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勞動楷模典型事跡
社會學家艾君認為,勞模精神,實際它折射出一個時代的人文精神,反映出一個民族在某一個時代的人生價值和思維道德取向。它簡潔而深刻地展示著一個時代的人之精神的演進與發展;它凝重而浪漫地體現著一個民族的時代的思想與情愫。以下是小編分享的勞動楷模典型事跡,歡迎閱讀。
勞動楷模典型事跡一
雖不幸遭遇事故,他的人生卻有了精彩故事:他的左手幾乎喪失勞動能力,作為焊接工,許多人勸他改行,可他倔強地克服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練就一手絕技,成為全國技術能手、中華技能大獎的獲獎者。他就是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內蒙古第一機械集團有限公司高級焊接技師——獨手焊俠呂仁鋒。
2012年盧仁峰正在為某科研防雷戰車安裝自行開發的可調式氣體保護焊支架。經介紹,已安裝在民品焊接生產線上120多臺。適應性強、結構簡單、維護簡單,解決了現場混亂,設備經常損壞的問題,大大減輕工人勞動強度,提高了焊接質量的穩定性,每年可降低維修費用達55萬元,為精細化管理提供了方法。
盧仁峰電話響起,又一項重點技改項目,某軍品制動盤加工后出現裂紋,他馬上領我們去現場解決,看后已有72件有裂紋現象,經材料分析,即刻定出采用熔化極氬弧焊和特種焊絲工藝方案,帶領徒弟們加班加點順利完成,挽回經濟損失36萬元。
[鏡頭一]
“自己沒文化,學不會一門技術,一輩子也就一事無成了,我不想這樣度過人生,我渴望成功。”當記者見到50歲的盧仁鋒時,他吐露心聲。為了這個目標,盧仁鋒付出了血的代價。
盧仁鋒與電焊結緣始于16歲,作為下鄉知青回城的他來到一機集團。每每看到前輩們在工作中取得成績,他都羨慕不已,也從此喜歡上了焊接。
他給自己定的目標是,一定要學會,還要學好、學精。看到師傅們施展絕技,他盤算著自己什么時候也能將電焊玩轉。
正當盧仁鋒在焊接崗位上潛心專研并開始大顯身手的時候,1986年一場事故卻讓他險些徹底失去左手。經過搶救,他的左手雖然保住了,但小手指和無名指被切除,食指、中指徹底喪失功能,只有第二節大拇指保留了部分功能。當時大多數人認為,他不可能再從事這個職業了。
面對突然其來的打擊,盧仁鋒沒有倒下,妻子的不離不棄、父母的鼓勵、組織的關愛,給了他莫大的安慰和動力。
考慮到他的實際情況,組織上準備讓他去做庫管員的工作。然而,練好一門技術的人生目標支撐著他,“我下定決心要戰勝這些困難,堅持自己的理想。”倔強的盧仁鋒再一次拿起他心愛的焊槍,重返摯愛的焊接崗位。
盧仁鋒記得自己說過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我行!我能行!”盡管他如此自信,可別人一次能完成的活兒,他卻要數次才能干完。
盧仁鋒的妻子董煥先說,他給自己定下了每天要焊完50根焊條的任務。他常常一連幾個月吃住在車間,一蹲就是數小時,直到廠房里空無一人……
[鏡頭二]
在盧仁峰家里珍藏著一只巨大的手套,“當時我戴著這只手套將殘疾的左手掩飾起來,參加首屆兵器工業技能大賽,我要用單手與雙手競賽來證明自己。比賽第二名的優異成績,驗證了我的技術,也讓我對人生之路充滿了信心。”盧仁峰撫摸著自己的手套欣慰地說。
