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對高中生物新課改的體會論文
關于高中生物新課程改革有如下幾個方面。
(一)、加強對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培養的嘗試
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說:“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動作與思維的聯系,思維就不能得到發展。”由此可見,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實際上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從而促進思維學生思維的發展。 在如講述細胞有絲分裂的過程中,染色體行為的改變,這是非常難以理解的內容,因為課本上的知識是靜止的,實際上染色體行為的變化過程是一個動態的變化過程,因此采用指導學生做染色體模型,剪好兩個大小性狀完全相同的染色體,中間用圖釘釘起來,這樣可以活動,然后模仿課本中有絲分裂各個時期的染色體行為變化,從而使靜止變成動態。
(二)、由“驗證性實驗”變為“探究性實驗”的嘗試
驗證性實驗是指先有結論,然后通過實驗去驗證結論。探究性實驗是指知道實驗結論再通過實驗探索得出相應結論,從而使學生獲得新知。課本中的實驗大部分是驗證性實驗,如果僅僅注重實驗是否成功,不注重對新知識的探索,會抑制學生的創造能力。所以教師充分挖掘教材內容,把驗證性實驗的注意事項加以分析,變為可列出探索的實驗。 例如在生物組織中還原糖、脂肪和蛋白質的鑒定實驗中可溶性還原糖和蛋白質的鑒定所需溫度條件,室溫、體溫(用掌心握住試管)、隔水加熱和酒精燈加熱等條件下(酒精燈加熱應安排在四周無人的實驗室一角進行),反應的速度和顏色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情況?對照實驗現象。在做蛋白質鑒定實驗時,課本要求是先加入雙縮脲試劑a,再加入雙縮脲試劑b,如果顛倒順序或同時加入,甚或用斐林試劑替代,結果怎樣?在可溶性還原糖鑒定時用雙縮脲試劑能替代斐林試劑嗎?可溶性還原糖和蛋白質鑒定都要求堿性環境,那么酸性環境下的實驗現象是什么?這些探索性的實驗都可以實際操作。
(三)、由“重結果,輕過程”轉變為“輕結果,重過程”的嘗試
在長期的教學過程中,由于老師總對能得出正確結果的學生加以表揚,從而給了學生錯誤的導向。不管是生物實驗結論的得出,還是生物難題的解答,都往往注重了結果,而忽略了過程。 所以在新課改教學過程中,應改變以往的觀念,在做實驗完畢后要求每位學生寫出實驗操作的過程或者口述試驗過程,對于沒有得出正確的結論的學生特別留意,從而且總結出一些常規性的錯誤。并在解答生物題目過程中,遇到學生問問題,不正面說出答案,而是反方向提問題,你認為那個結論是正確答案?你的做法是如何的?你知道你為什么做錯了?而不是直接把課本的知識點統統羅列出來,然后得出答案。要真正了解學生錯誤的原因,提醒以后不要犯同樣的錯誤,如何克服犯這樣的錯誤,因而過程很重要。
(四)、創設探究情境,培養探究能力
創設良好的問題情境,能夠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達到最佳學習狀態。 因此在新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注意如何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學生探究能力。
1、營造民主和諧的教學環境,讓學生“敢問、敢答”。 心理學研究和實踐證明,自由、寬松、安全的氣氛可以使人的智慧得到充分的發揮。在課堂教學中要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行為,敢于質疑,敢于釋答,也就是說要讓學生沖破思想牢籠,做到不唯書是從,不唯教參是從,不唯師長是從。教師要變師道尊嚴的師生關系為教學相長的朋友關系,從情感上縮短與學生的距離。教師應該牢固樹立“學生無錯”、“言者無罪”的意識。學生答錯了充許重答;答得不完整的允許補充;不明白的允許發問;沒想好的允許再想;有不同意見的允許爭論;教師有錯允許提意見。教師在學生提問、作答時,盡量做到表情專注,態度和藹,對學生提出的每一個問題,作的答,哪怕是十分的幼稚和膚淺,都應盡量給予肯定和鼓勵,發掘其中可取的因素,防止從言行上傷害他們的自尊,挫傷其積極性。
2、激發興趣,讓學生“想問、想答”。 心理學認為,內發的動機是很重要的,而內發性的動機的中心是興趣。如果教師提出的問題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他們就有了學習的原動力。因此,教師必須從教材和學生心理特點出發,引人入勝地、步步深入地提出富有趣味性、啟發性的問題,用科學的、藝術的、生動的語言吸引學生去積極思考、作答。 如,在傳授“根對礦質元素的吸收和利用”的知識時,教師課前布置學生做好“植物生活需要礦質元素”的實驗。上課時,先讓學生說出自己觀察到的現象:植物在蒸餾水中生長得小且黃,在肥土浸出液中生長得大而綠。緊接著教師提出為什么會產生不同的結果。學生思維的閘門被打開,按自己的思維態勢進行推理、質疑、尋找答案。教師再組織學生展開討論。在學生渴望得到正確答案時,教師給予啟發、引導,讓學生在解疑中,獲得植物生長所必需的礦質元素的新知識。
3、傳授方法,讓學生“會問、尋答”。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還重要。一個明確具體的問題,能為學生的思維之舟指明航向。因此教師注意教給學生提問的方法,鼓勵學生自我提問。一般來說,提出問題之后,學生都有一種急于知道答案的心理。對此,教師要采用“欲擒故縱”的方式,運用點撥的方法,啟發學生如何正確分析、如何從整體上把握各部分內容之間的內在聯系。教給學生分析、解答問題的方法 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例舉大量事例: “綠色食品”、“轉基因食品”,我國幾例骨髓移植成功的例子或者一些反面的現象,“天花”病毒重新流行的可能等,學生對這些熱點問題有著濃厚的興趣,自然渴望依靠生物學知識來了解這些問題。因此自然會提出一些問題“綠色食品是什么?”“骨髓移植的機理是什么?”等,激發了學生探求新知識的欲望。然后,教師引導學生聯系學過的知識,并補充學習新知識,使學生所學知識學有所用,培養了學生通過身邊的實例來觀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尊重個性,鼓勵創新
探究教學應分層次、把握度,面向全體學生。在實施探究性學習中,由于班級人數多,難管理,學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以及教育背景不同,學生的知識。能力、情感水平也有層次性。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了解學生,根據不同學生的特點,在探究學習中,提出不同的要求:對思維活躍的學生,不僅要求掌握完成一般的探究過程,而且要求他們積極思維,開展有創造性的探究性學習;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要求把握好探究活動的梯度。
(六 )、評價激勵,體驗成功
教師的評價應以激勵為主,激勵性評價能使學生看到自己的點滴成功,微小的進步,努力的方向,從而產生奮發向上的學習動力。在探究性學習中,教師應當放寬評價尺度,不必過于嚴格,只要學生積極地參與了探究,去嘗試了,就應該得到表揚和肯定,而不論答案正確與否。因為不管是成功或失敗,學生都會在探究嘗試中有所收獲的。而評價的方式除了教師評,還可以讓學生自己評、互相評等等。教師要引導學生多找找別人的優點,讓學生學會相互欣賞,欣賞別人的學習成果,為別人的成功由衷地高興,并以此激勵自己取得成功。文章
【對高中生物新課改的體會論文】相關文章:
高中生物論文05-24
高中生物論文11-25
新課改心得體會02-04
新課改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學探究論文04-28
新課改培訓心得體會11-17
語文新課改心得體會12-10
有關新課改心得體會02-04
新課改培訓心得體會06-07
英語新課改心得體會05-08
新課改新課標心得體會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