情的關愛和互動點燃幼兒的理解與信任,讓“愛”與“被愛”真正成為師幼情感交融的催化劑,讓幼兒體驗到真情、真心、呵護、關愛、平等、滿足和被尊重,在“愛”的氛圍里輕松愉快地接受和遵守幼兒園的各種規則,自覺自發地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諸多優秀品質。
五常規教育,具體分類
入園:每天清晨,幼兒入園時,先說“老師,早上好!”,教師微笑回答“××小朋友,早上好!”既訓練了幼兒的文明禮貌意識,又進行了師幼間良好情感的培養。教師在晨間接待幼兒入園時一定要精神飽滿,激情飛揚,充滿親和力,給幼兒做好示范和榜樣。晨間活動:晨間活動包括晨間談話、晨間自主活動和晨間體育活動。晨間談話是教師和幼兒情感交流的最好機會,幼兒的需要得到了滿足,情緒得到了穩定,不良因素得以控制,幼兒全天的生活、學習和活動都將得到有利的開發和創造。晨間自主活動,可以讓幼兒自由選擇玩具,自由活動,充分發展幼兒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晨間體育活動是教師結合幼兒的實際情況,設計的有組織、有計劃的活動,使幼兒的體能得到全方位的鍛煉和提高。日常活動:(1)坐姿。身體坐直、小手自然放在膝蓋上、小腳并攏、眼睛看著老師等等。(2)操作活動。幼兒在學習活動中的主要形式是操作和游戲,對幼兒操作前的要求、操作中的檢查、操作學具等常規培養非常重要,若培養得好,就能使活動得心應手,大大提高學習效果。一般來說,在每次活動前,教師最好先提要求,讓幼兒明確怎么做,然后在做的過程中,具體指導并給予鼓勵和表揚。(3)搬椅子。幼兒搬椅子時,涉及到兩只手同時搬、輕輕地搬、不拖椅子等常規。在培養幼兒這一常規時,教師可通過故事或擬人手法,讓幼兒懂得愛護椅子的道理,也可通過示范、練習、評比等手段,引導幼兒輕搬輕放。(4)集中注意聽說。集中注意聽說常規是幼兒日常學習和生活中的基本常規,是激發幼兒積極思維、參與的重要保障。具體包括:眼睛要看著老師、圖片、道具等,不能東張西望,小手不能東摸西摸,不要交頭接耳,積極舉手、大聲發言等等。教師通過設計趣味化、游戲化的活動,伴隨抑揚頓挫的語言、豐富的表情動作、吸引幼兒眼球的教具、生動曲折的教育內容等等,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增強幼兒注意力的集中。區域活動:區域活動是教師有意識地為幼兒創設的自主學習環境,是幼兒自愿、自發、自主的活動。活動常規的建立,是隨著幼兒活動的不斷深入和這樣那樣問題的出現,教師和幼兒一起不斷補充新的規則內容,使區域活動常規日益合理完善化。因為幼兒畢竟是孩子,他們也不可能像成人一樣能理智地克制自己,控制自己的行為,他們往往會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而出現不守規則、馬虎了事的現象。建立良好的行之有效的區域活動常規,就能約束和規范幼兒的日常生活學習行為,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優秀品質。離園:離園教育是一個不可忽視的教育手段,起著承上啟下的教育作用。幼兒一旦離園,在家長的呵護下,往往會忘記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也有的家長過分溺愛孩子,孩子要什么就給什么等等。因此,教師應在幼兒離園前強調幼兒回到家中以后,一定要把自己在幼兒園所學到的知識講給爸爸、媽媽聽,或教給爸爸、媽媽學,要力爭做一個吃苦耐勞、懂禮貌、尊敬長輩的好孩子。教師還應努力做到主動與家長進行溝通,向家長宣傳科學育兒知識,和家長一道共同擔負起培養教育好幼兒的責任。
六常規培養,范例如下
口頭指令常規:教師可通過口頭指令信號,直接告訴幼兒該做什么。如:教師說“一二三”,幼兒則講“請安靜”;教師說“四五六”,幼兒則講“請坐好”。再如:教師說“手”,幼兒則講“放好”;教師說“腳”,幼兒則講“并齊”;教師說“眼睛”,幼兒則講“看著老師”。鈴鼓信號常規:教師手持鈴鼓,通過“搖、晃、敲、拍”等豐富的節奏動作變化,忽快忽慢,忽輕忽重,忽大忽小,在它的多種變化中,提醒幼兒收拾玩具、排隊、走、跑、跳、站立、集合等行為,培養幼兒良好的注意力和活動常規。音樂信號常規:在幼兒一日生活、學習的各個環節中播放不同的音樂或教師彈奏不同的樂曲,讓幼兒在輕松、優美的音樂聲中產生愉悅、飽滿的情趣,并逐步清楚地聽到某一樂曲,就明白該干什么,如:收玩具、排隊、上廁所、戶外活動、喝水、吃飯、睡覺、起床、吃水果、上課、下課、放學等等。肢體語言常規:老師通過靈活運用自身的肢體語言、動作、眼神、表情等提醒幼兒做什么,與幼兒進行心與心的交流。
【幼兒良好行為習慣和優秀品質養成教育研究論文】相關文章:
淺析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04-29
良好的行為習慣04-28
如何培養農村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論文05-02
家庭教育與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04-29
養成教育是班主任工作的關鍵-談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04-26
幼兒良好常規的培養研討的論文04-27
淺談培養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04-28
怎樣鞏固孩子良好行為習慣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