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21世紀易經文獻學研究展望論文
摘要:易學研究是當代國學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在新世紀里,易經文獻整理如何發展和繼續,這是從事易學研究的文獻學者需要首先思考的問題。文章針對學科的走向問題,提出了一系列個人的見解和主張。
關鍵詞:易經;文獻學;發展走向
Prospects of Yijing philological study for the 21rt century
Abstract: The study of Yijing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issues in today’s study of Chinese national culture. In the 21rt century, it is the first question to be thought for the philologist to develop the philological study of Yijing and other ancient books. This paper attends to put forward a series of individual opinions in view of the developing trend of this subject.
Key words: Yijing; Philology; developing trend
近兩年來,全國各大報刊雜志上,有關21世紀經濟全球化與中華民族文化走向的討論性文章紛呈并出。的確,這正是我們現時代的熱門話題和重要話題。眾所周知,我國已經在21世紀的第一個年頭正式加入了WTO,這意味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正式步入一個新階段,融入了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的行列之中。然而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和深入,各民族的優秀文化也必將會加速其各自互相滲透、互相影響、取長補短、升華吸收的過程。《周易》古經是我國古代的一部占筮用書,其《易傳》是一部充滿豐富哲理的古代哲學著作,它們保存了大量珍貴的上古社會史料,漢代以后一躍而成為儒家重要的經典著作,因而被賦予了中國傳統文化重要代表的身份,并成為歷代學者長期研究的對象,為全世界的華人和各國漢學家們所研讀,形成了一股彪炳燦爛的“易學”熱潮。20 世紀以來,對《周易》以及與其相關的歷代易學著作的研究,在國內外得到了極大的重視和長足的發展,可以預見的是,在這個新的世紀里,易學的研究自然將會不斷取得新發展、新成果。易學的研究是多方面的,涉及到現代多個學科門類,如哲學、歷史、語言學、天文學等。同樣,它也是當代從事古典文獻學研究的學者非常關注的治學對象。作為從事中國古典文獻學研究的學者,我們對易學著作的研究,顯然更多的關注于易學文獻本身的爬梳和整理,執著于通過運用目錄、版本、校勘、訓詁、編纂、辨偽、輯佚等一系列文獻整理研究手段,為其它相關學科層面的研究提供基礎性的研究資料。因為不論是中國學者還是外國學者,只有立足于研究對象文獻整理的基礎上,然后才能進行哲學的、歷史的以及其他方面的深入研究。關于21 世紀易經文獻整理工作的發展走向,我們認為,可能在以下幾個方面有所體現和反映。
一、易經文獻學學科理論體系的初步建構和發展
