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省級課題開題報告范文
一、研究現狀、選題意義和研究價值
(一)研究現狀
學習力是一個全人意義上的學習力,包括全腦和身體,認知、情感、動作等諸多方面。學習力是一個綜合概念,學習力包含著學習動力、學習能力、學習毅力等三個方面。而學習能力又包含著學習注意力、感知力、記憶力、思維力、想象力、情緒控制力、意志力、創造力等學習過程的諸多能力。
《學習力——哈佛大學對學習能力問題的最終解決方案》一書中提出:沒有學習力就沒有創造力,創造力的枯竭也就是意味生命力的枯竭。因此,哈佛才將幫助學生具備使自己終生受益的學習力當最終目標。
2007年以來,南京市廣泛地開始了中小學學習力的研究和實驗,學習力的概念已經正在為廣大教師所理解和接受,學習力研究團隊已經形成,學習力提升理論和實踐中都有了一定的收獲和進展。
隨著現代教育技術和通信技術的發展以及學習理論、計算機輔助教學理論的完善,現代教育技術合理運用、優化課堂教學已經成為當前教育的發展重點。許多教師在教學中積極實踐,使課堂教學更具多樣性、生動性、實效性、先進性,賦予了課堂教學一股時代氣息。
新世紀以來,信息技術被廣泛運用于音樂課堂教學,幾乎所有的“公開課”、“錄像課”都會用到多媒體。甚至出現“多媒體在課堂教學應用中的霸權現象”。的確,多媒體是我們教學的好幫手,幫我們解決很多教學難點,讓我們的教學更加精彩,更加得心應手。但是我們是否考慮到學生的音樂學習力能否有效提高,如何將現代化信息技術與學生學習力有機融合,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提升學習音樂學習力還缺乏系統的研究。
目前,很多音樂課中,多媒體成了課堂中的主角!多媒體在現代教學應用中的全盤包辦。在2009年玄武區音樂青年教師賽課中,共有三十多位教師參賽,沒有一位教師沒有用到多媒體,也沒有一位教師用到粉筆。由此可見,多媒體“包辦”了粉筆、黑板。音樂課上,多媒體忙的不亦樂乎:音頻、視頻、圖片、攝影,應有盡有。多媒體的不當使用使得學生互動的時間和空間得不到充分保障。看似非常熱鬧的一節課,實際真正忽視了最重要的,那就是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學生有沒有在活動中積極主動的自主學習。也有一些教師不用多媒體唯恐顯得自己跟不上時代,為用而用,多媒體大多擔任的是演示角色,在重難點教學方面根本起不到優化作用。
那么如何合理運用多媒體技術,又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以及學生的主體作用,增加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促進學生學習力的提高、音樂素養的提升呢?這正是本課題的選題意義所在。
(二)選題意義
信息技術的合理運用將使學習內容生動有趣、豐富多彩,有鮮明的時代感和民族性,引導學生主動參與音樂實踐,尊重個體的不同音樂體驗和學習方式,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形成良好的人文素養,為學生終身喜愛音樂、學習音樂、享受音樂奠定良好的基礎。
(三)選題價值
音樂教育是人文學科的一個重要領域,是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之一,是基礎教育階段的一門必修課。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現代教育技術極大地擴展了音樂教學的容量,豐富了教學手段和教學資源,在音樂教育中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利用其視聽結合、聲像一體、形象性強、信息量大、資源寬廣等優點為教學服務,充分發揮學生在學校、家庭和社區運用電腦網絡方面所蘊藏的巨大教育潛力,引導學生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學習音樂,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發揮學生的音樂想象力和創造力,從而提高學生的音樂學習能力。
小學音樂新課程內容豐富,每冊大約有六~八個單元,所涉及的人文主題以及藝術門類多樣化:
例如:第六冊第五單元的教學目標
⒈ 通過音樂與舞蹈活動,感受音樂與舞蹈的密切聯系,認識音樂文化的豐富性和多選擇性,體驗音樂之“動”帶來的無窮樂趣,增進和拓寬對音樂與相關文化的興趣。
⒉ 通過歌表演《金孔雀輕輕跳》、歌唱《侗家娃娃幸福多》、表演《阿細跳月》等活動,感受音樂與姊妹藝術的密切聯系,感受西南地區少數民族音樂特點,感受我國民族大家庭的溫暖和音樂風格的多彩。