4月8日,盧仁峰在車間向徒弟們講解示范他的獨門絕技—帶水帶壓焊接技術。現場一截鋼管出現了多個泄漏點,里面的高壓柱噴涌而出。“一般來說,壓力管道在有壓力的情況下不宜進行補焊,一方面泄漏處補焊不上,另一方面壓力介質容易在補焊金屬處噴射出來傷人。”盧仁峰介紹。
盧仁峰一邊說一邊操作:“引弧動作要準確,電弧不接觸沿裂縫噴出的水柱,把裂縫分開若干段,采用逆向運條的方法完成補焊。”整個過程猶如行云流水,不一會兒,盧仁峰就把這段泄漏的鋼管成功堵上。
“看盧師傅焊接,就像是欣賞一門藝術。”中國兵器首席專家、內蒙古一機集團董事馮益柏這樣評價他的技術。左手殘疾的盧仁峰正是靠著一股不服輸的拼勁掌握了連正常人都很難掌握的頂壓焊、短段逆向焊、富氬氣體保護焊等高難絕活兒,成為遠近聞名的獨手焊俠。
大成裝備公司黨委書記冀勇介紹,一次,某軍品項目大型水壓機高壓泵體突然出現裂紋,按照常規需要更換泵體,可市場上沒有相應的備件。如果設備不能及時修復,將會影響該軍品的整體進度。
“讓我來試試”,盧仁峰主動請纓。沒有技術參數,沒有可靠的技術保障,他反復試驗、摸索。高壓泵體裂紋處閃起了焊花,時間一分一秒過去了,高壓水流被控制住了,高壓泵體成功修復。焊花和汗水的交織中,他干了52個小時,為企業挽回損失近400萬元。
創先爭優活動開展以來,正值公司承擔著國家某重點工程的科研生產任務。作為一名共產黨員,他勇挑重擔,在生產現場攻克了一個又一個制造難關;在部隊試驗場地,他排除了一個又一個技術故障。他的先進事跡在兵器工業集團公司創先爭優活動階段性表彰會上進行現場交流,他本人被授予中央企業優秀黨員榮譽稱號。
[鏡頭三]
2月24日,以盧仁峰冠名的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在內蒙古一機集團舉行了揭牌儀式。“這些年,取得了些成績,雖然有自身努力,但沒有企業的土壤、領導和工友的鼓勵,我也克服不了那么多困難,我最大的心愿就是把這門手藝傳下去!”盧仁峰心態非常平和。
燈火通明,焊花飛濺,幾名弟子正在盧仁峰的指導下練習焊接技術。盧仁峰性格很溫和,但是教起徒弟,他就像變了一個人,理論和實際上都嚴格要求。
為了提高徒弟們焊接方法的精確度,他總結出“強化基礎訓練法”,每帶一名新徒弟,不管徒弟過去的基礎如何,一年內每天必須進行5塊板、30根焊條的“定位點焊”,每點誤差不得大于0.5毫米,不合格就推倒重來。為了有針對性地共同提高,他提出了“案例剖析法”,定期將徒弟們召集在一起,每個徒弟進行一項示范操作,然后大家共同講評,最后由他做總結。為了不讓徒弟重走自己因理論知識匱乏而走的彎路,他歸納提煉出《理論提高6000字讀本》,要求徒弟們強記硬背,然后再實踐中理解消化。
幾年間,盧仁峰帶出了40多名徒弟,人人都成了技術上的骨干。他帶出的徒弟有“全國勞動模范”、“五一勞動獎章”和“全國技術能手”獲得者、內蒙古第一機械集團公司高級技師王文山,有“全國技術能手”、“內蒙古勞動模范”、內蒙古第一機械集團公司高級技師翟興剛,有內蒙古自治區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內蒙古第一機械集團公司高級技師盧仁昌,有兵器工業集團技術能手付阿什楞、集團公司技術能手王志勇、王文斌。
今年2月,盧仁峰焊接技能大師工作室掛牌成立,這也是國家首批50個、內蒙古自治區僅有的兩個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之一。他說,我的成績來源于企業的培養,授徒育人是我的職責,希望更多的人能把這門技術傳承下去,為振興中國兵器工業服務。