中國文獻學這樣一門學問,大概至遲從春秋中期孔子整理以六藝為主的古代典籍開始就已經存在,但由于我國傳統文獻研究重實踐輕理論的原因,作為一門學科的文獻學卻產生很晚。目前所知最早的以“文獻學”命名的,是20世紀30年代鄭鶴聲、鄭鶴春所著《中國文獻學概要》[1]一書。此后近半個世紀卻處于沉寂狀態,直到20世紀80年代,研究才繼之而起,各類文獻學著作層出不窮。這些著作,有的屬于古典文獻學著作,有的屬于現代文獻學著作,有的屬于文獻學總論性質專書,還有的屬于專科文獻學。據筆者所見,僅專科文獻學就有張君炎《中國文學文獻學》[2],單淑卿、張春玲等《中國經濟文獻學》[3],劉躍進《中古文學文獻學》[4],謝玉杰、王繼光等《中國歷史文獻學》[5],張伯元《法律文獻學》[6],等等。由此可見,晚近20多年來的中國文獻學研究已取得了相當豐碩的研究成果。近來,有的學者還對中國文獻學學科發展現狀進行了辯證的思考和分析,并從學科本身發展建設的角度,深入論證了學科改革和發展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如馮浩菲教授先后發表了《我國文獻學的現狀及歷史文獻學的定位》[7]、《試論中國文獻學學科體系的改革》[8]等系列論文,就此提出了一系列中肯可行的意見。馮先生還頗具卓識地指出:“專科文獻學的發展,無疑將會啟迪、激發專題文獻學、專書文獻學的研究。也就是說,不難預料,21世紀前20年,不僅會有大批的、配套的專科文獻學著作出現,還會有大量的專題文獻學、專書文獻學著作相繼問世。”[8]從如上所述中國文獻學相關的各級學科體系建設情況來看,作為專書文獻學性質的易經文獻學,以及與之相關的易經各專題文獻學,已具備了進行學科體系初步建構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對易經的研究,歷來是我國學者研究的一個重點。從現有的史書《藝文志》或《經籍志》記載情況來看,易學文獻是相當豐富的;而20世紀80年代以來對《周易》的研究也有了長足的進展,研究著作時有出版。從目前所知的情況來看,易經文獻當不下3000部。從適應本學科研究發展的需要來看,建立易經文獻學及各專題文獻學的必要性也愈益明顯,如果能夠在盡可能全面吸收和反映前人研究狀況的基礎上,建構一門專書文獻學意義上的易學文獻學,顯然會有利于促進易學研究的深入發展,并可能激發和引導當代易經研究自覺、有序地發展下去。基于上述所述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兩方面原因,我們認為,易經文獻學學科理論體系建構的任務,就迫在眉睫地壓在了當代文獻學理論研究學者的身上。同時,我們還相信,21世紀也必將出現多部日益完善、成熟的易經專題文獻學著作。
二、對易學文獻的經學和經學史研究將會成為新的研究重點之一
20世紀以來,由于受西學東漸的影響,傳統國學特別是傳統經學的研究一度受到排擠和非議,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以前,整個國內的政治形勢和學術環境不適宜也不允許經學研究問題的提出,這無疑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作為中國古典文獻學重要分支的經學的深入發展。80年代以后,由于改革開放政策的持續和深入,國內經濟形勢的日趨繁盛,以及與國外學人學術交流的頻繁不斷,學術思想也漸趨自由和先進,因此我們認為,在新的世紀里,回顧和總結檢討有關易學中的經學問題,組織相關學者重新考察論定有關易經部分經學研究中的一些是是非非,諸如《周易》經傳的作者、成書年代和性質等問題,做出總結性的評說,應該是很有必要也是很有意義的事情。
我們注意到,20世紀以來,國內一些學者對經學及經學史中的一些問題作了較深入的探討,以易學史研究為例,臺灣學者高懷民《先秦易學史》、《兩漢易學史》,徐芹庭《易學源流》(上、下),簡博賢《魏晉四家易研究》,大陸學者如蕭漢明《船山易學研究》、廖名春等《周易研究史》、林忠軍《象數易學發展史》、徐志銳《宋明易學概論》、劉玉建《兩漢象數易學研究》等,各自從不同角度探討易學史,并且取得了可喜的成果。部分學者在研究中,更注意到將易學學術思想史和社會史的研究結合起來,他們往往透過學術發展背景的社會層面因素,探討論證經學問題的是是非非,然而,我們必須指出,文獻學者僅僅滿足于通過對文獻的大量爬梳來論述問題這樣一種思維角度還是不夠的。一方面,社會政治、生活、教育等時代潮流中的各種因素,無疑在影響著易學的傳播、研究和發展,這已為許多學者的研究所證實,無須在此贅述。