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錢學森的故事
錢學森的故事1
早在20世紀50年代,他就慷慨獻出《工程控制論》一書的萬元稿酬,資助貧困學生;80年代,他又將《論系統工程》中自己的那份稿酬捐出,用作研究經費。
晚年,他先后獲得兩筆100萬港元的科學獎金,也悉數捐出,情系祖國西部,用于沙漠治理。面對國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長、第七機械工業部副部長、國防科委副主任、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協主席等實權官銜,他沒有向誰伸手,而是主動放手。
即便美國曾多次邀請錢學森訪美,授予他美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工程院院士稱號,但仍被他拒之門外,拋在腦后。他說:如果中國人民說我錢學森為國家、民族做了點事,那就是最高的獎賞。我不稀罕外國榮譽。
他曾說:我姓錢,但我不愛錢。他曾說我是一名科技人員,不管是什么大官,那些大官的`待遇我一樣不要。
他曾為自己定下了不題詞,不給人寫字,不上名人錄,不出席應景活動,不參加成果鑒定,不接受媒體采訪的原則。
這就是我們一代偉大物理學家的金錢觀、權利觀、名利觀。
錢學森的故事2
1955年那次演講,他講述了他在師大附中的學習情況。
他說“學校分文科和理工科,我在理工科學習。正課和選修課有大代數、解析幾何、微積分、非歐幾何;物理學用美國當時的大學一年級課本;還有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工業化學;有些課用英文講,到了高二要學第二外語,設有德語、法語;倫理學課是由校長林礪儒先生教。此外,音樂、美術課學校也是重視的,我們的美術老師是國畫大師高希舜先生。畢業時考第二,在選擇大學志愿時“可上清華也可上交大,當時清華剛建校,師資可能差些,就選擇了老資格的交大。交大畢業后,到美國留學,改學空氣動力學”。
錢學森上小學和中學時是在廠甸,住家是在東絨線胡同。當時北京有兩個火車站,一個東站,一個西站,分別在前門的東西兩側。所以他能經常看到火車駛過。轟鳴的火車給錢學森巨大的震撼,這也是錢學森選擇交大機械系的'原因。在55年那次報告會上,錢學森最后提高嗓音,用他那標準的北京話激動地說:“20世紀有兩位偉人,一個是愛因斯坦,一個是列寧”。
錢學森的故事3
當這位偉大的科學家、中國航天之父、上海交通大學的杰出校友因病逝世時,內心真切的感到悲痛之余,也不禁重溫了那些藏在兒時記憶里的關于錢學長的故事。這些故事,讓我深深為之感動。
一、一份96分的水力學考卷
在交大的圖書館里,珍藏著一份96分的水力學試卷,做這份試卷的人就是錢學森。在這樣一份普通的試卷之后,卻有著一個感人的故事。原來錢學森在上海交通大學就讀時,品學兼優,各門學科都得90多分以上。在一次水力學考試中,錢學森答對了所有的6道題,他的任課老師金老師很高興,給了錢學森100分的滿分成績。但錢學森卻發現自己答題時把一處符號“Ns”誤寫成“N”了。錢學森主動把這個小錯誤告訴了老師,老師也把100分的試卷該為了96分。任課老師金老師一直保存著他的愛徒的試卷,即使在戰亂的遷徙中也一直保存在行李箱中。在上世紀80年代錢學森再次回到母校的`時候,金老師拿出了這份珍貴的試卷,贈與了母校。這份小小的試卷也反映了一位世界著名科學家對自己的嚴格要求,對學習、科研的一絲不茍、虛心誠實。
二、克服重重阻礙艱難回國
上世紀40年代,錢學森就已經成為力學界、核物理學界的權威和現代航空與火箭技術的先驅。在美國,錢學森可以過上富裕的中產階級的生活,然而,錢學森卻一直牽掛著大洋彼岸的祖國。得知新中國成立的消息,錢學森興奮不已,覺得現在正是回到祖國的時候。美當局知道錢學森要回國的消息后,自然不想放走,因為錢學森知道了太多最新最前沿的技術。在客服百般阻撓之后,錢學森終于回到了百廢待興的新中國。
回到祖國他迅速投入到工作中,從成功地指導設計了我國第一枚液體探空導彈的發射,到我國第一個人造地球衛星的研制成功;從組織領導了運載火箭和洲際導彈研制工作,到我國第一艘動力核潛艇的設計制造,以及我國第一顆返回式衛星的成功發射,他始終站在新中國科技事業的最前沿,突破無數科研難題,為新中國的航天事業做出了許多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的貢獻。
三、錢學森的金錢觀、權利觀、名利觀
早在上世紀50年代,他就慷慨獻出《工程控制論》一書的萬元稿酬,資助貧困學生;80年代,他又將《論系統工程》中自己的那份稿酬捐出,用作研究經費。晚年,他先后獲得兩筆100萬港元的科學獎金,也悉數捐出,情系祖國西部,用于沙漠治理。面對國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長、第七機械工業部副部長、國防科委副主任、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協主席等實權官銜,他沒有向誰伸手,而是主動放手。即便美國曾多次邀請錢學森訪美,授予他美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工程院院士稱號,但仍被他拒之門外,拋在腦后。他說:“如果中國人民說我錢學森為國家、民族做了點事,那就是最高的獎賞。我不稀罕外國榮譽。”
他曾說:“我姓錢,但我不愛錢。”他曾說“我是一名科技人員,不管是什么大官,那些大官的待遇我一樣不要。”他曾為自己定下了“不題詞,不給人寫字,不上名人錄,不出席應景活動,不參加成果鑒定,不接受媒體采訪”的原則。
這就是我們一代偉大科學家的金錢觀、權利觀、名利觀。
【錢學森的故事】相關文章:
《錢學森》語文聽課反思05-10
《錢學森》課堂實錄06-11
《錢學森》語文聽課反思03-15
故事枕頭故事多的故事06-02
《講故事》故事02-24
經典的故事03-09
經典的故事【經典】06-08
新年的故事故事09-06
故事大全小馬過河故事文字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