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淺談永恒主義教育的基本主張及其現代啟示論文
論文摘要:永恒主義學派是現代西方哲學中的一個重要流派,他們認為教育的性質、教育目的、課程內容等是永恒不變的。這些永恒不變的從該派教育思想對重塑傳統文明、構建新時代人文價值出發,闡釋其教育主張,以期從中探尋對我們的教育在新世紀人丈精神建設中的有益啟示。
論文關鍵詞:永恒主義 教育主張 啟示
永恒主義又稱為古典主義,屬于“新傳統教育”。作為現代的教育哲學流派,產生于20世紀30年代,其代表人物有美國的赫欽斯、艾德勒,英國的利文斯通和馬利坦等。其教育思想因宣傳持久不變的文化傳統、人性、真善美等教育理念的永恒性而引起廣泛關注。
一、永恒主義教育的基本主張
人類的發展我們可以用兩個簡單的詞語來概括,那就是“變”和“不變”。永恒主義則強調的是不變。這在他們的教育主張中表現得尤為突出。永恒主義教育的基本主張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教育的性質永恒不變
永恒主義教育家基于古典實在論的哲學觀點,認為宇宙存在一種永恒的、絕對的、同一的實在,事物的變化被一種永恒的普遍法則所支配,并且總是以其不變的固有本質為基礎。在永恒主義教育家看來,“人是理性的動物”。而理性是人性中共同的最主要的永恒不變特性,因此建立在“人性觀”基礎上的教育的本質也必然是永恒不變的。阿德勒就明確提出“如果人是理性的動物,在全部歷史時代中,基本性都是永恒不變的話,那么不管處在什么文化和時代,每一個健全的教育方案都必須具有某些永恒不變的特點。”從他的論述中不難看出,在永恒主義者看來,不同時代和不同文化中的人,在社會和文化中可能扮演不同的角色,但其最根本的人性卻是恒久不變的,因而在人基礎上的教育的本質也必然是恒久不變的。
(二)教育的目的“是要引出我們人類天性中共同的要素”
永恒主義教育家認為,既然在人類天性中存在共同要素—以理性為特征的人性,那么,教育的首要目的應該是引出這種要素,對人施以“人性的教育”,關注那些“屬于人之作為人的東西”以及“人與人間相通的東西”,使人的理性和精神力量得到充分的發展,達到人性的“自我實現”、人的進步和完善。而且,這種教育目的在每一個時代,每個社會都是相同的。其代表人物赫欽斯寫到:“一個公民或一個國民的職能……在各個社會之間,可能各不相同……但是,人,作為一個人,他的職能,在每一個時代和每一個社會中都是一樣的,因為這個職能來自他作為一個人的本性。在每一個時代和每一個社會中,只要存在一種教育制度,這種教育制度的目的就是一樣的,就是:把人作為一個人來改善他。”
(三)永恒的古典學科應該在學校課程中占有中心的地位
永恒主義教育家認為,從“永恒真理”中引申出來的“永恒學科”是發展“理性”的最好途徑。他們所說的“永恒學科”,是指歷代偉大思想家的偉大著作,尤其是經歷許多世紀的古代著作。在他們看來,古代、中世紀和現代各個時代的名著杰作超越了地域和時間的限制,是人類知識和智慧的寶庫。這正如其代表人物赫欽斯在(美國一高等教育》一書中說:“課程應當主要由永恒學科組成。我們提倡永恒學科,因為這些學科抽繹出我們人性的共同因素,因為它們使人與人聯系起來,因為它們使我們和人們曾經想過的美好的事物聯系起來,因為它們對于任何進步的研究和對于世界的任何理解是首要的。永恒學科首先是那些經歷了許多世紀而達到古典著作水平的書籍。”
(四)提倡通過教學進行學習
永恒主義教育家認為,兒童的學習既然是為了開發他們內在的潛能,發展他們的理性,就應該通過教師的教學,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和理智訓練。特別是在學習古典名著時,更需要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自己閱讀和討論,才能使學生深刻理解名著的內容,并認定一些偉大的思想家作為自己的榜樣,像他們那樣去思考。在教育方法上:反對灌輸,反對填鴨式的教育;發揮家長作用,督促、鼓勵孩子多做家庭作業;嚴格要求,“沉思”的學習方法,教室有修道院氣氛等等。永恒主義者關于教學方法方面的主張中,最有特色的是蘇格拉底的問答法和讀書。
