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三峽水庫蓄水后水文特性和污染因素分析
根據2003年10月和2004年4月的三峽庫區調查,三峽水庫二期蓄水后的流速、流量、水深都發生了變化,干流流速為0.13~0.24 m/s,遠低于天然河道狀態下2 m/s的平均流速;支流回水段流速普遍低于0.05 m/s,遠低于天然狀況下1~3 m/s的平均流速.總磷濃度為0.063~0.098 mg/L;總氮濃度為1.10~1.85 mg/L.從營養鹽單因子考慮,國際上一般認為,當水體中總磷、總氮濃度分別達到0.02 mg/L和0.20 mg/L這一臨界值時,水體就有可能出現富營養化現象.對三峽庫區的研究結果表明:河流型水體為貧營養狀態,過渡型水體為中營養狀態,部分湖泊型水體為富營養狀態,三峽水庫存在著發生藻類異常繁殖的"水華"現象的可能.
【三峽水庫蓄水后水文特性和污染因素分析】相關文章:
三峽水庫入庫污染負荷研究(Ⅰ)--蓄水前污染負荷現狀04-26
三峽水庫蓄水初期水生態環境特征分析04-25
湖西自治州水文特性分析04-27
密云水庫水質特性分析研究04-25
三峽水庫初期蓄水前后衛星影像對比圖04-27
關于三峽水庫內源污染控制的研究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