而另一方面,當易學的傳播和研究(當然也包括其他儒家經學分支學科)在社會各階層意識中占據一定的主導地位時,它必然要反過來廣泛而深入地影響到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教育、民風、習俗等各個領域的具體方面,甚至還可能影響到統治者的治國方略的制定和實施效果,因此,對后一方面現象的研究,就不能不引起當代學者的關注和重視。根據目前情況來看,當代易學文獻學者對此方面考慮不足,沒有引起廣泛的關注,研究更談不上。所以我們相信,未來的易學經學史研究,將會在這方面出現更多的閃亮之作,并在另一層面更加深入地推動易學文獻本身的研究。
在對有關易學的經學史研究中,不難發現一些學者特別強調和關注的對象,更多是歷朝歷代經學研究具有較大影響的易學文獻,如鄭玄《周易注》,王弼《周易注》、《周易略例》,朱熹《周易本義》等一類二次文獻乃至三次文獻的研究,強調研究對象的代表意義。當然,我們并不反對對易學研究主流代表人物的文獻進行深入探討,但同時似乎還應對一些在當時乃至其后影響不深的易學文獻進行梳理、研究,因為只有如此,才能夠客觀全面地反映出各個階段易經研究的實際狀況。此外,還應加強對其它相關文獻中潛在的易學思想的研究,例如從漢代揚雄《方言》、許慎《說文解字》、劉熙《釋名》的釋詞內容,可以抽繹出揚氏、許氏、劉氏各自所接受的易學思想,深入了解易學在當時的影響因子。總之,這一方面的研究,為我們今后的易學文獻研究開辟了更為廣闊的生存空間。
三、《周易》文獻本身的訓詁研究工程的進一步加強和開展
對《周易》文獻的研究是多方面的,但訓釋翻譯卻是其中的基礎性工作,只有懂得詞義、句意,然后才能展開其它方面的研究。由于目前所面臨的經濟全球化以及與之相伴而來的文化全球化進程,當代學者的治學理念紛繁多樣。同時,隨著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必將推動傳統人文科學治學理念的變革。因此,今后《周易》文獻的訓釋研究,其學術思想將更趨開放自由,更趨進步。另外,21世紀即將誕生的《周易》訓詁著作,在訓詁體式上,也必將體現出多樣化的態勢。傳統的傳注類、考證類、目錄類、工具書類、論說類,也還會很大程度上予以保留和發展。
ソ半個世紀以來,對出土文獻的整理、訓釋工作有了很大的進展。有關《周易》的出土文獻資料,同樣也需要考校釋讀和訓詁。目前已知的易學出土文獻,有1973年12月長沙馬王堆漢墓帛書《周易》六十四卦和《易傳》,及卷后佚書五種;有1977年安徽阜陽漢簡,存《周易》近600片,其中與今本不同的卜筮之辭約400片。上一世紀,在二者的考釋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僅馬王堆帛書《周易》文獻,其考釋材料就有:《馬王堆帛書六十四卦釋義》、《馬王堆漢墓文物》、《易傳》中的《易之義》、《二三子問》、《要》等釋文,以及重新整理的《系辭》釋文。另外,目前保存在上海博物館的戰國楚竹書《周易》則是迄今為止時間最早的一部易書。這些古寫本文獻的出土,無疑為今人考證古書的時代及真偽、校補古書的訛脫及釋讀古書文義提供了可靠的最新證據,顯然大大地推動了易經文獻學的深入研究和發展。由于前兩者已有考釋著述出版,因而對后者的考釋和整理,則應是21世紀《周易》訓詁工作的一個重點課題。
在重視出土文獻訓釋工作的同時,我們認為,不能夠忽略傳世易經典籍的訓詁工作。我們注意到,在20世紀里,對《周易》的注釋,有的以義理為主,有的以字詞句的訓詁為主,有的以象數為主,呈現出多樣化的態勢。以聞一多為代表的新訓詁義疏一派,試圖通過科學的考訂訓詁,勾稽古史資料;高亨先生的《周易古經今注》、《周易大傳今注》,則繼承了清代樸學方法,致力于經、傳的訓詁。其他如李鏡池的《周易通義》、徐志銳的《周易大傳新注》、黃壽祺、張善文的《周易譯注》、周振甫的《周易譯注》、宋祚胤的《周易譯注與考辨》、劉大鈞、林忠軍注釋的《周易古經白話解》[10]、《周易傳文白話解》[9]等,都是較有影響的代表作。當然,當代一些學者還注意從義理、象數角度對易經進行訓釋。以義理注《周易》,當以金景芳、呂紹綱的《周易全解》、潘雨廷的《周易表解》等為代表作。