手記:
一臉樸實,一身殊榮,這就是盧仁峰給大家留下的印象。盧仁峰從一名普通焊工成長為國家級技能大師、技術帶頭人,卻一直堅守在自己的焊工崗位上默默奉獻,他的境界令人欽佩,他的精神令人感動,他的執著讓人尊敬。
其實還有無數的軍工人,我們不知道他們的名字,但他們孜孜以求,潛心奉獻,堅守崗位,努力工作。走進內蒙古一機集團,我們被軍工精神深深震撼,我們也深切感受到基層勞動者的堅韌樂觀精神是多么有感染力。也只有植根于基層,才能感知那些不屈的靈魂和脊梁。
勞動楷模典型事跡二
論身份,他是一線工人;論學歷,他不是科班出身。但他的創新成果卻獲得全國職工優秀技術創新成果一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參加工作30年來,田明先后在國家核心期刊發表論文28篇,完成革新成果92項,為企業創造6000多萬元經濟效益。10余年時間,他完成了從油田技師、高級技師、技能大師、首席技師到中國石化技能大師的5級跳。
工作不久后的一次地層測試,他交了白卷
1985年7月,20歲的田明從江蘇油田技校鉆修班畢業后,被分配到采油廠攻關隊地層測試組。
“這可是只有大中專畢業生這樣的‘寶貝’,才進得去的好地方!”同學這樣祝賀他。
然而,當田明真正接觸地層測試工作,便傻眼了:地層測試有多種工具、上百張圖紙,復雜的結構原理自己根本看不懂;跟著師傅、同事上班“跑龍套”“打下手”,要么答非所問,要么直接卡殼。
所干非所學,兩眼一抹黑,又在高人堆里,田明有些茫然。
不久,發生在黃X10井的“囧事”,深深地刺痛了田明。
1986年秋天,他隨一名技術員到黃X10井錄取地層壓力、溫度等參數。忙活幾天后,沒有錄取到任何資料。在這口井的工作上,他交了一張白卷!
失敗的原因很快分析出來,因為他操作不熟練,致使下井工具沒能及時關閉。
雖然領導沒處分他,但延誤工期和返工造成的損失與影響,使田明深深自責:如果自己技術熟練一些,工作更細心一些,就不會出現操作失誤。
“地層測試是精細活兒,來不得半點兒馬虎,數據不準確,會誤導后面勘探開發上的很多事。”“當好一個工人得有幾把刷子,地層測試光吃苦下力氣不行。你還年輕,不怕,只要肯學、肯鉆,早晚能成。”領導和家人的分析、鼓勵,使田明的心亮堂起來。
時隔多年,田明每次講起自己的成長經歷,都要重揭這個“傷疤”,就是想告訴大家,不管在哪個崗位、做什么工作,都要有志向、有追求,這樣才會有動力、有進步,才能走得更遠。
解難題搞革新,他采取缺啥補啥的笨辦法
看到身邊的同事經常搞攻關、出成果,為生產解決了很多難題,田明既非常羨慕,又有很大壓力,下定決心當一個有技術、受信賴的工人。
田明上班更上心了,跟著身邊的能人、高人看圖紙、學技術,反復默記、練習操作要領。同樣的事,他總要多問幾個為什么;同樣學技術,他總是多練幾遍。這種習慣一直伴隨著田明的職業生涯。
當時,儀表班用的進口測試時鐘和壓力計出了問題,只能靠自己解決。田明決定用原理相通的普通鐘表練手。他專程去南京購買鐘表維修書籍,在所在小鎮上一有空就賴在鐘表攤前不走,揣摩修表師傅的操作。有感覺后,田明就逮住機會追著人家要幫著修手表,以至于不少人見了他就躲……田明憑這手藝在生產中解決了很多難題,1994年被聘為原輕工業部鐘表研究所200JC型計時器技術顧問,當時全國石油系統僅有4人。
