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教育家辦學”挑戰的是什么
· 時代需要教育家辦學,社會發展需要教育家辦學,這已經是全社會上下一致的共識。然而教育家的產生并非貼幾個標簽就能達成,如何才能催生出屬于這個時代的教育家呢?這緊緊相關的命題,容易把人帶入“雞生蛋、蛋生雞”的怪圈,以致忽視了命題的關鍵。教育家辦學需要充分的條件,就像一粒種子要順利地發芽生長,就要有適宜的生態、養分和空間。教育家辦學,也要有資源、政策、公平的社會環境,充分的競爭自由,等等社會環境與生態條件,這是不需解釋的。 具備了上述的外在條件,真正實現“教育家辦學”還要有一個關鍵條件,就是教育家。什么樣的人才稱得上教育家?教育是讓人發展的過程,教育者是教育的主體,能夠稱為教育家的,必定是長袖善舞兼高瞻遠矚、桃李滿天下的偶像派加實力派人物,他能夠調動一切資源,使用一切手段,整合一切教育元素,使教育得以高效顯著完成。他的言行在學生心中產生巨大回響,影響他們的人生,他的教育手段、舉措均帶來巨大明顯的效益,并被社會共同認定。 教育家之所以成為教育家,不僅體現在技術層面、執行層面和精神層面,重要的在于思想。兼容并包,獨立思想,博采眾長,自成一家,是一個教育行業工作者能夠擔得起“教育家”稱謂的基本要求。要契合時代與社會的教育思想,前瞻性的眼光,系統的辦學思維,如果沒有這些,只是在行政口令下執行教學管理,亦步亦趨地照著大綱完成進度和知識傳授,想些花招蒙騙家長賺些經費,自然不是教育家。 幾十年來中國教育只是簡單的批量加工過程,談不上對個體潛能與創造力的激發,但終究沒有遏制教師群體中自發的職業熱情。我經常接觸基層的老師們,他們在面對具體個案時所迸發出的創造力和思考能力,令人吃驚。基層藏龍臥虎,那么多的優秀教育從業者,兢兢業業懷揣著神圣感虔誠工作的教師,還有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涌現出來的民間辦學人,他們得天時地利,親手將他們的教育理想變成現實,即使遭到諸多限制,所產生的能量也已將中國教育向前推進了一步。為什么這些人沒能成為教育家? 從“教育家辦學”來說,也并不是今天才有的概念。七十年前的陶行之,一百年前的蔡元培,兩千五百年前的孔子,還有晏陽初、梅貽琦、張伯苓等,前人走過的路足夠讓今人了解,如果繼續堅持大一統的管理、大一統的評價、大一統的資源分配,束手束腳,毫無創造的新意,“教育家辦學”只會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夢想。中國教育不差錢、不缺人才、不缺思想,缺的只是一個春天,一個適宜的氣候與環境,讓這些充滿活力的元素得以充分激活,讓它們有機會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帶來教育的豐碩成果。現在的中國,發展與創新的力量要遠遠超越馴化與禁錮的力量,只有創造力被充分激發,才能帶來大的希望。“教育家辦學”的訴求正基于此,最寶貴的也在于此。 回顧過去的20幾年,國內曾經有過多次契機發現或培養出自己的教育家。例如改革開放后,民辦教育興起時,素質教育提出時,高校由精英型向普遍與大眾型轉化時,高考改革提出時,走出國門參與國際教育交流時,都是改變現行教育模式、促使教育多元繁榮的上好良機。很可惜,最終變成了靈光閃現,不能持久,也未能延伸。一成不變的教育評價與管理體系注定了這是一片沒有營養的沙化地,別說教育家,連一棵正常活潑的小草都長不出來。一次次機會錯失了,教育就像被豢養得過于馴服的寵物,呆在大一統的樊籠,漸漸喪失了振翅高飛野外生存的能力,沒有意外,也收獲不了驚喜。 時間進入21世紀,中國教育由于滯后陷入困局,亟待改變,這也是“教育家辦學”被再次提出的大背景。依我看,擺脫困境的要義仍在于上世紀中陳寅恪先生的主張:“自由思想,獨立精神”,并以此為基本準則改造僵化與落后的現狀。只有從此著手,堅持充分自主與自由的精神,在資源方面與管理體系方面給予適當寬松的空間和條件,才能帶來教育思想與教育模式多元繁榮的大環境,孕育出新時期的教育家,產生教育家辦學。而能夠幫助這個目標實現的有力保障,就在于教育管理體系的改變。 回顧過去幾十年,關于中國教育改革的嘗試都在無形中消散,“教育家辦學”恐怕最后也會回到道德和技術層面,被消解或被重新定義。不過,隨著時代的進步,隨著一輪輪“試錯”結束,教育終歸還是要進步的。【“教育家辦學”挑戰的是什么】相關文章:
挑戰的作文08-04
挑戰自我11-08
挑戰的作文05-18
挑戰的作文02-20
挑戰與成長04-30
她養毒蝎挑戰命運,挑戰WTO04-27
再次挑戰作文07-30
(薦)挑戰的作文09-19
勇于挑戰作文11-28
機遇與挑戰作文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