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社會保障社會化與養老基金省級統籌
社會化是社會保障本質特征2001年我在一篇討論社會保障社會化的文章《全面理解切實實現現代社會保障社會化》中,強調闡述了一個觀點:社會化是現代社會保障的本質特征。我研究這個問題已有些年。我之所以研究這個問題,是出于實踐也是理論研究的需要。
我國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養老保險費社會統籌的改革,將企業保險轉為社會保險,取得了重大成果。以后的改革就碰到了一些困難,致使社會保障改革大大滯后于經濟體制其他方面的改革。究其原因,主要是改革之初,對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的管理模式設計的不是很好,以縣為單位進行統籌,起點過低。待到形成了地區的既得利益,再來調整就十分困難了。而出現這種情況,主要又是由于缺少對社會保障的理論研究,對建立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缺乏全面、充分的理論準備。沒有正確的理論,就沒有正確的行動。這個道理,對社會保障的改革也是適用的。
社會化是現代社會保障的本質特征。這是研究和建立社會保障制度首先必須明確的。但是現代社會保障的社會化究竟何所指,近二十年的實踐表明,許多人,包括一些領導干部并不清楚。何以見得?試檢閱我們這些年發布的有關文件、報刊文章,就可以發現,這些文件、文章并沒有少談社會化。可是卻僅僅限于管理服務這一低層次的社會化。在談到養老保險的時候,一般都只要求作到養老金由社會發放,就是實現社會化了。
毫無疑問,這樣的理解是非常狹隘的。
現代社會保障具有極其豐富的內涵。上世紀九十年代筆者曾將社會化的內涵概括為以下四點:一、保障對象社會化;二、保障主體社會化;三、基金籌集社會化;四、管理服務社會化。現在看來,這個概括沒有錯,但失于簡單。例如在談社會保障基金時,只提基金籌集社會化,而沒有提到調劑使用基金的社會化。
社會保障是國民收入的再分配。再分配可以有多種渠道,通過社會保障進行的再分配,是高度社會化的再分配,其目的是在社會范圍內調劑使用從社會籌集的基金,以保證社會成員遇到種種風險時的基本需要。調劑使用基金的范圍越大,社會化的程度越高,抗御風險的能力越強,繳費者的負擔則會越小。
二次分配應強調公平
國民收入的第二次分配的原則與第一次分配有所不同:第一次分配在我國過去是按勞分配,現在講按生產要素分配。無論按什么原則,第一次分配著重的是效率,第二次分配則應強調注重公平。我國長期以來強調“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弱化了社會保障的公平原則,對建立統一的社會保障制度,顯然是不利的。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領域競爭激烈,不可避免地出現收入差距拉大,社會財富分配不平衡,甚至貧富懸殊,兩極分化現象。這種現象不予適當控制,必將影響社會的穩定。社會保障作為一種社會公共計劃,它的宗旨在于通過國民收入的第二次分配,使社會財富在富人和窮人之間、在職者與失業者之間、健康者與病殘者之間、富裕地區和貧困地區之間合理地適當轉移。財富從幸運者向不幸者轉移,目的是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需要,從而提高社會福利水平,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健康地發展。
我們必需從保障社會穩定和民生安全的高度,深刻理解社會保障的經濟意義和社會意義,加強對社會保障社會化的理論研究和宣傳教育(www.xfhttp.com-雪風網絡xfhttp教育網),使社會化的概念深入人心,并在實踐中堅決貫徹。
為了實現現代社會保障制度需要的這種社會財富的轉移,要求一種高度社會化的再分配,要求樹立社會互濟互助和自助的觀念。
社會保障的互濟可以是橫向的,也可以是縱向的。保費在一定范圍內調劑使用,屬于橫向互濟,在代際間調劑使用就是縱向互濟。勞動者本人年輕時的積累退休后使用,則是自助。據測算,即令是完全儲備制的養老保險,個人
[1] [2] [3]
【社會保障社會化與養老基金省級統籌】相關文章:
養老金全國統籌有什么好處03-05
我國社會保障基金運營及監管問題的研究04-30
社會保障基金管理存在問題及改進建議04-28
統籌04-29
對養老基金運營商業化的探索04-27
基金定投構建自己的養老金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