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丁村民俗博物館
丁村民俗博物館
丁村民俗博物館(丁村民俗博物館)
丁村民俗博物館,位于山西臨汾。明清兩代的民宅二十六座,較早者為明萬歷二十一年至四十年,較晚者為清代康熙咸豐間。每座民居,既是一件精美的藝術品,又是一件珍貴的文物。一九八五年,國家收回院落十九座,征集近萬件文物,創辦了中國第一座漢民族民俗博物館。
目錄 基本概況 布局結構 鄉村簡介 館內展示 收縮展開 基本概況丁村民俗博物館。這座博物館建于1985年,是中國建立的第一座反映漢民族民俗風情的專業性博物館,具有開創性的意義。丁村民俗博物館位于臨汾南三十五公里,北距襄汾縣城約四公里。這里有明清兩代的民宅二十六座,全部建筑均保存完好。較早者為明萬歷二十一年至四十年,較晚者為清代康熙咸豐間。明代的四合院,院小房高,端莊大方,裝飾華麗,注重雕刻。雕刻內容有歷史人物、花卉、走獸、古典戲曲等。每座民居,既是一件精美的藝術品,又是一件珍貴的文物。一九八五年,國家為了保護好這批古代民居建筑,收回了院落十九座,修繕了九座院落,二座廟宇,征集了近萬件文物,創辦了中國第一座漢民族民俗博物館。 屬地區性民俗博物館。館址山西省臨汾地區襄汾縣城關鎮丁村。成立于1985年11月。藏品七千余件,皆為反映晉南地區漢民族的歲時節令、衣食住行、人生禮儀、婚喪嫁娶、民間工藝、宗教信仰等文物。除民間書畫、民間剪紙、民間木版年畫、民間刺繡品、民間麥塑基本陳列外,還設有專題民間書畫展覽,展出當地名人書畫作品。歷任正副館長尹子貴、李兆祥、陶富海。
布局結構位于晉南襄汾縣著名的“丁村人”和“丁村文化遺址”所在地丁村,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丁村至今比較完整地保存著明萬歷二十一年(1593)至清咸豐年間所建的各式院落20余處,33座明清時代的民房庭院,反映出明、清時代北方農村的村莊格局,分北、中、南三個建筑群。多數院落坐北朝南,明代的院門多在東南角。院落大都建有正堂、過廳、門樓、廂房,均為磚石木質結構。建筑構件上有人物、花卉、飛禽、走獸、古典戲曲、歷史故事等木雕、磚石雕圖案,是我國明、清民居建筑中的佳作。博物館利用其中部分庭院陳列著近萬件文物,并把晉南一帶清末民初的部分民俗事象繪制成畫或制成模型予以展示。館的第一院有10個展室,展出了晉南民間歷代相承的歲時習俗。館的四合院里,主要陳列清末民初以來民間迎婚嫁娶的禮儀風習以及“十二屬象相克相合圖”、晉南一帶的其他禮儀習俗、祝賀、侍奉父母等。在清代乾隆三十六年所建的前后兩進的院里,陳列著晉南城鄉廣為流傳的`刺繡、剪紙、木板畫等民間工藝品以及歌舞、小戲、皮影戲、木偶戲的實物和資料。此外,還有民間書畫、民間鏡子、民用瓷器和生產用具等展覽室。
鄉村簡介丁村,位于山西省襄汾縣城南5公里,這里東依塔山,西傍汾水,地勢東高西低,氣候溫和,水土豐盈,自古就是人類活動的地區之一,著名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舊石器時代的“丁村人”及其文化遺址就分布在它的周圍。優厚的自然條件,悠久的文明積淀,保存完好的明清民居建筑群,為在這里保存和傳承汾河流域的典型文化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丁村中的房子大多為高大寬敞的四合院,均由正房、東西廂房和南房組成,中間有一天井。布局與北京的四合院相同,但比北京的四合院高大,建筑也更講究。房子的臺階、柱礎、大梁、窗欞也有各種彩繪和雕塑。每座民居既是一件精美的藝術品,又是一件珍貴的文物。