以象數解《周易》,當以尚秉和先生的遺著《周易尚氏學》等為代表。另外,當代學者劉大鈞先生也特別重視開展象數易學研究,其出版的第一部重要專著《周易概論》[11],在探討易學各領域內容的同時,強調指出,作為易之本源的象數易學絕不可棄,并積極倡導象數與義理兼顧的研究方向。劉先生還在其主編的《象數易學研究》系列叢書第一輯《前言》中指出:“恢復象數易學研究,將其納入現代人的研究視野。從整理易學經學史的角度入手,對象數易學中的一些專人、專題,進行專門研究,以求述其條貫、明其通例、釋其凝滯而伸其亡闕。”[12] 這無疑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作為易學之根的象數之學的研究,澄清了人們對象數易學的一些偏見和錯誤認識。以上這些充分說明,對易經文獻的訓詁研究,其內容是多方面的。為了推動易學文獻學的深入發展,就目前現狀來看,迫切需要一部分學者對歷代訓詁著作做一番鉤稽爬梳工作,編撰出一部反映歷代易經訓詁研究成果的集大成著作《易經詁林》,并力求做到編撰體例完善、內容豐富、視野開闊宏通。這應當是現代學者總結前人《易》學成果的基礎工作之一,其意義是重大的。
就目錄類訓詁著作而言,由于它是治學入門的第一步,因此,此前的一些學者已為我們做了一些基礎性的工作。如程啟槃的《歷代易學存目》及《現存易學存目》,沈竹礽《自得齋目睹國朝易學存目韻編》,廬松安《易廬易學書目》[13],山東省圖書館編《易學書目》[14],等等。此外,當代也有一些學者正在編制20世紀易學文獻目錄。然而隨著視頻和音頻媒體的日益發展,對研究資料進行快速檢索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從而要求目錄類著作不再滿足于以紙質文獻為載體,而應適應于信息科學發展的需要,通過特殊的計算機軟件輔助,建立通過互聯網絡傳播的電子目錄庫,并成立專門站,為從事易學研究的人員提供便利的檢索和查尋,這也成為當代文獻學者目前的一個重要工作內容。
四、撰寫易學普及性讀物,以加強易學基礎知識的普及推廣工作,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易學文化本身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特別強調自身的社會政治功能,強調在文化傳承過程中學以致用的特點。因此,擺在21世紀文獻學者面前又一個重要的、刻不容緩的任務是,如何在經濟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強調在民眾、特別是大學生中間的易學基礎知識的傳播,實現對易學文化的揚棄,清除社會上對易經文獻片面的、錯誤的認識,并在這種易學傳播的過程中,力求將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和當前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結合起來,實現新的“經世致用”的文化功能。
我們注意到20世紀80年代劉大鈞先生曾撰寫《周易概論》[11]一書,該書既是一部重要的學術專著,同時也在特定條件下、在很大程度上實現了普及易學文化基礎知識的意圖。此外,1990年由學苑出版社出版、周止禮撰寫的《易經與中國文化》[15]一書,也對易經文化的傳播,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另外,20世紀也出版了少數今注今譯性質的普及性入門讀物,如孫振聲《白話易經》,南懷瑾、徐芹庭合著的《周易今注今譯》,等等。但80年代末以來,《周易》研究已經更加深入,對某些問題的認識,也更加深刻,諸書的某些內容有待完善和補充;而從傳播的角度看,也不是單靠上述幾部讀物就能完全達到普及的目的的。因而,易學普及性讀物的撰寫和出版,也將是21世紀易經文獻學者所需從事的一項基礎性工作。當代文獻學者對于研究和文化的普及決不能存厚此薄彼之心,相反,當前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更需要廣大文獻工作者們投入相當精力從事易經知識的普及工作。
