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古代戲曲插圖中白描的價值論文
明清戲曲白描插圖就像東家之子的美,她簡約純素,洗練精致,內涵豐富,不愧是戲曲插圖藝術中獨具魅力的一種表現形式。就是一根簡簡單單的線,它通過插圖畫家和民間刻工們對插圖畫面的疏密虛實的藝術處理,就能夠表現出戲曲人物性格特征、事物形態、空間關系等,對于質感又能通過線條的粗細、曲直、剛柔來表現,對于線條的抑揚頓挫、轉折起伏最能表現出事物的形體結構和透視變化,也能運用筆的干濕濃淡、輕重緩急和方圓粗細等不同處理的技法以表達變化的情緒。如在插圖作品中,看似一根筆直之線,卻似高山之墜石,勢不可擋也,頗具陽剛之美;又如一根彎彎之曲線,富有彈性卻又流利,更具有陰柔之美。不同的線給人的感覺是完全不同的,不同線的形式在審美上通常達到某種共性,如給人纖細清秀流暢綿綿不斷之感的線描———高古游絲,給人古拙、凝重、老練之意的線描———枯柴描……這些白描線條其本身之形式就頗具審美價值。因此,插圖中白描線條以不同的面貌重新組織起來,通常產生一些意料之外的表現力與形式美感,具有迷人的白描藝術魅力。所以在賞析明清戲曲插圖的時候,線條造型的準確度非常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看用線的章法、用筆的功力及線本身所體現出的審美價值。雖然明清戲曲插圖中的白描藝術不是以鮮明的顏色沖擊觀者的視覺,但它以那特有的親和力在與觀者產生交流。在明清戲曲插圖中,白描線條讓插圖畫面傳達出它獨有的簡約和純凈,這樣觀者在欣賞明清戲曲插圖時,他的視線就會沿著優美的白描線條產生豐富的想象,戲曲刊本中所描寫的那些情節與人物等在觀者的腦海中再次產生升華,融貫于心;在無形中,讀者也被間接地納入到戲曲藝術的創造之中。刊本插圖也屬于造型藝術的范疇,它的審美性是不容置疑的。
市民階層是促進明清戲曲插圖興起的原因之一,在最初的表現階段,審美趣味通常也會帶有一些世俗性,審美價值多在于平民化,是一種真正的群眾藝術;后來,因為明清文人與一些專業畫家也紛紛參與,它又顯現出一種對唯美的追求。明朝初年,戲曲插圖的特征多以粗獷古樸為主,明朝中期,戲曲插圖的特征又以兼收并蓄為主流,最后轉向晚期的精致婉約之風。這種種變化發展體現了明清戲曲插圖的風格由俗到雅的美學價值的轉換。學者王伯敏在《中國美術全集?版畫卷》的序言中表述:“古代版畫的制作,由于經過刀在板上的鐫刻,它的線條,它的藝術形象,決不會等同于繪畫的畫稿,正因為這樣,凡所刻印的作品,都具有它獨特的刀味與木味。這便是它之所以在歷史上以至今天被人們稱之為有獨立藝術價值的重要依據。”最初作為對戲曲書籍的一種裝飾,白描藝術的價值在明清戲曲插圖中逐漸發展到不再只是對裝飾書籍與普通的導讀作用,白描藝術的價值及意義早已大大地超越了明清時期書坊主一味對經濟價值追求的目的與要求,發展成為具有刀味、線味的一門插圖藝術。明清戲曲插圖能夠取得這舉世矚目的卓越成就,要感謝當時一些付出極大熱情參與創作的著名畫家為戲曲刊本繪制精美的插圖。伊佩霞(美國,漢學家、學者)就曾發表學說:“為了使自己的書更具吸引力,書坊日益頻繁地聘請藝術家畫插圖。”在當時,戲曲插圖藝術還只屬于不入流的雕蟲小技,是許多藝術家不屑提起的藝術門類,特別是在戲曲插圖啟蒙時期,那時技術水平相對低下,又在美術史上不能得到重視,然而由于歷史的演變,一些知名藝術家開始積極參與創作,根據戲曲刊本中的情節和所描寫的戲曲內容,畫家們憑著對戲曲刊本的理解,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如畫面創意盡可能準確地把握住刊本中所描寫的某個特定的場面或特定的主人公瞬間的表情,通過畫面來再現每出戲曲需要表達的特定意思。
在戲曲插圖創作過程里借用傳統國畫中成熟的線描技法及繪畫中傳達出的意蘊,這樣單一的線描技法從描、繪,刻,再到印制,無形中就形成了一套體系,成功地讓白描技法逐漸蛻變,當然,這一華麗轉身絕對不能離開那些畫家和刻工們智慧和卓越的技法。一批批知名的畫家如陳洪綬、王文衡、劉素民、汪耕、唐寅等,都有記錄曾參與了戲曲插圖工作,為戲曲插圖能夠準確地傳達劇情,恰當地表現劇中人物面貌、性格特點、場景特色等,特別是使戲曲插圖的藝術價值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完成了戲曲插圖從簡單、稚拙、粗糙、呆板逐漸向細膩、秀麗、精湛、傳神等方面的轉變,并由此迸發出新生的藝術生命力,展現了戲曲插圖獨特的審美價值,使得戲曲插圖藝術的魅力經久不息,插圖在戲曲刊本中并不是可有可無的部分,明清時期的出版商在其刊刻的最初宗旨是本著推銷戲曲書籍的目的,主要是能夠吸引讀者來爭相購買,卻在客觀上對明清戲曲插圖的發展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對明清戲曲插圖的發展、繁榮也功不可沒。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白描藝術也依附于明清戲曲插圖從文人或上流社會逐漸向廣大的市民推廣,使得白描藝術的意義更廣泛化,也因此為明清時期的美術史添加了新的研究內容。
在明清戲曲史的研究上,插圖的白描藝術價值不可輕視。明清時期的戲曲舞臺表演對戲曲插圖的白描創作產生了深深的影響,插圖因此也記錄了明清時期部分戲曲演出的實況。從許多明清時期白描插圖中,我們可看到戲曲人物的扮相、戲曲表演的服飾、戲曲舞臺的場景、戲曲伴奏的樂器和道具的應用等演變的過程。明萬歷三十四年,浣月軒本楊之炯的《藍橋玉杵記?凡例》在前序中也明確地表明“本傳逐出繪像,以便照扮冠服”,該本共36出,每出都刊配了雙面連式圖,共有36幅,從中也能看出明清戲曲插圖舞臺表演的影子。弘治岳刻本的《奇妙注釋西廂記》牌記中的“唱與圖合”四個字更是恰當地提供了印證。肯定了戲曲白描插圖對梨園搬演的場景和戲曲人物的動態、化妝、服飾、表演、道具等一些情況進行了真實的記錄,明清戲曲插圖對我們今天研究戲曲演出提供了頗具藝術價值實例。
【古代戲曲插圖中白描的價值論文】相關文章:
古代戲曲教學的反思04-27
白描的意思, 白描的解釋04-30
白描04-30
公允價值的論文04-27
教學論文的價值05-01
古代德治思想的現代價值探析04-26
插帶婆(插帶婆)04-29
公允價值在我國的應用論文04-27
中國戲曲與歐洲歌劇之比較論文12-07
拉回圖中的函子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