⒊ 通過欣賞《苗嶺的早晨》、《金扁擔》,了解音樂的音色區別,感受民族音樂特點,熱愛民族音樂。
信息技術的巧妙運用將使音樂課有聲有色,表現出來的音樂形象更加生動,不僅豐富的學生的情感體驗,而且提升了學生學習與創作的能力,同時也提高了教師的教學能力,使師生在音樂的海洋里自由而快樂地遨游。
所以,本課題的研究將使信息技術的合理科學、有針對性地運用于音樂學習中,形成現代信息技術提升學習音樂學習力的策略,為小學音樂教育教學開辟一條新路。
二、理論依據
(一)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
學生學習力的提高著重激發學生的動力,發展學生的主體性,體現了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教育學說的精神實質。
(二)我國教育人本論所提出的基本的教育教學原則與要求
我國教育人本論主張在人與社會的發展中,人處于最基本的地位,人的發展是社會發展的最決定力量。從這個意義上出發,教育要把著力點放在挖掘人的潛力、發揮人的主體性和發展人的能力上,促進生命創造性地富有個性地發展。
三、核心理念
(一)樹立現代的教育理念: 要實現現代教育技術與實踐教學的完美結合,要解放思想,勇于創新,樹立全新的教學觀、教師觀、學生觀和媒體觀,觀念不改革,采用舊的教學模式,即使是加入新的現代教育技術手段,也只能是穿著新鞋走老路。
(二) 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教學過程中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更多關注學生學習活動的設計和開發。學生地位應該由被動的知識容器和知識受體轉變為知識的主宰、學習的主體,成為教學活動的積極參與者和知識的積極建構者。要把全體學生的普遍參與與發展不同個性的因材施教有機結合起來,創造生動活潑、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為學生提供發展個性的可能和空間。
例如:查育輝老師的《踏雪尋梅》中的聽音環節
教師:同學們可能已經發現,歌曲的曲譜中缺少音符,老師想請同學們幫老師找回這幾個音,我們來玩一個聽音游戲——踏歌尋音:下面的旋律中缺少一個或兩個音符,你能根據聽到的旋律,從所給的八朵梅花中找出這些音符嗎?(出示八朵梅花,唱音階,構唱音程)
教師:請同學們看紅框的樂句,請仔細聽。(教師彈奏旋律,學生聽辨。)
3 5 5 12 ︳3 0 ︳3( )5 12 ︳3 0 ‖
最簡單的音階演唱,運用多媒體改變形式:變成了八朵梅花。通過音程的構唱,對學生的音準,特別是學生演唱音程是的音高意識進行訓練,激發學生探究興趣,效果很好。
(三) 加強教學的開放設計:這是現代課堂教學的一個顯著特點。開放有教學思想的開放,教學過程的開放,也包括教學內容的開放。這種開放是相對于傳統、封閉而言的開放,不是無限制的開放。這種開放可以表現為教師不一定是知識的唯一擁有者,不一定是權威,教師不是課堂的主宰,教師與學生是合作伙伴式關系。教學內容來源不局限于教材,更不局限于教師,渠道可以更多,范圍可以更廣。
(四) 優化信息技術的運用過程:多媒體能化靜為動,化抽象為具體,化難為易,是其他教學手段無法達到的。因此,教師要選擇合適媒體,發揮媒體的優勢,增加音樂課堂中交流的機會,優化教學過程,提高學生學習力。
例如:楊澤風老師的音樂欣賞案例《打字機》一課中緊緊抓住音樂主題,由淺入深一步步的帶領學生分析樂曲的要素。通過樂句劃分、樂句對比、圖譜再現、聲勢感受來賞析樂曲。目的是讓學生強化對主題音樂的記憶。之后繼續挖掘樂曲中的聲音特點,利用打擊樂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根據樂曲中出現的不同聲音,選擇合適的樂器,學生分工合作,課堂上此起彼伏的樂器聲配上樂曲歡快的節奏,仿佛再現了當時的辦公場景。在此欣賞環節中,圖譜起到提升學生欣賞能力的作用,動態的圖譜隨著音樂讓學生立刻就記住了主題中出現的聲效,因為把聲響變成符號并加以模仿是一種想象力、聯想力、創造力的鍛煉,同時也是對音響特征的深入體驗。
【省級課題開題報告】相關文章:
課題開題報告設計09-17
大學課題開題報告08-06
教學課題開題報告09-22
課題開題報告案例精選08-17
學困生課題開題報告09-30
課題開題報告范本08-19
小課題開題報告10-17
課題開題報告(2)06-05
課題研究開題報告06-19
課題開題報告格式及寫開題報告的技巧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