多年來,無論解決生產難題,還是搞革新項目,田明都采取缺啥補啥的笨辦法。為了搞壓力計過載保護器,4年多時間,他一邊反復研制,一邊臨時抱佛腳找來書本,學習流體力學、爆炸力學等理論知識。他研制的壓力計過載保護器于2009年獲得中國石化技能創新成果一等獎。
隨著對本職工作的熟悉,越來越喜歡搗鼓革新項目的田明深感自己初中文化底子薄,實在擺不上需要“高精尖”技術的地層測試崗位臺面。盡管書本上的東西,讓這個“車鉗電鉚焊”樣樣玩得轉的技能大拿十分頭痛,但為實現不斷放大的夢想,他開始了長達20多年學文化、學專業理論知識的“馬拉松”。
其實,早在上世紀80年代后期,田明就參加高中文化補習班,在一年半時間里,每天只休息四五個小時,惡補高中3年課程。時隔數年,1996年到2000年,他學習機電一體化大專課程,因高等數學、微電子等艱深難學,加上工作忙,3年的課程竟花了5年時間才拿下。此后,又隔10年,田明年逾不惑,毅然報考了石油大學網絡教育石油工程本科專業,與當年技校同學的孩子當了校友,49歲的他在2014年成為一名高齡本科畢業生。不斷加厚的文化、專業理論底子,成為田明成長的加速器。近10年,逐漸擺脫知識和能力“貧困”、厚積薄發的田明,進入職業生涯的收獲季:在解決大量生產難題、為企業創造可觀效益的同時,經過實踐與理論不斷融合,他主導的“試油測試技術的創新與應用”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忙里偷閑學習,他向一個又一個技術高峰攀登
2012年3月的一天凌晨,北方某連續油管設備公司招待所,47歲的田明坐在電腦前,不停地滑動鼠標。
“才3點多,又睡不著了?”井下作業處連續油管隊隊長一覺醒來,看著亮光處田明的背影,打招呼。
“昨天廠家設計主管講的那個液壓閥還是弄不明白,上網查查。”田明沒回頭,盯著電腦屏幕。同事心里明白:田大師又跟連續油管作業新工藝鉚上勁了!
這套設備配有國內最先進的電控和液壓系統,上面有170多個閥件和傳感器,全是外文標識。白天,田明認真看、聽、記,夜里比對系統圖逐一整理,上網查找說明,了解工作原理,經常一兩點才睡,四五點就起床。怕影響別人休息,他就在廁所里溫習、總結、熟記知識,不明白的問題第二天請教廠方技術人員。為了記住這些不同電磁閥的作用,田明還編了一個順口溜,在跑步、散步時默記。
因為學得透、想得深,田明帶領團隊后來瞄準連續油管內切油管技術、掃線技術和輔助技術展開攻關,短短3年獲得7項國家專利。特別是在江蘇油田重點課題“直徑139.7毫米套管水平井連續油管找水工藝研究與應用”中,田明團隊承擔了連續油管內穿電纜和過電纜配套工具研究,其中連續油管內穿、退電纜技術于今年3月試驗成功,取得階段性成果,為油田效益開發儲備了新利器。
近年來,田明在完成崗位工作的同時,忙里偷閑梳理、完善以往的革新成果,向一個又一個技術高峰攀登。2006年田明提出對震擊器進行技術改進的想法,2010年他完成的《高壓超深井國產震擊器的改進與應用》獲江蘇省十大合理化建議提名,又經過4年多精心打磨,2014年相繼獲得“第三屆上海浦東發明大賽第一名”“第八屆國際發明大賽銀獎”。
【勞動楷模典型事跡】相關文章:
最美醫生典型事跡材料08-30
先進典型——“安全標兵”主要事跡09-29
職場典型面試案例09-30
典型面試問題07-05
創意典型的簡歷封面07-18
面試典型問題回答技巧09-23
勞動模范先進事跡材料(2)08-29
五一勞動獎章事跡材料(2)08-26
五一勞動獎章先進事跡(2)10-06
全國勞動模范事跡材料(2)06-01