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東歸晚次潼關懷古》注釋及鑒賞
《東歸晚次潼關懷古》作者為唐朝文學家岑參。其古詩全文如下:
暮春別鄉樹,晚景低津樓。
伯夷在首陽,欲往無輕舟。
遂登關城望,下見洪河流。
自從巨靈開,流血千萬秋。
行行潘生賦,赫赫曹公謀。
川上多往事,凄涼滿空洲。
【前言】
《東歸晚次潼關懷古》描寫了詩人獻書闕下,對策落第,心緒不佳。雖有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卻無法大展宏圖。東歸途中,登高遠望,睹奔疏萬年的黃河水,思古人征戰殺伐的累累戰績,嘆自己茫然無著的仕途。
【注釋】
⑴潼關:據《元和郡縣志》卷二:“潼關,在(華陰)縣東北三十九里,古桃林塞也。關西一里有潼水,因以名關。”
⑵別鄉樹:指岑參在長安的居處。岑參在開元二十三年(735年)后“出入二郡,蹉跎十秋”(《感舊賦》)。為求仕奔波來往于長安、洛陽間。
⑶津樓:指風陵津樓。風陵津,《元和郡縣志》卷二解潼關:“上躋高隅,俯視洪流,盤紆峻極,實謂天險,河之北岸則風陵津。”
⑷伯夷:商末士君子。武王伐紂,天下宗周,與叔齊隱于首陽山,義不食周粟,采薇而死(見于《史記·伯夷列傳》)。首陽山:即雷首山,在今山西永濟縣南。首陽山與華山為黃河所隔。
⑸關城:指潼關城墻。
⑹洪河:指黃河。
⑺巨靈:《述征記》:“華山對河東首陽山,黃河流于二山之間,元本一山,巨靈所開。”(《藝文類聚》卷七)巨靈,指河神,此處指黃河。
⑻流血:言自古以來此地征戰不休,鮮血染紅了黃河水。一作“流盡”。
⑼潘生:指西晉文人潘岳。他曾西來長安,作《西征賦》。
⑽曹公:即三國曹操,曹操曾西征韓遂、馬超,過關斬將,立下赫赫戰功。《西征賦》稱:“魏武赫以霆震,奉義辭以伐叛,彼雖眾其焉用,故制勝于廟算。”
【翻譯】
暮春時滿眼是異鄉的草木,晚景中看到那渡津的關樓。伯夷曾住過的首陽山,想去瞻仰卻沒有過河的輕舟,于是登山了潼關城頭眺望,俯瞰著黃河滔滔奔流。自從巨靈把大山分開,這里流盡了萬載千秋。行行潘生于此作名賦,赫赫曹公于此顯奇謀。大河上經歷了多少往事,如今只見一片凄涼籠罩著空空的河洲。
【鑒賞】
暮春別鄉樹,晚景低津樓,伯夷在首陽,欲往無輕舟——別鄉樹:指岑參在長安的居處。岑參在公元735年后“出入二郡,蹉跎十秋”(《感舊賦》)。為求仕奔波來往于長安、洛陽間。津樓:指風陵津樓。風陵津,《元和郡縣志》卷二解潼關:“上躋高隅,俯視洪流,盤紆峻極,實謂天險,河之北岸則風陵津。”伯夷:商末士君子。武王伐紂,天下宗周,與叔齊隱于首陽山,義不食周粟,采薇而死(見于《史記·伯夷列傳》)。首陽山:即雷首山,在今山西永濟縣南。首陽山與華山為黃河所隔,見“巨靈”注。此四句寫詩人于暮春離開長安,東歸途中的所見所感。西去的夕陽徘徊在津樓上久久不下,漫漫歸程縹緲在前方,使游子產生一種無所歸依感,商末“不食周粟,餓死首陽”的伯夷、叔齊二君子忽然浮現在眼前,多想一睹他們的高風亮節、錚錚鐵骨,可在對岸的首陽山無輕舟可濟,只能望洋興嘆,空發幽情。
遂登關城望,下見洪河流,自從巨靈開,流血千萬秋——關城:指潼關城墻。洪河:指黃河。巨靈:《述征記》:“華山對河東首陽山,黃河流于二山之間,元本一山,巨靈所開。”(《藝文類聚》卷七)巨靈,指河神,此處指黃河。流血:言自古以來此地征戰不休,鮮血染紅了黃河水。此四句寫關城落照中,詩人往登城樓,高處遠望,但見奔流不息的黃河水卷夾著沉重的人類歷史傷痕,吞噬著無數英魂的悲咽和哀嘆,滔滔東流去。
行行潘生賦,赫赫曹公謀。川上多往事,凄涼滿空洲——潘生:指西晉文人潘岳。他曾西來長安,作《西征賦》。赫赫曹公謀:曹公,即三國曹操,曹操曾西征韓遂、馬超,過關斬將,立下赫赫戰功。《西征賦》稱其:“魏武赫以霆震,奉義辭以伐叛,彼雖眾其焉用,故制勝于廟算。”此四句寫詩人睹奔流不息的黃河水發思古之幽情,仰慕千古流傳的潘岳之賦,緬懷赫赫戰功的曹公。自古多為兵家征戰之地的潼關,因為有了這份歷史的厚重,詩人落寞無聊賴的心緒也變得更加凄涼悵惘。
《東歸晚次潼關懷古》為岑參早期作品。詩人獻書闕下,對策落第,心緒不佳。東歸途中,登高遠望,睹奔疏萬年的黃河水,思古人征戰殺伐的累累戰績,嘆自己茫然無著的仕途。語言平易淺近,脫口而出,有自然天成的渾圓美,亦可見出岑參早年藝術功底尚不深湛,有偏于淺*平淡之感。詩寫一種愁緒,而寄懷于思占之幽情,篇終“川上多往事,凄涼滿空洲”,從懷古轉到詩人,含蓄渾涵,耐人尋味,直有阮籍《詠懷詩》之深婉不迫、蘊藉思深的風格。
【《東歸晚次潼關懷古》注釋及鑒賞】相關文章:
東歸晚次潼關懷古原文翻譯及賞析03-17
《晚次樂鄉縣》鑒賞09-10
晚歸的作文[精選]08-18
山坡羊·潼關懷古06-09
歸嵩山作鑒賞05-30
《山坡羊·未央懷古》鑒賞11-01
晚歸的作文(通用24篇)11-21
老公晚歸妻子聰明的做法03-04
潼關原文及賞析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