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唯美主義與現代美學論文
在西方藝術史上,有一種“主義”影響很大,但具體把握起來并不容易,這就是所謂的“唯美主義”( Aestheticism)。英國慚不列顛百科全書》第十五版關于這個條目的解釋如下:“唯美主義運動(Aesthetic movement)是于19世紀后期在歐洲興起,運動主張藝術的目的僅在于藝術本身的美。它是為了反對當時功利主義的社會哲學以及工業時代的丑惡和市儈作風而開始的,它的哲學基礎是康德在18世紀提出的不受道德、功利和快樂觀念影響的審美標準。”①這個解釋扼要地道出了唯美主義最基本的特點,但并未能反映出這個“主義”的整體風貌。唯美主義運動發生于維多利亞時代晚期,大致從1868年延續至1895年,因奧斯卡·威爾德的被捕入獄為結束。事實上這個運動主要出現于英國的藝術和文學領域中的一場組織松散的運動。提倡“為藝術而藝術”,強調超然于生活的純粹美,追求形式完美和藝術技巧。藝術史上通常認為,唯美主義和彼時發生在法國的象征主義或頹廢主義運動同屬一脈,是這場國際性文藝運動在英國的分支。這場運動視浪漫主義詩人約翰.濟慈和雪萊為先驅,具有后浪漫主義的特征。但要進一步認識它的精神實質,僅僅這樣三言兩語的概括是不夠的,我們需要對它的來龍去脈有一個大致的了解。
對十九世紀末形成的英國唯美主義運動的生成具有不可忽略的重要影響的,在英國本土主要是一個人物和一個藝術流派,除此之外是法國的兩大藝術流派。這個人物就是英國著名藝術批評家、曾在牛津大學任職的沃爾特·佩特(1839 -1894)。在其所撰寫的名著《文藝復興:藝術與詩的研究》一書里,他公開宣布,生活中真正有意義的事情就是以藝術為中心的活動。他在該書的結論部分借雨果的話說:我們都是被判死刑的人,只不過在一段不定期的緩刑罷了。我們有一短暫停留期,過后便會物是人非了。在這段時間里,有的人沒精打采,有的人慷慨激昂,而那些最聰慧者,至少是“塵俗之子”中的最聰慧者,將其運用到了藝術和詩歌中。在他看來,無論如何“詩的激情、美的欲望、對藝術本身的愛,是此類智慧之極。”②所以佩特認為,文藝批評家的職責不在于掌握知識,羅列材料,以滿足正確的美的定義;而應該具有一種特殊氣質,善于感受美的對象的能力,將自己同書本中的內容緊密地聯系起來,從探討中得到快感和樂趣,這才是審美批評的根本。此外,佩特在1867年至1868年之間發表了一系列文章,主張人們應該熱情的擁抱生活,追求生活的藝術化。成為唯美主義兩大主張之一的源頭。
所謂“一個藝術流派”,就是通稱“拉斐爾前派藝術”。它是英國維多利亞中期(1848-1875 )最卓越超群的藝術。這派藝術家又稱“拉斐爾前派兄弟會”,形成于1848年9月的倫敦。兄弟會共七人,其中公認最杰出和最具影響力的是三位畫家:但丁.加百利.羅塞蒂、約翰.艾佛雷特.米萊、霍爾曼.亨特。稱之為“拉斐爾前派藝術”,并不是反對拉斐爾的藝術觀,恰恰相反,而是以這位“文藝復興三巨頭”中最年輕的偉大藝術家的藝術特色為界,跟隨其腳步,返補歸真地對其以前的古典主義藝術風格的追求。用佩特的話說,巧世紀的運動是雙重的,一是文藝復興,一是有著現實主義和經驗的渴求的所謂“現代精神”。它包括一種向古代的回歸,一種向自然的回歸。“拉斐爾代表著向古代的回歸,列奧那多代表著向自然的回歸。”③在這個意義七“拉斐爾前派藝術”對拉斐爾的繪畫有繼承也有反叛。拉斐爾作品充分體現了安寧、和諧、協調、對稱以及完美和恬靜的秩序,被后人尊為“古典主義藝術”。這影響了以羅塞蒂為代表的“拉斐爾前派藝術”對古代藝術的持久關注,這種關注的原因中也有來自于浪漫主義運動的中世紀精神。拉斐爾前派認同的拉斐爾最好的作品,是《亞力山大里亞的圣凱瑟琳》,而并非廣受稱贊的《雅典學院》。由此也體現了拉斐爾前派藝術的一種內在矛盾:歷史主義與現代性、象征主義與現實主義。耐人尋味的是,恰恰正是這種矛盾,構成了這個藝術流派的魅力所在。拉斐爾前派的藝術家普遍推崇古代藝術精神,追求對細節的精致描繪與對事物的近乎還原性的現實主義呈現。但它同時也對描繪現代都市生活很感興趣。用濃郁飽和的色彩表現維多利亞城市的現代生活,成了拉斐爾前派兄弟會和他們的同盟者們最激進的成就。
【唯美主義與現代美學論文】相關文章:
現代音樂美學思想探微論文05-02
王爾德唯美主義的現代闡釋04-28
關于美學論文02-14
音樂美學論文05-17
意境美學對現代設計的啟發04-26
現代和諧的哲學與美學思考05-06
論美學的現代發生05-01
美學轉型的后現代視野04-30
論現代秘書的美學修養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