永恒主義堅持發展每一個學生的真正才能和培養更高尚的興趣—文學的、藝術的、政治的和宗教的。永恒主義者認為:個人才能的充分發揮要求自我訓練,而沒有持久不斷的外來訓練,自我訓練也是不能實現的。
二、永恒主義教育薈本主張的現代啟示
永恒主義把人的發展、塑造人作為教育的根本目的,以古典名著作為教育的核心內容,力圖讓人們掌握那些控制世界不變的真理,成為不僅能夠適應世界,還能夠創造世界的人。雖然他們所謂的“人們共同的本性”、“永恒的人性”有抽象、荒謬之嫌,所強調的古典人文教育也有疏遠社會的傾向,但是,他們把人做為教育永遠的中心這一思想卻有永恒的價值,尤其是對認識我們今天的教育有許多啟示。
(一)永恒教育本質的啟示
教育是一種自覺地、有目的地培養人的活動。永恒主義者在批判實用主義時,指責該教育思想只注重眼前得失和學生對現實的一味適應,而忽視了教育對人類寶貴精神遺產進行傳遞的使命。
今天,我們的教育同樣面臨著如何解決好繼承傳統文化和創建新的精神文明的時代課題。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確立,社會轉型帶來的動蕩和困惑,給人們往日養成的行為習慣和思維方式以劇烈的沖擊和震頗。為了適應新的形勢,覓待樹立一種新的人文精神來支撐構建新的倫理框架,以防止人們因不適應而帶來的道德淪喪,引起社會的不穩定。 永恒主義看到每一個民族,每一個國家都有其獨特的精神文化內涵,它是推動該民族不斷進步和創建新文明的精神基石。當我們在強調教育的現代化,加速自然科學知識、新科技信息向教育融人和滲透的同時,切不能忘記我們的人文精神,即所謂永恒理性。目前,社會上產生了種種不良現象,從中可以看出教育在這方面的無力。教育是我們進行精神文明建設的基礎工程,一定要發揮它的功能,培養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樹立他們良好的道德價值觀,培養民族的人文精神。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永恒主義者所宣揚的永恒理性極端化所步入的誤區,給了我們一個不能堅持教育中的辯證法的前車之鑒。
(二)永恒教育目的的啟示
杜威說:“學校各種形式的實際活動的目的,主要的不是在于它們的本身,或者在廚工、縫紉工、木工和泥水工的專門技能,而是在于它們在社會方面能與外部生活相聯系。”杜威認為,教育的社會目的就是學校要培養出適合社會生活需要的人,就是教育的歸宿點,對此,永恒主義教育者并不茍同杜威的看法。永恒主義者認為,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發展那些使人同動物區別開來的特征,即人之所以為人的特征,把人培養成人。永恒主義者認為,教育的目的不是培養適應社會生活的人,而是去發現和發掘人的“理性能力”,在此基礎上去培養和造就改造社會生活的人。教育“要培養出能改造現存世界的人,也即是具有實踐意識和實踐能力,能超越現實世界,現實社會的人。”他們認為,一個人性得到充分發展的人,面對迅速發展變化的社會,能以不變應萬變,進而控制環境,使環境變得更加人性化。
在我國目前的市場經濟體制下,如果我們的教育只是著眼于“經濟人”的培養,而忽視或者根本不注意人的道德與審美等方面的發展,那么,培養出來的“經濟人”勢必會與市場經濟的需要相背離。他們不僅難以成為市場經濟的積極的建設者,反而極有可能成為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破壞者。事實已經為此做了很好的說明。
(三)永恒課程的啟示