館內展示丁村民俗博物館共占用院落七座,面積達3500平方米。展覽陳列了近萬件實物、模型,并配以文字和繪畫,以達到以俗引物,以物證俗,物俗結合,圖物并茂的效果,忠實和藝術地再現了清朝末期至民國初年流行在晉南一帶的民風民俗。 矗立在第一座院門前的牌坊是“宣德郎”牌坊。它是宅莊丁溪連捐買了官位后,為夸耀先祖被乾隆帝追封為“宣德郎”而立,是其“耀祖光宗”心態的反映。 大門楹柱上懸掛著朱紅金字對聯,上聯是“芝草無根醴泉無源人貴自立”,下聯為“流水不腐戶樞不讀蠹民生在勤”,表現了主人的持家方略和精神境界。它與影壁上斗大的“福”字和院中鞭炮、香爐、東西廂房窗戶上各種各樣的剪紙,懸掛在北廊的彩燈,形成了一派濃郁的民間節日氣氛。一院、二院院中共有10個展室,依次陳列了臘八、祭灶、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等民間歷代相沿的農歷一年的歲時節令習俗。 農歷臘月初八,農民們為了歡慶豐收,用自產的八種米豆加核桃仁、紅棗等熬成粥,取名“臘八粥”,合家共餐。其后,作新衣,備食品,迎神祭祖,供奉天地,恭賀新春的畫面一一展現在我們眼前。元宵燈節的展廳中,同樣洋溢著普天同慶的熱烈氣氛。跑旱船舞龍燈、踩高蹺、演抬閣等社火模型造型優美,神形畢肖,妙趣橫生,耐人尋味。有面大鼓,直徑近1米,其聲如雷,是從清末一直沿用至今的表演威風鑼鼓時所用的。氣勢磅礴,威武雄壯的威風鑼鼓傳說源于4000年前的唐堯時期,它的曲牌既獨立成章又聯綴成套,節奏起伏相間,張弛結合,主題氣勢雄宏,沉穩渾厚,聽之如親臨刀光劍影、兵刃相交的戰場。它的陣容可由幾十人到幾百人,前進后退,左右開合,鼓點節奏,舞姿身段相結合,忽如雨打枯葉,忽如風卷殘云,觀之令人振奮、激動。在三至五院,展示得是婚嫁習俗和人生禮儀。婚嫁習俗中的說媒、定親、換貼、納彩、迎親、拜堂、入洞房,擺喜筵等主要禮儀,通過實物和模型翔實展現在我們面前。在花堂和洞房中,陳列著古色古香的青瓷器皿,厚重古樸的箱箱柜柜,描龍繡鳳的蘭轎花轎,五彩絢麗的錦衣緞被,那長袍短褂,披紅插花的新郎與鳳冠霞帔、花枝招展的新娘手挽紅綢、同拜天地的模型,引人注目,動人心弦。新娘在洞房中身著紅綢便裝,懷抱秤桿、月扣,滿面含羞坐于炕頭的場面,又令人忍俊不禁。 在展示人生禮儀的展館中,介紹得是生子、洗三、滿月、周歲、抓周、命名、私塾、壽誕、侍病、喪葬等習俗。看到兒女們對老人問寒問暖,盡心侍奉,恪守孝道的情景,都會被這種淳厚的傳統美德所感動。 在第六、第七院中,陳列著在晉南城鄉廣為流傳的民間工藝品、歌舞、小戲、皮影、木偶和以交通、紡織、農耕為主題的實物與資料。請看,出自婦女們千針萬線的刺繡,五光十色;農家巧手捏制的花鳥蟲魚面塑,活靈活現。那古樸典雅的平陽木版年畫,巧奪天工的窗花,栩栩如生的木偶,向我們展示了民間藝術的巨大魅力。 看到這些粗糙、笨重的大小車輛,還有手搖扇車、彈花弓、紡車、織布機、石碾、石磨、石槽、石臼等生產、生活用具,今昔對比,定會為今天的美好生活而驕傲。這里的民間瓷器,民間用鏡的陳列也為我們提供了了解傳統文化的寶貴資料。
【丁村民俗博物館】相關文章:
丁村細分的信息產品缺位05-02
錦繡中華·民俗村作文(精選17篇)03-26
蝶戀花 丁,蝶戀花 丁許有壬,蝶戀花 丁的意思,蝶戀花 丁賞析 -詩詞大全03-13
老丁的作文09-07
小豆丁作文12-16
鮮奶魚丁05-02
小豆丁作文05-20
過零丁洋03-13
艾丁湖的月色04-28
約翰·貝丁頓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