五、各種傳統《易經》文獻的外文譯注工作將會得到加強
由于經濟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互動趨勢的沖擊和影響,中國古典文獻學者自然就肩負著讓本國傳統文化走出國門,進而影響別國的重任。對于其他國家學者而言,要接受和掌握中國傳統文化,必須要學習中國的各種儒家典籍,這其中當然要包括各種易學文獻在內。據筆者所知,全世界的易學組織不下于七十個,這充分說明易學研究在21世紀的前景是廣闊的,《周易》文化的傳播顯然有助于促進全人類的文明進程。從這個意義上講,對《易經》傳統文獻的各種外文譯注,將會成為精通各種外語的部分中國學者的主要用武之地。我們相信,本國學者對易經文獻的外語譯注,必將在譯注傳播的準確性和可靠性方面,比之外國學者的譯注本更有長足之處。據筆者所知,目前,已經出版了一些易學文獻的外文著作,既有《易經》本身的譯注成果,也包括當代學者研究成果的外文翻譯,如劉大鈞、林忠軍先生注譯的《周易傳文白話解》被翻譯成英文版,《易經全譯》還被翻譯成法文版。這些著作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海外易學文化的傳播,也推動了易學事業的發展。另外,隨著信息科學的日益發展,互聯網已經成為一種主要的文化傳播媒體,這一傳播手段也有助于加快外語譯注的工作進程,使易學成為人類的共同精神財富。
以上,我們結合當前的時代背景,就21世紀(尤其是前20年)易經文獻的研究趨勢,談了個人一些不很成熟的看法。當然,從事易經研究的文獻學者,其今后的研究方向決不只是體現在以上五個方面,諸如歷代易經文獻的輯佚、編撰、辨偽、版本的重新考訂等,雖然20世紀取得了較為豐碩的成果,但仍有待于繼續深入全面的探討。我們期待更多的易經研究學者對此進行深入的思考,參與到這種討論中來。
參考文獻:
[1]鄭鶴聲,鄭鶴春.中國文獻學概要[M].上海:商務印書館,1933.
[2]張君炎.中國文學文獻學[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
[3]單淑卿,張春玲,等.中國經濟文獻學[M].青島:青島海洋大學出版社,1991.
[4]劉躍進.中古文學文獻學[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
[5]謝玉杰,王繼光,等.中國歷史文獻學[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
[6]張伯元.法律文獻學[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7]馮浩菲.我國文獻學的現狀及歷史文獻學的定位[J].學術界,2000,(4).
[8]馮浩菲.試論中國文獻學學科體系的改革[J].文史哲,2002,(1).
[9]劉大鈞,林忠軍.周易古經白話解[M].濟南:山東友誼書社,1989.
[10]劉大鈞,林忠軍.周易傳文白話解[M].濟南:齊魯書社,1993.
[11]劉大鈞.周易概論[M].濟南:齊魯書社,1986.
[12]劉大鈞主編.象數易學研究[M].濟南:齊魯書社,1996.
[13]廬松安.易廬易學書目[M].濟南:齊魯書社,1999.
[14]山東省圖書館編.易學書目[M].濟南:齊魯書社,1993.
[15]周止禮.易經與中國文化[M].北京:學苑出版社,1990.
【21世紀易經文獻學研究展望論文】相關文章:
《易經》心理思想研究04-26
排律文獻學研究的奠基之作-沈文凡教授《排律文獻學研究》(明代卷)評議04-30
我國巖棉復合保溫材料研究現狀與展望論文04-27
鹽湖學的研究與展望04-30
滑坡與降雨關系研究展望04-29
滑坡與降雨關系研究展望04-29
大彈涂魚研究的回顧與展望04-26
水環境研究的回顧與展望05-03
微動疲勞研究的現狀與展望04-28
溫度與攻擊的研究回顧與展望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