永恒主義教育認為知識是真理,而真理是永恒的,即“知識是永恒真理”。永恒真理體現在“永恒課程”之中。他們認為學習那些永恒的課程,有助于學生了解民族的傳統并理解“生活的意義”。學生可以培養理性和尋求養成獨立思考的源泉,正如阿蘭所言:“偉大的詩篇能抓住一切人,最粗野的家伙需要最偉大的詩篇。”永恒主義者一再指出古典語言和古代名著在學校教育中的削弱和消失,是一場文化的災難,這勢必影響到國民精神的塑造。他們推崇名人或偉人的作品,尤其是經歷多個世紀的古典作品。永恒主義呼喚古典文明的回歸,對現代日益復雜紛繁的知識起到一種整體的矯正和輔助作用。但永恒主義再三標榜永恒知識最有價值,儼然一副傳統文化衛道士的面孔,其忠心可謂昭然人目。然而永恒主義在教育內容的選擇上,使知識文化凝固化和靜止化,而忽視了教育選擇性和批判性功能的發揮,這難免使它走進讓古代人文知識排擠現代化的新信息、新科技而導致教育內容保守落后的死胡同。
長期以來,我國過分強調階級因素和政治因素,口頭上喊對傳統文化要批判性地繼承,而實際上則往往只有批判而無繼承,甚至連那些文化的精華也給拋棄了,這種影響至今尚存。后來的改革開放,又過分強調革新,潛意識里又使傳統文化成了現代化的阻礙因素。今天,社會上的種種丑惡和學生人格缺陷令教育者反思。對待傳統文化,已經不是要不要繼承的問題了,而是應該如何繼承的問題,以便為構筑新文明服務的問題。釋們中華民族向來以禮儀著稱于世,五千年的燦爛文明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和精神財富。為此,我們的教育必須挖掘優秀的文化遺產和傳統思想,賦予其新意,加以改造和利用,以此來推動當今文明的建設和創建。
(四)在教學中進行學習的啟示
學生的學習是教育過程的一個重要環節,為此,我們的教育必須十分重視引導學生的學習,永恒主義強調學生的刻苦努力,這是我們今天在進行教育教學時仍然需要提倡的,同時永恒主義者還強調以“偉人”為榜樣,這在現在也是仍然有用的。但是,永恒主義者忽視兒童的興趣則與我們今天的教育是相違背的。在進行教育過程中一定要重視培養學生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永恒主義強調樹立“教師威嚴”,這種觀點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師生關系的融洽。在實際的教育教學中教師要和學生打成一片。加強師生間的情感交流,可通過個別談心、集體活動、主題班會等多種途徑,增加師生間的相互了解,拉近師生間的情感距離,這樣學生才會“親其師,信其道”。不要自己老是高高在上,對學生不聞不問,甚至有些老師一年下來,連自己所教的學生的名字都叫不上,這樣根本就不能縮小師生之間的情感距離。學生如果對老師無感情,也就不會對課堂和所教的知識感興趣了,那老師也就不能很好地進行教學了。
教育是一種社會現象,教育的發展受社會發展的制約。當現代科技和經濟發展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動力時,它就必然制約著教育向它所推進的方向發展。永恒主義者堅持人本主義的觀點不僅不承認這一點,反而試圖努力將其排除在教育目的之外。這種思想指導下的教育把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同適應人的發展的需要割裂開來,或等同起來。在這種情況下,教育會走向失敗也是必然而然的。永恒主義教育流派的經驗告訴我們,教育活動在使青年一代形成高尚的情操、良好的道德觀念和認識世界、改造世界主體意識的同時,決不可忽視現代科技和經濟發展的需要,也就是一定要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淺談永恒主義教育的基本主張及其現代啟示論文】相關文章:
淺談國外社區建設及其啟示論文04-30
課程的沿革、演變及其現代啟示04-27
現代內涵及其當代限度的論文04-27
儒家教育思想及其現代啟示04-29
淺談現代企業成本管理的論文04-27
淺談現代德育創新論文05-02
淺談知識社會的建構主義教育論文05-02
淺談《論語》中的恥感思想及其現代意義04-27
論傳統明智的道德蘊涵及其現代啟示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