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囗另类BBWSeⅹHD,av狼论坛,精品一卡2卡三卡4卡乱码理论,体育生gv老师浪小辉3p警察

中國的“馬爾薩斯”-汪士鐸論文

時間:2023-05-01 06:22:47 社會文化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中國的“馬爾薩斯”-汪士鐸論文

內容提要  在人口思想理論上,汪士鐸與馬爾薩斯有著基本一致的觀點,即:認為人口的增長超過生活資料的增長;貧困、動亂的根源在于過剩人口。汪士鐸還提出了獨具特色的抑制人口增長的方法。汪士鐸人口思想中的積極內容是:繼承和發展了前人關于人口每30年增長一倍的思想;比較科學地闡述了人口數量與質量的關系;提倡晚婚和優生;提出了與人口問題相關的富民思想;提出了與人口問題相關的重商思想。 

中國的“馬爾薩斯”-汪士鐸論文

     

    關鍵詞語  汪士鐸,馬爾薩斯,人口思想理論 

     

    汪士鐸(1814—1889),字梅村,江蘇江寧(今南京市)人,清末的歷史地理學家。他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地主家庭,曾經過商,中過舉人,一生以游幕和接徒為業。主要著述有:《汪梅村先生集》、《乙丙日記》、《梅翁筆記》、《南北史補記》、《水經注圖》等。留存下來的只有前三種,其中《乙丙日記》是一部談人口問題的主要著作。 

    學術界曾經有人把清代乾嘉之際的人口思想家洪亮吉比作中國的馬爾薩斯。著名中國經濟思想史學家趙靖先生認為:“洪亮吉并不能算作中國的馬爾薩斯,這個頭銜應該歸于半個多世紀以后的汪士鐸。”[1]我1994年在趙靖先生門下進修時,先生就這個話題亦提到過幾次。筆者由此受到啟發,于是試圖把汪士鐸與馬爾薩斯進行對比研究,總結他們的共同之處,并進一步探討汪士鐸這個在建國以后學術史上歷來被否定的人物其人口經濟思想中的積極內容。 

    一、汪士鐸與馬爾薩斯人口思想的共同點 

    馬爾薩斯生活的年代比汪士鐸早半個世紀,他是資本主義時代的封建貴族的代表,汪士鐸則是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中地主階級的代表。兩人都是代表封建土地所有者的利益。馬爾薩斯同時還是英國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創始人,汪士鐸由于處在半殖民地時代,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資本主義思想某些方面的影響,對此并不陌生。他們兩人的人口經濟思想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共同點。 

    (一)認為人口的增長超過生活資料的增長 

    馬爾薩斯認為,由于土地生產生活資料的生產力的有限,而食物又為人類生存所必需,加上兩性間必然的情欲不斷加劇著人類的繁殖力,因此其結果,人口的增長勢必超過生活資料的增長。馬爾薩斯還把這二者之間增長的比例關系數量化。他說:“人口,在無所妨礙時,以幾何級數率增加;生活資料,只以算術級數率增加。”[2] 

    汪士鐸也有和馬爾薩斯相類似的看法。他認為在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方面,“天地之力窮矣”,而“天下人丁三十年加一倍”。他雖然沒有象馬爾薩斯那樣,認為生活資料和人口是按日趨擴大的幾何級數和算術級數增加,但仍明確地指出“國家人浮于地者數倍”、“人多則窮[地不足養]”(《乙丙日記》卷三)。他認為生活資料的增長已經越來越趕不上人口增長的需要了,人多地少,因此導致貧窮。這與馬爾薩斯的觀點實質上是一樣的。 

    (二)關于生活資料低速增長的觀點 

    生活資料的增長趕不上人口的增長,這就要回答為什么生活資料會增長得慢,而人口卻增長得快。 

    馬爾薩斯認為,生活資料增長得慢的原因,是生產生活資料的最基本的生產資料——土地——存在著一個肥力遞減的規律。在同一塊土地上追加投資,收益會依次增加;但當投資的增加超過一定限度之后,增加的收益(利潤)就會依次減少。這里應當注意,馬爾薩斯并沒有排除農業生產技術的作用,只不過他認為那不會改變質的區別,農業生產技術只會有可能調節遞減數量的進程。農業技術的改進,會使投資的增

[1] [2] [3] [4] [5] 

【中國的“馬爾薩斯”-汪士鐸論文】相關文章:

關于中國哲學論文05-01

《中國科技論文在線》投稿須知/《中國科技論文在線》稿件格式04-26

洋污染挑戰中國論文12-04

中國需要怎樣的CFO論文04-29

中國夢論文 3000字09-21

讀費孝通與《鄉土中國》的論文04-27

試論中國現代園林的構建論文04-30

關于中國詩詞中的茶文化論文04-29

中國古代史論文04-30

中國玉石市場從瘋狂回歸理性論文04-30

主站蜘蛛池模板: 衡南县| 云和县| 得荣县| 黄浦区| 中牟县| 榆林市| 乐清市| 闻喜县| 新津县| 乐都县| 芜湖县| 治县。| 丽江市| 德钦县| 平和县| 中江县| 壤塘县| 抚州市| 江门市| 泸西县| 铜陵市| 尼勒克县| 沈阳市| 昌宁县| 吴桥县| 吉林市| 洪湖市| 贡山| 石林| 炎陵县| 高陵县| 措美县| 黄龙县| 兴文县| 怀仁县| 会宁县| 桂林市| 吉木萨尔县| 泾川县| 和政县| 兴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