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高職院校創新環境優化論文
論文關鍵詞:
高職院校 創新環境 優化
論文摘要:
隨著知識經濟發展,我們的社會需要大量具有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創新型技術人才,這對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環境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通過對影響和制約高職院校創新環境因素的研究,遵循創新環境優化的原則,找出優化高職院校創新環境的途徑。
創新環境是指對創新者的創新素質的形成和發展產生影響的各種外部因素和條件。從創新的角度看,人的創新素質的形成除了創新者本身的各種內部因素和條件外,還經常受到環境因素的影響。每個人都有創新的潛能,但這種潛能要轉化為現實的創新力,必須有一個激發潛能、形成創新力的創新環境,而只有和諧而充滿生機的創新環境才會使創新人才層出不窮。高職院校是高職學生的創新力生長發育的搖籃,學校的教育理念、人才培養模式對學生的創新素質形成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高職院校創新環境的優劣對學生創新素質的形成有直接的、具體的影響。
一、影響和制約高職院校創新環境的主要因素
1.高職院校的教育理念對人的創新素質的形成和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以傳授知識為中心的傳統教育在高職院校教學中影響深遠。楊振寧教授和朱棣文教授曾從不同角度對我國的傳統教育做過深刻的分析,指出這種教育對培養創新人才存在弊端。他們認為我國傳統教育強調的是對知識的記憶、模仿和重復練習,重知識輕能力,重理論輕實踐,重繼承輕創新,尤其是有唯考試分數論的應試教育傾向,難以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2.建設高素質創新型高職教師隊伍是實施創新教育的關鍵
師資隊伍是影響創新教育不可忽視的因素,如果高職院校的教師知識陳舊,到企業生產一線的時間鍛煉少,教學方法陳舊,教學積極性不高科研能力和實踐能力不強,勢必導致教學風格、研究特色缺少創新求異,就很難引導學生創新意識、創新精神的形成。
3.教學環境是創新教育活動的重要影響因素
創新素質教育活動是在一定的空間和時間中開展的。多彩的感知環境可以促進學生感覺器官的健康發展,從而促進腦的發展,極大提高學生的創新素質。如果學生長期生活在單調的色彩中,不能接觸到多種刺激,對創新力的形成是非常不利的,一個生動的科學環境往往促進學生的探索精神,使學生充滿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4.實施創新素質教育,構建新的人才培養模式,需要有創造性的學校管理
創新人才的個性特征,是開發創新力的必要條件,而創造性的學校管理則是開發創新力的充分條件。學校管理的對象是教師,如果沒有創新的學校管理,即使有最具創新力的教師也不能發揮作用,也培養不出具有創新力的學生。因而學校管理對創新素質教育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因素。
二、高職院校創新環境優化的原則
第一,容錯原則。創新活動是一項極其復雜的活動,它是走前人沒有走過的路,具有極大的風險性,因此我們必須建立容錯制度,這樣創新者才能輕裝上陣,激發強烈的創新意識。
第二,民主原則。民主的環境能讓每個人都有自由探索新領域、自由發表新見解的權力。民主原則的實質是“發揚學術民主、堅持百家爭鳴,反對門戶之見,不搞文人相輕”。只有在民主精神的影響下,才能有效地促進創新活動的成功。
第三,激勵原則。任何事物的發展運動都離不開各種外界的刺激,這種刺激作為一種外在因素,是創新素質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條件,也是衡量創新環境優劣程度的重要標準。
第四,競爭原則。競爭是激發各類人才奮發向上的有效手段,通過競爭能激發創新者的創新意識。建立良好的競爭環境對于創新素質的提高,創新人才的培養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第五,交流原則。交流就是打破原有的環境,讓不同的人才在一起交流、競爭。通過交流能滿足創新者對優化創新環境的不同要求,為創新者提供最能發揮創新力的環境條件。
三、優化高職院校創新環境的途徑
1.更新觀念,構建創新性教育理念
轉變傳統的教育觀念,樹立民主的、科學的教育思想是實施創新素質教育、培養創新人才的前提。高職教育應站在迎接新世紀知識經濟的高度,著眼于培養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有創新能力的大學生。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工作應把重點放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上,放在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上。因此,高職教育必須樹立與時代和社會發展要求相適應的、科學的高等職業教育觀、質量觀和人才觀。堅持以就業為導向,以人為本,德育為先,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在教育理念上要實現三個轉變:一是從傳授知識為主轉向培養創新能力為主;二是從以教師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三是以傳統的課堂教學為主轉向以實踐教學為主。
2.建立與創新教育相適應的人才培養體系
首先,在制訂科學合理、系統優化的培養方案上,要拓寬課程選擇面,完善課程轉換體系;增加第二課堂培養計劃,將第二課堂開展的思想教育活動、科技創新活動、文化體育活動、社會實踐活動等納入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全面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開設“創新”課程,開發學生的靈活性思維、求異思維、發散思維和逆向思維,激活他們的創新潛能和創新主動性。其次,在教學內容上,要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職業成長規律,按照行業、企業發展需要,完成職業崗位的需要來選取教學內容,安排實訓、實習環節,同時要及時將新知識和新技術充實到教學內容中。再次,在教學模式上,要有針對性地采取工學交替教學模式,把教學活動與生產、社會服務、技術推廣和技術開發緊密結合,突出學生職業能力培養,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3.創建一個優美的教學環境
優化高職院校創新環境必須改善教學環境,創造優美教學環境。學校要精心設計、全面安排生動的,多彩的感知環境,比如學校的各種建筑,從形狀設計、顏色搭配上要做到豐富多彩,同時還要安排各種動態環境,做到生動多變,以促進學生腦的發展。高職院校還應該建立滿足學生實驗、實訓所需的實踐教學基地,開辟科學實驗園地,讓學生經常參與一些科學實踐活動,啟發他們的求知欲,有利于高職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
4.推進高職院校管理制度的創新
創新教育需要有一個支持創新的教育管理體制來維系和支撐。伴隨者“接受教育”向“創新教育”的轉變,學校教育管理模式也將發生一系列的變化。首先要增強教學管理的民主性。教師是學校教育的主體,在對教師的管理過程中,要改變對教師集中過多、統得過死的現象,避免教師勞動成為單調的重復行為,使教師的教學活動成為名副其實的創新勞動。其次要對學生實施差異管理,改變保姆式的管理模式,積極推行學分制,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加強大學生民主管理和自我管理,增強學生的自我責任感,養成學生自我設計、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意識和能力,從而使學生自覺主動地開展創新活動。
參考文獻:
[1]趙君堂,劉德強.高職院校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體系建設[j].河南農業2010(1):35-36
[2]張鳳娟,賀興虎等.如何發揮高職院校的自主創新作用[j].高職教育研究2009(1):29
[3]李娟.創新教育的必要條件:建設良好的校園創新環境[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9(4):12
【高職院校創新環境優化論文】相關文章:
高職院校后勤服務優化研究05-02
高職院校管理創新的探索與實踐05-01
論高職院校德育課程的改革與創新04-29
淺議高職院校圖書館服務創新05-02
論高職院校預備技師培養模式的創新04-30
論高職院校文秘專業教學模式的創新04-29
論高職院校圖書館服務創新04-29
高職院校大學語文課程與教學的優化研究04-29
試論創新環境的功能及其優化04-28
構建高職院校自主創新體系之管見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