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美國現代城市的郊區化及其特點
按照技術條件、發展速度及其不同特點,美國城市的郊區化可分為近代和現代兩個時期,以1920年為界,此前為近代郊區化時期,此后為現代郊區化時期。美國近代郊區化以有軌交通為主要技術條件,發展速度相對緩慢,以近郊的發展為主。而現代郊區化的主要技術條件是汽車和公路的發展,發展進程突飛猛進,以遠郊的發展為主。美國現代郊區化又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從1920年到戰后初期,是郊區化的加速發展和波動階段;第二個階段為戰后初期與50-60年代,是郊區的爆炸式發展階段,郊區人口在美國人口中逐步居于主導地位;第三個階段為70年代至今,是后郊區化階段,郊區的異質性逐步增強。
一、美國人口的郊區化進程
1.美國現代郊區化的開端和波動階段
郊區化并非美國現代城市所特有的現象,而是早在近代時期就已出現并且勢頭日趨強勁。但由于種種原因,美國近代郊區化的發展速度比較緩慢。而1920年以后,由于私人小汽車的廣泛應用、高速公路網的逐漸形成、經濟結構向后工業經濟的轉變、聯邦及地方政府政策的引導以及郊區對中心城兼并的抵制等原因,郊區化以更快的速度向前邁進。在20年代以前,中心城的人口增長率要高于郊區。比如在1900-1910年和1910-1920年,中心城的人口增長率分別為35.5%和26.7%,分別高于郊區的27.6%和22.4%,這說明美國人口仍以向中心城的集中為主。然而在20年代,中心城的人口增長率為23.3%,而郊區為34.2%,后者超過前者近11個百分點。此后,郊區的人口增長率一直高于中心城,而且差距越來越大,美國人口的分布開始由以集中為主轉變為以分散為主。所以20年代是美國現代城市郊區化的開端。30年代大蕭條期間,美國郊區化的速度放慢,但人口增長率仍然高出中心城8.7個百分點。(注:Donald N.Rothblatt and Daniel Garr,Suburbia:An International Assessment
(London:Groom Helm,1986),p.4.)到40年代,郊區化的速度回升并超過20年代。這一階段美國城市的郊區化呈現出加速發展和波動性兩個特征。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在20年代,美國大都市區每增加100人,郊區占40.7人,中心城占59.3人。雖然中心城人口的增加仍然多于郊區,但郊區所占新增人口的比重比前兩個年代有顯著提高,從27.9%和28.4%猛增到40.7%。30年代,郊區所占的比重更大,大都市區每增加100人,郊區就占59.2人,即接近60%,而中心城只占40.8人,(注:Anthony Downs,Opening Up the Suburbs:An Urban Strategy for America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73),p.199.)郊區所占比例已大大超過中心城。由此可見,20和30年代是美國郊區化發展的轉折時期,此后,無論從人口增長率來看,還是從新增人口占大都市區的比重來看,郊區的發展速度都超過了中心城,郊區在大都市區中逐步占據主導地位,美國逐步發展成為一個郊區化的國家。
30年代和40年代初期,由于大蕭條和二戰的影響,美國的城市化和郊區化幾乎都處于停滯狀態,表現出極大的波動性。比如,紐約郊區在20年代的增長率為67.3%,30年代降為18.2%,芝加哥郊區從73.9%降為10.4%,克利夫蘭郊區從125.8%降為13.0%,洛杉磯郊區從157.9%降為30.1%。(注:Dennis R.Judd,The P
[1] [2] [3] [4] [5]
【美國現代城市的郊區化及其特點】相關文章:
中國特色的城市郊區化及其政策探討04-28
美國學校咨詢標準及其特點04-28
中國傳統誠信觀的特點及其現代意義04-29
甘南藏族部落特點及其現代化轉型研究04-26
口語交際的特點及其訓練04-25
現代社會城市災害的表現形式及其原因分析04-29
現代海盜活動的特點04-28
現代誠信的特點分析04-26
美國英語及其文化內涵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